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1.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八(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老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该句放入下面语段最恰当的一处是()
在中国的思想体系里,没有哪一种体系不是把人放在中心位置的。
(A)虽然方式不同,中国古代的两个主要派别道家和儒家都是以人为本。
(B)他们的主要兴趣都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及其正确的处事态度。
其区别在于,(C)孔子认为圆满的人生是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的。
(D)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
结合“古代的两个主要派别道家和儒家都是以人为本。
”分析。
所举例子应该是先道家,后儒家。
所以“老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应该放到“孔子认为圆满的人生是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的。
”前。
故放在C处。
2.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苏轼当年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自称“老夫”,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暗含了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的忧郁。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策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又何妨”,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词人以云中太守魏尚自比,这是东坡借此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D.这首词从题材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据《三国志·吴志·吴主权》,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所以词人是以孙权比况自己。
B中“以孙策比况自己”表述错误,故选B。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恐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①,曰公子目夷,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
欲立之,请于公曰:
“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位之,”公曰:
“何故也?
”对曰:
“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②也。
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
”公不许,强以请公,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
“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
”乃逃之卫,兹父从之。
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曰:
”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
”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选自《说苑卷四·立节》)
注释:
①后妻子:
后妻所生的儿子。
②背母:
背叛母亲的行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3)公不许(4)兹父乃反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
5.(甲)文和(乙)文都提到了“义”,(甲)文中的“义”指的是____________,(乙)文中的“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
(1)祸患,灾难
(2)丧失(3)答应(4)通“返”,返回
4.
(1)假如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兄长立为太子,弟弟在兄长手下,是合乎道义的。
5.正义(舍生取义)义理(长子应该立为太子)
【解析】
【分析】
3.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①句意:
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患,祸患,灾难。
②句意:
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丧,丧失。
③句意:
桓公没有答应。
许,答应。
④句意:
兹父才不得不返回。
反,通“返”,返回。
4.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①句重点词语:
如使,假如,假使;莫:
没有;则,那么;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②句重点词语:
立,立为太子;义,道义。
5.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甲文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
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可知“义”指的是“舍生取义”。
乙文,“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
”目夷认为兄长为太子,弟弟在他的手下,这是符合礼义的。
可知“义”指的是“长子应该立为太子”。
【点睛】
译文
甲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乙文,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
桓公有个后妻生了个儿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喜欢他。
兹父因为父亲喜欢目夷,便想要父亲立目夷为太子,于是向桓公请求说:
“请立目夷为太子,我做他的相国辅佐他。
”桓公问道:
“为什么呢?
”(兹父)回答说:
“我的舅舅在卫国,喜爱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太子,那么我就不能前往卫国,就会与卫国断绝了来往,这是背叛母亲的行为。
况且我自知我的才德不能够处在目夷之上。
”桓公没有同意,兹父便竭力向桓公请求,桓公答应了他。
(桓公)将要立目夷为太子,目夷推辞说:
“兄长为太子,弟弟在他的手下,这是符合礼义的。
如果让弟弟做太子,兄长在弟弟手下这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情却让我去做,我将要逃走。
”于是逃到卫国,兹父跟从他也到了卫国。
过了三年,桓公生了病,派人召回兹父,说:
“如果你不来,将会使我忧愁而死。
”兹父才不得不返回,桓公重新立他为太子。
这样以后,目夷才返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释):
①铨:
作者蒋世铨的自称。
②先府君:
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③扑:
打。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
(2)援疑质理(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
7.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B.以衾拥覆/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C.教之为吟哦声/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令跪读至熟乃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8.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
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答案】
6.
(1)借
(2)询问(3)同“披”,穿着
7.B
8.C
9.
(1)译文:
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
(2)译文:
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
【解析】
【分析】
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作答此题,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假,古今异义,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这里取古义;被,同“披”,穿着。
7.A.……的样子/对的,正确;
B.用/用,拿;
C.代词,指蒋世铨/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才/竟然;
故选B。
8.C.乙文“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可以看出“我”对父母严格教育的感激,理解为“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不正确。
故选C。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现象。
(1)缊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略无,一点儿没有,毫无;慕艳意,羡慕的心。
(2)苟,如果;正色,认真地;规,规劝。
【点睛】
甲文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
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样。
乙文参考译文: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
空闲的时候,她就抄录唐宋人的诗,教我朗诵。
母亲和我都体弱多病。
我每次生病,母亲就把我抱到一间房子里来回走,自己不睡觉。
等我的病情稍有好转,她就指着墙壁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吟诵,以此为乐。
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放过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
所以,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