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5461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12.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1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疑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二)苏轼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

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试礼部。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10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左佩刀,右备容臭/前人之述备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增益其所不能

D.腰白玉之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103.翻译下列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104.

(一)文中宋濂的“嗜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05.结合两个语段,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

【答案】

102.D

103.

(1)抄完后,急跑着给人家送去,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时间。

(2)侍女拿来热水给我暖暖手脚,我躺在被窝里面,好久身体才渐渐暖和。

104.①家贫缺书,借书抄录;②趋百里拜师求学,态度谦恭(答对两个即可)

105.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刻苦努力,勤奋好学(答个意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02.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

A.备着、挂有/详尽;

B.因此、所以/原来;

C.更加/增加;

D.白色/白色;

故选D。

103.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

走,跑;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

汤,古今异义,热水;沃,浇;以,用;和,暖和。

104.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先要理解“嗜学”的意思。

“嗜”意思是喜欢,爱好。

“嗜学”指十分爱好学习,特别爱好学习。

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以概括出“嗜学”的第一个具体表现:

家贫缺书,借书抄录;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可以概括出“嗜学”的第二个具体表现:

趋百里拜师求学,态度谦恭。

105.这道题考查阅读文段的感悟体会。

从“余因得遍观群书”“比冠,博通经史”可以感悟到要博览群书;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呓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以感悟到要虚心请教;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属文日数千言”可以感悟到读书要刻苦努力,勤奋好学。

【点睛】

甲文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乙文译文: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

苏轼问道:

“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

”程氏说:

“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

”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写文章每天达到数千字。

嘉佑二年,到礼部考试,凭借对《春秋》的阐释居第一。

后来苏轼写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

“我应当避开,好让此人出人头地。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

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

“读书何为?

”师日:

“取科第耳!

”曰:

“如斯而已乎?

”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

“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

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

既逃难祖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日:

“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日:

“世乱,此无主。

”日: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①许衡:

元初大臣。

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之河内:

怀,怀州。

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

过人之处。

④更:

更换。

⑤日者:

古时称占卜的人。

③《书》:

也叫《尚书》,《诗经》。

⑦疏义:

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⑧寓宿:

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

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10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师谓其父母曰

10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08.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

因家贫,都做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后来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历。

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

109.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

请说说你的意见。

【答案】

106.

(1)假:

(2)谓:

对……说,告诉

107.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08.抄书学习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逃难(或“离乱”)

109.会影响。

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

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这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

(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106.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

假:

借;多义词,谓:

对……说。

10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关键词:

“毕”,结束;“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8.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依据题干的要求到文中筛选信息,组织答案时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原因概括。

第一空根据甲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乙文“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可知,两人都是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借书抄书来学习。

第二空根据甲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理解概括出“百里外求师”;乙文许衡在经历了“更三师”之后“既逃难祖徕山”可知又多了逃难的经历。

109.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

作答本题,先要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其与人物形象刻画之间的关系。

会影响。

因为第二段叙述了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

表现了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正直、严于律己、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

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

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文:

许衡字仲平,是怀州河内人,祖辈世代务农为生。

许衡年幼的时候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七岁进入小学,老师教他认字写字,他问他的老师: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说:

“为考试中举。

”许衡说:

“仅仅就为了这个吗?

”老师对他暗暗称奇。

每次老师给他讲解书籍,他总是问老师其中的微言大义。

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

“这个孩子很聪明,悟性又非常好,总有一天,他会超过一般人,我当不了他的老师”。

于是就辞职离开了,父母尽力挽留他也不能够留住。

像这样总共换了三位老师,许衡渐渐地长大,他酷爱读书如饥如渴,然而身处混乱时代,而且贫穷,家中没有书。

曾经跟随一个算卦的人到他家去,见那人家有《书》(疏义,对经的注释),于是就请求住在他家里,用手抄好后才回家。

后来逃到徂徕山,才得到易王辅嗣说的《易经》。

曾经在夏天经过河阳,许衡口渴极了,路边有梨树,大家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

“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却去拿,这是不对的。

”别人说:

“世道这么乱,这些梨早没有主人了。

”许衡说:

“梨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链接)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

“夫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拾遗录》)

1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媵人持汤沃灌____

(2)以衾拥覆____

(3)负笈从师____

(4)编茅为庵____

11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1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录毕,走送之。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113.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点?

请结合原文内容概述两点。

【答案】

110.

(1)热水

(2)被子(3)背,背着(4)做,做成

11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112.

(1)我抄完了,赶紧(或跑着)把书还给人家。

(2)人如果不好好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或“成就事业”)?

113.示例:

①都表现了从师学习时不惧险阻,如《送东阳马生序》: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链接】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②都不图物质享受,如《送东阳马生序》: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链接】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③都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如《送东阳马生序》: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链接】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

【解析】

【分析】

110.考查文言词语的积累。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

“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

热水,今义是:

食物加水煮后的汁;“衾”是古代常用字,义为“被子”,在《卖炭翁》中出现过:

布衾多年冷似铁;“负”是一词多义,义项有:

背、承担、依靠、蒙受、违背等,可由《送东阳马生序》中“负箧曳屣”迁移出“背”这一义项;“为”是一词多义:

成为、被、做等,此处根据语境译为“做,做成”。

1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内停顿。

解答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

父母每年都送来裘葛,然后根据句子内部词语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切分。

从全句看,这是主谓结构,可以在主谓间(“父母”后)停顿;“裘葛之遗”是偏正结构,不可分割;“裘葛之遗”与“岁有”构成动宾关系,所以在“岁有”后切开。

11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省略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重点词:

录、走,这句承前省略了主语“余”,译时要补上;

(2)句是倒装句,翻译时要把“何以成”译为“以何成”(凭什么成就)。

113.两文的中心词是“好学”,在内容上是相同的:

家里贫穷,热爱学习,为了学习,宋濂与任末都付出种种努力,想尽办法创造学习的条件。

在求学过程中,他们都勤奋、不惧险阻、不图物质享受、极度认真专注、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择其中两点,从原文摘抄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当地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链接】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

他常说:

“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

”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

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它。

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临死时告诫后人说:

“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