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1085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执教时间: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总课时______

课题

9.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执教者

共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五种溶液:

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教学过程: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

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

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

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

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

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

想!

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

(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

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

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

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教师:

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

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

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

可加水。

学生丙:

还可加热。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1:

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

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

它们都是混合物。

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

(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设疑:

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学生1:

均一、稳定。

联系实际:

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

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

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

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学生1:

这很简单:

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

(二):

药品:

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

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高锰酸钾

 

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

现象:

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学生2:

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

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

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

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

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甲:

我们小组的实验:

振荡前现象:

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

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

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

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

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

举例说明。

学生乙:

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

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

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

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设疑:

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

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

药品:

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

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

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

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教师介绍:

这就是乳化现象。

提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2:

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

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

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教师点评)

修改意见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教科书P33习题。

 

教学反思:

执教时间: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总课时______

课题

9.2溶解度(第一课时)

执教者

共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

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

俗话说:

“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

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注意要素“一定量”。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

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二要素: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修改意见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布置作业

练习:

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

制取明矾晶体(P40)。

 

 

教学反思:

 

执教时间: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总课时______

课题

9.2溶解度(第二课时)

执教者

共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

不相同。

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

溶解度。

教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

什么叫溶解度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

(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

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

(很快找出答案)36.0。

乙:

不对,应该是36.0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教师:

(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

“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甲:

在20℃时,36.0gNaCl在100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教师: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活动与探究:

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方法,学生结合表9-1分组绘制NaCl、KCl、KNO3的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展示交流,分享快乐,结合学生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及教材中图9-12,分组讨论、交流。

①你所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从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图上能否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

如果能,请找出,你是怎样查找的?

③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45℃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④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教师:

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学生甲: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

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

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

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

(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

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

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

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

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教师:

(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

(贴近生活)

学生:

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

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整理与归纳:

(师生共同进行)

怎样表示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如何表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获得哪些信息?

影响气体的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修改意见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教学反思:

执教时间: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总课时______

课题

9.3溶质的质量分数

执教者

共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

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

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

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②但对于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

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

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

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

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教师:

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

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

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

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

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

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

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

250mL

内含:

12.5克葡萄糖

5%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

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

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

(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

进行本课小节。

修改意见

布置作业

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教学反思:

执教时间: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总课时______

课题

10.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执教者

共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③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教学重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教学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教学准备

教师:

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学生:

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指示剂

引入、发现、提出问题

情景问题引入:

由问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

学生探究结果:

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教师提出新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他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

”“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

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分析讨论:

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

“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

”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

学生探究结果:

指示剂在这两种液体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

课件演示指示剂变色规律:

画面是一只变色龙,身上写着“石蕊”两个字,跳动着分别走到写有酸、碱、中性溶液的烧杯前,分别将左爪、右爪、尾巴伸入三个烧杯中,伸入后相应部位夸张一点适当变大,并变各种颜色,且唱着歌:

“我是一只变变变色龙,遇到酸我就变成那红色,遇到碱我就变成了蓝色,通常的中性环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龙王。

”歌声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欢快、诙谐,男声唱。

师:

请同学们将酚酞遇酸、碱、中性液体的变色规律编成一些易记忆的韵语或创作成其他活泼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内容不求完美,只求有趣实用。

生:

创作形式多种,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

例如:

“我也是一种指指指示剂,我只在遇到碱时才变成红色娘子军。

通常在中性环境下我是无色的,就连酸也奈何不了我,无法让我变颜色(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

发现其他指示剂──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应用

学生分组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或其他物质)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第二板块:

几种常见的酸

学生真情感受熟悉的物质

第一组物质:

盐酸、硫酸、硝酸。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但不能尝。

第二组物质:

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

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探究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P50页内容,自我提问、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学生讲述自学的教材内容,概括学习方法,补充新发现:

学生表现出两个亮点:

(1)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

自我提问

的问题

自主探

究结论

酸有什么共性?

都有酸味、都有酸性

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

我们在前面讲的一些水果、食物如:

食醋、苹果、柠檬、橘子、山楂片、泡菜等有酸味,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

说明它们是含酸的物质。

酸有什么作用?

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

(2)概括学习方法和对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①记忆酸的物理性质时可用概括性的字表达理解知识的步骤。

如“色、态、味、沸、密等”;

②第一张表的下面要补“保存方法”这一内容,因为酸是危险品,是必须注意的内容;

③第二张表格右边应加“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原有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识结合。

第三板块:

浓硫酸的腐蚀性

课件展示:

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清华大学某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腐蚀等画面。

观后教师评述: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个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

教师做游戏实验:

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浓硫酸的吸水性”。

请同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

学生讲解:

多个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讲解,突出强调了“原来浓硫酸的腐蚀的原因就是它的脱水性造成的”。

教师扩展引导:

其实,除了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之外,其他的酸也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例如在有酸时,铁锈蚀会快多了。

所以我们要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怎样稀释浓硫酸?

请学生再从两方面收集、整理信息。

其一:

教材中告诉我们什么?

其二:

观察下一段课件内容。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

看书、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画面;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画面。

师生互动实验: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

教师先演示实验10\|4,第一步:

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

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

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

学生探究结果:

探究知识类别

探究结果

稀释浓硫酸不正确操作的后果

导致伤人或腐蚀物品。

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对于皮肤还要尽快到医院治疗。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

在于它的脱水性。

稀释浓硫酸正确的操作方法

(见“师生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