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770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docx

《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docx

精品资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

2014高考备考:

边塞、战争诗专练

2014高考备考:

边塞、战争诗专练千叶草草

2014高考备考:

边塞、战争诗专练

一、边塞诗的特点

常见意象:

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器与乐曲。

意象的特点:

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内容及感情:

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有对帝王黩武的不满、有对残酷征战控诉;有久戍边关的乡愁、无路请缨的怨恨。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但也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表达技巧:

多用比喻、夸张、典故、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二、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

湿漉漉的样子。

(1)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2)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2004年高考江苏卷]读诗,做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

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

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6、(09年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4分)

词的开头写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7、【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题。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8、(2010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榆溪:

指边塞。

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三、参考答案

1、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点出边境的荒凉,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敌军的凶残。

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3)【参考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4)【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2、

(1)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

(2)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的心情。

3.答案: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3)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

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

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

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即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

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

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

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

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

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

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

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

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4、

(1)更喜欢本诗。

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赏析: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

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

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

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

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

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

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

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

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

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

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

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

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

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

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

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

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

沈德潜称赞此诗说:

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

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

(《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

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

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

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

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5、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怎样呢?

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

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

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

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本人的个性特征。

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6、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4)赏析:

此词为岳飞手书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照片,词下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元末谢升孙的跋中,说本词似金人废刘豫时,公(岳飞)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于朝贵者,并说可见公为国之忠。

高宗绍兴七年(1137),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

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

本词大概作于回鄂州之后。

词作上片是以中原当年的繁华景象来对比如今在敌人铁骑蹂躏之下的满目疮痍。

开首二句,写登楼远眺。

词人极目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实际上黄鹤楼即使很高,登上去也望不见中原,这里是表现词人念念不忘中原故土的爱国深情。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四句,承上许多城郭,追忆中原沦陷前的繁华景象。

前二句为总括:

花木繁盛,风景如画;宫阙壮丽,气象威严。

后二句以两处实地为例,写宫内豪华生活。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山,宋徽宗政和年间造。

据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三政和宫室载:

其后复营万岁山、艮岳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馆不可殚记。

……靖康遭变,诏取山禽水鸟十余万投诸汴渠,拆屋为薪,翦石为砲,伐竹为笓篱,大鹿数千头,悉杀之以卫士。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指代宫女。

汴京皇宫内,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接下陡然调笔锋,写现在: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这里指战乱。

慨叹汴京惨遭金人铁骑践踏,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词作上片以今昔对比手法,往昔的升平繁华,与目前的战乱险恶形成强烈反差,表露了词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感情,和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词作下片分两层意思,慨叹南宋王朝统治下士兵牺牲,人民饿死,景况萧索,希望率师北伐,收复中原。

前六句为第一层。

开首即以兵安在民安在提问,加以强调,词人的愤激之情可见。

要反击敌人,收复失地,首先要依靠兵士与人民,可是兵士早已战死,老百姓也在饥寒交迫下死亡。

膏,这里作动词滋润讲,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

膏锋锷,是说兵士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夹端,即兵士被刀剑杀死。

沟壑,溪谷。

杜甫《醉时歌》: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是说老百姓在战乱中饿死,尸首被丢弃在溪谷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由于金兵的杀戳践踏,兵民死亡殆尽,田园荒无,万户萧疏,对此词人不禁发出深沉的叹喟。

后四句为一层。

作为精忠报国的英雄,词人决不甘心如此,于是提出: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请愿受大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提锐旅,率领精锐部队。

大将的口吻与气度,跃然纸上。

河、洛,黄河、洛水,泛指中原。

清河洛与上铁骑满郊畿呼应,挥鞭渡过长江,消灭横行郊畿的敌人,收复中原。

一、直和清字用的极为贴切,表现了必胜的信念。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

骑黄鹤,陆游《入蜀记》:

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结末用黄鹤楼典,不仅扣题,且带浪漫意味,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

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词作下片是叹息在南宋偏安妥协下,士兵牺牲,百姓死亡,景况萧条。

最后希望率师北伐,收复失地,然后回来重游黄鹤楼。

词作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同时,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决心北踰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

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岳飞《五岳祠盟记》)的爱国将帅形象。

读这首词,可以想见他下笔时的一腔忠愤、满怀壮志。

7、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

双关手法,如

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朝廷谁请缨是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敢爱死

对比;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

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3)赏析: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52岁。

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

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成都告警。

那年在梓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重用,于是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的《岁暮》诗。

从这里可以看出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争,也坚决主张抵抗外来的侵略。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

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

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岁暮远为客,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

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

边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

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示敌人来犯的气势,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烟尘。

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

济时敢爱死?

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

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

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无奈和悲愤。

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

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