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0762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docx

《《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docx

《祝福》备课材料整理精校版

《祝福》备课材料

必修教案

032709:

54

一、简介和写作背景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

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

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二、人物形象分析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⒉、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5、四婶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祥林嫂的性格分析

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

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

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致死。

作品通过最富有表现力的三次打击,塑造了她的悲剧性格。

 

三1.封建思想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理学出现了,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

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妇女立牌坊。

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地步。

    

(2)秩序

    封建思想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

祥林嫂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妇女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违背这一秩序妇女,都被称为“罪人”。

    (4)祭祀

    对祖先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一个方面。

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祥林嫂,不配在仪式扮演哪怕是最小角色。

    2.祥林嫂心理

    

(1)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节烈观影响。

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毒害越深。

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委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迷信也同样毒害着样林嫂心灵。

如果她没有再嫁罪恶感,也许对鬼神恐惧不会那么强烈。

因为有了这样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

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

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社会了。

    3.可讨论问题

    

(1)样林嫂有没有反抗精神?

    首先反抗对象是什么?

如果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秩序,她一点反抗性也没有。

祥林嫂是遵守封建道德,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

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罪恶感。

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净去捐门槛,以求获得宽恕。

她从未对压迫她封建思想提出什么疑问,更不用说进行什么反抗,而是顺从地承认自己“罪过”,希望得到饶恕。

    

(2)谁是杀害祥林嫂凶手?

    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许寿裳说《祝福》主题:

“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样林嫂。

”迫害祥林嫂人们,他们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驱使。

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牺牲品,鲁镇上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牺牲品。

    4.作家评论

    

(1)鲁迅小说中对封建文化批判(杨剑龙)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有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有鲁迅这样执着而又犀利。

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

他说:

“中国文化,都是侍奉主子文化,是用很多人痛苦换来。

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都只是以主子自居一部分。

”(《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时代。

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特征同时,鲁迅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种种弊病,鲁迅以偏至发展观孜孜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提示和批判,“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致尤炳圻》),因而鲁迅在他乡土小说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种种病态。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中,对国民性卑怯是深恶痛绝,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卑怯,他说:

“……意图生存,而太卑怯,结果就得死亡。

以中国古训中教人苟活格言如此之多,而中国人偏多死亡,外族偏多侵入,结果适得其反,可见我们蔑弃古训,是刻不容缓了。

”(《北京通信》)鲁迅乡土小说展示给我们是一个卑怯者世界。

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考察》中就指出:

鲁迅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东西都是一致,就是写农民愚騃和奴性”。

在鲁迅乡土小说中,将儿子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懦弱华老栓(《药》),一心跻身长衫客行列落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忧愁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卑怯者,他们对于身受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

《祝福》中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样林嫂,《在酒楼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地生活着吕纬甫,《孤独者》中亲手选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魏连殳,《离婚》中慑于七大人威光爱姑,也都是社会生活中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

鲁迅将国民卑怯视为国民性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姿态予以抨击。

鲁迅极力反对卑怯者半死半生苟活,他深切地期望人们能挣脱文化传统禁锢,有真正人生活,他说:

“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地方击退了可诅咒时代。

”(《忽然想到·五》)

    鲁迅先生对于卑怯者恃强凌弱更为痛恨,他曾愤愤地指出: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这些孱头们!

”(《杂感》)鲁迅在其乡土小说创作中一再针砭揭示卑怯者凌弱。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酒客们对孔乙己奚落哄笑,《药》中老栓茶馆里茶客们对夏瑜斥责讥嘲,《明天》中鲁镇上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对单四嫂子欺凌,《阿Q正传》中遭假洋鬼子棒喝阿Q对小尼姑侮辱,《祝福》中鲁镇人对样林嫂悲剧故事学舌、对样林嫂额头伤疤嘲弄,《孤独者》中寒石山村人们对魏连殳关于其母丧葬仪式胁迫,都可看出鲁迅对乡村社会中卑怯者恃强凌弱深恶痛绝。

鲁迅曾愤然地指出:

“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苦痛。

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昏迷和强暴。

”(《我之节烈观》)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中,鲁迅对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恶,在《我之节烈观》中,鲁迅将封建节烈观念视作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他说“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力量,挤死不合意人。

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女子,也就死在这里。

”鲁迅在其乡土小说中就描述了在封建节烈观念影响摧残下,“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无意识圈套,做了无主名牺牲”乡村社会人们。

《明天》中寡妇单四嫂子执意守节,将儿子宝儿视作她人生惟一寄托和希望,宝儿不幸病逝,使她失落了明天。

《祝福》中样林嫂守寡后又被婆婆强行嫁到贺家墺,一心守节祥林嫂全力反抗,竟一头撞在香案角上。

被称作善女人柳妈竟认为当初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并劝样林嫂去土地庙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封建节烈观念成为摧残乡村妇女“无主名无意识杀人目团”,“社会公意不节烈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

因而精神上受尽折磨和摧残祥林嫂在容不住她社会里只有走向死路。

鲁迅认为应该追悼中国历史上为节烈观念迫害致死人们,并说:

“我们追悼了过去人,还要发愿:

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

要除去虚伪脸谱。

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昏迷和强暴。

”(《我之节烈观》)

    鲁迅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历史与传统概括为吃人筵宴,这种吃人是建筑在封建等级制度上。

鲁迅指出;这种吃人筵宴,“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一级一级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灯下漫记》)鲁迅对这种封建等第思想是极为憎恶。

他说:

“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赖门第,还是倚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或有声‘国骂’。

”(《论“他妈!

”》)中国传统君臣父子等第严格礼治秩序成为几千年来规范人们生活准则和处世方式,鲁迅乡土小说中对这种森严等第思想作了生动揭示。

《孔乙己》中去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长衫客和短衣帮泾渭分明,短衣帮们是靠柜外站着喝酒,而长衫客则踱进店面隔壁房子里慢慢地坐喝,而落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人”,孔乙己始终未能跻身于长衫客之列,最终脱下了长衫,穿件破夹袄,盘着两腿来喝酒。

《故乡》中回乡寻觅过去记忆与情感主人公“我”,在被岁月和生活压迫得麻木了闰土一声“老爷”称呼中,感到他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厚障壁了”,童年时相处得无拘无束小英雄闰土消失了,只有辛苦麻木得像木偶般闰土了。

鲁迅十分深刻地将人之间这种隔膜归为封建等第缘由。

他说:

“……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心无从相印。

这就是我们古代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

    鲁迅针砭了中庸思想和瞒骗行径。

被称为儒家最高美德中庸思想倡导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中和主义,这成为人们道德修养和处世行事基本准则和方法。

鲁迅将中庸视作国民性卑怯根由和阻碍中国人进行改革前行巨大阻力。

鲁迅指出:

“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没有更激烈主张,他们总连平和改革也不肯行。

”(《无声中国》)在散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就抨击了聪明人中庸思想、推祟傻子改革精神和批判了奴才奴性性格。

在散文《立论》中针砭了执两用中中庸之道。

鲁迅在乡土小说创作中,也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不偏不倚中庸思想。

《明天》中王九妈,面对单四嫂子询问宝儿病情,她只是“端详了一番,把头点了两点,摇了两摇”。

这种不置可否不负责任回答,与《立论》中既不谎人也不遭打回答如出一辙,这显然是为鲁迅所鄙弃。

《祝福》中回归鲁镇游子,在祥林嫂关于灵魂地狱有无叩问中,只能以“也许有”,“也未必”和“说不清”搪塞,这种中唐之道处世态度,鲁迅在小说中阐释道: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话。

不更事勇敢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这显然是为鲁迅所针砭调和折衷中庸之道,是一种摆脱责任和道义中和主义。

《在酒楼上》中吕纬甫在社会和环境压迫下,从一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敢作敢为青年,变为一个教教“子曰诗云”敷衍模糊无聊随便弱者,他以中庸之道调和规范自我人生。

这显然也是为鲁迅所不满。

    鲁迅憎恶中国人奴性性格,更憎恶他们以瞒和骗造出奇妙逃路。

他说:

“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天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论睁了眼看》)鲁迅憎恶他们能以瞒和骗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

鲁迅《阿Q正传》立意写出国人魂灵,阿Q是以瞒和骗造出奇妙逃路来典型人物,不管处于何等不利和不愉快境地,阿Q都能从中摆脱出来,处于精神上胜利不败之地。

《故乡》中麻木辛苦生活着闰土,在香炉和烛台里寻觅人生希望,寻求精神寄托和慰藉.《祝福》中受尽折磨祥林嫂,到镇西头土地庙捐门槛赎罪,求得精神平衡与解脱。

《孤独者》中作茧自缚魏连殳,躬行其先前所憎恶所反对一切,拒斥其先前所崇仰所主张一切,在失败中找到了精神上胜利。

鲁迅深深地憎恶国民奴性性格,真诚地期盼能创造出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真正争取到做人资格和权益。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关于祥林嫂死(唐荣昆)

    我认为,祥林嫂死,是《祝福》情节发展主线,可以说,《祝福》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

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特点:

“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且看,小说开头便这样写道:

“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意义。

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生动、逼真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潜台词就是:

封建制统治下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地方。

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合理性辩护,极端野蛮荒诞意识形态残害致死。

    可见,小说开头关于“祝福”气氛描写,就为样林嫂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这个家庭。

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老监生”,厅堂布置,几案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死气。

要知道,中国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一种思想体系。

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各地志书、家谱记载,以及《烈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

她死,是必然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大波折之前,便让我们预先知道;样林嫂已经死了。

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疑惑”。

——“这里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

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

而这样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事.要知道,对鬼神“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疑惑”;这一惊人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弱女子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

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

祥林嫂心中“疑惑”是怎样产生?

    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一悬念是贯串至终篇。

可以说,自此以下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

同样地,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

怎样用系列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

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疑惑”。

    以往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样林嫂迫害致死是封建宗法制“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

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

》(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

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奉旧礼教迫害死”。

这样,就将《祝福》“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实际和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

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死”另一面,那就是她活力。

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

祥林嫂有强烈活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

她有顽强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人,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这样耐活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罪恶,真是令人发指.充分写出祥林嫂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死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选择;所谓“妇者,服也.”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强暴”来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劳动妇女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了尽其所能最大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中国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鬼神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

而宗教迷信要义,说穿了无非就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幸福,目是要你做一个现世驯羊,一任他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

样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鬼神迷信观念。

——她“疑惑”是临死之前才产生。

然而,对于现世悲苦命运,她并不是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

    统观祥林搜一生,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一个佼佼者了。

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是个“拼命硬干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她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

——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自立自守“未亡人”。

对于野蛮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

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板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聪明人。

听信了柳妈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正常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

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

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宣判了。

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吗?

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不公,那样残忍无情呢?

她从自己切身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道:

“这正好。

你是识字,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

”从说话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了。

再从她对提问对象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唐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闰土作一比较:

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闰土,几十年生活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好友,读书“出门”知识分子“我”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

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平,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平。

对于现世生活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了。

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人。

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笔下样林嫂,是相当理想化人物。

在苦难深重中国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妇女。

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

但正如前面所分析,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

要知道,祥林嫂这样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黑暗和罪恶为主要《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

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已侧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样林嫂就以她不寻常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呢?

    关于这,历来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此不作明确判断。

电影《祝福》处理是:

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野地里。

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判断(见《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上318页,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