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9513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docx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docx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1毕业设计方案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2012年10月19日

 

 

第一章总论

1.1任务的由来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蕴藏着丰富的铜、铁等矿产资源的南陵县内,行政区划隶属于南陵县工山镇管辖,开采矿种为铜、铁矿,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

为了推进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科学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使企业的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为了贯彻安徽省环保厅制定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编制大纲》的要求,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组织人员编制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编制人员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对矿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进行了全面调查。

在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对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和对生态环境预测的基础上,编制了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1.2编制依据

1.2.1任务依据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2)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发[1998]253号)

(3)《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

(4)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

(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6)《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5]109号)

(7)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发[2007]3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

1.2.2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4年4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86年6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4年8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3年7月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

1.2.3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与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

(2)《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环发[2006]158号)

1.2.4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95-1996)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技术标准》(SL190-96)

(5)《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1998)

(6)《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2007)

(7)《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

(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QZ/T0240)

(9)《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

(10)《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l)

(11)《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1.2.5投资估算依据

(1)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工程概算及其他费用定额编制办法》

(2)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工程勘测设计收费标准》

(3)《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机械台时费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

(4)《关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咨询服务费用计列的指导意见》(保监【2005】22号文)

(5)《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矿业开采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现场调查,查阅技术资料,核实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归纳分析;科学设定指标体系,按阶段明确主要恢复治理任务,按时期排定重点工程;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企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良好的矿区环境。

1.3.2基本原则

(1)坚持“不欠新帐,渐还旧帐”的原则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立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恢复补偿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生产中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逐步解决已有生态环境问题。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根据矿山生产情况,对新建矿山,应突出预防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内容;对生产历史长的矿山,突出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清轻、重、缓、急和优先顺序,逐步对矿山影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3)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针对目前已存在和今后可预测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既要立足当前技术和资金投入、恢复治理工程实施、建设施工的装备和水平的实际,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国家政策调整,相关标准提高,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因素,使方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坚持“规划协调”的原则

方案制定中标准的设定,方案中生态保护、恢复治理等重点工程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及其它规划相衔接,并统筹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划的协调性。

1.4方案范围与规划时限

本方案编制范围包括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山、选矿厂及受活动影响的区域,主要包括扬尘污染、废弃土石侵占土地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全矿的水土保持、滑坡、植被、土壤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

按照实施方案编制要求,规划期限为2013年~2017年,近期为2013年,中期为2014~2017年。

1.5方案技术路线

方案技术路线见图1-1所示。

 

图1-1方案实施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矿区概况

2.1区域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与交通

南陵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南陵县城西17公里处,行政区域隶属芜湖市南陵县工山镇管辖。

其中小工山铜矿及选厂位于工山镇高岭村,戴腰山铜矿位于工山镇大工村境内。

矿区有简易公路与S320省道相连,东可达南陵县城与G318国道路连接,交通方便。

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

东经118º10'36",北纬30º55'14"。

地理位置与交通见附图1所示。

2.1.2气象气候

南陵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

全县平均气温15.8"C,年平均日照时间1935.4小时,日照率约为43.7%,年平均无霜期236天,年平均降水量1402.6毫米。

历年平均湿度为82%。

县内平原、丘陵、低山地貌俱全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南陵县水热条件优越,利于动、植物繁衍栖息,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多样性颇优,全县林业用地36567公顷,用材林以松、栎类、檀树南、榆树、枫香、樟树、泡桐、臭椿等为主;经济林有油桐、油茶、乌柏、茶叶、桑树等。

药用植物主要有丹皮、明党参、桔梗、绞股兰、元胡、沙参、何首乌、马兜铃、射干、天冬、龙胆草、夏枯草、半夏、前胡、白术、丹参、紫苏等。

地下蕴藏丰富的铁、铜、白云石、大理石、煤、水泥灰岩、矿泉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2.1.3地表水

南陵县境内有青弋江、漳河两大干流。

矿区地表水体主要为一些零星的小水塘,无大的水体,矿区处于坡地,十分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2.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2.1地形地貌

南陵县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沿江拱断褶带,长期以来受下降运动的控制;沉积了寒武系至中三迭统,厚逾万米的滨海或浅相沉积。

经过长期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和数度沧桑巨变,形成目前南陵地貌景观和山川大势。

南陵县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边缘以低山、丘陵地貌组合为主,中部以丘陵、台地和平原地貌结构占主导地位,东部则以圩区平原和洼地平原为主。

低山海拔多为400-500米,其中大工山海拔558米,为县境内最高山,丘陵海拔为100-250米。

2.2.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含水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及部分石炭系上统地层,花岗闪长岩、矽卡岩为矿体的间接或直接顶底板,均为相对隔水层。

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2.2.3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由于矿体顶底板围岩主要为矽卡岩,以块状构造为主,岩石稳定性良好,抗压强度高。

本区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类型。

2.3区域社会环境简况

2.3.1人口及行政区划

工山镇位于皖南山区腹地,距离南陵县城8公里,紧邻中国铜都——铜陵,距芜湖市46公里,辖18个村委会,5.76万人。

2.3.2社会经济概况

工山镇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品种齐全、储量较大、品位较高。

主要有金、银、铜、铁、铅、锌、钼、石灰石、方解石等。

工山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全镇耕地面积4200公顷,适宜种植多种经济农作物,主要有优质米、油料、棉花等,山场面积5500公顷,森林覆盖率30%,主要有杉木、外松、稀有珍贵树种楠木,境内拥有芜湖市最大淡水库-石峰水库。

在农业特色产业上,尤其为千亩烟草基地、经果林基地、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大棚蔬菜基地、苗木花卉基地等。

2.3.3风景文物保护区划

根据现场调查了解,矿区开采影响范围内无重点保护文物、自然风景区和特殊环境敏感目标。

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珍稀野生动物,没有自然保护区。

2.3.4环境功能区划

(1)环境空气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本矿周围主要为农村,因此,评价区环境功能类型属于GB3095-1996二类地区,执行二级标准。

(2)地表水

矿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III类标准。

(3)地下水

矿区周围为乡村居住环境,因此,地下水环境功能为III类区,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III类标准。

(4)噪声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规定,本矿工业场地周围为农村,因此,评价区工业场地环境噪声为I类区,执行I级标准。

第三章企业生产及工程概况

3.1历史沿革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由铜陵金九矿业集团公司于2003年投资组建成立,公司总部位于南陵县工山镇境内。

公司目前固定资产投入近两亿元,年销售收入五千万元。

公司经营范围为主营铜、铁矿开采、洗选。

3.2项目组成

3.2.1主体工程及辅助工程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范围包括矿山和选厂,其中矿山由工业广场、炸药库、矿山道路、矿石堆放场地、废石场、等组成。

选厂由主厂房、破碎车间、精矿场、尾矿库、等组成。

3.2.2环保工程

(1)矿山扬尘

装卸矿石、废弃土石等产生扬尘点喷雾洒水、道路定期洒水,减少扬尘、矿山汽车、挖掘机、装载机司机均在驾驶室中作业,与粉尘接触机会少。

(2)尾矿库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矿厂尾矿库位于工山镇高岭村内,初期坝高10m,顶宽5m,长300m。

坝面标高+76m,内外坡1:

2.5。

选矿厂尾矿产生量约为40万t/a。

(3)废弃土石

废弃土石集中排放,废石场下部设有拦石坝,废石场周边设置警戒标志,排放时采取洒水、喷雾等措施降尘。

(4)废水排放

本工程采矿用水使用岩隙水,利用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岩隙水,将其收集于矿井水仓内,用泵打入矿区设置的200m3高位水池内处理后,供采矿生产、除尘、空压机冷却补充用水等,废水排放量为1.95m3/d,处理后用于矿区绿化、防尘。

生活污水产生量0.14m3/h,主要污染物为COD、BOD、SS等,处理达标后用于地面防尘和绿化。

3.3生产现状

3.3.1井田境界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开采矿种铜、铁矿,开采方式为井

下开采。

井田面积为0.2166km2。

其中小工山铜矿为0.1078km2,戴腰山铜矿为0.1088km2。

3.3.2资源/储量及服务年限

截止2012年12月31日,矿区保有122b资源储量为96.28万t,其中小工山矿区内保有资源储量为40.08万t,戴腰山矿区保有资源量56.20万t。

依据资源储量、生产规模与服务年限相匹配的原则,按照省非煤整办文件要求:

矿山开采设计生产能力各为5万吨/年。

矿山服务年限为12年。

3.3.3生产工艺

(1)开采方式和开采工艺

矿区为低山丘陵,矿体埋藏地下,露天开采剥采比大,采用露天开采明显不合理,确定实施井下开采。

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法,实行半机械化开采。

地面矿石进入矿仓内经破碎后由放矿漏斗直接放入运矿汽车装运下山。

(2)选矿厂生产工艺

矿石运到选矿厂原料场堆存,由装载机给入PE750×1060颚式破碎机进行粗破碎,出料粒度为80~0mm,通过溜槽自然流入PYD2200圆锥破碎机进行中细破,出料粒度‹20mm,经皮带输送入料仓,通过给矿机和给矿皮带给入Ф2700×3600格子型球磨机进行第一段磨矿,排出的矿浆经Ф1500高堰式螺旋分级机分级,分级机返砂回第一段球磨机,溢流进入Ф1200×2400永磁筒式磁选机(半逆流)进行粗选,尾矿排出,粗选出的精矿浆进入Ф1500沉没式螺旋分级机分级,分级机溢流进入二段精选,返砂进入Ф2200×7000溢流型球磨机再磨。

二段精选后的精矿进入ZKS1632型高频细筛,筛上部分返回二段球磨机重磨,筛下部分成为合格粒级产品,流经磁团聚后,给入真空过滤机进行脱水,精矿饼由皮带送入精矿场内堆放。

尾矿浆集中进入尾矿沉淀

池沉淀处理后进尾矿库进行澄清沉淀处理。

第四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调查及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

4.1调查方法概述

4.1.1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为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和选厂,划定的境界范围及受矿山开采影响的区域。

4.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矿区生态环境现状、矿区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矿区环境治理现状。

其中,矿区生态环境破坏情况,主要调查内容如下:

(1)矿区土地、植被占用和破坏情况,矿业活动对土地(植被)资源影响和破坏,包括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地貌景观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废液排放等;

(2)矿山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及噪声污染等造成的矿区环境污染。

包括调查生活污水的产生、处理、利用;矿区专用道路、废石场等污染源排放及治理情况调查;固体废物产生量、处置情况、占地情况及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

重点调查:

采掘区涉及范围、废石堆放场、不稳定边坡、运输路线等为铝土矿开采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的区域。

(3)矿山地质灾害,矿业开发影响和改变着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引发地质灾害.

4.1.3调查方法

(1)技术路线

①资料收集:

收集矿区自然、地理、地质条件、矿产资源、矿山地质环境等资料并加以分析,为下一阶段的野外实地调查作准备。

②野外实地调查和现场勘察: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环境地质调查,摸清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③数据资料分析整理。

④咨询当地专家。

主要是与地方环保部门、环境保护专家进行会谈,确定适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方案。

(2)工作方法

①全面收集矿山及周围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资料;与矿山环境相关的农林环境资料;区域生产力布局,重要工程及特殊保护区的分布;区位条件及环境功能规划要求。

②查明矿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③查明矿体赋存特征、矿山开采方式、开采深度、厚度及开采影响范围。

④查明矿区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发育程度、发展趋势及其对矿业活动的影响;查明矿山活动将引发、加剧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

4.2矿区生态破坏情况调查及评价

4.2.1矿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分布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和选厂山多坡广,植被资源丰富,四周自然植被为茂密的竹林、杉木林。

4.2.2土壤侵蚀现状

土壤侵蚀表现为三种形式:

风蚀、水蚀和重力蚀。

本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

水力侵蚀是在降雨和地表径流作用下产生的,一般包括三个发展阶段:

溅蚀、面蚀和沟蚀,溅蚀是水力侵蚀的开端,是雨滴击打地面引起的土粒移动。

在溅蚀的基础上,干地表径流冲刷引起表层土壤的剥蚀现象称为面蚀。

雨水在地表的进一步汇集,形成顺坡向的冲刷沟,初为浅沟,再为切沟,冲沟等,则为沟蚀。

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荒山荒坡。

重力侵蚀的类型有岩坡移动、坍塌等,由于冲沟发育,切割强烈,主要为重力侵蚀。

水土流失会带走大量肥沃的表土,使土壤中的腐殖质、矿质元素大量流失、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矿业活动使原有地表植被遭到部分破坏,地面裸露,堆放的弃土体较疏松,据统计,截止2012年9月,矿区占地面积约0.12km2,,废石产生量约0.7万m3,废弃物堆高8-20m;这些废弃物的,增大了矿区侵蚀模数(尤其是在雨季,雨水带入河中的泥沙量急剧增加)。

此外,必须注意道路两侧的水土保持,道路两侧的水土流失影响路基,直接影响道路两侧的生态环境。

4.2.4尾矿库、废石场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和选厂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废石。

对于选厂产生的尾矿,现尾矿库可满足生产需要。

(1)废弃土石、尾矿特征分析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开采时产生的剥离废弃土石不含特殊有害物质,可按照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置。

尾矿库产生的尾矿是在一次磁选和二次磁选过程中所排出的尾矿浆经过沉淀后的排出物,不含特殊有害物质,可按照一般固体废弃物处置。

(2)废弃物排放至废石场对周围生态景观的影响

废弃土石排放对生态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固废的堆存占用土地,影响区域景观、改变土地原有功能等方面,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其产生量、场地的选择及处置方式等。

本矿区废石场选用矿区的山坡堆场,并及时运往周边用于维修公路等用途。

不存在侵占农田问题。

(3)废弃土石风蚀起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废弃土石风蚀起尘量与其易风蚀成分、起尘风速、堆场地形及固废堆存防尘措施有直接关系。

按照易风化类型考虑,固体废弃物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分析如下:

对于固体废物堆场扬尘,根据有关环境影响评价中有关废石堆场扬尘的风洞模拟试验资料,其起尘风速为4.8m/s,据当地气象资料统计,本区风速绝大部分在0~3m/s之间,由此可以看出,扬尘排放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一般不大,当具备起尘风速条件时,排土场会对周围局部地区形成影响,类比相似条件下的扬尘影响预测,其影响范围在其下风向约0.02km以内,本矿区四周均为山场,对周边不构成扬尘污染。

(4)固体废弃物堆放对土地利用及地表植被的影响

由于本矿区废石场选用矿区的山坡堆场,所以,不会对矿区土地利用和地表植被构成影响。

4.2.5临时性不稳定边坡

本矿区自然条件下山体处于稳定状态,尚未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矿区共有临时性不稳定边坡3处,分别位于戴腰山铜矿2处和小工山铜矿1处。

4.2.6矿山生产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问题

矿山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废弃的废土石堆放不规范,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

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问题是临时性边坡防护问题。

4.3矿区环境污染调查及评价

4.3.1矿区环保装备及运行状况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没有锅炉等设备;采用井下开采,涉及矿井水问题,井下大部分排水经处理后用于矿山生产、绿化等,仅有少量水外排,外排水采取沉淀、过虑处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装载机、自卸汽车等,由于矿区距离居民点较远,不需要采取降噪措施,所以,目前该矿区所有环保装备基本满足现行环保要求。

4.3.2矿区环境空气质量

矿区处于偏远山区,周围居民分布较少,矿区周围约1km范围内无居民,附近无其他工业企业分布,现场调查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环境容量较大,大气环境敏感性较小。

矿区生产期间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为运输扬尘和汽车尾气,大气污染影响主要为面源污染和线源污染,影响范围主要为矿区近距离范围及运输道路沿线范围。

4.3.3矿区水环境现状

(1)地表水现状

南陵县铜铁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区周围地表水体为一些零星分布的小水塘,目前水质良好。

(2)地下水现状

根据矿区水文资料,矿区地下水为无色、无味、无嗅、透明,以HCO3-CA型水为主PH值6.0-8.4,属弱酸性-弱碱性。

(3)矿区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选矿工序配备有相应的循环池和尾矿水沉淀池,生产用水全部循环使用不外排,生活污水产生量少。

采矿区井下大部分排水经处理后用于矿山生产、绿化等。

4.3.4固体废弃物现状

矿山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为废弃土石、尾矿及少量的生活垃圾,其中,废弃土石排放量为2万t/a,处置方式为运至废石场安全堆放。

尾矿产生量为14万t/a,堆放于尾矿库。

生活垃圾年产生量3.9t/a,处置方式为卫生填埋。

4.3.5矿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矿区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扬尘污染。

4.4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分析

4.4.1矿山开采对矿区地表植被的影响预测

开采及原料产品贮运过程中扬尘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粒径大于1µm的颗粒物在扩散的过程中可自然沉降,附着于植物叶片上,阻塞植物的呼吸孔,有碍作物生长。

第五章目标与指标体系

5.1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总体目标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总体目标是:

到2013年,矿区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矿区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矿区废弃土石安全处置,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矿区植被覆盖率稳步增长,矿区绿化率逐步提高;矿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矿区重点生态功能基本稳定,绿化率逐步提高;绿化面积显著增加;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到2013年底矿区植被覆盖率60%,运矿专用道路硬化、绿化率85%,选矿工业场地绿化率65%,不稳定边坡治理率95%,矿区生态环境监控范围覆盖率100%。

第六章主要任务

6.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主要任务

(1)破坏土地复恳任务:

(2)选矿工业场地绿化任务:

(3)临时性边坡治理任务:

(4)运输道路绿化任务:

(5)废石场、尾矿库治理任务:

 

第七章重点治理工程及投资估算

7.1矿区植被恢复工程

7.1.1采掘区土地复垦工艺

(1)土地复垦工艺

①复垦利用类型应与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②复垦场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有可靠保证;

③用于覆盖的材料应无毒无害,废弃物如含有害成分应事先进行处置,必要时应设置隔离层后再复垦;

④应充分利用原有表土作为顶部覆盖层,覆盖后的表层应规范、平整,覆盖层的容重应满足复垦利用标准;

⑤排水设施和防洪标准符合当地要求;

⑥有控制水土流失和控制大气与水体污染措施;

⑦复垦区道路交通布置合理。

(2)复垦后土地用于草地的生态恢复通则

①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牧草品种;

②有培肥措施,有试种记录;

③牧草作物无不良生长反应,有持续生长能力;

④三年后复垦区单位面积经济学产量不低于当地中等产量水平。

(3)复垦后土地用于林地的生态恢复通则

①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乡土树种和抗逆性能好的树种;

②实行乔、灌、草套种混播;

③三年后所植树木的成活率达到70%以上,郁闭度30%以上。

7.1.2整地

针对整地中出现的问题,从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