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学习方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78861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人学习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名人学习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名人学习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名人学习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名人学习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人学习方法.docx

《名人学习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学习方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人学习方法.docx

名人学习方法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

读书有无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取决于怎么读。

今天就与大家分享:

,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兆焯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祖冲之的学习方法

我国南北朝时的数学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的学习方法是:

“搜炼古今”搜指搜索,博采众长,广泛地学习研究;炼是提炼,把各种主张拿来研究,经过自己的消化,提炼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后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因为他的几代祖先都在中国的南方做官,而且一家有几代人研究历法,祖父又掌管士木建筑,也懂得一些科学技术,故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家传的科学知识由于他思想敏捷,勤奋好学,又有好的学习方法,使他博览群书,广采各家精华;同时又不因古法,墨守成规,并主张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遂使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和数学三个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密率:

PI=355/113约率:

PI=22/731415956〈PI〈31415927〈FONT〉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

爱因斯坦1879-1955年,东年是智力发展迟缓,上小学、中学时,老师认为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

也许是他12岁时第一次读到欧氏几何的书,那严密的逻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数学学习的兴趣。

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1902年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

这段时期他的思想十分活跃,经常和伯尔尼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索洛文等五人常在一起阅读各种书籍,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各种问题,他们阅读了休漠、马赫、庞加勒、黎曼、狄更斯等许多人的作品。

有时只念了半页,甚至只念了一句就争论起来。

他们亲切地称这种聚会为“奥林匹亚科学院”。

这种“疯子式”集会是他的恩维十分活跃。

1902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905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竟发表了五篇极为重要的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和狭义相对论,并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明了原子的存在。

1916年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取得了宏伟的成就,被科学界誉为“人类历史上一颗明亮的巨星”。

爱因斯坦的学习方法,大致可概括成:

依靠自学,独立思考,穷根究底,大胆想象,强调理解,重视实验,弄通数学,研究哲学等八个方面。

朱熹提倡的学习方法

我国宋朝著名的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赞赏先泰时期教育家总结的学习方法,提出为学之序是: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问、思、辨一穷理,笃行以体事,他主张“读书有三到:

问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法,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他认为: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要举一而反三,问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他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归纳为以下六条: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心涵咏;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收心集中注意持志。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

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

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

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他说: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

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

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

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的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

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

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

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

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

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读书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

一是抄读法。

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

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

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

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

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未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二是慢中求快法。

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

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

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6.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

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

在浏览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东西的基础上,认真地阅读目录,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

在掠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

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7.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

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

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

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8.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

“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

尽量减少与自己巳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

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一、毛泽东读书笔记“六式”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读书嗜学,博览群书,孜孜不倦。

他常说读书要注重“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这里说的“多写”是指多做读书笔记。

他做读书笔记,坚持不短,内容广泛而精要,形式活泼而多样,确实是人们特别是中学生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楷模。

1.摘录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听老师讲课就认真地写课堂笔记,称为“讲堂录”;自修时也写读书笔记,称为“读书录”,包括抄录全篇文章和摘录精彩内容等。

长期以来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写这种读书笔记的习惯。

他边抄边研究,把读书、抄录和探讨密切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了3000字左右。

他特地写信给艾思奇说:

“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

其中有一些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

2.符号式

毛泽东读书常常用各种符号画在书上,以标明自己的褒贬见解。

他在读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

在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重要著作时,不少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勾划等标记。

他很长时期一直在阅读的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圈点、勾划的标记。

这些符号同样是他读书的心得体会。

3.批注式

毛泽东在读10万多字的《伦理学原理》一书时,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语就有12100多字。

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都是精辟之论。

他读了《旧唐书》,在“李义府传”、“杨再思传”、“刘幽求传”的页边写道:

“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思是侯入,刘幽求能伸不能屈”。

真是言简意赅,精辟入里。

4.日记式

1937年毛泽东反复精读了李达的《社会学大纲》,很高兴,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他在“读书旧记”的第一篇写道:

“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

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1—385页。

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

从此以后,他每日认真记了读书进度。

5.纠谬式

毛泽东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等,也用笔记形式改正。

例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庙厨,何足惜哉”,毛泽东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南史·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对,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

在《辨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他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确处。

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仔细,即使对错误的字和标点,也决不放过,而是一一纠正。

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把“四分五裂”错排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

这些都说明他治学的严谨和攻读的刻苦。

6.评荐式

毛泽东每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篇章,总是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有时还写了书评。

例如:

50年代,他读了《三国志》“张鲁传”、“郭嘉传”,就向党内推荐。

为“张鲁传”写了400多字的书评,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段斗争史。

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读后得到启迪,讲话、办事一定要“多思”、“多谋”,不要草率武断。

他读了《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固传”,觉得很值得一读,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

有关同志都及时地认真阅读了。

这对全党的读书风气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鲁迅记忆“六法”

1.心到、眼到、口到

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

然后鲁迅把它夹在要背诵的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

等到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书全背下来了。

他说:

“朗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言,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2.读读、写写、记记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

鲁迅先生为了认识、记忆这部字典中的生僻字,他从《康熙字典》上摘抄生僻字订成一小本,为自己经常查阅,运用这些字提供了方便。

3.博采众家之长

鲁迅先生年轻的时候,除了读规定的功课之外,有关天文地理、花鸟虫鱼的书,无一不读。

他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集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来蜜来;倘若停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另外,他还主张:

“书在手里,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是看一下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他认为博览群书应是:

①不专看一家之书,而是博采众家之长②不但看本专业的书,也要看本专业以外的书;⑦不只看自己愿意看的书,也要看自己不愿意看的书,包括论战对手的书;④不专看本国书,也看外国书,以便得到更多的启发。

4.先容易后困难

鲁迅先生说:

读书“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看多久都不会懂的。

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的”。

也就是说,读书要“先易后难”,才不至于钻进死胡同。

书读多了,知识面扩大了,理解力自然就提高了,以前碰到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5.边读边思边问

鲁迅先生拿到一本书,总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书的内容实际给自己提出很多问题,如:

书上写些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对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等等。

这样,边读边思边问,逐渐深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6.剪贴批注积累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整整齐齐,分类严明,而且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批注。

鲁迅在1928年到1933年的剪报,多数是有关国民党反动派摧残进步文化的消息报告和他本人的文章。

鲁迅曾运用这些剪报,写过不少犀利的文章。

鲁迅的《肖伯纳在上海》一书从封面到内容,都是用剪报编选和剪报图案画拼成的。

三、钱伟长教授的学习原则

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怎样用最少的时间把新知识学到手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谈了他长期坚持的两条学习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

对所有知识不要背,除了外文之外,什么也不要背。

下课后只想一想今天讲了一个什么题目,一个题目分哪几个内容,每个问题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结论是什么。

大考前从头到尾回想一下,把次要的东西删掉,留下你认为主要的东西。

第二原则是:

在学习中学会抓全局、抓重点。

学习中要懂得跨越困难,大踏步地前进。

从全面来了解局部的困难是很容易解决的。

钱伟长教授说,他一辈子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坚持下来,收到了他自己满意的效果。

四、苏步青教授谈学习

苏步青教授是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数学家,北师大名誉教授。

85岁高龄的苏教授曾为北师大数学系师生做了近两个小时的精彩报告。

在谈到学习时,他这样说道:

“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

因为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同投入的时间、精力密切相关的,不是轻而易举的。

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人特别聪明,没有天才这个东西,只是有些差别。

有些人了解得快一点,有些人了解的慢一点,我属于后面一种。

但是,我对这个慢不怕,教学书、参考书也好,其他书也好,起码要读三遍,读到这本书优点在什么地方,缺点在什么地方一一清楚,我才把它抛了,算是成功了。

比人家花的功夫要多,好处当然也比较多,一生用不完。

我顶讨厌人家讲不大懂,不懂就是不懂。

不大懂,好几个不大懂以后,变成完全不懂了。

所以读书要“认真”。

五、华东师大教授李嘉音谈学生的学习和自学方法

1.明确目的,掌握重点。

学习者要明确学习目的,抓住重点和关键,不要钻牛角尖。

2.学要有疑。

学习要善于思考,善于联想,提出疑问。

3.做到提纲挈领。

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做到“由厚到薄”。

4.要博览群书,使知识迁移和渗透,扩大知识面。

精读和粗读兼顾,便于合理安排,做到辩证统一。

5.学贵持之以恒。

孟子曾指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6.学而时习之。

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重点地反复学过的知识,以求不断强化,及时得到反馈和矫正。

7.循序渐进。

学习要程序化,要符合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此及被的学习规律。

8.善于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尤要重视归纳法,以揭示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

9.勤于总结。

每读一本书或学完一单元教材,应及时总结,并对学习方法进行检查,加以调整,以致完善。

六、杨振宁教授谈学习

一读书是手段

杨教授说:

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院的教育一直都在把学生变成念死书的人,“以分数论学生”对特殊天才的压抑就更可怕。

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这些伟人,他们根本就不可能通过中学一级的考试。

在中国,这样的学生就不能被当作优秀生送去受高等教育。

因此,这种体制就失去了我们的爱因斯坦。

二辩论中的求知

美国的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向员了不起的权威提出怀疑。

美国的学生在学习中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

而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全盘的接受,他们的老师就不喜欢学生的想法与自己有稍稍相悖之处,学生们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怀疑和考证,他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

因此,杨教授主张,美国的学生应该学一点中国的传统,中国的学生应该学习美国学生那种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以兼收并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该勤于辩论,把辩论放在与学习同等地位上去。

七、陈念贻单打一学习法

“单打一”本是中国的一句俗话,意思是说做事情一次只专门做一件,不旁及其他的问题。

有人用“单打一”的方法读书、学习,竞有特殊的功效。

著名科学家陈念贻就是这样学习的。

他年轻时为了报考大学,决定突击自修英文。

这个主攻目标确定之后,他就将房间里的其它书籍封存起来,只剩下英文书一种。

整天手不释卷,捧着英文书背读,使自己完全进人英文的“境界”中,不受其他任何书的干扰。

第一天,他只记住了8个单词,到第二天早晨,复习时发现已忘掉了3个。

第二天仍然没有记住几个。

但陈念贻毫不气馁,继续埋头苦学,坚持了一个星期之后,开始掌握了英文记忆的规律,一天能记住20多个单词。

一个月后每天能记住50余个;两个月以后,就已掌握了四、五千个单词,基本能阅读英文版的《读者文摘》了。

陈念贻不仅只是单打一地读英文书,而且“单打一”中还有小“单打一”呢!

在掌握一定数据的单词后,他又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专攻英文语法和英文写作练习。

接着,又专门用了一段时间强行背诵了500句英语范文。

结果,他总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把英文攻下来了,并能用英文写出很漂亮的文章。

此后,陈念贻又用这种“单打一”的方法,攻下了德、法、日、俄四门外文,还攻克了代数关、三角关和解析几何关。

真可谓:

单刀直人锐不可挡,过关斩将连夺城池。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

每当他做完必要的准备工作后,一进入实验室就不再分白天和黑夜、星期日和工作日了。

一项实验总是一气做完,这里他不仅仅是考虑现代科学研究本身的实际需要,他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

丁肇中教授曾说:

一事件已经在脑子中占据了位置,应利用连续性的优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效率,而且也最经济,再去争取下一个胜利。

如果此时改做其它,待重新开始工作时,又得再做思想准备,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利用单打一学习法对弥补能力缺陷,攻下薄弱科大有好处。

八、孔子“四个结合”学习法

孔于提倡的“四个结合”学习法是:

一学与思结合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见是说:

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更加糊涂。

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二学与问相结合

孔子提出欲学必须“切问”。

他自己学习时就是“每事问”的。

由于学无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有“每事问”的精神,虚心向别人请教,切不可不懂装懂,羞于问人,否则将贻误自己。

三学与习相结合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就是要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以增强记忆,加深理解。

只有做到“学而时习之”,才能很好地巩固、运用知识,也才能“温故而知新”。

四学与行相结合

孔子提倡应该“调于言而敏于行”,即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果断敏捷。

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学和用结合;努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九、朱熹读书“六到”、“八要”法

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一生勤奋好学,他在长期的求知过程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到”、“八要”读书方法,现在看来,仍然有借鉴作用。

只是后人将他的“三到”发展成为“六到”。

1CP到

读书要多用心,这是求知的根本方法。

对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心到”要求读书时应深钻精思,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求得对字义或文义有较深刻的理解。

10.匠至,

除了要把书上的字句一一看清楚,还应要求在许多方面尽量增加感性知识。

现代由于书籍、报刊、资料等信息量剧增,必须加强“眼到”的训练,力求提高阅读率。

为此应提倡学点速读法,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训练,为“眼到”创造条件。

11.口到

朗读背诵即为口到。

读书时若不口到,只是一味地抠字义词义、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就无法品味到作品的深刻内涵,丰富的神采的音韵,难于真正透彻地理解作品。

12.耳到、

除专心读书外,还应大量与人讨论,大量采纳别人的意见,有效利用广播媒介,从各种讲座、报告中吸取知识,弥补不足。

13.手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

许多学有成就的人认为,动手抄写是读书的关键之一。

手到,除了练习与实践外,还有助于思考。

实际上,不动手读书就难以奏效。

因为不写不抄不加批语,就等于不记载自己的思想语言,不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

事实上,手到有助于所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能够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14.足到

古人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埋头读书有时仍无法明白事理,还应该到实地看看。

足到应该是有目的性的,并要结合自己的读书实际。

八要:

要立志;2要循序渐进;3要熟读精思;4要虚心静虑;5要切身体验;6要做迟钝工夫;7要节节是疑;8要钻进书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