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多篇.docx
《《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多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多篇
《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多篇
《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1
1、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纪念屈原的千古冤屈,忠烈之魂一去,不能回还,国破身死现在还有什么呢?
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
2、端午三首
宋·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赏析:
都说众人作诗是纪念屈原,可是全都乐呵呵的是为什么。
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福,试着向艾人求福吧!
忠言不被楚王采纳,最后投江而死,留下的文章像星斗一样不朽。
再倒一杯昌歜酒,为屈原击节歌唱吧!
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
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只听到屋舍南北的鹁鸠鸣叫。
3、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
诗人在端午日,看看山村中盛开的石榴花,然后包粽子、挂艾草、采药草,也在额上点了雄黄酒,傍晚忙完了,准备喝一杯。
4、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
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
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
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
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5、己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赏析:
“端阳”即端午节。
“海榴”即石榴,古人因为石榴从海外传来,所以称“海榴”。
端午日风雨大作,天昏地暗;汨罗江上无处可以竞渡龙舟,来凭吊屈原的英灵。
石榴花盛开,应该会笑话我,“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
《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2
节分端午自谁言①,万古传闻为屈原②。
堪笑楚江空浩浩③,不能洗得直臣冤④。
①端午: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
自:
自从。
②屈原(前340—前278):
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
名平,字原。
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
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
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③楚江:
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④直臣:
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
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
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
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3
1、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赏析: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白昼越来越长,所以说“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时当端午,用盐佐食梅子,饮酒欢乐,木槿茂盛,芦苇发出清香,心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长寿,以显示皇恩浩荡。
2、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赏析:
唐代人将五色丝线编织成带,佩在身上,称为“长命缕”或者“续命缕”,所以说“长丝续命人”。
而“九子粽”源于九子蒲(一种蒲草),“粽子”又与“种子”谐音,寓意得子,所以用九子蒲叶包裹粽子,表达多子多孙的美好祝愿。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说的是唐代皇帝会在端午节召请群臣宴饮。
3、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
“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
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4、竞渡歌(节选)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赏析:
这首诗是写“竞渡”的名篇,把竞渡活动写得最为传神,洋洋洒洒几十字,把竞渡的激烈场面、围观的喧嚣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
5、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赏析:
“艾符”指艾草和驱邪符,端午日挂在门上以辟邪。
“蒲酒”即菖蒲酒,饮用以养生,古人有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
少年逢节日自然欢愉,老了却多感慨,不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只想喝一杯菖蒲酒,闲聊天下太平。
白发日渐增多,石榴花年年应节而开,红锦一般耀人眼目,不禁感叹千年之中,圣贤和蠢人同归黄土,有多少人湮没无闻,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
《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4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赏析:
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
诗人感叹屈原作为忠诚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2、表夏十首(其十)
唐·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赏析:
“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
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
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
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3、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唐·杨巨源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
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赏析:
唐代皇帝在端午日会赏赐大臣衣服、扇子和百索等礼物,官员也要向皇帝进奉礼物,也以衣服为最常见。
4、端午日恩赐百索
唐·窦叔向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赏析:
“百索”又名五彩、长丝、长命缕,是用五色丝线编织而成,据说可以增寿续命。
端午节系百索是古人驱邪避灾的重要习俗。
这首诗将皇宫比作“仙宫”,将自己比作“犬马”,来表明自己在端午节被皇帝恩赐而感激的心情。
5、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赏析:
这里的“五丝”就是指百索、长命缕,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一种期盼,反映出唐人乐生、重生的人生态度,他们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
《端午》古诗赏析语文教案5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赏析
《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
这是诗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
诗人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
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都是表现了衣服材料的良好。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这首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在端午节终于可以做官的心情。
《临江仙》
宋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赏析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
“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自己却报国无志,深感流落天涯之苦。
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
“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
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
“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
“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
“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
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