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4202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朱小丹同志在广州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09:

44:

52

(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一日)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

这是自1985年“广州市群众文化表彰大会”之后又一次全市性的群众文化工作专题会议。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结10多年来我市群众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先进典型,对我市群众文化建设的跨世纪任务作出部署,并颁布《广州市群众文化“金穗工程”规划》,促进我市群众文化事业“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下面,我就会议议题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成绩的回顾

  1985年至今13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致力于群众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使我市的群众文化阵地建设取得新突破,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有了新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创出新水平,群众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有了新提高,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市文化建设赢得了殊荣:

我市南华西街自1991年起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全国标准文化站”的称号;海珠区1996年荣获“全国文化模范区”称号并与番禺市一起被评为“广东省文化活动先进县(区)”;我市职工读书自学活动十五年历久不衰,市读书自学成才者联谊会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的先进集体;市妇联开展的“美的家庭文化”活动被评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八大支柱活动”,荣获精神文明建设“金笋奖”;一批群众文化团队和业余文艺作品相继获得全国、全省表彰、奖励;去年,我市又先后获得了省评估、验收特级、一级文化站总数第一,省首批命名民族民间艺术生产之乡总数第一、省第四届少儿艺术花会金牌总数第一、省群文干部业务技能大赛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这个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成绩是:

  

(一)群众文化工作逐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把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切实摆正位置,列入议程,加强领导。

  市委、市政府先后颁布了《广州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广州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广州市创建文明城市规划(1997―2000年)》、《广州市文化文物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把群众文化建设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全市先后召开第四、第五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根据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对各时期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划;市政府还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快广州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批转市财政局关于支持我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若干措施报告的通知》以及《关于广州市镇、街道文化站人员编制的通知》等文件,从人员、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工作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拔出专款支持全市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从去年起,又陆续投入300万元,对“九五"期间达到省特级、一级标准的文化站实施奖励,推动了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各区、县级市也把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增加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

如:

番禺市1991年以来,市镇两级对文化设施的总投入达到1.2亿元,从去年起,又在保持原有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每年增拔三个100万元,分别用于博物馆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扶持文艺创作;从化市作为山区市,在去年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的情况下,仍克服各种困难,使当年用于文化阵地设施建设的经费比上一年增长3倍,一年内建成4个镇特级文化站,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各区、县级市的文化经费已从1989年的854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2743.9万元,增长2.2倍,绝大多数达到或超出当地财政支出的1%,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水平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二)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把群众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群众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来抓,通过制定、实施市、区(县级市)、街(镇)三级文化设施建设方案,投入兴建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仅1997年全市新建和扩建特级、一级文化站的经费总投入就达近二亿元,各类设备和器材总投入约3000万元,使我市群众文化硬件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市群众艺术馆、广州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市五个工人文化宫、市青年文化宫、市少年宫、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市一级群众文化主阵地,不断适应群众文化活动发展需要。

克服场地、资金等困难,千方百计挖掘潜力,通过争取政府补贴、引进外资、社会集资等多种途径进行内部改造,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原有条件,使文化活动场所的功能更加配套完善,在群众文化活动、培训、交流、展示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市一级文化阵地的中心辐射作用。

  各区、县级市把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把三馆一站建设与创建文明城市(区)、文明街道、文明村镇活动结合起来,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目前,全市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4个,总面积达50,384平方米;建成文化站182个,总面积为186,375平方米;文化站达标率提高到64.8%,特级文化站发展到21个。

荔湾、番禺、花都、从化已经完成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建设,其中番禺博物馆投资5000多万元,面积上万平方米;花都市投资1600万元,建成目前全省最大的县级图书馆,并在各区、县级市中率先实现文化站全部达标。

番禺市演艺中心、市桥影剧院、增城文体演艺中心、从化图书大楼、芳村文化大楼、白云区文化广场、花都文化广场等,都已被纳入当地城市建设规划,即将成为所在区、县级市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三)群众文化活动繁荣活跃。

  十多年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紧紧围绕各时期两个文明建设中心任务,适应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开展了以主题文化、节日文化、特色文化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形成规模,形成系列,整体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市有关部门多年来坚持开展羊城艺术博览月、广州群众戏剧花会、羊城粤剧大联展、少儿艺术花会、百名歌手大赛、广东音乐创作演奏大赛以及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活动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活动,每届都有180万人次参与,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了《珠江大合唱》、万人《黄河大合唱》、《1997音乐会》、《广州市企业文化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演唱会》、《广州各界庆祝党的十五大干人歌会》等一系列带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大型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热心文化、参与文化的积极性,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各区、县级市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特点、新形式和新路子,形成了如“东山欢乐节”、“越秀金秋欢乐节”、“荔湾之春”、“海珠之光艺术节”、“白云区艺术节”、“开发区艺术节”、“欢乐黄埔”系列广场艺术活动、番禺“百狮贺岁”活动等富有特色的地区性群众文化活动系列。

广大基层单位根据自身特点,面向广大群众.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军营文化、外来工文化等文化活动,使群众文化活动增强了吸引力,扩大了覆盖面。

我市职工读书自学活动坚持15年,吸引了过百万职工读书爱好者,先后涌现出100名自学成才标兵、388位自学成才者、2743名读书自学积极分子,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有300家企业参与的市企业文化协会,先后举行企业文化节及其他全市性大型活动近20场次,参与职工约30万人次。

我市各中小学开展的合唱节、舞蹈节、美术书法系列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常盛不衰,建立起各类文体兴趣小组10,000多个,参与学生人数超过百万人,其中参加市、区(县级市)两级各艺术门类培训的学员30,000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各级妇联围绕家庭文化建设持续开展“四进”家庭活动、家庭系列公民教育、创文明家庭活动,仅94年举办的家庭文化节就有近50万户群众参与,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广钢企业文化建设、南华西街社区文化系列活动、越秀区八个街道开展的“八大特色文化活动”、开发区组织的外来工文化活动,白云区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刚刚获得“广东省民间民族文化之乡”称号的沙湾飘色、荔湾粤曲、芳村花卉盆景文化等,在普遍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日益繁荣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优势项目。

  (四)群众文化队伍发展迅速。

  目前,我市已经建立起逾千支合唱团队,300多支业余管乐队和200多个粤剧、曲艺私伙局以及大批其它业余艺术团体,为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市工人合唱团、羊城管乐团、青年业余话剧团、大学生艺术团、市少年宫艺术团及区一级的天河合唱团、小云雀合唱团、小海燕艺术团等为骨于力量的中心团队不断成长,先后在全国及省市的各类比赛中获得近百个奖项,羊城管乐团还参加了在韩国和即将参加在澳洲举行的亚太地区管乐学会年会,为我市文化建设赢得了荣誉,带动了全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不断增强人才观念和精品意识,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精品创作的力度。

各级文化馆站、各类协会组织通过增加经费资助、开展创作大赛、组织文艺采风、恢复群众文化刊物、开展演出活动等途径,培养了大批业余文艺创作骨干,使我市群众文艺创作逐步走出低谷,成绩不断回升,仅1997年我市区、县级市文化系统投入创作经费愈百万元,集中创作力量创作了一大批各类文艺作品,其中近400件作品获得国际、国家及省、市的奖励。

我市加入到市十大文艺家协会和各学会、研究会的群众会员近8000人,成为我市群众文艺创作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我市通过吸纳大专院校毕业生、加强在职人员培训、组织业务考评、开展社团活动等途径,着力加强群众文化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使群众文化干部队伍结构逐步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发展,文化水平、业务技能不断提高。

目前,全市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业务骨干超过干部职工总数的一半,绝大多数干部一专多能,业务素质较强。

1997年全省群众文化干部业务考评,我市获得了团体第一名。

  (五)“文化扶贫、文化下乡”热潮初步形成。

  从90年代初期起,我市四个县级市和有农村的区开始恢复建立文化下乡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文化扶贫”、“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民群众解决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推动了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

特别是1997年,全市发出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的总动员,发动了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潮。

据统计,去年全年,全市“送戏下乡”达35,600人次,为农民演出889场,送电影近30,000场。

共发动社会各界为“千村书库”建设捐书150多万册,实现了全市村藏书平均1000册以上。

我市被中宣部评为全国“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千村书库”建设先进单位。

  十多年来,我市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与全国和省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还有很大的差距,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仍不相适应:

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缺乏规划,投入不足,工作不实,群众文化建设欠账较多;全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综合水平在全省地级以上市中仅居中等水平,街、镇文化站达标合格率仅为64.84%,尚有1.65%的空白点;群众文化设施被挤占,新区建设文化设施不配套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些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不严,经营不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业余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和推介有待进一步加强。

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群众文化建设。

  二、今后工作的意见

  当前,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

江泽民总书记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广东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总要求,并殷切期望广东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交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份好的答卷。

“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这一总要求,不仅为我市跨世纪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且为我市跨世纪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市面向新世纪的群众文化工作,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总要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奋发有力,开拓进取,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增强加快群众文化建设步伐的信心。

  在新形势下,我市群众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可以有更大作为和更大发展的极好时机。

这主要表现在:

  1.党的十五大进一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指明了方向。

十五大报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党在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这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提高和统一了全党对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和目标、任务的认识。

有了这种新的认识,我们就有了把包括群众文化工作在内的文化建设事业提到更加突出地位的思想基础。

  2.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群众文化事业的更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市经济实力增长了11.7倍,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衣食足而识礼乐”,进入小康,走向比较富裕的广大群众,迫切要求随之走向精神文化生活的文明和富足。

文化消费在群众生活消费中的比重日益增加,追求科学、追求知识、追求层次渐高的文化品位日益成为社会风尚,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和丰富,所有这些,都将在更宽的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3.市委、市政府作出的“迎九运、塑形象”的新部署,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01年在我省举办,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全市范围及时部署了历时四年的创建文明城市“形象工程”,明确提出了在2001年前把广州建设成为全省文明城市的目标,并把文化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城市的内涵和品格,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可以预料,随着“形象工程”的整体推进,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增强,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将获得比以往更加有利的条件。

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和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都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在过去十年、二十年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以新的姿态、新的业绩,把我市群众文化工作全面推向新的世纪。

  

(二)全面实施“全穗工程”,整体提高我市群众文化工作水平。

实施广州市群众文化“金穗工程”,力争用四年时间,建立健全一个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的群众文化阵地网络,一个门类齐全、水准较高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一个规模宏大,常年活跃的群众文化队伍网络,一个项目多样,覆盖面广的群众文化服务网络,是市委、市政府推动我市群众文化建设“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重要举措。

这次会议下发的“金穗工程”规划,已经明确了这一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

下面,我就如何实施好这一工程,强调几点具体意见:

  1.分级制定规划,分步组织实施。

“金穗工程”规划是统揽全市群众文化建设全面工作的,各区、县级市、各街、镇、各系统和各人民团体,要从本地、本单位实际出发,按照全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自己的四年实施规划。

各地、各单位实施规划同样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有包括阵地、活动、队伍、服务四大网络建设在内的任务要求,以及有检查落实的措施,从而使“金穗工程”的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基层。

各区、县级市政府要把本地群众文化建设实施规划及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其他各项事业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

各地、各单位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在制定四年实施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摸底、分类、排队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群众文化建设。

  2.加强分类指导,搞好典型示范。

“金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总体目标,做到积极进取,尽力而为,又要防止一刀切,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要克服等待观望,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急躁情绪;既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创造精神,又要遵循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为此,要切实加强分类指导,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部署,对经济条件不同、工作基础不同的地区和单位,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使这些地区和单位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

培养典型,以点带面,是加强分类指导的重要方法。

各区、县级市要认真抓好一个群众文化建设示范街、镇,一个街、镇文化站示范点,一支群众文艺示范团队,一项群众文化示范活动,一个民间文艺示范点等“五个一”群众文化建设示范活动,注意在示范点上总结经验,并及时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

  3.引入竞争机制,促进达标升级。

在“金穗工程”规划中,我们根据“广东省群众文化馆站评估定级量化标准”,提出到2001年,全市各区、县级市文化(艺术)馆已达到一级的要升上特级,达标率实现100%,并有80%达到“一级”以上标准;街、镇文化站全部达标,20%建成特级站,30%建成一级站。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切实开展好以下三项评比竞赛活动。

一是在全市范围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区、县级市活动,由市文化局制定和完善评比标准,将群众文化四大网络建设指标纳入其中,每两年由市评比、命名和表彰一次。

二是开展全市街、镇文化站达标升级竞赛活动,每两年评出全市“十佳”特级群众文化站,并以区、县级市为单位,评出竞赛活动组织奖。

三是开展全市创评群众文化先进单位活动,制定创评活动方案和评比标准,每两年由市评选表彰一次。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委办公室将会同市财局在每年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中划出一定数额,建立群众文化专项资金,用于群众文化建设的评比奖励。

以上三项评比竞赛活动,均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

同时,每年由市文化局对各区、县级市文化设施建设进行一次检查和排名,并予以通报。

对于群众文化的软件建设,也要善于运用展示、汇演、竞赛、评比等多种方式,形成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培养群众文化人才和繁荣业余文艺创作的竞争激励机制,从而在整个群众文化工作领域,营造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

  4.积极推进改革,切实加强管理。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

必须看到,群众文化事业既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益性不等于无偿性。

要通过深化群众文化事业内部改革,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片面强调公益性,导致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不计成本、不事经营、供求脱节、难以为继的被动局面,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保证政府投入扶持政策不改变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公益性的多种实现形式,赋予群众文化事业以新的生机和活力。

要进一步探索“以文为本,文经互补,强化服务,重在效益”的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新路子,实现文化服务和综合经营相结合,文化经营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公益性服务与有偿、低偿服务相结合,政府投入补贴与群众文化事业单位自身创收相结合,从而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激活文化生产力,增强群众文化事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群众文化事业中的建设资源管理、文化活动质量管理、文化队伍技能素质管理、经费收入开源节流管理,抓管理增效益,以管理促发展。

  5.坚持配套建设,立足服务基层。

“金穗工程”提出的四大网络建设,是群众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相互配套的有机构成,其中,阵地是基础、活动是载体、队伍是依托、服务是关键。

因此,实施“金穗工程”,必须坚持配套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努力实现文化设施标准化、群众活动经常化、文艺社团规范化、文化服务系列化的总体建设目标。

有关设施建设问题,前面已较多地谈到,这里再强调一下活动、队伍和服务网络建设问题。

活动网络建设要特别注重“立足基层”和“创新形式”两个方面。

“立足基层”,就是要注意发挥市、区(县级市)两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对基层业余文化活动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注意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指导基层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和家庭文化活动上,注意在基层业余文化活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群众文化的质量和水平。

“创新形式”,就是要注意发现和培育群众文化的新增长点,例如科技知识普及、企业形象设计、岗位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等带有科技含量的文化活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活动,与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双休日旅游文体活动等,都应该积极扶持,大力推广。

队伍网络建设要特别注重业余创作队伍的组织、培训工作,市群众艺术馆和各区、县级市文化馆(中心)要成为业余作者之家,组织起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书画、摄影等艺术门类的业余创作骨干队伍,市文联各协会,要积极组织专业文艺工作者开展对业余创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

“三下乡”服务网络建设要突出经常化、制度化、系列化,想方设法为“三下乡”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设备,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三)切实加强机制建设,推动和保障群众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机制建设,是群众文化事业持续、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

必须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实加强机制建设,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动力和保障。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实现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更大发展,领导是关键。

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文化工作领导的问题,林市长将在讲话中专门提出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必须强化三个要素:

一是建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负责制,将文化建设列入党政领导的任期工作目标,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考核内容。

二是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层级责任制,把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

三是建立宣传文化部门协调组织,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相互配合、齐抓共建的工作机制。

要把这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协调、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2.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拓宽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渠道,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筹资机制和多渠道投入体制。

在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1%的文化经费中,要有适当比例用于群众文化事业,切实解决一些地方群众文化事业经费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

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应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要鼓励社会力量资助群众文化事业,拓宽群众文化建设社会化的路子。

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自身创收,主要应用于群众文化的再生产。

  3.建立法制保障机制。

依法治市,包括依法规范和维护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群众文化列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但作为《宪法》的配套法律法规,目前尚未制定出来。

根据文化部的建议,国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