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2912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docx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docx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共计3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运用实验确认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模拟实验的方式、方法

3、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解,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完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重点难点:

消化系统的组成 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器材:

烧杯、方糖、水、试管、1%淀粉溶液、碘液、温度计、酒精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简案

引入:

在吃饭正常的情况下,患有慢性肠胃病的人,大都比较瘦,而有的则人比较胖,这是为什么?

一、消化系统

组成:

由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

读图,并思考:

⑴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⑵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

1、消化道:

画消化道的示意图同时让学生画在纸上,让学生对照

课本146页图并与教师一道填写各部分名称,并了解其中

几个部分的主要功能。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

△分类:

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的消化腺:

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功能:

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胰腺

肝脏

肠腺

流入的部位

口腔

十二指肠

胆囊

小肠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胰液

胆汁

肠液

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设疑:

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但只排出少量的粪便,减少的那部分到哪儿去了?

演示实验:

哪一个溶解的更快。

结论:

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小不同对消化速度有影响。

读图:

看图4-20,并思考

1、口腔中的牙在消化食物时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米饭在口腔内慢慢地咀嚼,你会觉得有甜味吗?

――切割、磨碎食物;米饭会有甜味因为唾液中含消化酶。

2、胃壁很厚的肌肉层起什么作用?

胃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有哪些?

主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什么?

――研磨食物。

有关的消化腺是胃腺,它分泌产生胃液,消化蛋白质

 

3、除肠壁上的肠腺分泌消化液进入小肠外,还有哪些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小肠?

这些消化液与哪些营养物质的消化有关?

――胰液、胆汁。

胰液主要消化蛋白质、糖类和脂肪。

而胆汁主要消化脂肪。

4、小肠壁有怎样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

――小肠表面的皱壁和小肠绒毛:

大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5、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分解后的最终产物是什么?

   糖 类:

葡萄糖

  蛋白质:

氨基酸

  脂 肪:

甘油+脂肪酸

小结:

说出消化道的组成和有关的消化腺

作业:

作业本(第一部分)

教学反思:

“消化系统”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实验、读图,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明确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食物是如何进行消化的?

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

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后最终产物是什么?

以及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应避免直接将某些结论告诉学生。

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必要的指导:

⑴食物中的七类营养物质中,有三类物质即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无需经过消化即可被消化道直接吸收;有三类物质即蛋白质、糖类和脂肪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而食物纤维是不能被消化的;⑵蛋白质、糖类和脂肪是大分子有机物,必须经过消化,分解成小分支才能被吸收;而食物纤维是不能被消化的;⑶小肠有哪些适应消化的结构特点?

(肝脏、胰腺、肠腺等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小肠,食物主要在小肠内消化),小肠有哪些适应吸收的结构特点?

(小肠内壁有许多皱襞可以大大增加其吸收面积)。

第2课时简案

复习引入:

⑴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

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

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

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⑵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

牙齿――切、撕、磨(咀嚼)

        胃――搅拌

       小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三、酶

定义:

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设疑:

假如我们口里嚼着馒头,米饭,细嚼慢咽有什么特点吗?

(会变甜)

为什么会变甜呢?

(馒头,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不甜的,有可能淀粉在口腔内发生了变化?

淀粉发生没发生变化,我们怎么知道呢?

方法:

用碘液检验,淀粉遇碘变蓝,这是淀粉的特性。

☆演示实验:

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1、用自制唾液收集器收集唾液1~10m1,放入试管中备用(取唾液时,可轻轻咀嚼浸醋的棉花或其他食物,以增加唾液的分泌)。

2、将2支试管分别编为1、2号。

在2支试管中都放入1cm长的生面条和1滴体积分数为0.4%的碘酒溶液,这时可看到2支试管内的生面条外表均呈现蓝色。

3、向1号试管内加入lmL清水,并轻轻振荡;向2号试管内加入lmL唾液,并轻轻振荡。

同时将1号和2号试管进行水浴(放人盛有37℃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加热以保持其温度的恒定。

约经5~30min后,取出试管观察,看到1号试管中的生面条仍呈现蓝色,而2号试管中生面条外表的蓝色已消退。

实验器材:

干淀粉,大、小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碘液。

实验方法:

对照实验。

步骤

实验项目

试管

1

2

1

淀粉糊

2ml

2ml

2

注入新鲜唾液

——

2ml

3

注入清水

2ml

——

4

370C水浴10分钟

5

滴加碘液

变蓝

不变蓝

 

 

教学反思:

在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部分内容已大大简化,目的是减少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重点是通过读图和分析活动明确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让学生认识到消化和吸收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建立生物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实验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⑴制作淀粉糊:

称取1克淀粉放在烧杯中,加清水100毫升,用玻棒搅拌,煮沸,做成淀粉糊。

待淀粉糊完全冷却后,才可以做实验。

注意:

①要使用实验室专用的纯净干淀粉,不能用普通面粉或米粉代替。

②淀粉越少实验效果越好。

如果每100毫升水的用量超过1克,消化作用太慢也不充分,实验效果就不佳。

③淀粉糊一定要完全冷却,否则不加唾液也褪色,原因在于淀粉遇碘形成的管状包合物吸收红、橙、黄光,故显蓝色。

如淀粉糊太热,遇碘就不能形成管状包合物,因此,实验成功的关键在温度。

⑵准备唾液:

收集唾液可事先安排每个小组的一位成员,在课前收集,课上还可让他们介绍唾液收集的过程,以保证实验的真实性。

⑶观察酶的消化作用:

2支试管放在温水中,烧杯内要放置温度计,并不断向其中添加适量热水,以保持在37℃。

取出的试管一定要冷却才可以加碘液,否则都不变蓝。

⑷实验结果:

A试管遇碘不变蓝色,可证明淀粉已经被唾液淀粉酶消化分解,但分解成什么产物,本实验则不能证明。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结果去分析判断,以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在该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需将试管放入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

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碘液颜色变化说明什么?

设置B号试管的目的是什么?

B号试管中为什么要加2毫升的蒸馏水,能否不加或加1毫升甚至3毫升的蒸馏水?

这个验证性实验,不仅说明了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也让学生体会了设置对照实验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告诉我们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需要一定的温度,其最适宜的温度为37℃~40℃。

但该结果教师不必马上告诉学生,可通过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活动由学生自己去进行假设。

            第3课时简案

设       疑:

酶有什么特点?

是否所有的酶在任何条件下都会起作用?

学生探究实验: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探究实验: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酶是种十分神奇的物质,人体细胞内不同的化学反应,都是由不同的酶催化的,那么,酶的催化作用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1、假设:

温度可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2、制定实验计划。

如果温度高低对酶催化作用有影响,那么,下列实验步骤即能证实:

⑴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分别加入2毫升1%淀粉溶液;

⑵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沸水、冰块和37℃左右的热水中5分钟;

⑶在3支试管中各注入1毫升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摇匀后,用水浴或加冰块维持温度5分钟;

⑷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然后摇匀;

⑸观察并记录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观察到3支试管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温度高低之外,讨论一下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还有哪些?

如果你想探究其中的某个因素,你会如何进行实验的设计?

会进行怎样的操作?

查阅资料,结合实验结果,写一篇短文,说明酶催化作用的条件。

课堂练习:

课本151页课后练习1-2题

作  业:

作业本

(二)

教学反思: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温度、pH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后继的探究,应关注学生对变量的控制,通过实验分析、方案论证、可行性操作等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

在进行探究时,可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倡导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索意识、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