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 新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72140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8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 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 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 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 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 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 新版.docx

《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 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 新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 新版.docx

精品届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试题目标版新版

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地理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卷(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选题:

(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简图,该区域东面临海,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河流流向为

A.先由西向东,再向东南

B.先由南向北,再向东北

C.先由东北向西南,再向南

D.先由东南向西北,再向西

2.图中村庄夏季能看到而冬季看不到海上日出的是

A.甲村B.乙村C.丙村D.丁村

3.图中陡崖顶部P点

A.海拔高度可能为450米B.距丁村的水平距离约为600米

C.可直视丙村D.距陡崖底部垂直距离可能为398米

右图是吉林市某中学老师9月23日在一条南北向街道面向正南方向拍摄的照片。

读图回答问题.

4.照片的拍摄时间最有可能是

A.6:

00B.10:

00C.14:

00D.18:

00

5.从此时开始到日落,树影将

A.先变短后变长,顺时针移动B.先变短后变长,逆时针移动

C.先变长后变短,顺时针移动D.先变长后变短,逆时针移动

我国A市某中学(图5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

08为一天中最短。

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

00)看到日出。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6—7题。

-

6.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

 

7.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该图为世界某区域轮廓图,图中虚线MN为晨昏线,此时乙岛东北部降水量大于西南部,读图完成题目。

8.此日,图中A港的日出地方时大约为

A、6时20分B、5时20分C、5时40分D、6时40分

9.此日,乙岛居民观察到的日出方位是A.东北B.东南C.正北D.西南

10.下列关于该区域说法不正确是 (   )

A.南部海域处于繁忙的海运线上    B.该区域人口密度较小

 C.印度教、佛教的发源地       D.该区域有热带草原带分布

与煤、天然气和核发电等传统电能制造技术相比,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不烧任何燃料,不需用水,只是应用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使太阳光的热能被利用来制造强大的上升气流,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它将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式。

读“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原理示意图”。

分析完成11~12题。

11.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所利用的原理为

A.热岛效应 B.绿岛效应C.温室效应 D.狭管效应

12.下列地区最适宜应用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是

A.北美五大湖地区B.澳大利亚中部地区C.菲律宾群岛地区D.亚马孙平原地区

读澳大利亚某季节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

hPa)和某地降水量统计图,回答:

13.此时,图中Q地干燥少雨的主要原因是(  )。

A.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B.处于山地背风坡,降水稀少

C.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D.受寒流影响,降水不多

14.某地降水量统计图最可能表示的地点是  (  )。

A.QB.RC.SD.T

2016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

图1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17~18题。

 

15. 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A.16时~17时B.17时~18时C.18时~19时D.19时~20时 

16.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下图为我国黄土高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①、②、③、④四河流中,水位变化受汾河水库调节明显的是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河 

18.图中季节性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冬季高山冰雪融水减少  B.冬季降水量减少

C.冬季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D.冬季地下水水位下降

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中关于第二承诺期、绿色气候基金等方面达成多项成果。

专家预计,在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

读下图,回答问题。

注 圆形大小反映的是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19.有关碳排放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率与碳排放总量呈正相关B.人口大国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

C.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较大D.中国、美国应承担相同的减排责任

20.低碳发展时代的中国,应采取的减排措施是

①植树造林 ②减缓工业化进程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开发新能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读某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

百帕)”,完成21-23题。

21.与C处相比,D处

A.风力更大B.气压更高

C.气温更高D.湿度更大

22.下列四个地区最可能出现晴朗天气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

23.受锋面E影响,甲地将出现的天气现象有①气温升高②气压升高③风力加大④阴雨天气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4.右图表示我国某省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盈亏量=降水量-蒸发量)年内逐月变化。

该省最可能是

A.广东B.甘肃

C.河南D.黑龙江

25.城市广泛采用种植草木的绿色屋顶,将

A.减少城区蒸发量B.增大城区地表径流量

C.增大城区地下径流量D.减弱城区热岛效应

下图是青藏高原湖泊巴木错位置示意图,下表示意2009年该湖泊面积(S)及该湖泊所在区域气候要素情况(P-降水量、T-气温、E-蒸发量)。

据此完成26~27题。

26.据材料分析,导致巴木错湖泊面积年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降水量大小②流域面积大小③气温高低及变化④人类活动的影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7.从材料中发现4月湖泊面积比2月还要小,达到年内最小值,其原因可能是

①4月降水量增大不明显,但蒸发量比2月大,湖泊水量减少②2月气温低,湖泊结冰导致湖泊面积较大,4月湖冰融化,水面下降③4月工农业生产大量从湖中引水,导致湖泊面积减小④4月的大气降水量比2月小,导致湖泊面积减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28~29题。

28.图中阴影部分是世界海雾的多发区域之一,该海域多雾的原因是(  )

A.受秘鲁寒流的影响B.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

C.地处寒暖流交汇处D.受几内亚湾暖流的影响

29.图中M处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

A.寒暖流的交汇B.沿岸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

C.季节变化导致上下层海水间的运动D.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

L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

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下图示意L湖及周边地区,读图回答30~31题。

30.正确描述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是()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B.乙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甲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D.乙河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31.有关L湖及其周边自然环境叙述不正确的是()

A.L湖水位变化最大的是北部

B.L湖最高水位出现在夏季,最低水位出现在冬季

C.L湖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显著

D.L湖水位近年来有不断下降趋势

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图(单位:

m),完成下面两题。

32.关于图中所反映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河流的流向为从东北流向西南后再向南

B.陡崖的相对高度为大于100m,小于200m

C.①地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比②地多

D.甲丙两地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海上日出

33.当地为发展旅游业,打算修建一条直达山顶(492m处)的观光索道,最合适的选线是(  )

A.从甲处到山顶B.从乙处到山顶C.从丙处到山顶D.从丁处到山顶

2017年10月22日、23日,北京市经历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大气能见度很低,对北京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

据此回答34-35题

34.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雾霾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35.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第II卷(非选择题)(30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上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分)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

(4分)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3分)

37、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m),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

(2分)

(2)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

(2分)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的朝阳峰时,看不到甲、乙、丙、丁中的哪个村镇?

请简述理由。

(2分)

(4)甲、乙、丙、丁四个村镇中,哪一处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更高,请说明原因。

(2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图甲为非洲安哥拉的区域图。

安哥拉中部地区海拔更高,年均温在22℃左右,素有“春天国度”的美誉。

图乙为图甲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特征图。

图甲         图乙

(1)分析安哥拉中部地区“春天国度”美誉的由来。

(2分)

(2)比较①②两地降水特征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7分)

(3)分析图中本格拉附近海区成为非洲著名渔场的原因。

(2分)

 

参考答案:

36、解析:

(1)题,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900m)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m)。

而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海拔高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雪早,融雪迟,积雪时间长,出现时间晚。

(2)题,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较高考虑。

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融化量大,而6~7月份基本融化完毕,积雪融化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

同时,6~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

第(3)题,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降水、蒸发、水循环角度考虑。

从降水量来看,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

从蒸发来看,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盐分长期积累,使得该湖成为咸水湖。

答案:

(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

<2分>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

(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

(2)冬季气温在0℃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

37、解析:

(1)题,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及其变化特点可描述出其地形、

地势特征。

(2)题,根据图中指向标确定出图示区域的方位,然后判断AB河段

的流向。

第(3)题,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的朝阳峰时,看不到丁村镇,因为有山

脊阻挡视线。

第(4)题,滑坡多发生于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的地区。

丁处是四处

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的地方,因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答案:

(1)盆地地形,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2)先由北向南流,再向东南流。

(3)丁。

有山脊阻挡视线。

(4)丁。

原因:

丁处附近等高线密集,该处的山体

坡度大。

38、

(1)安哥拉中部地区纬度低,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四季如春(3分)

(2)①地降水量小于②地;①地终年少雨,②地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3分)

原因:

①地受从陆地吹向海洋的东南信风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且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故终年少雨;②地冬半年受东南信风控制,降水较少,夏半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多,(4分)

(3)本格拉沿岸地区由于受东南风的影响,沿岸表层海水形成离岸流,从而导致底层冷

海水上泛,底层海水矿物质上升,浮游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和生长,吸引鱼类聚集,形成渔场。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