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98597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docx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曹刿论战》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下

学习

目标

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重点

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评析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

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

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设疑问导入

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2.小知识:

春秋三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

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

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

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4.写作背景:

发生战争的原因: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jǔ)国和鲁国避难。

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杀死,无知自立为君。

几个月后,齐臣雍廪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样,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听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2).把握朗读节奏和停顿;

(3).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1.掌握下列字音:

(1)曹刿(guì)

(2)又何间(jiàn)焉

(3)肉食者鄙(bǐ)

(4)弗(fú)敢加也

(5)小惠未徧(biàn)

(6)牺牲玉帛(bó)

(7)小信未孚(fú)

(8)公与之乘(chéng)

(9)战于长勺(sháo)

(10)下视其辙(zhé)

(11)登轼(shì)而望

(12)夫战(fú)

(13)彼竭(jié)我盈(yíng)

(14)望其旗靡(mǐ)

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①可/以一战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三.积累词义、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译 

要求:

结合书下的注释和手头资料,试着去翻译课文,然后用笔圈出难解的字、词、句。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组长提交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体解决。

1.经过疏通文意,你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

请你提出来,小组讨论

一下。

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你认为还有那些重要的句子不会翻译,

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吧!

2.成语积累:

(1).一鼓作气:

鼓:

击鼓。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再衰三竭:

衰:

减弱;竭:

尽。

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3).辙乱旗靡:

辙:

车辙;靡:

倒下。

车辙错乱,旗子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4).彼竭我盈:

彼:

他,对方;竭:

尽;盈:

充满。

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句式

⑴.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

⑵.省略句

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

⑶.倒装句

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4.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

攻打

今义:

讨伐

(2).齐<师>伐我古义:

军队

今义:

老师

(3).又何<间>焉古义:

参与

今义:

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

目光短浅

今义:

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食所<安>古义:

今义:

安稳

(6).弗敢<专>也

古义:

个人专有

今义:

独自掌握或占有

(7).<牺牲>玉帛

古义: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8).弗敢<加>也

古义:

虚报今义:

增加

(9).必以<信>(古义:

实情今义:

诚信)。

(10).小大之<狱>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

(11).必以<情>(古义:

以实情判断今义:

感情)。

(12).<忠>之属也(古义: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

忠诚、忠心)。

(13).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

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战(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能,行)。

(15).神弗<福>也(古义:

赐福,保佑

今义:

幸运)。

(16).<再>而衰(古义:

第二次

今义:

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5.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3).忠之属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

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

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

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

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6.一词多义

(1).故:

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民弗从)从:

跟从 。

(战则请从)跟随 。

(3).其:

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 (吾视其辙乱)。

(4).以:

凭借 (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 (必以信)。

把(必以分人)

(5).请:

请求 (曹刿请见)。

允许 (战则请从)。

(6).之:

助词,的 (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 (公与之乘)。

(7).加:

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焉: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

(惧有伏焉)

7.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普遍。

四.整体感知

1.概述文章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详写了什么内容?

略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的安排有何好处?

(全文)

第一段:

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

 

第二段:

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

主要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

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何以战”,以及战后取胜的原因分析,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

文章的中心在于表现曹刿的远谋。

正是出于突出中心的需要,文章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在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

其他与表现曹刿“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条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这样剪裁史料,安排详略,对突出文章中心起到极大的作用。

(因为作者主要是写论战,而不是写作战的过程.)

2.庄公作战的三个条件?

曹刿认为哪一条是作战先决条件?

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战略思想?

条件:

(1).凭小恩小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凭神灵保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凭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战先决条件:

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而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对此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

也是曹刿的政治主张。

3.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哪两条?

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彼竭我盈”;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文中的“辙乱旗靡”。

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拥护

军事上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4.在这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中塑造了曹刿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

(1)曹刿战前“请见,危急时刻,曹刿挺身而出,表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有德)

(2)论“何以战”,肯定取信于民的作战条件,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有识)

(3)作战之时,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体现了他善于观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有才)

(4)论战争的胜利,体现了他深谋远虑的性格(有学问)

5.哪些地方体现鲁庄公的“鄙”?

庄公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吗?

(1)在强齐进攻下,鲁庄公盲目仓促应战,是“鄙”;

(2)把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说明政治上无能;没有意识到人们的重要作用,说明政治上的无知;

(3)急于求战,急于攻击,急于追击,说明军事上的无知;“既克”而不知“其故”,更见他见识之“鄙”。

鲁庄公优点

(1).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2).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3).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前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4).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五、文本深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1.本文对现代人的启发?

(1)位卑未敢忘忧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朝初年儒者顾炎武)

(2)勇于毛遂自荐,承担责任。

(3)做事情要一鼓作气。

(4)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

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2.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是什么?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当。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形象(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沉着,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3.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

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具有爱国情怀

鲁庄公:

昏庸无能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急噪冒近,但能听取正确意见

六.课堂练习

1.说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巨鹿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抗日战争

追问:

这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中,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2.请说出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兵民是胜利之本。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毛泽东)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国·孟子)

七.拓展提高

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日: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

“小惠未稿,民弗从也。

”公日:

“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必以信。

”对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日: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

“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

“是则可矣。

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

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又何间焉 间:

         

小惠未编 编:

         

必以信  信:

         

必以情断之之:

         

智虽弗及 及:

        

答案:

(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案件、案情 

(5)够,达到(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答案:

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是则可矣。

这就能(开)战了。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   

3.【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     描写,

【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       。

对比、对话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不会翻译的句子和课下注释重点的词语意思

写在练习本上。

课前搜集资料

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表现了曹刿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板书

战前(曹刿请见):

政治远见

战中(曹刿参战):

军事才能

战后(曹刿论战):

谋略过人

(抓住战机、取信于民)

20 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

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②以:

何以战(凭、靠)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③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

参与;今义:

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

目光短浅;今义:

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玉帛(古义: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

诚心;今义:

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

第二次;今义:

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

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

分别是什么?

明确:

两条。

(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目标导学四:

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

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

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明确: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

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7.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

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

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

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目标导学五:

把握人物形象

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曹刿形象:

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

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

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

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顾及学生在译读先秦史料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于是首先注重文言现象的把握,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尤其注意理解词语古今义的差别。

此外,在具体感知内容的过程中,以提问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曹刿在整个论战过程中的智慧表现,感受先民寓于战争中的智慧。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知识点未能提及,如赏析本文的语言精练特征,探究本文为“论”战为何表现为记叙文记事。

诸此知识点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宜被提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