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80043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docx

《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docx

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测试题带答案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质量检测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考试范围:

必修二全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2.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

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

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D.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3.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同岂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

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4.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一带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5.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

“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D.家庭手工业产生

6.学者吴慧指出:

“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

”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D.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7.《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载“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

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       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

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8.“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

”材料主要体现的史观是(  )

A.革命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史观    D.社会史观

9.“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对“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理解准确的是(  )

A.世界日益联结成为一个整体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0.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大西洋沿岸可能被提及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世界贸易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扩大了资本原始积累

C.工业革命使欧洲迅速崛起D.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11.“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路开辟7()

A.把美洲纳入世界家庭B.为欧洲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g

C.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D.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m

12.下图10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

此示意图反映了()

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13,有史学家对世界近现代史进行阶段划分.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那么,20世纪上半期的阶段特征应是()

A.“理性”的时代B.“工业”的时代C.“探索”的时代D.“冷战”的时代

14.“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

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C.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英国工业革命中贵族阶层的衰落

15.19世纪60年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迅速,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发展。

这一发展()

A.导致了广大农村经济凋敝B.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

C.促进了近代企业大量出现D.瓦解着传统的经济模式

16.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

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

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A.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C.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D.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17.近代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

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

……据估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指洋务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B.改变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结构布局

C.代表型企业之一是上海发昌机器厂D.该浪潮的出现受到了国际局势的影响

18.《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

”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A.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作用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快程度高

D.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19.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

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20.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反映出()

A.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B.福州开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场

C.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21.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平均指数增长表),促成这一时期轻工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统一,局势安定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D.列强忙于应付经济危机,无暇东顾

22.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力着手,却如同泥沼里的战车,一筹莫展。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洋务派(  )

A.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B.未能完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

C.强调以政治制度为本D.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力干涉

23.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

后增设“计划部”,并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

此举()

A.利于抗战时期的资源调配B.探索着苏式计划经济体制

C.导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D.改变了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24.1842—1880年,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丝、茶为主;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

影响晚清贸易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B.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C.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化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剧变

25.《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26.《故都杂咏》中写道:

“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27.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

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

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

这说明()

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B.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D.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28.下表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增长率统计,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得益于()

A.大力发展第三产业B.发展知识经济

C.减少政府干预经济D.推行福利政策

29.“任何联邦法院的法官或最高法院的法官,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享受养老金,当时在任的总统,应按宪法要求征得参议院的同意,任命一名新的法官。

”关于罗斯福总统这一呼吁改革法院的演说,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这将有利于美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B.实质上反映了美国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

C.这将有利于增强政府应对危机和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

D.仍不能突破三权分立的游戏规则

30.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在让25万名失业青年获得工作的同时规定每人每月工资30美元,但必须扣除25美元寄回家中。

此做法()

A.旨在提高青年人的节俭意识B.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救济面

C.极大压缩了社会消费能力D.培养了青年人的爱家精神

31.《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佣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

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

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

这项措施的目的是()

A.消灭竭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B.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

C.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D.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

32.“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

”该材料所描述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

33.1922年3月,列宁指出,俄共要同从小农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得到小农经济支持的俄国资本主义进行“最后的斗争”;1923年,列宁则在《论合作社》中重新审视了合作社和农民的作用,要让所有小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这表明()

A.改造农业是“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B.新经济政策旨在调动生产积极性

C.列宁已认识到改造小农经济的重要性D.农业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4.在1953-1964年期间,苏联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

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B.农业的调整与改革

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D.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5.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

百万卢布)表 孙家恒、孙秀峰主编《苏联对外经济贸易》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

C.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白足的优越性

36.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结沦说: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一论断()

A.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B.推动生产力高速发展

C.与中共“八大”的决议相悖D.对国民经济川了恢复调很

37.“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38.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了重要讲话: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指(  )

A.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休制;多种所有制并存体制D.混合经济体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9.“美国……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

”材料中作者认为“美元偷取黄金的生命”,原因最有可能是()

A.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B.西欧、日本的崛起

C.美元的强势地位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40.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由于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大于利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导致文明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41题16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2分。

共40分)

41.(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

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

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材料二1897年,英国某杂志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即位60周年发表专号,对60年间的变化进行总结:

“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是自然科学的发现已经深入日常生活。

在这60年间,蒸汽和电克服了时间和空间,进步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六百年。

材料三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的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他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南北分裂”是指什么?

(2分)为什么说这“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

(2分)

 

(2)材料二中出现“女王在位期间最显著的进步”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1分)分别指出这些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分)

 

(4)“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说明理由。

(4分)

 

42.(12分)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大国崛起无一不是建立在对海洋的控制上。

材料一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

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

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

材料二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有人认为:

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近400多年的大西洋时代。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二战后,大西洋时代结束了,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

——何芳川《太平洋时代和中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西方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大西洋时代主导近400多年的原因。

(4分)

 

(3)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外史实,从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

(4分)

 

4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有学者认为:

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

迅速增长的人口中生活水平有节制但稳定的提高;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

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在2002年,历史再度发生了位移。

如果我们用总量指标作判断,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是发生在西方,而是发生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那里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它们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

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日本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看来正在紧随其后。

——摘编自彭慕兰: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析材料中关于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区域地位变化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赞同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质量检测题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试题分析:

依据题干,A选项是对“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的片面解读;C项的灌钢技术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发明的;D选项所述内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因此本题选B。

2.答案:

D。

材料主要阐释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都富有了起来,并没有说一些下层人民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故A项排除;生产力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得到了发展,但诸侯国经济地位并未发生变化,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故B项排除;经济的发展会推动社会的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但材料中并无涉及,故C项排除;“夫皆富,政将在家”的意思是士大夫富了起来,获取了一定的政治权力,由此可知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了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故D项正确。

3.答案:

C。

试题分析: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自始至终该政策都没有改变过,A项的意思是中国古代不再重农,而实行重商,与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相违背,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实行小农经济,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材料没有否定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纺织业、饲养业、种植业很好的体现出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纺织业,还有饲养业和种植业,而D项只提到纺织业,故D项错误。

4.答案:

A。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原因在于其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官营手工业技术仍占优势,排除B;分布的地点不是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其地点分布取决于市场,排除C;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是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排除D。

5.答案:

C。

题干中“治田勤谨”反映的是农业的内容,而“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内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只有C项符合题意。

6.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退私商而进官商”。

故本题选C。

A说法不是题干所述重点,故不选;重农抑商是为了“抑商人而存商业”,故不选B;D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

7.答案B。

材料表明明末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此时中国并未废除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得益于与中国对外贸易中中国输出产品(主要为手工业产品的精美),故B项正确;材料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发达,但封建政府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明末中国未进行殖民扩张,故D项错误。

8答案:

.C。

“革命史观”强调革命斗争的作用,“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社会史观”侧重于对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关注。

故由题目中的信息“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即可排除均与此表述不符的A、B、D三项,故选C。

9.答案:

C。

A、B两项应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项应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均与题目中的事件“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表明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故选C。

10.答案: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820年的大西洋沿岸”。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C项说法符合题意。

A、B、D三项说法与题文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本题答案为C。

11.答案:

D。

依据材料中“它不仅……而且……这对科学的……”可知其强调的不是对美洲的发现,故A项排除;资本的原始积累缘于早期的殖民扩张,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欧洲社会转型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依据材料中“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可知其强调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故D项正确。

1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析图表信息可见,相对于1801年,1841年英国农业在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仅为22.10%,而工业比例上升达34.50%且超出了农业的比例,商业运输业略增至18.50%,工商业比例远超农业,改变了以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反映了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故选C。

A、B均在材料中无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突出地位,故D错误。

13.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材料中“如14~16世纪是“发现”的时代,是近代社会的准备;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是“剧变”的时代,是文明的新探索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