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56875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

(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

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

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

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哲学基础为实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

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

“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

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

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

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

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

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

体现三个方面:

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

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

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19、行为规范的学习与态度和品德相关。

20、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先刺激后反应,无目的被动;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先反应后刺激,有目的主动。

2)两种条件反射的区别:

代表人物不同、刺激反应的流程不同、目的性不同。

(如上所述)

3)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其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1、认知学习理论:

1)柯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

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认知结构:

以概念为结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为联结的网络结构叫认知结构,而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

22、信息加工的阶段一般分为:

输入、存储、输出。

2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方式是主动的发现学习。

2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被动)和发现学习(主动);

2)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将学习分为:

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5、意义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2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7、动机: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8、学习动机:

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学习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9、学习动机的两个成分(基本结构):

学习需要(拉,主动)、学习期待(推,被动)。

30、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引起学习行为的刺激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1、强化:

指行为效果对行为学习获得产生的积极作用。

32、单选:

海德第一个提出归因理论,并将归因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33、学习动机的培养

1)需要知道学生要什么。

2)学习期待的培养。

3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反应的是任务难度、动机水平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简单任务,动机水平高,效果较好

中等难度任务,动机水平中等,效果较好

困难或复杂任务,动机水平低,效果较好

中等水平的学习动机,最容易激发学生效率的提高。

35、学习迁移: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36、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

a)正迁移(积极迁移):

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b)负迁移(消极迁移):

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

c)单选:

举一反三:

顺向迁移;触类旁通:

横向迁移。

37、学习迁移论:

1)形式训练说:

多感官通道参与(官能)

2)桑代克在1901年所做的“形状知觉”实验是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

3)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经验泛化说的经典实验。

4)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是苛勒的“小鸡觅食”实验,有力的批判了相同要素说。

5)经验整合说是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

38、定势:

是指先于某一活动并指向某一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39、大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认知思维发展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情绪、情感相对稳定,具备自我调控能力,人格趋于完善。

40、知识的分类:

依据反映活动形式,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

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命题或命题网络、图式)。

2)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

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产生式——如果……那么……)。

41、知识获得:

包括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和知识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42、知识的保持:

1)记忆:

是指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遗忘:

是指对过去经验不能够正确回忆和再认或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43、记忆的分类:

按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

44、记忆的分类:

按保持时间长短可分为感觉记忆(4秒以内)、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45、短时记忆的容量:

7±2个组块或单位。

(米勒提出)。

46、过度学习:

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再增加50%(即150%)。

4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48、系列位置曲线效应:

1)前摄抑制:

先学习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首因效应);

2)倒(后)摄抑制:

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近因效应)。

49、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2)干扰说;3)同化说;4)动机说。

50、整合:

是一个过程,通过同化,顺应,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51、同化:

指已有经验结构吸收新的经验成分或把新的经验成分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之中去的过程。

52、顺应:

指已有经验结构不能把新的经验成分吸收和纳入自身之中时,个体调整原有经验结构,从而形成能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

53、技能:

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后天习得的。

包括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又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54、操作技能:

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方式(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55、操作技能的特点:

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56、操作技能的最高级阶段:

操作熟练,也叫自动化阶段。

57、操作技能在形成过程中:

先快后慢,学练效果与练习周数的关系。

58、心智技能: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59、我国学者冯忠良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60、原型:

具备同类事物典型特征的例子叫原型。

61、学习策略:

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主动使用的的计划和方案。

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62、单选:

1)记笔记、抄写和画线为复述策略;

2)作笔记、口述(谐音、口诀)为精细加工策略;

3)画图表、列提纲为组织策略;

4)设置目标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中的时间监督策略。

63、元认知:

指对认知的认知。

64、问题:

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65、构成问题的三要素:

给定、障碍、目标。

66、问题解决:

根据给定,克服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67、创造性:

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又叫创造力。

68、创造性思维分为: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69、人格:

指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70、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

71、人格的整体性:

认为人格是人的情、知、意的独特组合。

72、自我意识:

指自己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关于自我的认识是人格的核心。

73、单选:

1)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

自我认识,知;自我体验,情;自我调控,意(形式)

2)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内容)

74、态度:

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75、单选:

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部分。

76、品德: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77、皮亚杰使用对偶故事法发现,提出了三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前道德(依据行为结果)、他律道德(依据权威和成人)和自律道德(依据自我内心标准)。

78、单选:

班杜拉的榜样学习理论,又叫社会学习理论,将强化分为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和直接强化。

79、群体的促进和干扰作用

a)社会助长(社会促进):

指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b)社会惰化(社会阻抑、社会抑止):

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

当这个任务对于大部分人是困难的,容易形成社会惰化;当这个任务对大部分人是简单的,容易形成社会助长。

80、从众:

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改变或放弃自己原有观点,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

81、人际关系:

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82、人际关系的特点:

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83、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a)定向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情感交流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84、教学设计: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的内容)、怎么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进行设计。

85、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设计。

86、单选题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纳):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学生已有水平与通过教学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间(差距)。

87、教学模式:

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88、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单选):

刺激控制模式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斯金纳、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布鲁纳

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奥苏泊尔——接受学习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奥苏泊尔——先行组织者、意义学习理论、乔伊斯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布鲁纳提出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89、先行组织者:

指先于学习材料而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叫先行组织者。

90、测量:

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质或某一属性的数量化描述。

91、评价:

指对测量结果进行的分析与解释

评价有主观性,测量是客观性

92、教学评价:

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93、单选题:

区分度又叫鉴别力

简答题(35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作用。

答:

1)描述:

能够描述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解释:

需要解释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原因和规律;

3)预测与控制:

2、简述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基本过程或阶段。

答:

角色认知阶段(知道这个角色是做什么)——角色认同阶段(对这个角色规范的理解)——角色信念阶段(按照角色基本要求去规范自身,并执行)。

3、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

答:

1)具体经验阶段;2)观察与分析阶段;3)重新概括阶段;4)积极验证阶段。

4、简述学生学习的基本分类

答:

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我国学者)

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技能——1.心智技能: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2.动作技能

5、简述知识学习的基本阶段(过程)?

答:

1)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保持;3)知识的提取和应用。

6、简述动机的基本功能?

答:

引发、维持和调整、引导。

7、简述韦纳提出的“三维度,六因素”的归因理论。

(或选择题)

答:

三维度:

稳定不稳定维度、内在外在维度、可控不可控维度。

六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态、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

P123图

维度

关系

因素

稳定性

内外在性

可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8、简述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

①7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②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要,最低层次是生理的需要。

生安归属爱自尊基本: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生长需要

求知审美自实现成长:

认识和理解审美自我实现缺失需要

(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分析我们的学习。

a)写出哪些层次

b)各个层次的关系(写出马斯洛观点)

c)学习是人适应客观环境的基本手段也是人的基本需要。

马斯洛观点:

a)认为各需要之间是层次的关系,低层次需要满足是高层次需要满足的前提

b)各层次需要的出现是与人的生物成熟相联系的。

c)在人口分布中,满足和追求满足低级层次需要的人口分布更多,需要高级层次需要的人是依次减少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实现高级需求。

9、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答:

1)相似性(结构特征与表面特征的相似);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10、简答:

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答:

1)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师的教(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的学(学什么、怎么学);2)教学又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11、简答:

学习动机如何培养

答: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恰当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习继续努力。

12、简答:

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

1)时间;2)顺序位置;3)材料的数量;4)材料的性质;5)学习能力;6)学习动机。

13、简答:

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

答:

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

14、简述安德森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5、我国学者冯忠良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6、简答:

学习策略基本分类

答: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7、简述认知策略的基本分类: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18、简述元认知策略的基本分类:

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

19、简答:

问题解决的特点

答:

1)问题情境性;2)目的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

20、简答:

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教学

答: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1、简答:

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

1)独创性;2)变通性;3)流畅性。

22、简答:

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什么?

答:

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务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0~9岁)

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9~15岁)

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定向阶段)(15岁以后)

23、简答: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

依从——认同——内化

24、简答:

群体的特点:

共同的目标、有一定结构、有依存关系。

25、简答:

影响从众的因素

a)群体的一致性

b)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c)个性特征

d)女性要高于男性

26、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a)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b)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

c)融合于学生社团活动或学术活动

d)针对特殊问题或个案,实施团体辅导或个体辅导

27、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a)入学适应

b)学习心理

c)人际交往

d)恋爱与性

e)生涯规划与指导

28、简答: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六条(微观教学设计)

答:

)确定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即确定教学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状态;

)进行教学分析:

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即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组织教学过程:

制定教学程序计划,包括安排教学过程、内容,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及传递经验的媒体;

)优化教学环境:

进行教学活动,即执行教学程序计划;

)选择教学策略:

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法;

)实施教学评价:

对教学成效作出确切的评价,并对教学是否需要继续作出判断。

29、简答教学任务分析

a)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

b)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

c)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30、简答: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1)必须要有测验的效度:

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判断效度的三个方面:

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实证效度。

2)信度:

测验的可靠性,指的是测量的一致性程度。

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同质信度

31、简述信度的影响因素:

a)测验长度

b)测验难度

c)被测对象

d)施测过程

32、简述标准化学习测验的特征

a)命题组卷标准化

b)实测过程标准化

c)评分计分标准化

d)结果解释标准化

33、简述教师自编测验的基本过程

a)确定测验目的

b)命题组卷

c)确定评分标准

d)确定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3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两条

答:

1)、反馈—调节功能

2)、激励—动机功能

35、教师自编测验的基本环节——论述

答:

1)、制定编题计划

2)、收集试题

3)、命题

4)、组卷

5)、测试

6)、编写考试说明

论述题(11题)

1、试分析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答:

教学认知能力(了解,理解,分析)

教学设计能力(教的设计,学的设计)

教学调控能力(课堂管理)

教学评价能力(评学生,评自己)

正确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言语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技术)

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重难点是否清楚,教学态度是否认真)

2、试分析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答:

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

1)教师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教师的自信;2)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3)教学监控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①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②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③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4)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5)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3、结合“四有好老师”,分析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答:

1)“四有好老师”是指:

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

2)(同第二题)。

4、材料分析:

高校课改的基本理论基础。

答:

1)先谈课改的必要性;2)改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3)采取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5、试分析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正向一致

负向一致

正向不一致

负向不一致

学习动机

学习行为

学习效果

上图﹢号是高的意思,﹣号是低的意思,由上图所知,学习动机只是诱发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而学习行为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答:

一致的情况是: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不致的情况是: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

学习动机弱,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结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学习行为是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因素。

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以增强行为反应概率为目的,而惩罚则是以降低行为反应概率的目的。

6、试结合记忆的规律,分析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

答:

先谈2、3个记忆规律;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7、论述:

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

1)智力与创造性是楔形关系。

2)智力水平低,创造力一定低;智力水平高,创造力可能高可能低。

3)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8、论述: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先答两者的概念)

答:

1)二者实质相同,都是习得行为规范的结果(态度:

内部状态;品德: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二者的结构相同,都包含知、情、意三个成分;

3)两者的区别是,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广,品德涉及的范围小),价值的内化程度也不同(态度的内化程度低,品德的内化程度高)。

9、试分析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答:

1)一般过程为:

依从、认同、内化;

2)不良态度和品德的改变:

醒悟、转变、巩固或稳定。

10、根据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的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