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案.docx
《部编版《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呼风唤雨的世纪》公开课教案
7《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地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
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认读并造句。
呼唤世纪工程超越
探索奥秘质量改善
2、出示农民耕作的古今对比图
3、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得益于什么?
(科技的进步),为什么20世纪被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去看看吧!
板书: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造句
欣赏图片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出示农耕前后对比图,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3、呼风唤雨在这里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4、统领全文的作用。
5、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交流探讨:
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起到了什么作用?
2、出示: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设问
(2)第一句是强调人的作用,人是万物之灵,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呼风唤雨的20世纪。
第二句强调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正是有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才有了飞速发展的20世纪。
3、出示: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区别发现和发明
“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
“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2)区别改观和改变
改观:
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改变:
是指换了一种面貌。
(3)这段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4)20世纪人类生活的改变过程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这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4、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互相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交流探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何妙用?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出示第三自然段: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千里眼”“顺风耳”在古典小说里分别指看得很远的人和听得很远的人。
在这里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2)“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现实
(3)现在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分别代表了什么事物?
“千里眼”——望远镜
“顺风耳”——手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
(4)通过从无到有的前后对比,说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拓展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句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好似突然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都盛开了。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意料之外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何妙用?
巧妙地把古诗融入到对事物的描写中,使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
(9)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这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出示第四自然段: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说明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出示相关图片:
人类登月、潜入深海、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地球村”
(3)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只能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
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交流探讨:
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2、出示名言:
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英国】伯特兰•罗素
作者引用伯特兰•罗素的名言,有力地证明力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出示: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科学创造神话
科学创造奇迹
4、交流:
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提示:
结合环保、食品安全、医学难关等方面进行阐述)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写法借鉴
作比较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在本文中,通过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作比较,说明了科技创造生活这一主题。
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会使事物的特点、作用更加突出。
(六)知识梳理
总起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分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
总结科学创造神话
科学创造奇迹
科技创造生活
(七)拓展延伸
2000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这本书由路甬祥主编,书中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以下是书中介绍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事例。
X射线:
19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
空调:
1902年由美国人开利设计成功并申请专利。
洗衣机:
1906年,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
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霓虹:
1912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
二、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巨伞下的城市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2万。
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
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张起一顶擎天巨伞。
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包括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
居民们有了这项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侵袭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
原来伞柄是全市最高的67米(11层)塔楼,在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
在环绕市区周围的地面,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高强度尼龙绳与桩柱连结。
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
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张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在伞面上又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
只要不是整日阴云遮天,太阳能收集器便可发挥聚热功能。
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虽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进门是温馨的小家庭,出门是温暖的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显然比从前要亲切和睦多了。
家家户户又都省了不少取暖费用。
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
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才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如今的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巨伞的利弊功过至今虽还在进一步研讨,不过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
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致勃勃地云集于“巨伞”之下。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巨伞下的城市冬季体现的气候特征是: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三、课堂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罗素是著名的哲(zhézé)学家。
2、潜(qiánqiǎn)水员在水下工作时像一条鱼儿一样。
3、孩子依赖(làilǎn)性太严重就容易养成索(suǒshuǒ)取的心。
二、写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我们的祖先能想到人会飞上天吗?
(疑问句)
2、是谁来呼风唤雨?
当然是人类。
(设问句)
3、难道不是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吗?
(反问句)
指名读
交流
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知道本段作用
有感情朗读
自.由读
读后思考
指名读
理解设问句的作用
指名读
学生试着区别发现和发明
学生试着区别改观和改变
交流
指名说
齐读
互读课文
读后交流
指名读
指名说
生了解变化的过程
指名回答
交流
自.由读
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句在文中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用处
齐说
指名读
理解
观察图片
集体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
互读课文
读后交流
指名读名言
理解
指名读
交流
小组交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了解写法
生梳理知识
拓展
自.由读
交流完成练习
生自主完成练习
小组评议
本部分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图片、知识链接等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重点语段重点朗读,多读,在读中体会词语的深意。
重点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最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试着让学生根据梳理的层次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个环节是拓展阅读,重点还是阅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答案;第三个环节为课堂练习,主要是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复习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
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请你从家庭中选出一项科技产品来简单介绍一下,和同学们交流。
课堂小结
回首20世纪的百年历程,我们看到了科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美景;行走在21世纪,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科技会继续创造奇迹。
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板书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总起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分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
总结科学创造神话
科学创造奇迹
科技创造生活
7《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人教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地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
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认读并造句。
呼唤世纪工程超越
探索奥秘质量改善
2、出示农民耕作的古今对比图
3、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得益于什么?
(科技的进步),为什么20世纪被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去看看吧!
板书:
7、呼风唤雨的世纪
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造句
欣赏图片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出示农耕前后对比图,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3、呼风唤雨在这里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4、统领全文的作用。
5、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交流探讨:
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起到了什么作用?
2、出示: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1)设问
(2)第一句是强调人的作用,人是万物之灵,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呼风唤雨的20世纪。
第二句强调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正是有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才有了飞速发展的20世纪。
3、出示: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区别发现和发明
“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
“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2)区别改观和改变
改观:
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变。
改变:
是指换了一种面貌。
(3)这段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4)20世纪人类生活的改变过程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这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4、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互相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2)交流探讨: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何妙用?
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出示第三自然段: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千里眼”“顺风耳”在古典小说里分别指看得很远的人和听得很远的人。
在这里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2)“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现实
(3)现在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分别代表了什么事物?
“千里眼”——望远镜
“顺风耳”——手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
(4)通过从无到有的前后对比,说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拓展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句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好似突然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都盛开了。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意料之外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何妙用?
巧妙地把古诗融入到对事物的描写中,使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
(9)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这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出示第四自然段: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连过去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通过列举大量的事例,说明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出示相关图片:
人类登月、潜入深海、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地球村”
(3)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只能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
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
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交流探讨:
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2、出示名言:
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英国】伯特兰•罗素
作者引用伯特兰•罗素的名言,有力地证明力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3、出示: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科学创造神话
科学创造奇迹
4、交流:
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提示:
结合环保、食品安全、医学难关等方面进行阐述)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写法借鉴
作比较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在本文中,通过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作比较,说明了科技创造生活这一主题。
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会使事物的特点、作用更加突出。
(六)知识梳理
总起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分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
总结科学创造神话
科学创造奇迹
科技创造生活
(七)拓展延伸
2000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这本书由路甬祥主编,书中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以下是书中介绍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事例。
X射线:
1901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和物质结构的研究。
空调:
1902年由美国人开利设计成功并申请专利。
洗衣机:
1906年,美国人费歇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
磁悬浮列车:
1911年由俄国一位教授最早做出磁悬浮列车的模型。
霓虹:
1912年由法国化学家克劳德发明。
二、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巨伞下的城市
如果说,有一座城市要用一把伞盖起来,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而付之一笑。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随着建筑科技、材料工业的迅速发展,这个神话已成现实。
威努斯基市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一座小城,地处美国东北部与加拿大交界的地方,人口不足2万。
每年入冬,风寒雪飘,奇冷刺骨。
可是在1980年,小城上空高张起一顶擎天巨伞。
市区约3600万平方米的建筑,包括房屋、街道、桥梁、广场、绿地等,全在伞下。
居民们有了这项巨伞的庇护,再也不怕严寒的侵袭了。
举世罕见的巨伞是怎样撑开的呢?
原来伞柄是全市最高的67米(11层)塔楼,在楼顶上架起中心钢轴。
在环绕市区周围的地面,深埋了60根合金钢的桩柱,从中轴纵拉60根高强度尼龙绳与桩柱连结。
绳索之间串着许多支索,并把透光的有机玻璃覆盖在上面加以固定。
全部装置由电机控制,像伞一样可张可收,全城犹如一座巨大的玻璃亭子。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在伞面上又分组设置了轻巧的太阳能收集器,充分利用日光为全城供应热水。
只要不是整日阴云遮天,太阳能收集器便可发挥聚热功能。
整个建“伞”的工程费用虽高达350万美元,但只要一个冬天,全城节省下来的取暖费用就可以补偿。
巨伞下的小城居民,从此不受气候剧变之苦,进门是温馨的小家庭,出门是温暖的大家庭,邻里街坊相处显然比从前要亲切和睦多了。
家家户户又都省了不少取暖费用。
因此,多数人对这项工程抱赞成与欣赏的态度。
但是,也有卫生专家指出,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才能适应各种恶劣气候,而如今的男女老少犹如生存在温室之中,天长日久,对人的肌体素质与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巨伞的利弊功过至今虽还在进一步研讨,不过伞下的威努斯基市却因此闻名全球,成为美国一处新的观光胜地。
每到隆冬,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兴致勃勃地云集于“巨伞”之下。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巨伞下的城市冬季体现的气候特征是:
寒冬腊月,阳光射入,聚热不散,温暖如春。
三、课堂练习
(一)给下面的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