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件(共37张PPT).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611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11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件(共37张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件(共37张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件(共37张PPT).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件(共37张PPT).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件(共37张PPT).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件(共37张PPT).pptx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件(共37张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件(共37张PPT).ppt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教学课件(共37张PPT).pptx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一般性答题格式: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地体现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1、比喻,比喻:

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分类: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

“甲是乙。

”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

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

明喻:

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

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借喻:

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2、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分类:

(一)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二)拟物(借物喻人):

把人比作物。

如: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浪)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狼)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如:

火山发出一声嘶鸣。

(火车)注:

比喻一定是有喻体的,而拟物没有。

答题格式,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

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表现了,表达了,拟物:

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将抽象变为具体(或:

将拟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表现了,表达了,,例如:

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

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1分)。

又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答: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

3、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答题格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

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答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四、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如: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答题格式:

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增强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叙述:

运用排比,形成语势,铺叙了,强烈地表达了抒情:

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烈地表达了情感,使抒情更加真挚感人。

景物描写:

运用排比,增强语势,铺写了,渲染了气氛(或:

突出了的美),表达了议论:

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烈(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增强了说理力量,有雄辩的气势。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五、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分为: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和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反复和排比的区别,文学单位不同词语、短语与句子。

出现次数不同。

作用不同。

答题格式: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了(或:

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

例如: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案: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盼望”,强烈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临近了。

六、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骈句、对仗,汉语特有)作用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的景物(或:

抒发了的情感;或:

阐述了的哲理),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七、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设问作用:

开头设问:

点明写作对象(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引出下文中间设问:

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例如:

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

(首先)答案: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八、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反问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省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

1、这能全怪我吗?

答案: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九、对比:

对比时把两个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其中一面的修辞手法。

如: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臧克家有的人通过“骑在人民头上的”和“给人民做牛做马的”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使丑恶灵魂和高尚品质更加突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题格式:

运用对比修辞手法,将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十、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孤帆,十一、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如:

你真是美丽啊!

(原意表达不美丽。

),十二、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例如:

“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十三、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耐人回味。

1.意义双关【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丝”与“思”。

十四、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作用:

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有回环往复,环环相扣的效果。

【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十五、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考试热点,1.请赏析句子(词语)的表达效果;2.请谈谈这句话(这段话)使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好处?

3.请说说这句(段)话/这个词的妙处。

4.请说说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请在文中自选一句话进行品析。

老师寄语,1、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2、多读书,努力扩大阅读面3、经验积累,举一反三4、学习是一种感觉,跟着感觉走5、相信自己,矢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