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0620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7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docx

《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docx

凯里舟溪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书ok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舟溪实习基地建设概述1

第二节凯里舟溪地理概况3

第三节实习目的、要求、内容及成绩评定4

第二章大区域自然地理背景9

第一节地质背景9

第二节地貌类型10

第三节气候背景11

第四节水文条件12

第五节土壤类型14

第六节植被类型16

第三章实习区(舟溪)区域地质背景18

第四章野外实习实践23

第一节岩溶与非岩溶的地质剖面对比观测23

第二节岩溶与非岩溶的水文地貌考察与对比分析23

第三节岩溶与非岩溶的土壤剖面观测及其理化测试分析25

第四节岩溶与非岩溶的植被调查与标本鉴定及其对比分析27

第五章野外工作基本方法与技能29

第一节地形图的判读方法29

第二节地质图的判读方法36

第三节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39

第四节地质观测内容与记录43

第五节岩石的野外观察方法44

第六节地貌图件的绘制方法49

第七节野外地貌观测与记录52

第八节地质罗盘使用方法54

第九节一般野外定点方法58

参考文献:

60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舟溪实习基地建设概述

1、关于岩溶与非岩溶的地质(地理)含义

岩溶亦为喀斯特,“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因地貌的特殊性而闻名。

岩溶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其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欧洲地中海沿岸、美国东部、中国西南部)中连片裸露碳酸盐岩面积最大的地区。

“非岩溶”亦为“非可溶性岩区”一词在文献中尚不多见,这是根据与岩溶区地质岩性有别的表征现象而提出的。

曹建华,袁道先等(2004)在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一文中,用各省岩溶县与非岩溶县的人口密度、农民纯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作对比研究,王克林等(2008)在西南喀斯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特征与植被适应性恢复研究中也有过非岩溶的谈及。

因此,本文将引用此“非岩溶”概念,即指非可溶性岩,而非岩溶区域则指非可溶性岩分布区。

2007年贵州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中,采集不同时代不同岩性38件样品,分析测试Mn、Mo、V等62种微量元素和P、K、Ca、Mg、Fe、Si以及Al7种大量元素,发现贵州碳酸盐类岩石中石灰岩、白云岩的CaO、MgO、Cr呈高背景分布,即岩石富钙镁,土壤贫钙镁,农作物缺钙镁。

而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Fe、Cu、Zn、Mn、B、N、V、P、Co、Ni、K等则常常缺乏。

非碳酸盐类岩石中SiO2、A12O3远高于碳酸盐类岩石中含量。

对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以及碎屑岩、变质岩等非碳酸盐岩类岩石中元素含量统计对比,碳酸盐岩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为35.3227×10-4,仅是非碳酸盐岩108.942×10-4的三分之一,大量元素和有机质含量也远小于非碳酸盐岩,pH值更偏碱性,而非碳酸盐类岩石则偏中酸性。

可见,岩溶与非岩溶是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地质背景。

2、舟溪实习基地的典型地理现象

岩溶与非岩溶区域是两套具有明显不同的地质基底,其小区域地质构与造地层岩性也各异。

实习区内大体以南西—北东向的龙井街断层为界主要分为东南非岩溶区和西北岩溶区两块基础地质背景(图2)。

分布的主要地层有:

(1)东南非岩溶区主要分布地层为:

前震旦系(Pt)、震旦系(Z);

(2)西北岩溶地层区主要分布地层为:

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和二叠系(P)等。

区内再约河与舟溪河汇集于舟溪镇中,注入清水江。

两条支流皆分别流经龙井街断层线。

非岩溶区以变余砂岩为主,构造运动上升形成了众多的“V”形沟谷地貌,两岸冲沟发育,呈树枝状分布。

区域土壤发育较好,植被长势茂盛。

岩溶区发育于可溶性岩石地段,区内以灰岩为主,岩石普遍出露地表,土壤呈间断性分布。

区内峰林地貌分布广泛,由于人为影响较深,地表植被人为破坏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溶沟发育较好,有成群的石芽地貌分布。

不同地质背景下,其发育的土壤类型与肥力、植被类型与覆盖度皆出现明显差异,是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分异主要原因,形成两套不同的生境。

经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

①非岩溶区域土壤质地较岩溶区域粘重;②样区的土壤均偏酸性,而非岩溶区域的酸性更强于岩溶区;③岩溶区域土壤含水量比非岩溶地区低;④区域有机质含量均较低,而非岩溶区域的有机质含量普遍高于岩溶区域;⑤非岩溶区域的水解性氮和速效钾都比岩溶区域高,但速效磷的含量则正好相反;⑥岩溶区域土壤肥力低于非岩溶区域;⑦非岩溶区域的物种更为多样化,但植物数目则相反;⑧岩溶区的生态群落比较简单,稳定性较差,而在非岩溶区域乔、灌、草三个层次非常明显,生态群落复杂多样,生态稳定性良好;⑨非岩溶区的植被多样性较岩溶区高,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较岩溶区高,群落物种数量分布较岩溶区均匀,但岩溶区的优势种地位突出;⑩两样方的植物相似性系数为21%,表明两区域的植被差异比较大。

3、舟溪实习基地的社会实践意义

根据岩溶与非岩溶的地质背景存在明显不同而引起地质、水文地貌和土壤植被的巨大差异事实,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开展两种地质背景下地质地貌现象和土壤植被差异性调查研究,探索两种生态环境的性质和差异性。

通过此实习基地建设与调查研究,不仅为地理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实践环境和增长知识能力平台;也为人们提供岩溶与非岩溶差异性的科普知识;更为社会生产更好的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生态资源,有效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科学指导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节凯里舟溪地理概况

凯里市舟溪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距凯里市中心19km,地处北纬26°24′32″—26°31′35″,东经107°49′38″—107°59′39″,东临三棵树镇,南接雷山望丰乡,西抵丹赛县南皋乡和麻江县下司镇,北与鸭塘镇相接,方圆115km2(如图1-1)。

全镇人口2.3万人,耕地面积9321.14亩,林地面积4338.6公顷,森林覆盖率34%。

区域位于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的过度地带,地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山体逐步增高,海拔410~1320m,地形以山地为主。

再约河与舟溪河从镇中心两边穿过,交汇后注入清水江。

本区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雨日多,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在5-7月,为阵性降水,暴雨多,强度大,占年降水量75%以上;11-4月降水量明显减少,仅占年降水量的5%以下。

该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年均气温13.6~16.2℃,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零下4-7℃,年均日照1255h,年均降水量1140~1290mm,无霜期282d。

图1-1研究区域区位图

图1-2地形图(见附件)

第三节实习目的、要求、内容及成绩评定

野外实习是凯里学院地理专业知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

搞好教学实习,培养扎实的野外工作能力,是我地理专业教学的特色。

野外实习是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增长感性认识、培养综合动手能力和锻炼意志、增强体质的良好机会。

舟溪综合自然地理是我院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第4学期,在完成各部门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物和土壤)实习之后,和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的必修教学环节(限在第四学期内完成),它能为后续人文和经济地理调查、科学研究和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打下良好的野外调查经验和专业基础知识。

1、实习目的

(1)认知地理现象。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理现象的直接观测、认知、描述和对比分析,获得基本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室内教学中基本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2)熟练掌握一些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熟练掌握地质罗盘、地质图、地形图和野外记录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地质剖面的野外定点、产状测量和描述记录等工作技能,以及初步掌握一些常见岩石类型的野外识别方法;掌握宏观地貌的考察与描述方法,以及河流地貌的对比观测与分析;掌握土壤完整剖面的开挖与观测描述方法,样品采集以及室内处理与测试分析;掌握植物调查方法和标本采集标准,以及标本鉴定与分析。

(3)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学习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适应野外地理工作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理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实习要求及注意事项

(1)实习时间安排

①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大约第六周或第七周的周末(即《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内容结束之后进行)。

②野外实习时间要求为两天:

第一天,带队教师对地理现象进行讲解,并作技能方法的演示,学生学习与掌握调查方法,以及指导学生进行实习观测点(剖面)的选取;第二天,学生分组实践,每组一个实习内容,并派一个专业教师指导。

老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包括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测量、样品与标本采集,识图、填图,素描、记录与描述和拍摄。

③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进行数据资料整理,土壤试验,矿物岩石和植物标本的整理与鉴定。

④在第11周完成实习报告的提交。

(2)基础知识要求

基础知识包括地球概论,地图学,尤其是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气候气象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如果可以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德技术工具。

在外出实习之前,必须要加强相关知识点的复习。

(3)实习前期准备

借助图书馆,资料室和网络(尤其是中国知网)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包括实习区域的基础资料,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献资料,参阅相关的调查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以及参照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和报告模版。

(4)分工要求

本实习将分为四个阶段,即实习前资料准备、实习过程、室内整理与样本测定、数据资料分析与报告撰写。

每个班级按人数多少分为x个小组,每小组必须选出一个组长,每小组做一个不同的实习内容(或可以内容一样,地点不同)。

实践过程以组长责任制来管理。

为了让每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实习实践中来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小组在四个不同的阶段中,必须有明确的分工,责任到人。

组长在实习前必须提交一份初步的实习计划书和责任分工情况材料,待实习结束、提交报告时,一同上交完善的小组实习计划、分工责任和实习总结。

(5)工具准备与要求

基础工具:

图书(教科书),电脑(相关软件),网络资源,等等。

野外工具:

地质包、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测绳(皮尺)、锄头、铲子;

地形图、地质图、相关遥感图像;

标本夹、直尺、量角器、铅笔、橡皮、野外记录本、表格、米格纸、比色卡;

话筒、GPS、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

长衣长裤,运动鞋,雨伞,干粮

室内工具:

土壤实验室的土壤理化性质处理与测定相关仪器、仪表和工具,植物标本处理与鉴定相关工具,地质岩石标本鉴定与测试工具,等等。

(6)野外实习过程要求

能熟读地形图和地质图等图件,找到自己坐在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地质背景,比如在什么样的岩组地层上,并且能自主的去选点和定点,然后开展实习调查研究。

掌握在地形图和地质图基础上绘制自然地理综合剖面图,并在工作底图上进行填图。

掌握地质剖面观察与测量方法,如岩层产状、厚度测定方法等,并能够对某些特殊地理现象进行素描,尤其是地质剖面和地貌类型,有必要还对岩石标本进行采集。

能够挖开标准的土壤剖面,能进行实地观测与分层描述,并按土壤样品采集方法进行样品采集。

掌握植物样方调查方法,按植物标本的采集标准进行标本采集。

在野外实习的全过程中,认真做好对地理现象进行实地描述,野外记录、拍摄、采样(标本)等。

(7)室内试验与测定要求

对野外采集到的地质(岩石)标本鉴定,植物标本及时开展鉴定与分析工作。

借助实验室及时对土壤样品进行处理及其理化性质测试分析。

对野外收集到的音、图、文和物等各种第一手数据资料及时进行整理与分析,以免过时而遗漏大量信息。

(8)实习成果(报告)要求

①格式与文体:

符合科技论文写作要求。

②内容与形式:

必须紧扣实习内容,语句通顺、简练,论据充分,资料数据准确、可靠,图文并茂。

③参考文献:

引用之处必须标注(中括号上标),并按科技论文写作要求统一在文后罗列。

④字数要求:

每份报告要求字数在1万字以上,数字统计范围包括从标题到参考文献的所有内容的文字。

⑤实习心得:

每一位实习学生在上交小组的实习报告之外,还要另外上交一份“实习心得”,心得包括自己的实习过程(从收集资料准备到提交报告,下同)的收获、不足,小组存在的不足,指导教师在组织实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以上不足的改进设想等,同时概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所担当的分工任务,在不同阶段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对小组贡献大小的自我评价。

3、实习内容

为了让学生尽量不要做同样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不学生们兴趣爱好而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根据实习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出现的地理现象。

在区内设计4个大的实习调查方向,它们的基本内容介绍如下:

(1)岩溶与非岩溶的地质剖面对比观测

以案例(剖面)分析的形式,调查岩溶与非岩溶区域的地质背景的差异性。

分别在岩溶与非岩溶区域的某个岩组地层上,分别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地质剖面,分别做较为详细调查,然后做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性问题。

(2)岩溶与非岩溶的水文地貌考察与对比分析

考察岩溶与非岩溶区域的宏观地貌形态的差异性问题,并作流水地貌的对比分析。

在岩溶与非岩溶的特殊地质背景和水动力的内外因作用下,发育不同的宏观地貌类型组合和差异的流水地貌形态,因此,实习奖通过大量的野外实习实践来探讨两者的地貌差异状况及其原因。

(3)岩溶与非岩溶的土壤剖面观测及其理化测试分析

通过岩溶与非岩溶区域的土壤剖面的野外调查、观测分层与描述和室内处理与理化测试分析,探索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土壤性质及其肥力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原因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岩溶与非岩溶的植被调查与标本鉴定及其对比分析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对不同地质背景下生长的植物类型,生物多样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效应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与探讨。

4、成绩评定

本次实习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5%—50%,而野外实习采用综合测评来确定学生实习成绩。

具体成绩比例分布如下:

(1)小组分工与协助(10%)

主要评分依据为:

小组的实习计划、分工责任和实习总结,以及实习过程的团队合作表现等。

(2)野外工作技能(10%)

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对各项调查方法和收集资料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情况。

(3)野外记录薄(10%)

在实习过程中,野外记录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因此,野外记录簿是重要的考核对象之一。

(4)实习报告质量(60%)

实习报告是一个团队(小组)整个实习过程的综合成果,报告的质量是评价一个团队的总体实习效果。

一份好的实习报告,不仅展现集体的资料收集、野外实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及其运用,还也体现了分析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团队的合作与协助精神和力量。

因此,实习报告作为最重要的成绩考评材料。

(5)实习心得(10%)

“心得”是一个人做一件事的体会、收获和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向。

同时也是老师组织学生实习的成败的重要评价和存在问题的反馈,是老师组织好今后野外实习实践的重要改进方向。

所以也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

通过考核,督促同学们去养成学会总结的好习惯,也为教师今后更好的组织学生实习提供参考。

第二章大区域自然地理背景

第一节地质背景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

其特点是:

①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

②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贵州震旦纪的岩石地层自黔中到黔东,再到黔东南区域延展的总趋势是:

地层的沉积类型由稳定变得活跃;地层单位的总厚度由薄变厚;下部主要由陆相地层变为海相地层;组成地层单位的岩性由简单变得复杂。

黔东南地区构造复杂,发育有多期次、不同组合类型的构造形迹。

通过构造解析划分出了顺层韧性剪切带、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过渡性剪切带、逆冲推覆构造及地垒-地堑式构造等组合类型。

它们分别产出于造山前期伸展背景、造山带、造山带前陆和造山后地壳隆升背景。

黔东南地层发育较完全,总厚度在3万m左右,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

四堡群、下江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朱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其地层分区特点:

㈠震旦系大面积分布,上部成为板溪群,下部九龙群。

出露厚度达2万m,是西南地区地层层序比较完整的地段。

㈡震旦系冰碛砾岩最厚达4300m,但灯影组厚仅数米到数十米。

㈢寒武系及下奥陶统岩性及生物群具有扬子地层区向华南地层区过渡性质。

㈣上古生代地层分别于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或下奥陶统有局部轻微角度不整合现象。

但凡有中奥陶统及志留系存在处,均为假整合关系。

㈤中生界仅有下三叠统,系均缺失。

凯里市地层发育较齐全,自晚元古宙形成地台基底后,古生代多次接受海相沉积,尤以早古生代地层发育,海相地层的层序较连续,化石较丰富。

晚元古宙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

之后,地壳上升,接受陆相碎屑沉积。

第二节地貌类型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

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

平均海拔在1100m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0.91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1.9%。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起伏较大,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m以上;第二级阶梯海拔800~1500m;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m以下。

从面上来看:

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m;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m;两地相差1625m。

再从点上来看:

最高点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m;最低点在黎平县水口河出省处,海拔只有148m。

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达到2753m。

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北部有大娄山,主峰娄山关,海拔1444m,地势险要。

东北部有武陵山,主峰为梵净山,海拔2572m,生态系统发育良好。

西部有乌蒙山,最高峰是贵州屋脊韭菜坪,海拔2901m。

石林与草场交相辉映。

中部有苗岭,主要山脉雷公山,海拔2178m,森林茂密,溪水透明,拥有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

黔东南州总体地势是北西南三面高而东部低。

中部雷公山海拔2178.8m,是苗岭的主峰,也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等主要河流都由西尔东流经州境。

境内地貌特征及发展历史属复活山地地貌类型。

燕山运动以后,直到第三纪晚期地长时间内处于相对稳定并广泛遭受剥蚀夷平,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早期,地壳运动加强并以隆升为主。

按山地地貌的成因划分为岩溶地貌区和剥蚀、侵蚀地貌区,两者界限大致是在镇远焦溪、台江施洞、凯里挂丁、丹寨复兴一线,该线西北地区形成岩溶地貌,南东地区形成剥蚀侵蚀地貌。

形成溶洞、暗河、天生桥、石林、溶斗、峰丛峰林、溶丘等岩溶地貌。

凯里市境内地貌形成于燕山运动之后,发育分大娄山期、山盆期、乌江期三个时期。

地貌深受地质构造控制,不仅控制着区域地貌景观,而且制约山脉、水系格局。

岩溶地貌分布于里禾至台江龙井、施洞口断层以北地区,类型发育齐全,形态多样,碳酸盐岩石出露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9.04%,浅变质岩构造剥蚀,侵蚀地貌占20%。

层状地貌明显,河流分水岭为山原中山之低中山地带。

清水江河岸为丘陵宽谷与峡谷地带。

凯里市地貌类型为侵蚀构造类型和溶蚀构造类型。

侵蚀构造类型有变余砂岩、凝灰岩、板岩等组成的脊状中山;石英岩和少量页岩等组成的垅状脊状中山;页岩及少量砂岩、石灰岩组成的垅状低山。

溶蚀构造类型有由石灰岩组成的岩溶低中山;主要由石灰岩组成的岩溶低山;由白云岩组成的弱岩溶低中山、弱岩溶垅状低山、弱岩溶馒头状低山、弱岩溶丘陵。

地貌类型展布较全,山原、山地、中山、低中山占全市覆盖面的41.76%,低山占18.72%,河谷盆地及河流地貌占1.76%—3%。

境内崇山峻岭、地面崎岖、平地较窄。

西北部炉山至冠英一带,显露低中山台面上的中丘地带。

三江至凯里为海拔小于800m的低丘陵地区。

马鬃岭、马鞍山、龙王庙顶、香炉山等山高耸立、峰峦迭翠、景色奇特。

境内有云溪洞老君洞、杨家洞,舟溪朝阳洞等,较大的岩溶洞穴中,各种乳石千姿百态;万潮狮子庄石林去石林、石柱、石牙、石笋星罗棋布高低不一,起伏不平的奇峰异石,姿态万千,一步一姿,移步换景,为凯里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节气候背景

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

由于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所以受纬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为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但两隅则寒暖各异,黔西北高寒地区,冬冷夏凉,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威宁曾达-15.3℃,以致长冬无夏;偏东、南河谷地带,冬暖夏热,7月平均最高气温在32~34℃,极端最高气温铜仁曾达42.5℃,故夏长冬短,甚至无冬;有的地方,1月平均气温仍在10℃左右。

黔东北由于处于冷空气入侵的前哨,故松桃、玉屏、万山、三穗等地的极端最低气温均低于-10.0℃。

黔西南因与云南接壤,冬半年盛行西南气流,水气少,故云量少,日照充足,气温高,因而1月平均气温在6℃以上。

贵州距离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地带,降雨量多,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m之间,属于湿润地区。

贵州的降水量可分为三个多雨区和两个少雨带,多雨区的降水量均在1300毫m以上。

在三个多雨区之间就是少雨带,贵州雨量最少的是威宁、赫章、毕节一带,年降水量在900毫m左右,其中赫章最少,为854.1毫m。

贵州各地常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比蒸发量大。

各地降雨量年变化较小,但一年中各时期变化较大,常出现一段时间干旱少雨,一段时期却大雨或暴雨连连不断的情况。

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此时正值高气温、多光照时期,水、热、光基本同步,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凯里市年平均气温在13.6℃—16.2℃之间,北部和东部的湾水、旁海最高,达16.2℃,西北部大田最低,为13.6℃,其余地区14℃—16℃。

其中凯里15.7℃,炉山14.6℃。

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最热月是7月,平均23.2至25.8℃,最冷月是1月平均2.6至5.2℃。

凯里市气温日较差,天气不同,差异较大,一般阴雨天日较差小,在强冷空气入侵的晴天日较差较大,如1966年2月22日炉山最高气温达22.4℃,最低气温仅-2.6℃,日较差达25.0℃,一日之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温度的变化。

月平均日较差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其中凯里9.3℃,炉山8.4℃。

最小值出现在2月份,其中凯里6.7℃,炉山6.2℃。

一般谷地、盆地的日较差大于山峰的日较差。

凯里市市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1140mm—1290mm之间,西北部和东南部较多,在1250mm以上,北部较少,在1150mm以下,其余在1150mm—1250mm之间。

年际变化较大,其变化商为1.8至1.9。

凯里市降水有明显的多雨期和少雨期,多雨期出现于4至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2%—84%,少雨期出现与11月子翌年的3月,降水总量占年降水量的16%—18%。

月降水量以6月份最多,达206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