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II.docx
《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II.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II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I)(I)
一、选择题
1.某位同学用古诗词来形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等。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来形容哪一时期的状况最为贴切()
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甲午中日战争后
C.一战期间D.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2.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
A.农业B.手工业C.商业D.文教娱乐业
3.读下表。
表中年代I到年代Ⅱ数据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外国商品进口中国数量
(单位:
万两)
中国外贸赤字
(单位:
亿两)
中国新设工厂数
(单位:
家)
英国
德国
年代I
9600
2800
1.66
79
年代Ⅱ
4900
0
0.16
132
A.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B.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业兴起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D.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4.先后成为古代中华文明象征的手工业产品是
A.铁器、瓷器B.青铜器、铁器
C.丝绸、瓷器D.麻布、丝绸
5.阅读下列图片,指出图中反映的企业性质的相同之处是()
A.洋务企业B.民族企业
C.资本主义企业D.封建企业
6.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
“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符合此评价的是
A.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B.废井田开阡陌
C.丁男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D.耕者有其田
7.下列对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水平的介绍,正确的是()
A.青铜器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B.炼钢技术为灌钢法
C.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D.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8.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
“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
A.盐铁官营B.“贱商令”
C.闭关锁国D.“海禁”政策
9.明朝时,浙江某地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浙江有些地方商品经济繁荣B.明朝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中心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0.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社会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下列名词最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日常生活“现代化”的是
A.岁币B.互市C.瓦肆D.柜坊
11.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田里不鬻(yù,卖)”的记载。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12.《墨子》记载: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
”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1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相互对应正确的是
A.AB.BC.CD.D
14.[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材料说明()
A、宋代开始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
B、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C、宋代草市开始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宋代草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15.“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或与洋人合伙购买),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
”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
企业()
A.受到列强压制,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B.对资本主义列强在资金、技术上具有依赖性
C.最早出现在轮船航运业
D.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16.下列图表(注:
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趋势的是
17.在谈及洋务运动时,有人认为:
“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
”这里的“皮毛”指的是西方
A.制度B.器物C.思想D.宗教
18.
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①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将徭役、丁税和土地税合并②加重了小土地所有者的负担,农民大量破产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④取消了人头税,按田亩征收银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
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自然经济的优越性显现
20.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转型”的表现是
A.工业文明逐渐确立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C.内阁制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二、综合题
21.(20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
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3分)并分析为什么“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3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
(2分)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6分)
22.Tang-SongTransition(唐宋变革说)一直是史学研究的热点,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是近世的开始”,唐宋的差异很大。
经济上宋代货币经济发展,文化上知识普及、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化,政治上隋唐的贵族制废衰,建立了强大的君主独裁制。
(1)对宋代货币经济发展的认识,
结合书本谈谈宋代商业活动的表现。
(3分)
材料一:
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
1912年孙中山参观张裕葡萄酒集团,为其题词“品重体泉”。
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葡萄酒大会上4种葡萄酒获金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1912-
1918年张裕葡萄酒集团迅速发展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一个缩影,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期获得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分)
材料二:
1929年因难以维持,张裕葡萄酒公司只能租赁给别人。
1934年因负责累累被中国银行接管。
……1941年被日本强行接管……1945年被官僚资本吞并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党统治后期张裕葡萄酒集团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
(4分)从张裕企业的历史命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是产生时期:
19世纪60、70年代;“小荷才露尖尖角”是甲午战后初步发展时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应该指的是进一步发展时期即黄金时期的1912年——1919年;“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A
【解析】
试题分析: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的农业。
统治者把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政策称为重农抑商的政策。
在生活中把不分轻重的行为称为本末倒置。
故选A。
根据以上分析,BCD均错误。
考点: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
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这种思想在清朝发展都新的高度。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巩固农业的主导地位。
重农抑商政策会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3.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图表可知:
外国商品进口数量减少,中国外贸赤字减少与新设工厂数增加可知中国的生产能力提高,可推断是一战时期1914-1919即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时期。
ABC与题干时间不符。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4.C
【解析】
试题分析:
瓷器和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遍销全世界,成为古代中华文明象征的象征。
因此选C。
考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
点评:
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5.C
【解析】本题属图片分析选择题,考查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解题关键是注意民用企业也是资本主义企业。
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由材料信息“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该土地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土地兼并,保证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准,故C项符合题意。
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不是土地分配制度,故A项错误。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方田均税法是土地税收制度的改革,不涉及土地的分配,故D项错误。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孝文帝改革
7.A
【解析】灌钢法发明于南北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是在元明时期,烧出成熟的青瓷是在东汉;只有青铜技术在商周
时代已臻成熟,可以说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这说明在中国商业发展受限,选B.“盐铁官营”表述不全面,A不能选。
C和D是指对外贸易和本题无关。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9.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指出明朝浙江某地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说明当地商品经济的繁荣。
材料仅仅以浙江某地为例,不能代表整个明朝故BC错误,也没有涉及生产关系中的雇佣关系,故D错误。
10.C
【解析】材料中的“现代化”指的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生活状况。
柜坊是唐朝时期中国的“早期银行”,岁币、互市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状况,瓦肆是随着两宋时期市民阶层出现后为满足市民娱乐需求的百戏杂技场地。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田里不鬻”可知这应为严禁土地买卖的井田制。
该制度推行于夏商和西周时期,自春秋时期开始,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故排除B、C、D三项,选择A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井田制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前半部分内容反映的是农耕经济中的种植业的表现,后半部分反映的是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的表现,这两者结合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故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3.B
【解析】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反映出官营手工业者受到官府严格的限制。
B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故答案为B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排
除A项;黄道婆是元朝时期人,排除C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D项。
点睛:
本题可通过排除法,联系教材所学,对每一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史实与结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结论本身是否存在史实错误。
通过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1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概况。
由材料中“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等信息可以看出描述的是农村的集市贸易,说明是草市的状况,总体上材料表明了宋代草市方便了民众的生活。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
1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在早期中国轮船航运业发展过程中,商人购买洋船后(或与洋人合伙购买),多托洋行出面,领承舟船牌行驶,主要是为了避免报捐交税”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企业借助洋人势力,以避免本国封建势力压榨。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经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
16.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趋势的把握能力。
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契约纳租方式的确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因此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1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洋务运动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自身力量的提高,从而达到维
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洋务运动是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所以选B。
考点: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内容
18.D
【解析】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结论①是对该制度基本特征的准确概括,②与客观事实恰恰相反,③“提高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言过其实,封建剥削依然存在,④是对该项制度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评价。
19.B
【解析】铁犁牛耕技术虽然代表生产力的提高,但只能提高耕作效率,不一定能够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重农政策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小农生产体现为小块土地的耕作,但如果没有精耕细作,仍然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D项错误。
2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江南地区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这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最主要动力,也是中国社会转型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所以答案选B,A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明代社会的基本史实,工业文明在洋务运动时期逐步出现和缓慢发展,明清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D明末清初批判性进步思潮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述求,但并未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也没有引起底层民众深刻的思想解放。
考点:
古
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21.
(1)出现短暂的春天,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3分)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3分)
(2)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3分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区去。
(3分)
(3)处于困境,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
(2分)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6分)
【解析】略
22.
(1)宋代商业的发展: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宋代的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3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的影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分,)
(3)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影响,官僚资本的压迫,繁重的捐税负担,美国的经济侵略
民族资本主义要想得到真正发展,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获得民族、国家的独立(6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