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参考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8792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建筑参考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岭南建筑参考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岭南建筑参考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岭南建筑参考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岭南建筑参考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岭南建筑参考综述.docx

《岭南建筑参考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岭南建筑参考综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岭南建筑参考综述.docx

岭南建筑参考综述

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广州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城市,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明清时期以书院及祠堂建筑为代表,清末民初以西关大屋、骑楼建筑为代表,民国时期的西洋式建筑,解放后中西交融的现代建筑。

城市建筑与岭南园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古代宗教建筑

  广州历史上宗教建筑很多,寺院庙宇遍布全城。

佛教建筑有六榕寺、光孝寺、大佛寺等,道教建筑有五仙观、三元宫等,伊斯兰建筑有怀圣寺等,天主教建筑有耶稣圣心堂、露德圣母等,基督教建筑有东山堂、锡安堂等。

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豪门富商在广州“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

其平面布局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发展,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每厅为一进,厅之间用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采光通风。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是厨房。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局,与厅堂互相渗透,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观赏。

庭院后部,为主人教子读书的书房。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

两关大屋的门面装修,设矮脚吊扇门,趟拢,硬木大门等三重门,作通风和安全的保证。

门口两侧,多作高级过水磨清砖墙,显得高雅大方,是西关大屋特有的形式。

其室内装修、陈设相当讲究,名贵典雅的红木家具,精巧雅致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装嵌着书画图案的彩色玻璃,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韵味。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商业骑楼建筑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石室圣心大教堂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龙津西西关大屋区、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骑楼”建筑在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第十甫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

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洋楼:

典雅的西式建筑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渗入繁华的广州,广州出现了将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民居,这就是东山和梅花村一带的花园式洋房。

  广州的东山一带,20世纪初还属荒野之地,从1915年起,一些华侨开始在这里建置房产,民国时,军政官僚也在这里营建别墅。

东山新河浦一带的洋房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只有少部分采用中西结合形式。

  西洋房前后多有庭园,柱式门廊建筑,门上方设三角山墙式的屋顶,起雨罩作用,一堵围墙和铁闸将大屋与周围隔绝。

外部不但似欧洲的乡间别墅,连室内的装修也是欧式的,地面铺的是百多年前欧建筑物时兴的水泥花瓷砖,广州虽然属南方亚热带气候,房子仍然安装了欧式的壁橱。

这就是广州最早的洋房别墅。

  一些华侨盖的花园洋房就稍有变化,粗看也是欧式别墅,仔细看则不然。

巴洛克式廊柱上支撑的是中国传统的青瓦屋顶,园中的喷水池里有一整块太湖石,石中恭敬供着一尊南海观音菩萨,意大利水泥地板上放着酸枝台椅,主人认为这样的中西式结合的洋房更舒服。

于是,相当多达官贵人和华侨很快就在这里盖了一大片洋房,东山新河浦不够地,就在梅花村盖。

二三十年代的广东军阀陈济棠在梅花村建了一公馆,建筑面积达两千平方米,有洋房四幢,内设有草地、假山、六角亭等,气派得很。

  在市政建筑上,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特点,在长堤和沙面建起一批样式典雅、美观的西洋式大型建筑。

  位于长堤的广州邮电大楼,建于1896年。

这是一座西方古典柱式构造建筑,下层用粗壮的石柱状柱墩承重,第二层用爱奥尼柱廊,整个建筑显得稳重典雅。

  邮电大楼旁边的广州海关,是一座罗马巴洛克式的大型建筑。

入口处是一突出的三角山墙,用两层高的爱奥尼双柱组成一排门廊。

主体建筑上有一葱顶式钟楼,原本古典庄重的建筑更增添了几分巍峨和壮观。

 

  位于长堤的大新公司(现南方大厦)建于20世纪初,是广州最早的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也是广州最大的百货公司,设计颇有特色,可以通过一条斜道把人力车一直拉到天台游乐场。

邮电大楼、海关大楼、大新公司三大建筑牌同一珠江长堤上,都是西方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建筑,给传统的广州城市建筑带来面目一新的感观。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仅岭南历史中心城市广州建城的历史便已有2200多年,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其建筑文化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时值由南方都市报承办的中外建筑文化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之际,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建筑学专家,就岭南建筑的历史脉络、岭南建筑的特点和今天应如何对岭南建筑的继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著名建筑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认为,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由于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岭南建筑风格是在发展变化的,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岭南建筑。

 

    对于岭南建筑的历史地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研究员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赵红红教授指出,从发展历程上看,岭南建筑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

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以南海神庙为代表,明清时代以陈家祠、西关大屋为代表,鸦片战争以后以沙面、石室教堂等殖民地建筑为代表,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

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进行旧城改造,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新河浦别墅群等就很有特点。

 

    岭南文化熏陶出岭南建筑 

    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黎宝松认为,岭南建筑与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生活习俗、地理状况、气候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

 

    赵红红教授指出,广州建筑特色的形成,可以从经济社会背景、气候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广州作为岭南的中心城市,唐朝时起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代全国海禁时广州是唯一通商口岸,而五口通商之后又是五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有着务实、重商、开放等特点,岭南建筑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会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同时由于气候湿热,岭南建筑一般都空间开敞,由于四季常绿,在园林营造方面也很有特色,岭南庭园代表作有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和梁园(十二石斋)等等。

 

    对于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邓其生教授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归纳,他认为主要有几方面的基本特点:

(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巧淡素。

(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

(3)受岭南先哲人文思想的影响,岭南建筑比较务实重利,因地制宜,宜时多变丰富多彩。

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崇山峻岭之文化特色。

 

    继承传统不是“穿西装戴瓜皮帽” 

    赵红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们今天讨论如何继承岭南建筑传统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沿用一些传统建筑的符号,比如在陈希同做北京市长时,曾强制北京的建筑都建一个符号性的“小亭子”,虽然有些跟建筑本身融合得很好,但大多都被认为是“穿西装戴瓜皮帽”,不伦不类。

在现在需求多元化和多种文化并存的今天,不应该强求一个城市以一种建筑符号风格来统一。

对传统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更应该根据广州气候、环境特点,在通风、遮阳、生态等方面下功夫。

 

    一些岭南建筑的消失令人遗憾 

    黎宝松(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

有一些传统岭南建筑的消失十分令人可惜,比如在我的少年时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广州,那时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保留挺好,当年东濠涌、新河浦、沙河涌等地,都是可在清澈河流之中抓鱼,两岸都是岭南特色民居,当时的水乡民居环境绝对不比周庄、同里差。

今天在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时,应尽量保护好特色的传统的建筑。

新城区开发时,一定要注意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继承好岭南建筑注重生态的特点。

可资继承的建筑文化元素 

    岭南建筑文化历史遗产丰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岭南建筑也应该随时代而变化。

邓其生教授认为,对古代岭南民宅的态度,应尊重其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批评地继承,重在于借鉴和启发。

现代人的生活变了,思想变了,一些地理环境也变了,居住形态、居住方式也必然会变。

 

    邓其生指出,岭南居住文化的变化有:

住宅的功能变得更为复杂多样,除了物质功能外,还有更重要的精神功能。

住宅变成一种享受。

住宅的文化内涵加深发展。

更强调人性化,要求实用舒适外,还要求健康、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使住户在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住宅文化审美的变化,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了住宅文化艺术处理的灵活性,自动化、 

    信息化、高科技……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住宅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新岭南住宅的创新。

 

    赵红红教授也指出,今天继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并非是简单沿用一些岭南建筑的符号,而是应该继承其设计理念的神髓。

 

    那么,在目前高速变化的年代,在建筑创新时,岭南传统民居设计概念有哪些可资借鉴的元素?

邓其生教授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

(1)建筑与庭园的结合;

(2)建筑尊重环境与自然与地形地势的结合;(3)建筑的防热防雨,防火防潮的有效措施。

从而表现出来的外形风格;(4)建筑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实用为先,又综合木雕、石雕、砖雕等艺术,综合表面建筑文化;(5)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巧于中西结合,敢为天下先的创作思想。

 

岭南新建筑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特征的含义是指事物中最能代表或反映其本质的东西。

建筑特征也是一样,按其本质和属性来说,建筑既要实用、又要美观;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这就是建筑的本质和特征,即双重性。

建筑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

它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习俗、特性、审美观。

从它的组成来看,则来源生活、气候、地理、地形等自然条件,它们共同形成建筑的特征。

地方的建筑特征则来源于地方的各项构成条件。

建筑特征表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还可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从建筑自身角度来看,还有技术、艺术特征。

从技术方面来看,有平面的、结构构造、材料的特征,还有气候、地理、地貌特征等。

从艺术角度来看,就有外貌、细部、装饰、装修等特征。

综合起来,就是建筑的总特征。

建筑特征表现中,一般说,物质技术容易反映,而精神气质较难表现,最难表达的是它的文化内涵。

在一座建筑中,外表的建筑形象、细部、装饰、色彩等艺术表现和平面功能使用、结构、构造、材料等技术手段,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表现。

而一座建筑物的文化内涵、性格、气质、它蕴藏在建筑深层,是很难一下子判断。

此外,建筑特征还有三个层次的表现,即:

1.1浅层次表现,它表现在物质技术方面的特征较多,也是易看到易反映的一种特征表现。

一般在建筑中如平面、结构、材料、气候、地貌以及某些外形、细部、构件、图案等,在建筑设计中,它可以直接拿来应用,在创作中可以称作抄袭或模仿。

1.2中层次表现,它已经开始进入建筑中去模索、综合,可以说是一种代表性或典型性特征,如符号、象征、手法等都属于这一类中层次特征表现。

1.3高层次表现,这是深入到文化内涵的一种特征表现,是要经过相当时间才能逐步形成的。

1.3.1建筑技术特征与表现

这是浅层次表现,在建筑上属于技术范围。

归纳起来有下列四个方面特征:

?

开敞通透的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中要考虑建筑的朝向,以便获得良好的通风条件。

通透的空间,包括室内外空间过渡和结合的敞廊、敞窗、敞门以及室内的敞厅、敞梯、支柱层、敞厅大空间等。

‚轻巧的外观造型

建筑设计的艺术组成有四个要素,体型、材料、细部和色彩,其中关键是体型。

建筑物的造型美观悦目其首要的条件是体型得当,即比例恰当、优美。

和谐优美的比例是形成建筑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其次是材料,它是建筑形成的物质基础。

细部和色彩包括装饰、装修,是建筑增加美观的重要辅助手段。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人们的性格喜爱一种轻颖、活泼的生活,同时更喜爱户外活动。

对于厚重实体的物件,往往从内心感到繁重压郁。

这种观念也影响到对建筑的看法,总的来说,希望建筑轻巧、活泼、自由。

建筑体型做成轻巧,有下列一些手法,如:

建筑不对称的体型体量、线条虚实的对比。

多用轻质通透的材料、以及选用通透的细部构件等。

ƒ明朗淡雅的色彩

岭南建筑在色彩选择上往往喜爱用比较明朗的浅色淡色,同时又喜欢用青、蓝、绿等纯色作为色彩基调,这些都能使建筑物减少重量感,从而造成建筑外貌的轻巧。

„建筑结合自然的环境布置分为两个方面:

a、建筑与大自然的结合,即建筑的充分利用天然的即大自然的山、水,如山崖、峭壁、溪水、湖泊作为环境,以增加建筑物的自然风光。

b、建筑与庭园的结合。

其特征就是有庭又有园、庭与园的结合。

庭有多种类型,以水为中心的称水庭,以绿地为中心的称旱庭,以石景为中心的称石庭,石景在水面之中的称为水石庭。

建筑物环绕庭院而建,称为绕庭建筑。

将庭园引入室内,也是建筑与庭园的一种手法,具体做法有:

把庭园引入大厅、把庭园引入房间内、把庭园引入屋顶层,称为屋顶花园或天台花园、还有把庭园引入支柱层,称为底层花园。

…传统地方特色细部和装饰装修的运用。

1.3.2建筑象征特征表现

这种特征表现比上述技术、外表或形式特征表现要深入一些,它深入到建筑的本性来反映,可以说是属于观念、规律等范围,它已经有一种概括性的内容表现,例如一般设计人员通常喜用的符号、手法、象征等都属于这一类。

但是,这种如符号、手法、象征等特征表现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建筑特征表现,并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或淘汰、或升华。

如广州地区七十年代流行的新建筑形式及其设计思潮,当地有一段谚语说,“板式建筑带形窗,高层平顶加裙房,高楼低层相结合,遮阳板加通花窗”,这就是当时岭南新建筑的符号、形象和细部等特征及其具体体现,它比技术物质特征是进了一步。

但是,为时不久,到了八十年代,这些特征也没落了,产生了新的特征。

1.3.3高层次建筑特征与表现

高层次表现,这是属于文化思想内涵方面的表现,它已经超越某些表面形式等物质特征和符号、象征、手法等内容表现,而是进入到通过意匠、构思、并从哲学、美学、历史、人文等学科在理论综合上进行研究和创造来表达,这是建筑创作的最高境界。

通常业内人士所说要“神似”不要“形似”,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创造境界是较难达到,也是很艰苦才能做到,而且要化精力、化时间并在长期的实践、摸索创作中才能逐步达到的。

如果在创作中能在思想内涵某一方面达到高层次表现,那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下面我们从岭南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岭南建筑的特征。

文化特征的形成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因它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发展以及观念上的不同等因素所造成。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

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

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

?

多元文化。

岭南地区在古代为南越百姓居住地,当时称土著文化。

秦汉以后的几次动乱中,北方汉族徒迁南下带来了中原文化。

长期来汉越文化交流融合,加上吸取了岭南周围地区如荆楚、闽越、吴越文化、还有海外一带的外来文化的优点,从而使岭南文化中的多元化成为其最大的特点。

在全国来说,这也是比较特殊的。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特征形成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影响和交融。

岭南地区的多元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也是吸收周边地区文化的结果。

这里要明确的是,在汉越文化中,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在岭南多元文化中则要明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

其次要强调的是,在汉越文化融合的主体中,不能忽视南越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特色。

如果离开了上述两点,那么,岭南的多元文化偏离了民族的和地域的特点,那与国外地区的多元文化又有什么区别呢?

‚海洋文化。

在气候地理上的特点是开放、开朗、开敞,与大自然相融合,这是自然性、开放性的反映。

此外,海洋文化交往、开拓、贸易多,吸取和传播文化也多,双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也多。

近代的中国和国外的交往都是从沿海地区的城镇作为交汇点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海洋文化的特征就是开放、开拓。

ƒ商业文化。

其特点是有经济头脑,带来竞争意识,但也带来功利主义、崇商崇利。

处理好“利义”关系是关键,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关系,这也反映在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上。

在我国现代社会新的价值观上,两者应是统一的,但必须要强调社会效益。

下面叙述岭南文化的四个具体特征。

?

兼容性。

这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

岭南人对待古代文化、外来文化、包括一切古今中外文化都能采取来者不拒、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

兼容性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也就是多元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

‚务实性。

这是商业文化带来的优点。

要做生意,长期经营下去,就是靠诚信。

要有信誉、诚实,要老实做人,商品实在,作风踏实。

这是正确的、有道德的商业文化所带来的行为必然是务实。

其次,商业文化也带来灵活变通的特点,这是与务实相辅相成的另一面。

只要不违背务实、信誉,允许事物有一定的灵活和变通。

ƒ世俗性,这也是岭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

岭南土著文化是代表了南越人的文化,它是南越人生活、生产中的事物、观念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反映。

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岭南文化代表了民间所需求的利益,如古代建筑中的祠堂、书塾,近代的商店、茶楼等老百姓喜爱和实用的这些民间建筑类型的产生,都是为老百姓所用的,这就是民俗性。

„创新性,这也是商业文化和海洋文化带来的综合反映。

创新是竞争的必需手段,也是任何事物要获得成功、胜利的必然途径。

没有竞争,就不可能前进,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是良性的、光明磊落的。

创新不同于创造。

创新主要是一种观念、思想,就是要求新奇,与众不同。

而创造则是具体行为,是产生价值的行为,是具有科学依据进行艰苦劳动创造价值的行为。

当然,两者有联系,在某方面解释也是可以相通的。

岭南建筑来源于地域的文化和自然条件。

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

1、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4、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主,在创新中求变。

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

2岭南建筑地域风格的创造

2.1地方建筑风格形成的因素和条件

建筑风格形成主要有四项因素,即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

2.1.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历史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

历史因素中有时代因素,民族因素、地域因素,这些因素比较稳定,不是经常变化的。

人文因素是社会因素中最活跃的也是经常变化的因素。

人文因素包括人的习俗性格、宗教信仰、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等。

在历史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制度。

在封建社会下,各个时期还有不同的表现,就构成了时代因素。

2.1.2经济因素

这是建筑形成的物质条件。

同样的材料,结构可以导致不同的建筑形象和外貌,因为建筑创作并不由材料结构等科学技术来决定,而是由当时的社会需求,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思想文化对建筑的要求来确定的。

材料、结构方式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建筑实施的可能性和经济性,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

2.1.3自然条件因素

不同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理、地貌和材料,它是我国建筑形象呈现出丰富多彩和地方风貌的主要因素之一。

2.1.4文化因素

凡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非物质技术方面内容的、都属于文化因素范畴。

如制度(如礼制)、宗族、还有艺术方面的小说、诗歌、绘画、音乐、戏曲、雕刻、装饰、装修、服饰、图案等都属于文化范畴。

以建筑类别来说,则多着重在制度、习俗、审美观以及艺术处理等方面。

建筑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而建筑又是由人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建筑的形成离不开人,人的文化素质不同、性格不同都会导致建筑的布局、空间、环境、形象产生不同的反映,建筑风格更是如此。

建筑风格的形成,四项因素都是必备的条件,但是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它们存在的条件不同,就会导致建筑风貌、风格的不同。

特别在南方地区,就要抓住岭南特点,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岭南的人文因素,另一个是岭南的自然因素。

那么,什么才是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标帜?

通过多实践总结,认为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即:

成熟的人文条件,明显的地域条件和比较齐备的地方传统文化条件。

Œ成熟的人文条件

人文条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性格特征,另一是文化特征。

如果说,当地人民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地共同性格特征已经认真地总结出来,同时它的共同文化特征也已经总结出来,那么说,本地区的人文条件基本成熟了,这就为创造本地区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人文基础。

?

明显的地域条件

任何建筑物都是在一定的地点建造起来的,每个地点都有它的具体地形、周围环境和具体气候特征,建筑物是不能离开这些具体气候、地形、地貌等特征去做设计的。

一座优秀的建筑物,特别是地方建筑一定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地域特征明显就能使建筑充分呈现出它的地方风貌和风格。

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