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诗序》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488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docx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溪诗序》教学实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docx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

《愚溪诗序》教学实录

  个人简介  万瑛,江西省南昌市外国语学校高中教师,南昌市中语会理事,南昌市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组成员。

2000年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省会城市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南昌市优秀教师。

曾担任“开放型、探究型的语文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主持人。

多次在省市各级各类教研活动、研讨会上示范教学或做专题报告。

  教育观点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引领

  语文教学到底要给学生什么?

每天穿梭在课堂、教材和学生之间,我总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和学生共同营造语文课堂所独有的情境和氛围时,我深深地感到,我也在与学生一起成长。

课堂与教材一旦注入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成长意识的呼唤,就会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课堂也就不再琐碎、枯燥。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用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用文化建构学生的人格,用文化引领学生的成长,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形式、丰富内容、创新策略。

可以说是文化在丰富语文课堂,引领我和学生一起成长。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引领,就是要关注文本中的“人”,注重文本人文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而且对一些人文读本,也必须高度重视,它们是对课程资源的补充与丰富。

另外,还要关注生活中的“人”,用课程的丰富内涵引领学生的成长。

新课标多处强调课程设置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重视文化引领,首先要以文本为核心,辐射一种或多种文化现象。

文本往往是时代的缩影、文化的荟萃、历史的记录、人性的展台。

它反映的文化现象,包含了民族文化心理、社会风俗、政治影响以及人类共有的情怀,往往具有道德的价值、审美的价值、历史的价值和现实的价值。

以文本为核心辐射一种或多种文化现象,既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视野。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我共用了三课时。

第一课时以预习为主,朗读课文,提出问题;第二课时理清思路,理解课文;第三课时进行荷文化研究,研究的问题是:

“本文的荷花与《爱莲说》中的荷花有什么不同的意蕴?

荷花在古今诗词中有哪些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课后上网查找资料,写出了研究性小论文,认识到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中国平民文化的象征,这与《爱莲说》中代表高洁生命尊严的荷花不同。

学生还把朱自清平民化的创作风格和文化气质,与《荷塘月色》的文化风格放在一起比照,进一步体悟荷与人相得益彰的文趣,体会了朱自清渴望生命舒展、怒放而不得的痛苦。

学生还收集了上百首与荷花有关的诗词,以此管窥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其次,要以作品中的人物为核心,拓展补充教材。

文本是作者心血的凝聚,是人物集中的表现,尊重、关注文本中的“人”,就是赏读一片历史天空的雪花、品读一部人间万象的大书。

读“人”可以知世,读“人”可以悟文。

  例如教读《山居秋暝》,我采取了以一带三、以点带面、追因溯源的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王维山水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首先是教读《山居秋暝》,抓住“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等意象,让学生体会诗歌幽静空灵的意境,初步认识作者旷达开阔的胸襟。

然后举《竹里馆》中的诗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来印证。

接下来研读《终南别业》,探讨王维山水诗中“人与自然”关系形成的原因,认识王维潇洒悠闲地面对人生起落的态度。

最后拓展阅读《辛夷坞》,认识王维的生死观――回归自然的本色人生。

学生一边体味王维的寂寞与旷达,一边探索中国文化的灵魂,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要以探究为核心,重组课程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探究的问题为切入口,以重组的教材为抓手,利用教材之间的互解性、互补性,以求探究的深入。

如教读《我的空中楼阁》,以“精神小屋”为话题,将课本中的《陋室铭》、读本中的《沙田山居》、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为单元进行教学,最后要求学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以“我的”为题的作文,使学生对精神构建与现实冲突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既指导了文本阅读,也重构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最后,要以生活为核心,挖掘身边的文化资源。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是学生最生动、最直观的教材。

如进行“山水与文化”的专题研究,我组织全年级学生开展以“江西山水与文化”为题的研究。

许多研究小组在结题时交出了优秀的个案。

如《千面庐山,多情文人》《豫章遗韵》《空灵深邃赏三清,亦儒亦道识朱熹》《山水对城市的浸染》《文化苦旅在江西》……学生用一种文化的眼光看人生、看历史、看世界、看社会,他们的心智因此更加成熟,对世间万事万物的认识也逐步走向深刻。

  重视教学中的文化引领,教师贵在引,也难在引。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认识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认识盲点。

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铺阶搭台。

其次,要以学生的思维起点为教师的教学起点。

教学起点过低,引导无意义;起点过高,引导无实效。

了解学生的思维层次,是引领的基础、对话的前提。

再次,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因为时空距离太大,学生难以理解;但又不能浅层次地引领,要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完成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最后还要注重读写结合,听说同步。

学生只有在吸收、整理、表达的过程中,才能完成精神成长,形成文化眼光,实现文化思考,交流文化感悟。

  学者周国平多次讲到教育要培养“真正的人”,即拥有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的人。

实践证明,文化的种子一旦生根,学生的思想便会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真正的人”才有可能逐渐养成。

  教学实录

  师:

新学期以来,我们围绕“生命意义”这个专题,学习了四篇课文,它们分别是王学泰的《说士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

》、余秋雨的《柳侯祠》。

为了纵贯古今,深入探究这个专题,我们将教材重组,安排了第四册古代散文《愚溪诗序》的学习。

上节课我们翻译了全文,大家也在课堂上完成了实虚词、特殊用法的整理归纳,而且每人用小纸条提交了两个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答疑解惑中深入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探究“生命意义”这个专题。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课文。

  (全班朗读课文)

  师:

大家读得字正腔圆,说明对课文有了初步理解。

但感情上还略有欠缺,所以今天我们还需要深入体悟课文。

  我将同学们昨天提的问题归为五大类:

第一类是关于“一条愚溪”的,第二类是关于“两位愚者”的,第三类是关于“予之愚”的,第四类是关于“以愚辞歌愚溪”的,第五类是关于《八愚诗》与“永州八记”的。

  我们先看第一类。

郑婕同学问:

“作者为溪取名为‘愚溪’,但课文中有很多赞赏愚溪的句子,这是为什么?

”左越同学问:

“作者知道‘愚’字会辱没小溪,却要将此溪命名为‘愚溪’,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寻求答案还应进入文本。

请大家在原文中标出愚溪是一条怎样的小溪,画出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生: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这是写小溪的位置。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这是写小溪称“愚”的原因。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这是写小溪的美好。

  生:

“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说明这条小溪知我。

小溪知我,我也知小溪,作者与小溪是知音。

  生:

“爱是溪”,“爱”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师:

爱到什么程度呢?

大家看看第1段。

  生:

“得其尤绝者家焉”,“家”是名词动用,安家的意思。

说明我已经爱到与小溪无法分离的地步。

  师:

大家说得很好,“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人生失意,寂寞孤独,小溪成为知音。

请注意第3段的这句话,这条无以利世的小溪,“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然则”“虽”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

“然则”是既然这样、那么的意思,“虽”是即使的意思。

  师:

你的解释非常正确。

但你能说说这句话里作者的态度与情感吗?

  (学生摇头)

  师:

“既然这样”怎么理解?

  生:

无以利世。

  师:

这条溪水无以利世,文中已经强调了,但溪水是否也无以利“我”?

  (学生齐说“不是”)

  师:

刚才大家已经注意到最后一段有关溪水美好特征的描写了。

这清澈秀丽、叮咚作响的溪水于我可神奇了,原文是怎么说的?

  生:

“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师:

这个“愚者”有很多吗?

  生:

不是,只有作者。

  师:

“喜笑眷慕”这四个字里,除了刚刚点出的喜爱、舍不得离开,还有哪种情感?

  生:

眷恋爱慕。

  师:

这条小溪有什么值得爱慕的?

同学们会对随便哪个人、哪个事物用“爱慕”这个词吗?

  (许多学生笑)

  生:

极其喜欢才能用“爱慕”,“慕”有“仰慕”的意思。

他自嘲“以愚触罪”,无利于世的小溪与“我”有着相似的愚笨。

  师:

还有什么地方相似?

  生:

作者虽然也无利于世、无所作为,但“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就像小溪“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

“我”是用文墨、“溪”是用流水鉴察万物,洁身自好。

这也是两者的相似点。

  师:

正所谓物有物格、人有人格啊!

以上我们了解了柳宗元对这条溪水的感情。

大家都有喜爱的“水”,它可能是名贯中西的大江大河,也可能是你家门前的一条小溪。

但一个人对一条溪水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呢?

其实古今中外,也不是柳宗元一个,爱溪的人还有孔子。

孔子有言: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哪位同学能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

水能顺应地形,虽轻柔但有自己的状态,正如聪慧的人能顺应形势,所以智者乐水;仁义的人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所以仁者乐山。

  师:

既然“智者乐水”,这条水又没有被天下人喜爱,而是被一个“以愚触罪”的“我”所喜爱,所以“我”叫它“愚溪”。

  生:

我明白“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的情感了。

柳宗元叫此溪为“愚溪”,是因为内心对不合理社会存有愤激之情,对自己一生抱负难展有不平之意。

  师:

他不但以“愚”名溪,他还以“愚”命名其他景物。

这些景物分别是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

可见他的愤激不平如烈烈山火,燃烧于胸膛。

这里的“愚”既是自嘲,更是愤懑。

  师:

大家想过什么是智、什么是愚吗?

作者接下来谈到历史上的“两位愚者”,同学们对此纷纷质疑。

姜正浩同学问:

“写宁武子与颜子,到底是写智还是写愚?

如果写智,他俩智在何处?

”宁武子何许人也?

我查了很多资料,资料真的很少。

注释里只有一句话,语出《论语》: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同学们回想一下看过的历史影片或历史小说,虽然我们没有“邦无道”的感受,但历史人物的感受是可以超越时空,被今人理解的。

  生:

宁武子放弃,是因为对无道之邦绝望。

  师:

放弃能算得上“智而为愚”吗?

  生:

那些奸佞的臣子在邦无道时得势,宁武子装愚是不是要保全自己?

  师:

你喜爱看那些描写政治斗争的宫廷片吗?

  生:

看过一些反映清代宫闱之争的电视剧。

  师:

那你怎么评价为保全自己而装愚?

  生:

保全自己是为了留住性命,人们不是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

这是智慧。

  生:

我觉得他装愚也是为了保全士节,他不愿意同流合污。

  师:

好极了!

他联想到王学泰《说士节》一文中论述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士节。

宁武子巧妙地保全了中国古代的士一以贯之的节操,这不是“智而为愚者也”吗?

第二位是颜子,颜子是孔子的学生,他终日不违背孔子的训诫,“睿而为愚者也”,“睿”与“智”有什么区别?

  生:

“睿”含有通达之意。

  师:

他通达在哪里?

  生:

古人说“学者必从师,从师不可不谨也”,颜回不违老师,是心胸开阔,是对老师的尊重,他明白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得更远,他也明白学习的目的是吸收老师的思想,然后再回去融会贯通。

  师:

颜子用好了老师教给的学问,不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吗!

姜正浩同学明白了写这两人是写愚还是写智吗?

  生:

写智。

  师:

这两人是智,那么作者是智还是愚?

我们看看关于“予之愚”的问题。

徐一僖同学问:

“柳宗元到底犯了什么愚蠢的罪行?

”汤镇宇同学问:

“作者认为自己真的很愚蠢吗?

”涂岩?

B同学问:

“‘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混希夷’是作者最终要追求的境界吗?

  生:

作为被贬之官,柳宗元可能触犯了朝廷中的小人。

在《柳侯祠》中可以看到柳宗元在柳州呆了四年,“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

他的所作所为全是为民造福。

柳宗元此前在永州估计也是做了不少好事。

  师:

你读书非常仔细,值得大家学习。

的确,柳宗元在永州谪居十年,他被贬永州的原因是他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

这场改革历时146天,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禁止“宫市”,减轻百姓的赋税,放还宫女、女乐共900人,最有力的是策划夺取掌握在宦官手里的兵权。

这场改革引来了反动势力的疯狂镇压。

由于支持他的顺宗皇帝被迫禅位,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等八人先后被贬。

  生:

作者说“予以愚触罪”,其实不是真愚,是作者执著的政治抱负、关注民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奋不顾身,挺身而出。

  师:

“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

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是什么意思?

  生:

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形神俱忘、空虚无我的境界。

但寂寞痛苦,没有人理解我。

  师:

柳宗元不是朝廷棋盘中的一枚无生命的棋子,他的文化人格在天地间营筑了一个无违无碍、自得其乐的小天地。

这是他追求的境界。

但这种孤傲的追求是不被人理解的,所以他心中充满了茫然、寂寥,只好以溪为伴。

  以溪为伴的柳宗元“以愚辞歌愚溪”,邱梓欣同学问:

“这条小溪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心中之景?

”欧阳静慧同学问:

“既然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将《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生:

我回答邱梓欣的问题。

这条溪是永州一景,是真实存在的。

  师:

是的。

不过与人心生共鸣的景物也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我的小屋”恐怕就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生:

我回答欧阳静慧的问题。

将《八愚诗》纪于溪石上,柳宗元一是想借此排遣心中的愤懑,二是天下只有“八愚”与他亲近、与他相似,所以留言抒情,以表心志。

  师:

说得很好。

有关《八愚诗》与“永州八记”的问题,我看也很好解决了。

刘郁晨同学问:

“本文是一组诗的序,从中可推出《八愚诗》什么内容和主题?

”许凌嫣同学问:

“此篇与《小石潭记》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

  生:

我回答刘郁晨的问题。

《八愚诗》写八愚之景,主要内容也是写它们的美好与不幸,抒写作者心中之块垒。

  生:

我回答许凌嫣的问题。

《小石潭记》中有“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可见作者心中的凄苦孤寂与本文情感相同。

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师: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之《洞庭一角》中提出“贬官文化”这一概念,古代一批才华横溢的官员在政治斗争中失了势,被贬到荒远偏僻的地方,这些作家及作品,构成了贬官文化,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其夺目的部分。

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想人生、思使命,研读这些作家作品,有助于我们寻求中国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真谛。

柳宗元的山水诗文是一例,大家能回忆曾学过的类似作品吗?

  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课件展示:

被贬邓州)

  生: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课件展示:

被贬滁州)

  师:

在这些山水诗文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孤傲之气,甚至是不识时务的愚呆之气,这样的品质,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生:

没有了这样一些先知先觉的以身殉义,正气就难以抬头,乌烟瘴气就会乘虚而入。

  生:

敢讲真话,敢坚持原则,这种愚呆之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贵品质。

  师:

《孟子》说: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意思是说:

“自我反省,要是理屈的话,纵然只是面对穿粗布的平民,我能不害怕吗?

自我反省,只要合乎义理,纵然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忘我的奋斗与献身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瑰宝,它的万丈光芒应该传承下去。

  师:

课后我们探究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来自《我与地坛》,史铁生说:

“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

我们需要怎样的智慧与悟性?

”请大家将思考写在随笔里。

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