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376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docx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docx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

FORUMOFECONOMY&TRADE经贸论坛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贸易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电子信

息产业是一个收益递增,规模经济的行业,而且近年来各国保护性措施不断加

强,贸易争端不断增多,传统贸易理论对此行业的指导作用已经非常有限,因而

需要调整政策取向,实施科学的贸易政策加以扶持和促进.笔者从研究我国电

子信息产业贸易的形势出发,分析了其贸易格局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三个新国际贸易理论为理论

依据,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政策调整的若干建议

和应对措施,希望能对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和应对贸

易争端有所裨益.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的现状

1.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迅速,占全部商品进出口比重不

断提高.

{?

田电信息产乩lf.Il总额f-嘣l乜f信息产品进总额

:

一曼二'

图1中国及其它国家电子信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1996—2004)

1997年占贸易总额的12.4%,到2004年已经逐年稳步上升到28.3%,年

均增长率超过两个百分点.中国的信息产品出口,在2003年超过了日本和欧

盟,2004年出口总值达1,800亿美元,取代了美国的领导地位,成为世界最大的

信息产品出口国(美国出口为1,490亿美元,见图1).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在

世界总贸易(出口加进口)的份额也增长迅速.1996年还不到350亿美元,2004

年已高达3,290亿美元,自1996年以来年均增长率达38%.虽然中国的电子信

息产品还存在大量进口(进口额1,490亿美元),但在过去几年时间内,出口增

长率大大超过进口增长率,2004年出口达到了1,800亿美元.强劲的出口增长

还反映在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剩余上,200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首次取得贸易

剩余,顺差为3O亿美元,2004年顺差猛增到320亿美元.

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产品结构变动不大,主要进口技术含量高的电

子元件产品,出口的大头是计算机及相关设备.1996—200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

品进口主要以电子元件为主(2004年为65%),而大量出口计算机和相关配件

(2004年占46%),见图3.为了满足出口地的需求,电子元件被用来组装计算机

及相关电器,音像制品和电信设备(2004年占总出口的80%),同时也用作消息

类电子产品,比如说MP3播放器.

通过图2可以看出,中国在电子元件产品进出口上存在着相当大的贸易赤

2006.9对舟经贸契务s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现状及政策调整

●余军华解洪涛/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经贸论坛FORUMOFFCONOMY&TRADE

●l它产}l

口爵响性簖

口电rJ¨

●计算机厦机冀

世簖

口电信垃备

图2中国电子信息分类产品进出口额(左图为进口额,右图为出口额)

字,2004年,集成电路产品存在着500亿美元的赤

字,其进口为620亿美元而出口为ll亿美元.显像管

产品的贸易也存在着小额赤字,对于其它产品,如科

学测量和检测仪器,中国同样存在着很大的贸易赤

字.

为中国赚取最大贸易剩余的电子信息产品是计

算机及相关配件,其中数字处理器产品存在着450亿

美元的顺差(包括便携式电脑但不包括Pc机零件).

自2002年后便携式电脑出口量的急剧增长,数码照

相机,录音机,电视接收机和电话的出口也存在着相

当大的顺差.例如,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数字显示,关

叵!

逦亘l.r!

!

!

-jII

.JIIJI

一+--口【】IIl_...alId_l——二

电信盼#帆厦舢HI冉德韫疑其它一

一]lj

I

最大的出口地区,出

口到香港的产品从

2000年的llO亿美

元上升到2004年的

410亿美元,几乎占

中国电子信息产品总

出口的1/4,见图5.

2004年中国电子信

息产品进出口取得剩

余的国家与地区有香

港(370亿美元),美国(340亿美元)和欧盟十五国

(270亿美元).但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包括泰国,韩

国,中国台湾省,以及先出现剩余后赤字的印尼等国

家和地区都存在着贸易赤字,差额分别是:

中国台湾

(一200亿美元),韩国(一llO亿美元)和日本(一6O

亿美元).

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对象主要是美国(占总出

口的24%),香港(占23%),欧盟(20%)和日本(占

10%).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区域结构的转移同样

也表现为对亚洲国家的出口不断增长(主要是中国台

湾,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中国电子信息产

品主要的进口地是日本(占18%),其次是中国台湾

(16%),韩国(13%)和马来西亚(8%).一个显着的

趋势是从欧盟和美国的进口份额开始不断下降.

4.各种贸易方式齐头并进,来进料加工贸易继

续占据出口主导地位,三资企业出口继续保持较快

增长.

从贸易方式看,2004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占我

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9.6%,而以一般

图3中国电子信息分类产品的贸易剩余(1996—2004)贸易方式出口额所占比重仅为7.

4%.从近10年的

于计算机和相关配件产品,中国存在着相当大的顺

差,电子元件产品则存在着很大的赤字.

3.从贸易区域结构来看,美国和欧盟是中国电

子信息产品出口赚取外汇的国家,贸易余额长期顺

差,而中国与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大多是赤字

贸易.

中国电子信息产品中的大部分在没有运输到进

口国前,往往通过香港进行中转.香港已经成为中国

s敲舱镳鼹雯务2006,9

情况来看,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1997年

的70.2%上升到2004年的89.6%,而同期一般贸易

所占比重却由27.6%下降到7.4%.

三资企业在我国信息技术产品出口中具有重要

作用.近年来,三资企业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

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呈逐步

下降的趋势.

2004年,三资企业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为1,445.9

FoRUMOFECoNoMY&TRADE经贸论坛

图4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剩余(2004)

业结构不尽合理,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还有较大差

距,基础电子产品发展相对滞后,核心产品的创新不

够,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行业整体经济

效益不高.2005年,部分产品因技术层次低,产能相

对过剩导致库存积压增多,效益大幅下滑.部分产品

在结构升级上面临严峻的形势,特别是彩管行业,因

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导致全行业萎缩,技术升级和资

源整合的压力加大.

从图5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

主要依赖于三资企业的来料3n7-_贸易,而国内企业出

口所占的比例还不到20%.这种出口贸易方式有很

-州●口'●_●●口●抻.●●I1,11,~-●ft口●*t靠tD●*"t业-*■t量鼻口'蕾

一一l计l—l一衄删删∞础I∞tl∞●I嘲珊∞口l幻口∞∞鲫.

图5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按贸易方式和企业类型分布(1997—2004)

亿美元,在我国信息技术产品出口中占居主要地位;国

有企业出口额为140.1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额为

42.3亿美元;集体企业出口额为26.9亿美元.从各

类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来看,2004年,三资企业的出口

占比达到87.3%,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1.93个百分

点,国有企业出口呈下降趋势,所占比重从上年的

10.41%下降为8.5%.

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仍未打破技术依赖的局

面.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进口产品都是缺乏自主知

识产权和技术能力的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电子信

息产业在核心领域和关键元器件开发方面仍亟待突

破,产品更新和应用技术水平总体不高,以企业为主

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产学研用的技术协作机

制尚待提高.同时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仍相对

薄弱,依赖国外关键技术和元器件的局面仍未根本改

变,知识产权与专利费的成本不断增加,由此对企业

生产经营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

2.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效益增长明显滞后.制

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是产品结构性矛盾,表现为产

大的弊端,潜伏着极大的贸易风

险.一旦国际,国内出现不利于外

商的情况就会出现出口的剧烈下

降.

3.本土企业发展缓慢,与外

资企业的差距逐渐拉大.无论是发

展速度还是经济效益,本土企业与

外资企业的差距都在加大.从图5

中各类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来看,2004年外资企业的

出口占比达到87.3%,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1.93个

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占比为2.6%,与上年相比略

有提高;集体企业出口占比1.6%,发展比较平稳;国

有企业出口呈下降趋势,所占比重从上年的10.41%

下降为8.5%.从各类企业信息技术产品出口的增

长速度来看,尽管2004年私营企业的出口增速达到

67.6%,在各类企业中仍然排名第一,但与前几年两

倍甚至三倍的增速相比,下降较为明显.特别是国有

企业,2005年其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增速仅为

3.2%,远远低于三资企业25.8%的水平;利润为47

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仅为三资企业利

润的1/20.同时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三资企

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与其对国内经济的贡献一直不

成比例,且有加剧趋势.

4."走出去"步伐相对滞后,应对贸易摩擦能力

差.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势不明显,在全球范围内

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不高,"走出去"的步伐相对产品

出口增长明显滞后.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在跨国经营和

对外投资方面打开了一定的局面,但也暴露出很多问

2006.9对外经贸实务7

经贸论坛FORUMOFFCONOMY&TRADE

题,如国际经营经验不足,资金人才短缺等方面的问

题,影响了产业整体效益的增长.同时,美,欧,日等国

在多,双边场合屡屡质疑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

DVD,手机,数字电视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纠

纷此起彼伏.发达国家对我国具有明显竞争力的信息

技术出口产品频频制造障碍,时机也多选在产品的高

成长期,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影响较为不利.

产业面临的贸易争端日趋加剧,发达国家运用反倾

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及知识产权措施的做法

日益频繁,采用国内法律(如反垄断法等)引起的贸易

纠纷和争端也呈增加态势;针对的产品从纺织,轻工

领域逐渐转向彩电,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

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和产业发展阻碍很大.国内产业整

体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应对的策略与能力都有待提

高,特别在利用国际规则与惯例保护产业利益方面尚

需加强.

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政策调整的理论基础

及思路

科学贸易政策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

础上.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比较多,可分为传统贸易

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笔者认为,现代贸易理论中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可以较好

地指导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外贸政策取向.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及其对我国电子信息产

业贸易保护和区域贸易发展的启示.战略性贸易政策

理论(StrategeticTradePolicyTheory)是20世纪70年

代末,8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克鲁格曼

(Pau1.Krugman)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布兰德(James.Bmnder)和斯潘塞(Barbara.Spencer)

等人在分析和论述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条件

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格局及其成因时所提出的.所谓

战略性贸易,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

下.政府通过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关税保护等措施,

来扶持本国特定产业的成长,以增强其国际竞争能

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掠夺

他国的市场份额和分享从他国赚取的垄断利润,实现

本国经济福利的最大化.简单地说,战略性贸易就是

通过政府干预把市场竞争构造成市场博弈.

与正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理论不同,战略性贸易政

8对坝2006.9

策理论精巧地论证了,在现实经济与自由贸易理论相

背离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并强化

了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它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的贸易和产业政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日本显然是

运用这一贸易政策于信息技术产业的成功例子,美国

目前的对外贸易政策即是战略性贸易政策,许多发展

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也从该理论中得到一定启示.

从这一理论出发,我国若想改善外贸结构,便应

选定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能产生显着外部经济

的电子信息产业予以必要的扶持,通过产业政策和贸

易政策的结合,提高该产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外向型企业调整经营战

略,鼓励企业适当的兼并和联合,加快企业集团化,国

际化的进程,促进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加快"走出

去"步伐,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

争.这一理论还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改善贸易结

构,还要不断改善贸易的区域结构,一是要对外巩固

亚洲区域内关系,特别是要加强同周边近邻国家和地

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关系,增大同

近邻国家的进口.使整个亚洲形成一个完整的贸易市

场;二是要学会与发达国家政府进行博弈,特别是要

学会应对欧美的争端机制,形成信息产品互惠互利的

双边格局.对内应该调整国内产业布局,形成沿海出

口.内地科研,以出口创汇带动科研,科研成果推动出

口的产业格局.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

进出口结构和贸易方式的启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ProductLifeCycle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农

(Raymond.Vernon)于1966年首先提出,后经威尔斯

(Louist.Wells)等人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理论.费农从

产品的技术创新角度对工业先进国和落后国之间的

产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变化和贸易结构变化做了论

述.他认为,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

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即产品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

销售下降期和产品让与期.

生命周期理论对调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的贸

易方式和产品结构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按照费农的产

品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品都要经历产品新生期,产

品成长期和产品成熟期.其中,创新国(主要是发达

FORUMOFFC0N0MY&TRADE经贸论坛

国家)在产品创新时期存在优势,其他发达国家在产

品成长时期存在优势,发展中国家在产品成熟时期具

有优势.电子信息产品也适用这一理论.瑞士洛桑国

标管理学院2002年最新公布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国际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排在前26位的国家基本为

发达国家,中国国家竞争力排名为31位,接近发达国

家水平,尤其是经济竞争力从第7位提升至第3位.

由此可以推论我国产品优势主要处于产品成长期和

产品成熟期.

同时,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进出口产品结构来

看,我国目前对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集成电路和电子

元件产品进口比较大;从贸易方式来看,主要贸易方

式是来进料加工,自主创新的比例还比较小,这也说

明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处在生命周期的第二期和第

三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周期还掌握在创新国手

里.原因是我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

定差距,掌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较少.

但我国的比较优势是拥有大量技术熟练及廉价的劳

动力和充足的资金.生命周期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一

是企业应进13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加快消化和吸收外

来技术,充分利用资金和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大

研究和开发的力度,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大力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二是在

贸易方式上,国内企业应加强创新意识,尽量使用本

国生产的原材料,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培养国内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争取在贸易方式上以出口加工组

装等中低端产品向出口核心产品和专利技术转移.

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政策调整举措

1.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倾斜作用,加大对电子

信息产业扶持力度,推动企业"走出去".迈克尔?

特认为政府可以影响竞争优势的四个组成部分中的

任一方面,因而借助政府的力量可塑造和培养任一方

面的优势.通过政策的倾斜弥补某些要素的缺欠,发

挥某些要素的优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基

础薄弱,其整体竞争优势的培育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

调节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在外贸结构长期调整

战略中相当一部分策略需要由政府协助企业完成.如

进口替代和出口鼓励战略,推动跨国经营,反倾销,反

补贴和保障措施等.总之,政府要积极发挥其特有的

政策作用,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引导企业扩大

出13,促进我国优势企业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和出13,

支持和引导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积极做好部分元器件

和整机产品出口退税有关工作;认真做好WTO后过

渡期信息产业有关工作,做好WTO对我国过渡性审

议和贸易政策审议的相关工作;按照WTO的有关准

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加工贸易综合管理体系,联合

有关部门建立产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协作机制,充分发

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提高企业规避,应对贸易摩擦的

能力,继续做好吸引外资工作,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品贸易方式,提高

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出口结构是产业结构

的表象,出口结构的改善必须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上

获得支撑.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必须从产

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相结合的角度人手,重点走出口商

品结构高级化的路线.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

容:

一是拉紧,拉长出口产业链条,争取占据信息产业

内技术层次和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例如重点发展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工业及电子元件产业,提

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业

定位;二是加大科技投人,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通过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加工

贸易中的国产原材料采购率,提高电子通信等部门的

竞争优势;三是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发展

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

的沟通交流机制,把基地和园区建设成为核心技术和

核心产业的成长"摇篮".建立以国内统一市场为基点

的规模经济产业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出口从价

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奠定产业组织基础;四是协调政

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由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牵头,

外贸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参与的产业结构升级

领导体系.

3.调整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结构,应对可能出现

的贸易形势变化.中国外贸依存度较高迟早要得到改

善,国内产业区域布局的重心要适度调整.沿海经济

带固然为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只有内

需扩大,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根基.以

沿海电子信息产业为示范基础,在中西部人才比较集

中的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将对现有产业布局产生

2006.9武舟龟贸l喜专9

经贸论坛FORUMOFECoNoMY&TRADE

深远的影响.要明确分工,体现差异,沿海地带以加工

出口企业为主,内地则应发展基础电子科研产业,推

动沿海地区出口的增长.这种工业布局调整得以实

现,将形成"遍地开花"的贸易格局.

对外应调整外部区域结构,开拓多元化国际市

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

系,做好台港澳有关工作.继续加强与中亚,东盟,

非洲等地区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合作.继续推进与港澳

信息产业的合作,推进海峡两岸通邮通电组建工作,

继续促进两岸信息产业交流与合作.同时应积极与周

边国家开展产业内贸易,获取规模经济利益.

4.培养企业创新和法律意识,增强我国企业国

际竞争力,积极应对贸易摩擦.产业竞争力由比较优

势和竞争优势组成.其中,比较优势是对各国或地区

问不同产业的比较,是一种潜在的竞争力;竞争优势

是各国或地区间相同产业的比较,是一种现实的竞争

力.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工

艺,售后服务,适应市场形势方面的水平,是产品,产

业竞争力的基础.因此,企业一方面应该调整进口品

结构,增加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不断消化和

吸收外来技术,加大R&D的投入,及时跟踪发达国家

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核心技术,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应认真学习

WTO相关法律条文,规范行为,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

产品生产管理体系,主动进行国际认证和检验,积极

应对贸易摩擦.

5.增强环保意识,开展标准化生产,开发绿色产

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

人们消费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

要,绿色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点.而且由于

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在保

护环境的智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化性

技术标推,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电子信息产品

的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技术水

平制定的,从而形成一个绿色贸易壁垒.因此,无论是

客观要求,还是国外制定的主观壁垒,都将提升绿色

贸易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应走标准化发展道路,

以国际质量标准作为企业产品的起点,积极参加国际

质量体系认证,不断加强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另外,可

以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科

技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中的劳

动密集型环节,减少制造污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董云庭.人世一年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J】.电子产品世

界,2003,

(1).

2.戴红.WTO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J】.中国标准化,2000,(7).

3.方齐云.国际经济学[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皈社,2002.

4;朱元枚,龚丽娜.我国信息产业贸易政策研究[J】.财贸研究,

2003,(3).

5.翁东玲.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状况及其面临的新挑战[J】

亚太经济2004,(6).

(上接第4页)

发展环境.通过引入技术人员,而不是资本的方式,降

低取得技术的成本和代价,积极推动内生于我国文化

环境的技术创新.

单一的贸易战略,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促

进,都会因其固有的缺陷而导致失败.出口促进战略

的资源依赖症导致其无法自发地转型到依靠技术创

新或无形资产的增长模式,最终自然因资源的枯竭而

使增长无法持续.即便是现在丰裕的劳动力资源,也

会由于老龄化的来临而逐渐稀缺.构建社会财富源于

1O羽缝贸2006.9

创造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激发民族蕴藏的创造力,

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贸易战略的选择和

调整也应服从这一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洪银桥.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

缺陷[J】.经济研究,1997,第6期.

2.宁冬莉.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J】.经济问题,2004年,

第8期.

3.林剑红,徐元康.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适应性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1O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