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微观概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5629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章微观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2章微观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2章微观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2章微观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2章微观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章微观概述.docx

《12章微观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章微观概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章微观概述.docx

12章微观概述

第一章绪论(课本一、二章)

一.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

所谓个体经济单位,是指具有独立决策和行为能力的个体,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应当说,微观经济学是以经济个体为起点建构的理论体系,尽管它的研究内容涵盖全部市场经济,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却是个体行为特征。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逻辑前提:

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个体的抽象,其本性被假定为“利己”。

经济人的行为特征被描述为:

以利己的动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特征也被称为经济人的“理性”。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体系

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是在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展开的:

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主体的最优决策问题,如下图中家户部门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企业部门的厂商利润最大化;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问题,如下图中单个产品市场或单个要素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局部均衡);第三个层次是研究经济社会中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

 

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在福利经济学部分进一步阐明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即达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最后,针对现实中“市场失灵”的问题,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分析。

 

二.需求理论

1.什么是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它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作需求。

2.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般来说,需求与商品自身价格呈反向关系;与消费者收入水平呈正向关系;与相关商品价格有关(具体可分为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两种情况);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有关;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有关。

为了便于分析一种因素对需求的影响,通常假定其他因素固定不变。

需求函数简化为:

3.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需求表:

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需求数量之间关系得数字序列表。

(参见课本P23)

由于一般地,需求量与商品价格呈反向关系,因此需求函数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三.供给理论

1.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它包括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层含义。

只有供给意愿而没有供给能力,或者只有供给能力而没有供给意愿,都不能算作供给。

2.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

商品的供给受商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关商品价格、等多个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供给求与商品自身价格呈正向关系;与生产成本呈反向关系(在价格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会增加供给;与相关商品价格有关;与生产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有关。

因此,供给函数一般表达为:

与需求函数相类似,为了便于分析,通常在初级教材中将供给函数也简化为主要影响因素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简化后的函数为:

3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供给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得数字序列表。

(见课本P25)

一般地,供给函数曲线具有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

 

 

四.均衡价格的决定

1.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反映出市场中商品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共同作用,就可以说明一个市场中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商品的均衡价格就是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从函数曲线看,它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交点,即均衡点所对应的价格水平。

均衡点对应的相等的供求量,称为均衡数量。

2.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表现为变动点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运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3.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同需求相似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变动点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运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4.需求与供给的变动会改变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五.经济模型及其相关概念

1.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描述、几何图形或函数方程等形式来表示。

经济数学模型一般是指用由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或方程组来表示的经济模型。

如P33

2.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

变量可以被区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内生变量是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是由模型以外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

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

参数通常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因此也往往被看作外生变量。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考察经济过程的一个横断面。

在经济数学模型中,它通常的形式为,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

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它研究的是经济过程横断面之间的比较关系。

在经济数学模型中,它通常的形式为,当外生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时,相应的内生变量的数值也发生变化。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经济事物的实际变化过程。

在经济数学模型中,它通常的形式为加入了反映变化和调整过程的时间变量,以显示在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六.弹性

1.什么是弹性

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假定两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则弹性的一般公式可以表示为:

弧弹性公式

点弹性公式

 

 

2.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假定需求函数为

,则需求的价格弹性为: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公式

注意,起点不同,结果不同。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公式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五种类型:

及其几何特征P41

>1,富有弹性;

<1,缺乏弹性;

=1,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

=∞,完全弹性;

=0,完全无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和销售收入的关系:

需求的价格弹性和销售收入的关系:

 

>1

=1

<1

降价

收入增加

收入不变

收入减少

涨价

收入减少

收入不变

收入增加

 

3.需求曲线价格弧弹性与点弹性的几何特征(详见教材P41、42和P44)

4.例题

有需求函数Q=2400-400P(P39图2-10)

(1)求a到b点的弧弹性

(2)求a的点弹性

△Qp

解:

(1)e=-----------·---------

△pQ

Qb-QaPa

=-----------·-----------

Pa—PbQa

800-4005

=--------------·-----------

4-5400

=5

dQP

(2)e=---------·---

dPQ

P

=-(-400)·-----

Q

P

=400·-----

Q

在a点,P是5,Q是400

代入上式得;

p400*5

e=400------=------------=5

Q400

5.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可替代性品商的多少;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预算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等。

6.供给的价格弹性:

(与需求的相似,略)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7.其他的弹性概念:

(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替代品、互补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见P54

替代品之间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互补品之间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

无关商品之间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为零。

(2)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见P55

正常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为正;劣等品的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

正常品中,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的商品为必需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为奢侈品。

8.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P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