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5360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docx

《文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docx

文学概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

是关于文学的研究。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美国,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系统1:

创作—作品—接受

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

系统2:

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基本形态

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理论建设

“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人的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

自由自觉性

自由:

对规律的把握与超越

自觉:

有意识、有目的。

文学是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具体含义:

P12

主体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客体展示

文学是“人学”。

“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

文学是人的精神活动,属于意识范畴。

文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那么如何反映?

1、机械反映:

消极/被动/刻板

2、能动反映:

积极/主动/选择

列宁首先用“反映”论来说明

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镜子说”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文学反映论。

文学反映是一种艺术反映。

“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审美反映。

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与消费的

互动交往关系。

文学是语言艺术,将文学行为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对话关系:

言语者—符号系统—听众

人类学角度:

文学是人学。

哲学角度:

文学是对社会存在的审美反映。

经济学角度:

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社会学角度:

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角度:

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P17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1.1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1.1.2文学活动的构成

1.世界P30

文学活动的客观基础。

文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大千世界,就是文学反映的内容)

反映的内容:

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毛泽东:

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反映的方式:

①模仿/摹仿论:

逼真性

②再现论:

能动性

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作者P31

文学活动的主体,出发点。

文学活动就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表现的内容:

作者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表现的方式:

①诗言志

②心灵/情感/自我表现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P31

①首先,表现论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②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③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

P32

率性、无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3.作品P32

文学活动成立的中介。

作者的创造对象、读者的阅读对象。

传统:

内容与形式

现代:

一个故事有五百种写法

对形式的强调P33

①文学性代表人物: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②文学本体论代表人物:

兰塞姆《纯属推理思考的文学批评》

4.读者P34

文学活动的接受者,归宿点。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成为真正的作品。

读者的再创造:

①诗无达诂。

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2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1.巫术发生说P37

巫术:

(约定俗成、目的和意义、行为方式)所谓巫术,就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

常见主题:

狩猎、战争、爱情、死亡

英国弗雷泽在《金枝》中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巫术原理:

①相似律②接触律

原始岩画/壁画、祭祀舞蹈《云南印象·祭火》杨丽萍、酒神祭

巫术仪式

逐渐演变为巫术表演,其中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得以形成与发展。

2.游戏发生说

①康德:

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②席勒:

游戏冲动生理基础:

“精力有余说”/“过剩精力”说

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

不论我们对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

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游戏冲动

4.劳动说P40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构成了文学活动的内容

④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名词解释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性、文学本体论

游戏说、劳动说

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

文学是什么?

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歌剧等体裁。

2、什么是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有哪几种典范形态?

试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说明。

答: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进一步讲,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1、含蓄:

P71

以少寓多,小中蓄大,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限的话语、无限的意味。

例:

古典诗歌

篇幅短小:

四言、五言、七言。

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阔。

2.含混:

P71

单一话语,多重意义。

不同的“读法”,带来不同的意义。

不同的语境,带来不同的含义。

小李,这人真不错。

肯定,确实不错,乐于助人。

否定,表面客套,后面嚼舌头。

反讽,真不错,就会向领导打报告。

没有梧桐引不来凤凰,梧桐树多的地方自然会有凤凰的降临,于是这个地方便取名为落凤坡。

这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名字,然而,当它出现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时候,便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

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和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他就是凤雏先生庞统庞士元。

当我们读到庞统行军至落凤坡,一种不祥的预感便涌上心头。

凤雏,落凤。

果然,庞统与的卢宝马一起丧命于乱箭之下。

以上是地名,让我们再看几个人名的例子。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红楼梦》就大量的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和最后一回,都提到了两个人物:

一个是甄士隐,另一个是贾雨村。

这两个人名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

甄士隐,将真事隐去。

贾雨村,假语村言。

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构成了这“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出现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另一个是贾雨村的夫人贾娇杏。

而这两个女人几乎代表了整部《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

甄英莲,真的应该可怜;贾娇杏,侥幸,但是是假的。

贾府的四个女儿: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连起来念就是原(元)本应(迎)该叹(探)息(惜)的一群女人。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出了《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

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葬花,无疑是整部《红楼梦》中较为出彩的一个情节。

出彩之处就在于,在这个情节当中,作者运用了双重的话语蕴藉性。

我们形容一个女孩长的漂亮,往往说她长的像一朵花。

其实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本身就是一朵花。

黛玉即花,花即黛玉。

这是第一重话语蕴藉性。

为什么偏偏要安排黛玉葬花呢?

其实作者这是在暗示黛玉悲剧命运的开始。

现在是黛玉葬花,马上要葬的就是黛玉了,正如刚刚所讲,黛玉即花,花即黛玉。

这是另一重话语蕴藉性。

果然,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黛玉香销玉陨。

读罢这一段悲凉凄惨的故事,我们不禁会留下“一把辛酸泪”。

此处作者将话语蕴藉运用的炉火纯青,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令人鼓掌称赞,拍案叫绝,太妙了!

在报告文学中,也经常运用话语蕴藉的手法。

记得在一篇报告文学中有这样一句话:

李金羽打“小门”入网。

“小门”在这里就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

“小门”在这里代指对方守门员的裤裆。

如果我们说“李金羽射门,球穿档入网”,这是两个球迷在谈论球赛。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6.1.1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含义P98

①物质生产

物质改造活动,基础与前提

②精神生产:

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观念活动,非绝对同步

6.1.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性

①自由自觉性

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P101

6.1.3精神生产的特殊性P101

①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②以符号作为创造观念世界的手段。

③富于个性及自由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

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

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

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6.2.1文学创造的客体P104

①客体即“自然”说

思维基础:

文学是存在的反映。

“艺术模仿自然”

“观物取象”

②客体即“情感”说P107

思维基础:

文学是主体的心灵表现。

“艺术表现情感”

“诗者,吟咏情性也”

6.2.2文学创造的主体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P112

现实世界à艺术家

艺术家à作品世界

②主体即“旁观者”或“移情者”P114

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

文学创造à美的创造

6.3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三种关系

①物质实践关系

②认识关系

③价值关系

6.3.1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

P118

①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6.3.2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①客体“主体化”P119

现实客体à审美客体

②主体“客体化”

第七章

一、艺术发现:

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二、创作动机:

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或外在刺激所引发的。

三、心理机制:

想象与联想

想象(Imagination)P132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已有心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新结构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类型

1)再现想象

外在事物在主体头脑中的复现。

2)比拟想象

对抽象的东西予以形象化。

3)虚构想象

对已有表象的重构、加工、创造。

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

1)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而进行想象的心理过程。

2)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想象心理。

(幻想)

联想(association)P133

由此及彼,在延展中所想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

联想的类型

1)接近联想——时间、空间

2)类似联想——相似点

3)对比联想——相比照

灵感(inspiration)P134

in+spirat

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突发性: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瞬间性: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苏轼: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四、构思方式(试举例说明艺术构思的方式?

)至少3种

综合

突出

简化

变形

陌生化

第八章

一、文学的真实

文学创造的价值

是指在作品创造过程中,作家通过对特定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和评价,创造出一定的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越大,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越大。

文学价值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价值

内容的、相互联系的系统。

文学的价值系统

认识价值à真

伦理价值à善文学作品

审美价值à美

二、艺术真实

是指作家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情实感等表现出来。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

A)假定的真实P155

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生活真实:

现实层面、真人真事——生活逻辑

艺术真实:

观念层面、想象人物与事件——想象逻辑、情感逻辑

B)内蕴的真实P153

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

透过现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规律

“深入事物的灵魂”

能指——所指

语言符号——内在意义

2、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意性

A)主观的真实P156

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

心理真实:

心理时间、意识流

B)诗艺性

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

艺术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科学的真实相比较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三、美的创造

审美理想P170

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1、审美理想的特征P170

A)以观念形式存在的最高典范

B)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C)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2、文学形式之美P176——“有意味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他指出,作品的各个部分、各个因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理解

第九章

一、现实型文学

基本含义: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

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

P180

1、再现型;2、逼真性

注意:

结合作品内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

与其他文学类型的对比中来理解。

1、再现性P180

从作品的内容层面来看,它是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仿。

2、逼真性P181

从作品的创作手段来看,是指以写实的方法,

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

的描绘。

以“客观”的态度真实地再现生活原貌。

“细节真实”

“按实肖像”、“以形写神”

现实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概念的提出:

1855,《现实主义—G·库尔贝画展》

二、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基本含义

又称文学样式,是指由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

语言运用及结构形式等特点,综合体现出来

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形态。

基本分类:

二分法:

韵文、散文

三分法:

抒情、叙事、戏剧

四分法:

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一、诗P192

1、诗歌的定义

2、诗歌的种类

3、诗歌的基本特征

二、小说P193

1、小说的定义

2、小说的种类

3、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

一、文本层次

文本层次:

通过对某个具体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揭示作品内在审美形态上的个性。

文本:

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言①文学言语层面

文本象②文学形象层面

意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言语层面

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思考:

文学言语与日常言语的不同?

文学言语的特点P202

1.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

文学言语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突出了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者

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陌生化,指文学言语打破日常的语法规范,给

人以陌生感、新奇感,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

二、文学形象层面P203

是指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所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

思考:

如何创造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P204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P208

1.典型………………现实型文学

2.意境………………理想型/抒情型文学

3.意象………………象征型文学

二、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的含义P209

Type,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在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三、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意境的含义P217——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的两大因素:

情、景

物境实景

审美想象空间意境

情境虚情虚

二、意境的审美特征

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的三种创造方式:

①景中藏情式

侧重于景的描述,不直接言情,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情中见景式

侧重于情的抒发,直抒胸臆,虽未写景,但景却历历在目。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③情景并茂式

抒情与写景并重,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实境:

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

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

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与效果。

三、意境的分类

2.情感表现形态分类法: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四、意象

一、文学意象(image):

是指人类审美理想境界中,以表达某种哲理观念为目的,具有象征性、荒诞性等审美特征的表意之象。

第十一章

一、传统叙事理论

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

——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二、现代叙事学

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

——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三、叙事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四、基本特征:

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五、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六、对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处理

1.顺叙: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序列一致。

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进程来叙述。

2.逆时序:

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不一致。

它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倒叙、插叙

七、视角:

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传统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人称来划分。

1.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以“我”作为当事人或事件的目击者。

优点:

叙述给人以真实可信的逼真感

缺点:

受“我”的见闻局限,反映对象受限,只能叙述“我”知道的事。

2.第二人称叙事视角

把被叙述者当作“你”来交谈

优点:

若对话交流,平易亲切,容易共鸣

缺点:

限于两人之间的交谈,视野狭窄。

3.第三人称叙事视角

把被叙述人当作“他”或“她”,完全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描写。

传统:

“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

优点:

叙述人若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受任何视野的限制。

缺点:

给人感觉事件完全受作者控制,剥夺了接受者的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