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研究。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美国,M.H.艾布拉姆斯 在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系统1:
2、创作作品接受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系统2: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基本形态 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理论建设“文学活动论”马克思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的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自由自觉性 自由:对规律的把握与超越 自觉:有意识、有目的。文学是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具体含义:P12 主体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客体展示文学是“人学”。“文学反映论”马克思的唯
3、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文学是人的精神活动,属于意识范畴。 文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如何反映?1、机械反映:消极/被动/刻板2、能动反映:积极/主动/选择列宁首先用“反映”论来说明 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镜子说”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文学反映论。文学反映是一种艺术反映。 “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艺术/审美反映。艺术交往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与消费的 互动交往关系。文学是语言艺术,将文学行为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对话关系:言语者符号系统听众 人类学角度:文学是人学。 哲学角度:文学是对社会
4、存在的审美反映。 经济学角度: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社会学角度: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角度: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P17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1.1 文学作为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 它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1.1.2 文学活动的构成1. 世界 P30 文学活动的客观基础。 文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大千世界,就是文学反映的内容)反映的内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毛泽东: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反映的方式: 模仿/摹仿论:逼真性 再现论:能动性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
5、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2. 作者 P31 文学活动的主体,出发点。 文学活动就是作者的表现活动。表现的内容: 作者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的方式: 诗言志 心灵/情感/自我表现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P31首先,表现论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其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
6、“文学天才”的作用。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 P32 率性、无形式“有意味的形式”3. 作品 P32 文学活动成立的中介。 作者的创造对象、读者的阅读对象。传统:内容与形式 现代:一个故事有五百种写法对形式的强调 P33 文学性 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文学本体论 代表人物:兰塞姆纯属推理思考的文学批评4. 读者 P34 文学活动的接受者,归宿点。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成为真正的作品。读者的再创造: 诗无达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2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1. 巫术发生说 P37巫术:(约定俗成、目的和意义、行为方式)所谓巫术,就
7、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常见主题: 狩猎、战争、爱情、死亡英国 弗雷泽 在 金枝中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巫术原理:相似律 接触律原始岩画/壁画、 祭祀舞蹈云南印象祭火 杨丽萍、 酒神祭巫术仪式 逐渐演变为巫术表演,其中美术、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得以形成与发展。2.游戏发生说 康德:艺术是“自由的游戏”。 席勒:游戏冲动 生理基础:“精力有余说”/“过剩精力”说 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论我们对历史追溯到多么遥远,在摆 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游戏冲动4. 劳动说 P40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
8、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构成了文学活动的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名词解释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性、文学本体论 游戏说、劳动说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是什么?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歌剧等体裁。2、什么是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有哪几种典范形态?试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说明。答: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进一步讲,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
9、,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1、含蓄: P71 以少寓多,小中蓄大,言有尽而意无穷。有限的话语、无限的意味。 例:古典诗歌 篇幅短小:四言、五言、七言。 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阔。2. 含混: P71 单一话语,多重意义。不同的“读法”,带来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语境,带来不同的含义。 小李,这人真不错。 肯定,确实不错,乐于助人。 否定,表面客套,后面嚼舌头。 反讽,真不错,就会向领导打报告。没有梧桐引不来凤凰,梧桐树多的地方自然会有凤凰的降临,于是这个地方便取名为落凤坡。这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名字,
10、然而,当它出现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时候,便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和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的人物,他就是凤雏先生庞统庞士元。当我们读到庞统行军至落凤坡,一种不祥的预感便涌上心头。凤雏,落凤。果然,庞统与的卢宝马一起丧命于乱箭之下。 以上是地名,让我们再看几个人名的例子。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红楼梦就大量的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和最后一回,都提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甄士隐,另一个是贾雨村。这两个人名具有了一定的话语蕴藉属性。甄士隐,将真事隐去。贾雨村,假语村言。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构成了这“满纸荒唐言”的红楼梦。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出现了两
11、个女人,一个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另一个是贾雨村的夫人贾娇杏。而这两个女人几乎代表了整部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甄英莲,真的应该可怜;贾娇杏,侥幸,但是是假的。 贾府的四个女儿: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连起来念就是原(元)本应(迎)该叹(探)息(惜)的一群女人。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出了红楼梦中女人的命运。 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葬花,无疑是整部红楼梦中较为出彩的一个情节。出彩之处就在于,在这个情节当中,作者运用了双重的话语蕴藉性。我们形容一个女孩长的漂亮,往往说她长的像一朵花。其实在金陵十二钗中,林黛玉本身就是一朵花。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第一重话语蕴藉性。为什么偏偏要安排黛玉葬花呢?其实作者这
12、是在暗示黛玉悲剧命运的开始。现在是黛玉葬花,马上要葬的就是黛玉了,正如刚刚所讲,黛玉即花,花即黛玉。这是另一重话语蕴藉性。果然,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黛玉香销玉陨。读罢这一段悲凉凄惨的故事,我们不禁会留下“一把辛酸泪”。此处作者将话语蕴藉运用的炉火纯青,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令人鼓掌称赞,拍案叫绝,太妙了! 在报告文学中,也经常运用话语蕴藉的手法。记得在一篇报告文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李金羽打“小门”入网。“小门”在这里就运用了话语蕴藉的手法。“小门”在这里代指对方守门员的裤裆。如果我们说“李金羽射门,球穿档入网”,这是两个球迷在谈论球赛。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6.1.1 精
13、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含义 P98 物质生产 物质改造活动,基础与前提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观念活动,非绝对同步6.1.2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性自由自觉性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P1016.1.3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P101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以符号作为创造观念世界的手段。富于个性及自由性。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
14、客体。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6.2.1 文学创造的客体 P104客体即“自然”说
15、思维基础:文学是存在的反映。 “艺术模仿自然” “观物取象”客体即“情感”说 P107 思维基础:文学是主体的心灵表现。 “艺术表现情感” “诗者,吟咏情性也”6.2.2 文学创造的主体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P112 现实世界 艺术家 艺术家 作品世界主体即“旁观者”或“移情者” P114 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 文学创造 美的创造6.3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三种关系物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6.3.1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 P118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6.3.2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客体“主体化” P119 现实
16、客体 审美客体主体“客体化”第七章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二、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或外在刺激所引发的。三、心理机制:想象与联想想象(Imagination) P132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已有心理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新结构的心理过程。想象的类型1)再现想象 外在事物在主体头脑中的复现。2)比拟想象 对抽象的东西予以形象化。3)虚构想象对已有表象的重构、加工、创造。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1)有意想
17、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而进行想象的心理过程。2)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指无目的的、 自然而然的想象心理。(幻想)联想(association) P133由此及彼,在延展中所想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过程。联想的类型 1)接近联想 时间、空间 2)类似联想 相似点 3)对比联想 相比照灵感(inspiration) P134 in+spirat 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突发性: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瞬间性:“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苏轼: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四、构思方式(试举例说明艺术构思的方式?)至少3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第八章一、文
18、学的真实文学创造的价值是指在作品创造过程中,作家通过对特定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和评价,创造出一定的文学价值。文学价值越大,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越大。文学价值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价值 内容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文学的价值系统 认识价值 真 伦理价值 善 文 学 作 品 审美价值 美 二、艺术真实 是指作家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情实感等表现出来。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A)假定的真实 P155 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生活真实:现实层面、真人真事 生活逻辑 艺术真实:观念层面、想象人物与事件想象逻辑、情感逻辑B)内蕴的真实 P
19、153 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 透过现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规律 “深入事物的灵魂” 能指所指 语言符号内在意义 2、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意性A)主观的真实 P156 文学创造客体的“主体化” 心理真实:心理时间、意识流B)诗艺性 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艺术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科学的真实相比较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内蕴的认识和感悟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三、美的创造审美理想 P170 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
20、想观念或范型。1、审美理想的特征 P170A)以观念形式存在的最高典范B)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C)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2、文学形式之美 P176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个部分、各个因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理解第九章一、现实型文学基本含义: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 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 P1801、再现型;2、逼真性注意:结合作品内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 与其他文学类型的对比中来理解。1、再现性 P180 从作品的内容层面来看,
21、它是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仿。2、逼真性 P181 从作品的创作手段来看,是指以写实的方法, 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 的描绘。 以“客观”的态度真实地再现生活原貌。 “细节真实” “按实肖像”、“以形写神”现实型文学的典型形态: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概念的提出: 1855,现实主义G库尔贝画展二、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基本含义 又称文学样式, 是指由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 语言运用及结构形式等特点,综合体现出来 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形态。基本分类: 二分法:韵文、散文 三分法:抒情、叙事、戏剧 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剧本一、诗 P1921、诗歌的定义2、诗歌的种类3、诗歌
22、的基本特征二、小说 P1931、小说的定义2、小说的种类3、小说的基本特征第十章一、文本层次文本层次:通过对某个具体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揭示作品内在审美形态上的个性。文本: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言文学言语层面 文本 象文学形象层面 意文学意蕴层面一、文学言语层面 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思考:文学言语与日常言语的不同?文学言语的特点 P2021.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 文学言语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突出了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者 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陌生化,指文学言语打破日常的语法规
23、范,给 人以陌生感、新奇感,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二、文学形象层面 P203 是指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所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思考:如何创造文学形象?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P204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P208 1.典型现实型文学 2.意境理想型/抒情型文学 3.意象象征型文学二、文学典型文学典型的含义 P209 Type,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在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三、意
24、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意境的含义 P217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的两大因素:情、景 物境 实 景 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 情境 虚 情 虚二、意境的审美特征 1、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的三种创造方式: 景中藏情式 侧重于景的描述,不直接言情,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情中见景式 侧重于情的抒发,直抒胸臆,虽未写景,但景却历历在目。月下独酌李 白花间一壶酒,独
25、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情景并茂式 抒情与写景并重,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 虚实相生,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 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3. 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与效果。三、意境的分类2.情感表现形态分类法: “有有我之境,有
26、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四、意象一、文学意象(image): 是指人类审美理想境界中,以表达某种哲理观念为目的,具有象征性、荒诞性等审美特征的表意之象。 第十一章一、传统叙事理论 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 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二、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 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三、叙事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7、四、基本特征: 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五、叙事的构成 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六、对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处理 1.顺叙: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序列一致。 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进程来叙述。 2.逆时序: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不一致。 它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 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 倒叙、插叙七、视角:是指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传统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人称来划分。1.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我”作为当事人或事件的目击者。优点:叙述给人以真实可信的逼真感缺点:受“我”的见闻局限,反映对象受限,只能叙述“我”知道的事。2. 第二人称叙事视角把被叙述者当作“你”来交谈优点:若对话交流,平易亲切,容易共鸣缺点:限于两人之间的交谈,视野狭窄。3. 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把被叙述人当作“他”或“她”,完全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描写。传统:“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 优点:叙述人若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不受任何视野的限制。 缺点:给人感觉事件完全受作者控制,剥夺了接受者的探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