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5282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docx

《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docx

史料解读明清的徽商与晋商

明清的徽商与晋商

1.明代中后期的徽商与晋商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①,江北则推山右②。

新安大贾③,鱼盐为业,藏镪④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解读】《五杂俎》十六卷,明谢肇淛撰。

本书分天、地、人、物、事五部,内容十分广泛。

尤其对于明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风土人情等有比较多的记载。

其中有不少关于草、木、鸟、兽、虫、鱼以及药用植物的记述,对于自然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段史料叙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情况。

1.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称作商帮。

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

2.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首推鱼、盐业。

3.晋商主要从事盐、丝绸、粮食的贩卖。

4.徽商、晋商的财力都十分雄厚,资产达百万者甚多。

5.徽商奢侈,晋商节俭,晋商所在的山西比徽商所在的安徽更加富有,山西商人在明代是全国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商人集团。

徽商与晋商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的结果。

他们很多人是从农村中分化出来的,而地主与弃农经商,往往兼有商人和地主的双重身份。

明清商帮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注释】①新安:

指徽州,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包括今安徽徽州地区大部及江西婺源。

隋代在此设置新安郡,故称新安。

②山右:

指山西。

③贾:

商人。

④镪:

钱。

2.徽商

〔材料一〕新都①,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

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

其人皆铢②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

他日计子母息③,大羡④,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

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

他俗习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

其数奇败折,宁终身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

男子冠⑤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

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⑥柳色之悔。

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⑦,芒鞋跣⑧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

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

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材料二〕大抵徽俗,人十三⑨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一《赠程君五十序》

〔材料三〕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⑩四者为大宗。

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店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

──陈去病《五石脂》

【解读】《肇域志》,顾炎武撰,是一部明代地理总志,始作于1639年,完成于1662年。

为撰此书,顾炎武阅读了1000余部明代方志、专志,及一代名公文集等。

全书蕴含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广泛记录各地自然资源、民族习风、农田水利、赋役漕运、商业贸易、兵防交通等,不仅是一部地理总志,更是一部社会史的实录。

《弇州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明王世贞撰。

四部指赋、诗、文、说,用来模比地域上的四部州,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五石脂》是近代诗人陈去病的笔记作品,主要记载东南文人抗清事迹,兼具诗话、文话的性质。

徽商的主要特点是:

①徽商从明初至清末兴盛了数百年,积累起惊人的财富,出现了拥有资产百万乃至千万以上的大富商。

②徽商的人数众多,而且有助手协助经商。

③徽商经营的原则是诚信为本,勤俭持家,艰苦勤奋。

④徽商有外出经营的传统,经营活动遍及全国各地。

④徽商的经营范围很广,品种多样。

以盐、茶、木和典当业为主要经营内容,获得高额利润。

⑤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多用于投资,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

⑥投入生产领域,支配某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活动。

徽商这一商人群体在东晋已见诸于文献记载,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公元1465—1505年),徽商集团正式形成。

嘉靖以后直至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公元1736—1820年),则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至清末走向衰落。

他们的踪迹遍及全国,主要活动在中国的经济发达区—长江中下游及运河两岸,控制着横贯东西的长江商道和纵穿南北的大运河商道。

明清时期徽商兴盛的原因主要是徽商群体具有勤俭吃苦的精神,团结、协作、诚信,具有外出经商的习俗,而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采用产销结合的方式。

徽商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商业的繁荣,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注释】①新都:

即新安,指徽州。

②铢:

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③子母息:

即本利,子指利息,母指本金。

④羡:

有余,剩余。

⑤冠: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泛指成年。

⑥陌头:

路上,路旁。

⑦骭:

胫骨,亦指小腿。

⑧跣:

赤脚。

⑨十三:

十分之三。

后文中的十七、十一、十九与此意义相同。

⑩质铺:

典当业。

3.晋商

〔材料一〕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

每年有定额,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

──《明经世文编》卷四四七涂宗《边盐壅滞疏》

〔材料二〕平阳①、泽②、潞③,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

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

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私藏。

祖父或以子母息④贷于人而道亡,贷者业舍之数十年矣,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其贷。

则他人有居积者,争欲得斯人以为伙计,谓其不忘死、肯背生也,则斯人输少息于前,而获大利于后,故有本无本者,咸得以为生。

且富者蓄藏不于家,而尽散之为伙计。

估人产者,但数其大小伙计若干,则数十百万产,可屈指矣。

所以富者不能遽⑤贫,贫者可以立富,其居室善而行止胜也。

──〔明〕沈思孝《晋录》

【解读】《明经世文编》又称《皇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等选辑。

全书正文504卷,另补遗4卷,总目1卷。

该书取材广泛,囊括时政要务,尤重于军事,征集明代文集千种以上。

全书以人为纲,以年代为序,辑录论著、奏议、文牍、杂文。

《晋录》一卷,明沈思孝撰。

该书记载山西一地史实,内容涉及自然地理、经济物产、风俗民情等内容。

1.晋商在明初利用临近边境的优势,抓住机遇,输粮至边镇粮仓,取得了河东、长芦以及两淮、浙江食盐的专卖权,然后运往各地销售,获得高额利润。

2.明代中期,晋商经过长期的经营和积累,财力不断壮大。

出现了一些家财数十万的富商。

3.明代晋商的资本组织出现了合伙制度,这是商人资本的一个重要发展。

晋商的合伙制,是东家出本、伙计经商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也许是由贷本经商发展而来,东家与伙计是“合伙而商”,双方共享经营利润。

4.晋商的经营原则是诚信,以义取利。

当时晋商们合伙做生意,爷爷、父亲借了别人的钱还没来得及还就客死异乡,过了几十年甚至当时的债主都忘了这回事,但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贷”。

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

从明初到清末,他们在商界活跃了五个多世纪,至清末衰落。

山西商人在五百年的商业经营历程中,由于各自发展的契机不同,经济活动范围不同,主要经营商品项目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商帮:

以活动范围划分有驼帮和船帮;以经营商品划分有盐商、茶商、票商、粮布商、颜料商、典商等。

但是各商帮之间却没有绝对的界限划分,因为他们的经营项目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围。

在众多的山西商帮中,尤以盐商、茶商、票商、粮布商及垄断对日贩铜贸易的船商最为著名。

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晋商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遍及全国,而且走出国门,影响很大。

【注释】①平阳:

即山西平阳府,治所在今山西临汾。

②泽:

即山西泽州,治所在今山西晋城。

③潞:

即山西潞安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

④匄:

同“丐”,给予。

⑤遽:

赶快,疾速。

4.晋商的典当业、印局、账局、钱庄和票号

〔材料一〕典肆,江以南皆徽人,曰徽商;江以北皆晋人,曰晋商。

──李燧《晋游日记》卷三

〔材料二〕窃闻京城内外,现有山西等省民人开设铺面,名曰印局。

所有大小铺户及军民等,俱向其借用钱文……京师地方,五方杂处,商贾云集,各铺户籍余利,买卖可以流通,军民偶有匮乏,日用以资接济,是全赖印局的周转,实为不可少之事。

──《祁隽藻奏稿》咸丰二年

〔材料三〕(京城)银钱所以不穷,尤藉账局为接济。

──大学士祁隽藻等咸丰三年七月初九日奏折。

〔材料四〕山西祥字号钱铺,京师已开四十余座,俱有票存,彼此融通。

──《朱批奏折》咸丰三年四月初三日《鸿胪寺卿祥泰为拟变通章程的奏折》

〔材料五〕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叶。

当乾隆、嘉庆(公元1736—1820年)间,有雷君履泰者,平遥县人,领本县达蒲村李姓之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

所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绿,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

日升昌颜料铺之名,遂喧传四川、天津各处,尚无所谓票庄也。

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

运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厥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

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被劫夺,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是不灵。

夫银钱之收交,关于商家之信用,乃萑苻多盗,埂塞路道,银钱之收交爽①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

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为金融业开一新纪元焉。

雷君时为日升昌号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

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代为收交。

此响彼应,无需应现,祇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

且省路费、免转运、防劫失,一举而三得焉。

──严慎修《晋商盛衰记》

【解读】1.材料一显示:

明清时期,随着山西商人资本的兴盛,当铺业得到较快发展。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山西商人开设的典当业遍及全国许多省份。

2.材料二是内阁大学士祁隽藻在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的奏折。

奏折指出,近代时期,山西商人开设的印局很多,不仅本省各州、府、县有,省外京津以及江南等地也为数不少。

印局在通融资金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3.材料三显示:

随着晋商对俄贸易量的扩大,商品经营所需资本也相应增多,店铺已经不能仅靠自有资本从事经营,在票号问世前,账局在北京、张家口、保定、天津、太原、汾州等地均有设立,为工商业发展解决了资本不足的困难。

山西账局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相当迅速。

4.材料四显示:

山西商人经营的钱铺(钱庄的前身)早在明代已经存在,到了清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道光、咸丰年间,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货币流通扩大,钱庄亦随之兴盛,以山西商人势力为强。

辛亥革命后,票号衰落,山西钱庄却大力发展存、放、汇业务,从而进入其发展的极盛期。

5.材料五显示:

乾隆年间,雷履泰首创日升昌票号,此后,山西票号的势力已发展到鲁、豫、秦、苏等省。

这一时期,票号在业务上由办理国内汇兑拓展到兼营大宗存放款业务。

票号将存款、放款与汇兑相结合,利用承汇期占用客户款项,进行放款生息。

票号收入甚丰,除汇费收入和压平擦色收入外,还有存放利差的收入。

巨额的利润吸引了一大批晋商投资于票号业,使其发展非常迅速。

逐渐形成了山西票号中的平(遥)、太(谷)、祁(县)三帮。

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19世纪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晋商商业资本的进一步扩大,金融业从商业中分离出来,并在典当、印局、账局、钱庄基础上产生了票号这一专营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金融组织,它标志着晋商的金融资本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注释】①爽:

差失;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