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4773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docx

《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配伍 禁忌 服药时间 升降沉浮 炮制.docx

中药配伍禁忌服药时间升降沉浮炮制

中药配伍  

1.配伍的含义

配伍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2.配伍的目的

(1)通过配伍,能增强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2)通过配伍,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半夏配生姜,半夏的毒性被生姜所降低或消除。

(3)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配伍禁忌

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包括:

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食忌、证候禁忌四个方面。

  

(1)含义: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消除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2)内容:

  ①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②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顾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中药“七情配伍”: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其序例云: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1)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

  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嗽;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能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古人云:

“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对而言的。

  (6)相恶:

  1)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2)辩证看待相恶

  ①两药是否相恶,与所治证候有关。

  ②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气虚之证,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

  ③但对脾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消除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行气消积,又会加重气虚。

两者合用相制相成,故清《本草新编》说:

“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

  ④相恶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7)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七情配伍总结:

  七情中,相须、相使属于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畏、相杀属于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

  七情中,相恶、相反属于避免配伍(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

  

妊娠禁忌

 

(1)含义

 1)妇女妊娠期间,除为了中断妊娠或引产外,禁忌使用某些药物,即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2)强调妊娠用药禁忌的目的,主要是避免引起堕胎。

 3)总的说来,凡对妊娠期的母亲和胎儿不安全及不利于优生优育的药物均属妊娠禁忌药。

 

(2)分类

  在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有所不同,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

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

  ①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水蛭、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三棱、莪术等。

  ②慎用药则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如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含义

  

(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

  (3)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

  

(1)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态,产生不同病势趋向。

  

(2)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泄、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

  (3)能够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3.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

  

(1)升浮药: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

  

(2)沉降药:

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4.掌握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

  

(1)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2)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

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3)就病位而言:

  病变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用沉降;如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发表;

  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用升浮;如里实便秘之证,用大黄、芒硝攻下。

  (4)就病势而言:

  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之头痛,当用牡蛎、石决明潜降;

  病势陷下者,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芪、升麻、柴胡等药益气升阳。

  (5)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

  5.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6.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1)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2)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成,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3)就炮制而言,酒制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4)就配伍而言,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特殊煎法

  特殊煎法:

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

即使同一药物,如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

  以下对常用特殊煎法进行介绍。

  ①先煎:

  a)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

  b)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它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②后下:

  a)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等。

  b)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③包煎:

  a)主要指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b)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

  c)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

  d)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

  ④另煎(另炖):

  a)主要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

  b)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c)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角、鹿茸、虎骨等。

  ⑤烊化(溶化):

  a)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

  b)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

  c)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虎骨胶、蜂蜜、饴糖等。

  ⑥冲服:

  a)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

b)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

  c)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d)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⑦泡服(焗服):

  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⑧煎汤代水:

  a)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

b)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

《汤液本草》说:

“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

  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

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1)清晨:

  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

  峻下逐水药、驱虫药晨起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2)饭前:

  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3)饭后:

  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

  胃中存在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

  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

  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4)特定时间服用:

  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

  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慢性病定时服。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

  

(一)炮制对药物四气五味的影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它是按照中医理论体系,把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

以说明各种药物的性能。

炮制对性味的影响大致有三种情况:

  1.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用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

  2.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如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则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的功效。

  

(二)炮制对药物升降浮沉的影响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它是中医临床用药应当遵循的规律之一。

一般而言,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属阳,作用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属阴,作用沉降。

升降浮沉还与气味厚薄有关。

药物经炮制后,由于性味的变化,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尤其对具有双向性能的药物更明显。

  1.性味改变导致作用趋势变化。

药物大凡生升熟降,辅料对其影响更明显,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如黄柏原系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

黄芩酒炒可增强上行清头目之热的作用。

砂仁为行气开胃、化湿醒脾之品,作用于中焦,经盐炙后,可以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

  2.辅料具有显著影响。

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用于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由此可见,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并非固定不变,可以通过炮制改变其作用趋向。

  (三)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古代所谓的“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利用“毒”来纠正脏腑的偏胜偏衰。

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辅料去毒等。

一般可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

如川乌、草乌所含的双酯型生物碱,是剧毒成分,经蒸煮炮制后,可使其酯键水解,成为单酯型生物碱或不带酯键的乌头原碱,毒性大大降低。

  2.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如马钱子所含的生物碱,能使人中毒,甚至惊厥而死亡,经砂炒或油炸后,可破坏部分生物碱;巴豆、千金子所含的脂肪油,是峻泻或毒性成分,经去油制霜后,降低了毒性;斑蝥、红娘子含有斑蝥素,能刺激黏膜而引起中毒,经米炒后,可破坏其毒性成分,避免中毒。

  3.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

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经白矾、生姜制后,能消除或降低其毒性;藤黄经豆腐同制,狼毒、商陆经醋制后,可降低毒性。

  总之,炮制有毒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去毒与存效并重,绝不可偏废,并且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毒性表现,选用恰当的炮制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否则,顾此失彼,可能造成毒去效失,甚至效失毒存的结果,达不到炮制目的。

  

  (四)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

  药物作用的部分常以归经来表示,它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

所谓归经就是指药物有选择性地对某些脏腑或经络表现出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脏腑或经络的作用不明显或无作用。

五味与五脏有着密切关系,如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如生姜能发汗解表,故入肺经,又能和胃止呕,故入胃经。

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作指导的,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

增强对某一脏腑经络的作用,使作用更加专一。

  总之,炮制对药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因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在临床应用时,又不能单纯受归经的限制,必须与整个药性结合起来考虑。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对药性的影响

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对归经的影响

对毒性的影响

1)纠正药物偏性

2)增强药物性味

3)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1)性味变化导致作用趋势变化

2)辅料具有显著影响

增强对某一脏腑经络的作用,使作用更加专一(酒制入心,醋制入肝,盐制入肾,蜜制入脾)

1)改变毒性药物的成分

2)改变毒性药物的含量

3)辅料解毒

炮制与临床疗效

古代是医药一体,很多医家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对药物有深入的研究。

他们在运用中药时,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

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因此,中药炮制与医疗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中医药文献中记载较多。

(一)净制与临床疗效

由于原药材常常混有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分,或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目的,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较大,若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

历代医药家对中药的净度都十分重视,《中国药典》炮制通则亦将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二)切制与临床疗效

药材切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或者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药材切制前需经过润泡等软化操作,但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至关重要。

若浸泡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干燥带来不利影响。

同时饮片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霉烂变质,便于干燥。

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很敏感的部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增加表面积,利于提高煎药质量。

(三)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

许多中药经过炒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麦芽、炒谷芽等。

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香气,而且有利于溶媒渗入药物的内部,提高煎出效果,如葶苈子、莱菔子等。

“逢子必炒”。

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

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物,煅后不但能使质地酥脆,利于煎熬和粉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逢石必煅”。

此外,如生地加热蒸制成熟地,其性味、功效都发生明显的变化。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降低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四)加辅料(包括药汁)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如苦寒药,利用酒的辛热行散作用,既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可使其寒而不滞,更好地发挥清热泻火作用。

纠正药物偏性活血药酒制可使作用增强而力速,滋腻药物易影响脾胃的运化,酒能宣行药势,减弱黏滞之性,使其滋而不腻,更易发挥药力。

活血药醋制能使作用缓和而持久,提高疗效,如酷五灵脂。

温肾药以盐制是增强其补肾作用,如盐补骨脂。

姜制药物可增强其化痰止呕的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蜜制能增强止咳药或补气药的作用,如黄芪、紫菀。

药汁制可发挥辅料与主药的综合疗效,如吴茱萸辛热,黄连苦寒,用吴茱萸制黄连,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无偏胜之害,故吴茱萸黄连长于泻肝火以和胃气。

协同增效。

总之,中药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辅料炮制后,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提高疗效。

炮制与临床疗效

炮制方式

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净制

去除非药用部位,利于临床剂量准确;

  防止混药,避免医疗事故发生。

加工切制

便于干燥,利于提高煎药质量,提高疗效;

  利于临床调剂制剂;

  利于保存药效;

加热制

改变某些药物的药效,扩大临床应用。

  提高煎出效果,增强药效;

  降低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加辅料制

协同药物更好发挥疗效;

  纠正药物偏性,降低毒性。

中药炮制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的中药炮制专著

  1.《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2.《炮炙大法》——第二部炮制专著

  3.《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

  三大炮制专著的概况

  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主要特点和贡献

  《雷公炮炙论》雷敩南北朝刘宋时期约300种1.系统总结当时的炮制成就

  2.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

  3.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炮炙大法》缪希雍明代439种1.总结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2.提出药物贮藏保管之法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代232种1.系统叙述各种炮制方法

  2.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

  

(二)炮制发展的各历史阶段及特点

  春秋战国至宋代,炮制技术始形成。

  金元明时续发展,炮制理论独一帜。

  清代扩大再应用,现代炮制振兴时。

  (三)与炮制有关的主要古医籍中对炮制理论的论述

  1.《黄帝内经》: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2.《神农本草经》: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

”这里的“阴干、曝干”是指产地加工,而“生、熟”则说的是药物炮制。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

  3.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诸石皆细捣”,“阿胶,炙令通体沸起”。

  4.唐代苏敬《新修本草》:

将炮制内容列为法定的内容,记有作蘖、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法,对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5.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

“凡有修合,依法炮制……”

  6.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

“黄芩、黄连、黄蘖、知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

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

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

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

”“去湿以生姜”,“去膈上痰以蜜”。

  7.张元素《珍珠囊》:

白芍“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

”“木香行肝气,火煨用,可实大肠。

  8.葛可久《十药神书》:

“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

  9.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成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

  10.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指出“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

  

(一)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上曾将中药炮制称之为“炮炙”,亦有称“治削”、“修事”、“修制”、“修治”等。

  “炮制”与“炮炙”的区别?

  目前多用“炮制”与“炮炙”两词,为了保持“炮炙”的原意,而又能较广泛地包括药物加工技术。

现代多采用“炮制”一词。

  “炮制”在古代,一直是中药制造的总称。

包括了采集加工、饮片炮炙和丸散制作。

随着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中药炮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