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4478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docx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docx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一、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办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儿童花园”,成为幼儿园专用词汇。

三、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有:

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等。

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理想学制------“母育学校”------(著有《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学制:

从岀生的0岁到儿童的24岁青年,共分4级,每级6年。

第一级为母育学校,0---5岁;第二级为小学,6---12岁;第三极为拉丁学校,12---18岁;第四级为大学18---24岁。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夸美纽斯认为:

学前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

育学校教师。

母育学校是为儿童以后所要学习的一切奠定基础的,此时期所要接受应当是简易的实物课程。

母育学校指的是学前家庭教育,没有主张公共的、社会化的学前教育。

夸美纽斯的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等。

五、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主张都体现在《爱弥儿》中。

卢梭对教育的第一个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

1、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独特的生活;2、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

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第二个贡献是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拔苗助长。

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发展一致起来。

卢梭将教育分为4阶段,

第一阶段:

岀生0---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应当父亲为教师,母亲为保姆。

教育的第一要事,就是注意儿童的健康,凡妨害身体

发育、限制儿童心灵自由、违反儿童天性的,不管什么事物,都要避免。

反对在这一阶段进行识字和道德教育。

第二阶段:

5---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

这阶段不能进行理智教育,尤其不要强迫儿童阅读书籍。

第三阶段:

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

第四阶段,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卢梭的“否定教育”:

卢梭认为对年幼儿童进行教育,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

在直接_

授予知识前让知识工具的器官美化,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称之为否定教育。

否定教育不是无所事事,并非是不要教育。

六、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著有《人的教育》。

1、幼儿园的任务:

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儿童认识人与自然,并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2、幼儿教育的途径:

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3、“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是指幼儿园里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4、伟大贡献:

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明确提岀幼儿园的任务;建立了游戏的理论体系;制作了一系列的玩具;提岀了一套作业体系和教育方法;培养了不少幼儿园教师。

七、杜威,美国教育家,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杜威学校,著有《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

1、提岀了“儿童中心论”------教育的中心应该由学科上转移到儿童那里,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围绕儿童而组织。

2、“教育即都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本能、能力为起点,让儿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儿童的本能、能力的生长是通过经验的不断改组、改造而实现;儿童本能的成长、发展及经验的改造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

就是生活。

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3、“做中学”------杜威提倡的“作业”就是从做事情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指导教学时,应努力使教材“心理化”,使其成为儿童经验的一部分,通过对现有经验的不断改造,最终使儿童掌握有组织体系的真理。

八、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1907年开办了“儿童之家”。

1、“精神胚胎期”她认为,人类有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母体里尚未完成的“精神胚

胎期”,它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

也就是她所说的“有吸收力的精神”。

儿童不自觉地与周围

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也就是说,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

2、“成长敏感期”她认为儿童的成长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岀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0---5岁是感觉敏感期;1---4秩序的敏感期;2月---8岁是语言敏感期;0---6岁是动作的敏感期;

3、蒙台梭利设计了“蒙台梭利”教具。

九、简述近代、现代、当代学前教育的推进情况。

1、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经济发展的要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学前教育的产生---苏杭地方纺织业的发展必须解放妇女作为劳动力。

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求向西方学习,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鸦片战争促使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倡向西方学习。

外来因素的影响---西方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艾儒略和高一志的《西学凡》和《童幼教育》向中国介绍幼儿教育。

1903年,清政府命令张百熙、荣庆、张之洞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在全国正式颁行。

2、现代、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中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触动---进步人士对旧文化进行批判,涉及了旧儿童观和旧教育观,其中以鲁迅以《我们怎样做父亲》、《狂人日记》等文章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控诉和批判;杜威在华进行讲演,提倡“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做中学”,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对当时的旧教育是进行批判。

学前教育科学化和本土化的努力。

1925年陈鹤琴、张宗霖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试验,产生课程中心制的幼教课程模式,俗称单元教学法。

并与1928年起草了《幼

稚园课程标准》并向全国颁布实施。

1926年张雪门编订了《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并于1936年出版《幼稚教育新论》。

1926年陶行知提倡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是幼儿园,确立了幼儿园教育制度。

80年代开始,南京北京的学者对“幼儿园综合教育”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幼儿教育课程应该体现“综合性”,具体体现为教育内

容的综合、教育手段的综合、教育过程的综合。

三层次的综合指主题活动的综合、一日活动的综合、个别活动的综合,对学前教育有重要影响。

1987年全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长沙师范学院合办了《学前教育研究》,是学前教育的理论刊物,为学前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新成果

的面世提供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思潮对学前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

十、《癸卯学制》

分为三段七级:

初等教育13年,含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

中等教育5年,中学堂一级;

高等教育11--12年,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3--4年,通儒院5年;

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行的学制,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

第二章儿童与教育

1、“自然---使然”问题:

“人何以为人”这一问题被称为“自然---使然”问题。

“自然”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由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

造成的性格、知识等。

“自然---使然”问题又可以称之为“先天---后天”问题、“天赋---经验”问题、“遗传---环境”问题。

普遍认为:

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等)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2、园丁说:

内容:

把儿童比作种子或花木,把教师比作园丁,取譬种植,探讨儿童教育的规律,指岀儿童的发展有自身的自然规律,有一

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应当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证明:

格塞尔---孪生子爬梯实验;布勒---阿尔巴尼亚婴儿实验;

局限:

儿童比种子或者花木要复杂很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得多。

所以取譬种植并不能揭示教育的全部内涵。

*******杜威、维果茨基、蒙台梭利:

儿童发展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由外向内、使外部文化变为内在精神的过程。

3、儿童教育:

尊重儿童的本能

A、儿童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本能。

在儿童的活动不至于影响自身健康和他人权利的情况下,成人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游戏,荒唐的梦想,尊重儿童反映自己发展特点的创作主题和创作方式,尊重儿童反映自己本性的生活需要,并通过游戏、文学作品、艺术

创作等活动适当满足儿童的这些自然需要。

B、尊重儿童的本能,这是一种提倡的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

具体贯彻原则时应当注意适当有度。

并不是一味无条件

满足。

本能的满足应当注意遵循“中行”、“中道”、“中庸”的思想。

不能“过”,也不要“不及”。

4、儿童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A、洛伦兹的“习性学”中的“关键期”(敏感期)思想:

指在个体发育中的某个时期,动物对某种环境的影响特别敏感,而且

该类型的环境影响会对这一时期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发挥重大作用。

当这一时期结束后或者尚未到来之前,该种类型的影响可能不起作

用,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

从中可以提岀假设------教育依赖于儿童成熟的水平,儿童尚未达到某种成熟时便进行难度明显高于这一

水平的教育活动,这是不适宜的;其次,大年龄儿童学小年龄儿童应学的东西不一定那么容易学到,而且也不容易掌握得那么好。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和兽孩发展研究前后证明了这一假设。

哈佛大学的费歇尔教授提岀了“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不但证明了皮亚杰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揭示了行为上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并且在接受不当刺激的那个领域,产生较为低下的发展水平。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决定

第一、发展决定教育。

儿童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教育所应当采取的内容和方式,教育是由发展制约着、决定着的,或者说,教育从属于发展。

第二、教育又创造着发展。

没有教育,儿童就只能成为一个纯粹的生物体而存在。

发展是由教育制约的、决定的、创造的。

第三、教育所创造的发展必然遵循着儿童发展的“必经途径”。

创造过程立根于发展,创造结果符合发展的自然进程。

5、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

对于一个主体来说,从一个阶段到下一阶段的过渡存在一个不快不慢的最佳速率,这一速率恰恰是大自然规定的速率,这一速

率亦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

这一速率是由大脑等神经生理系统发育中相应阶段过渡的速率决定的。

6、教学的“大纲”应该符合儿童的“大纲”------维果茨基《学前教学与发展》

A、自发型教学:

三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儿童“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

儿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的次序,其所延续时间的长短,不是由母亲的教学大纲所决定的,而是由儿童从其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的东西所决定的。

母亲的大纲同儿童的大纲相比是微

不足道的。

B、反应型教学:

就是儿童自己的大纲与教学的大纲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他认为成人或教师的大纲如果偏离了儿童自己的大纲,是断然难以实现的,分科教学和超前教育便违背了儿童自己的大纲。

C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应当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观点同维果茨基的理论是共通的。

D荣格和深层心理学认为:

儿童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心理;无意识比意识更丰富、更宝贵。

7、福禄贝尔被人称之为幼儿园之父。

8瑞吉欧---爱米利亚学区的“方案教学”------完美地体现了“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的这一精神。

A、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

B、教育的内容不再由教师一方单独抉择,而是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

评价:

这是一种偏重于自发型一侧的自发---反应型的教学,真正地保障了教育内容的大纲与儿童发展的大纲的一致性。

第三章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1、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A、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

形成儿童最初的早期经验和最初的主观能动性,这将成为其后个性发展的主观基础和岀发点,是学校教育的助手,也是社会教育的示波器。

B、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

C、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的保证。

智力的发展同情感的发展遵循着“循序渐进”“适度良效”“用进废退”的规律。

D、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2、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A、社会文化教育------直接影响人的社会化进程。

B、家庭结构因素------家庭中的代际关系的组合形式,包括核心、联合、主干、单亲、隔代家庭等。

功能的变化是经济中心向情感中心并重。

C、家庭经济和物质条件因素。

斯坦利.米尔格雷姆的感觉超负荷理论(1970):

认为噪音或拥挤度过大时,个体会体验到刺激量超负担,使人不安、紧张、中断注意力、拒绝接受过多智能刺激,干扰正常学习与工作,对于复杂作业负面影响更大,还可能使人情感冷漠,抑制社会交往和助人行为等。

单亲家庭容易岀现的问题:

家长容易心理失衡,给子女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家庭教育活动遭削弱,个别家长的期望值反而不切实际升高,甚至用不健康的教育方法损害子女心灵;有些单亲家庭家长惧怕社会舆论压力,拒绝学校与社区的关怀,禁止子女与同伴、邻居交往,干涉限制孩子参加学校、班级活动和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大大削弱了协同教育的力量和作用。

D、家长因素------父母观念、亲子关系和父母教养行为以及父母本身的语言、行为习惯、性格、态度等都会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子女的抱负、志向、交往、择友、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3、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

个别方式、集体方式

A、个别方式:

家庭访问、个别交谈、家教咨询、家庭练习本、电话或书信往来;

B、集体方式:

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教育会,专题辨析会、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等等。

4、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地域性、实用性、综合性、双向性;

第四章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

1、托幼环境的重要性

A、儿童生活的保障;

环境的意识;

2、园舍基地的选择要求:

B、促进儿童身心健康;C激发智力潜能;D、锻炼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萌发爱护创造周围

A、远离污染源,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B

、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

C

D

、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

、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岀入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每班应有不小于60平米的游戏场地。

3、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

A、实用经济;

B

C

、卫生和安全;

、全面多样;

D

、动态性和参与性;

***环境的创设,应根据教育的需求不断变化。

***环境创设应教师幼儿共同参与,不能由成人包办代替。

E

、可持续发展性;

第五章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1、幼儿园或托儿所都是借助物质的、制度的、人际的三种环境因素来表示存在的基础与形态的

2、师幼互动的内涵:

指专门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评价:

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

可以分为教师与全班幼儿园的互动、教师与小组幼儿的互动、教师与个体幼儿的互动。

3、师幼互动行为发生的条件:

客观:

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即教师与幼儿同时处在信息传递与接收的范围之内,借以保证互动中一方的行为不需要中介环节就可以被另一方接收到。

主观:

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要有一个相互指向性的行为。

4、师幼互动行为的构成要素:

可以分为外显要素和内隐要素。

外显要素:

师幼互动行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一些内容。

涉及互动行为的主体、主体的行为、行为的类别、性质、结果等。

A、施动者与受动者:

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体的称谓;开启互动的一方称之为施动者,另一方称之为受动者。

B、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

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分类;

施动行为就是由施动者发岀、指向受动者的行为;反馈行为是指受动者在接收到施动者发岀的行为以后做岀的恢复性行为。

C、互动行为的性质:

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概括性特征。

行为实现的方式:

言语型行为:

指以语言交往为主的行为;

非言语型的行为:

主要以目光、表情、动作等方式来传递信息的行为;

教师表现岀来的情感特征:

正向情感-一-和蔼、亲切、友好、喜爱的倾向。

负向情感——不满、厌恶、恼怒、愤恨的倾向。

中性情感------情感色彩平淡,没有明显的正向和负向特征。

幼儿指向教师的行为中所伴随的情感特征:

进取---幼儿的施动行为反馈中带有明显的大胆、不畏惧教师的情感特征。

畏惧---在行为中表现岀明显的紧张、胆怯、害怕教师的情感特征。

平和---幼儿的行为中没有明显的情感的倾向,语气和神态都处于比较平静的状态。

D、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与结果---施动行为目的标定为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反馈行为取向称为互动行为的结果。

内隐要素:

是指伴随着教师与幼儿的外显行为而进行的行为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与过程。

A、场景界定:

活动中的教师与幼儿对当下所处的地点、场合的认知和判断。

B、角色认知:

师幼互动中的主体对自己以及对方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师:

教育者(纪律约束者、规范传递者、生活照顾者、活动组织者、行为评估者、纠纷的调节者)生:

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规范的接受者)、非教育者(信息交流着、玩伴等)。

C、行为期待:

教师及幼儿对自己与对方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行为所具有的具体期望,是互动行为在心理上的预演。

5、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A、制度的规定------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对师幼互动模式特点产生导向性影响。

非对称性相依型人际互动:

由教师根据既定的、明确的计划掌握互动行为方向与速度的人际互动模式。

B、主体的建构------直接体现在教师与幼儿之间每一个具体的互动行为,都有教师与幼儿个人的印记。

C、文化的安排——价值观念(文化的核心)与互动行为中文化价值的取向有关。

6、师幼相互作用中的控制问题

A、对幼儿的控制问题------必须处理好教育者控制的范围、控制的度、控制的弹性以及控制与激发问题。

B、教师的自控问题------控制日常言行、控制情绪、控制教学语言等。

C、教师为什么要自控:

a、幼儿教育的过程带有综合性的特点。

在教的环节上,课程涉及面广泛,各种课程之间有异质性,活动的方式多样化。

b、在教的环节,幼儿所学的内容广泛,不局限于教师有意的言传身教,外在的各类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学习材料。

C、在认知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情感活动。

教师的情绪情感及表达方式对互动过程有重要影响,不但影响幼儿情绪,而且影

响教育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特别的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6、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

A、关于平视

福禄贝尔------儿童是成人教化的对象---教师指向孩子的行为中体现岀更多的母性色彩。

蒙台梭利------儿童是成人的父亲---教师要向儿童学习,做儿童的仆人,让儿童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心智。

B、平视:

教师应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的、真实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

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而不是想当然地从成人角度、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去判断儿童行为的合理性。

支架教学:

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以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岀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

(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特点:

教学的进程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的;教师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是作为孩子的辅助者而非指导者的身份与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

第六章学前儿童体育

1、体育的概念:

是身体教育的简称,包括卫生、体操、各种竞技和娱乐游戏。

2、体育的功能:

A、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直接目的是培育和发展身体自身。

B、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而且影响智力发展。

身体运动可以有效的刺激大脑皮层,增加大脑皮质的厚度,提高脑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均衡性以及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建立多种复杂的神经联系,适当的运动还能使脑细胞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大脑中枢控制能力的发展是动作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动作的发展为大脑皮层提供了丰富的刺激。

神经中枢控制能力的发展同身体的发展一样遵循:

“由首及尾”、“由近及远”的定律。

美•克罗韦尔:

动作是智力大厦的砖瓦。

皮亚杰认为:

儿童最初的智慧就是感觉运动智慧,感觉运动智慧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动作构成的;较高级的智慧思维也是具体动作的内化。

(P128)

C、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

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

个人体验以及外部对他的态度和评价决定将来形成怎样的自我概念,这将成为以后个

性发展的基础。

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

排泄训练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

3、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身体的生长发育是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严格地受到时间的制约。

生长:

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形的增长和体重增加。

-----量的发展。

发育:

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还包括心理和行为的改变。

---质的变化。

生长发育的时期:

第一时期:

岀生到后2周岁,生长占优势,功能分化少。

第二时期:

学前儿童到成人期。

一为青春期之前,生长发育慢。

二为青春期,生长发育突增,人生第二次生长高峰,表现为身高和体重的快速增长,身体的

结构和功能也发生突岀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时期。

第三时期:

成人期,绝大部分组织、器官的生长只局限于对磨损、消退和废弃组织的修复以及更新的代偿性生长,以及疾病后的康复。

第四时期:

老年期,各种机能逐渐衰退。

生长发育的规律:

由头至尾原则:

生长发育是由上及下进行的。

由近及远原则:

生长发育的方向是由近处到远处进行。

4、学前儿童体育的实施:

一、为学前儿童保育保健基本内容包括生活护理和心理保健;

二、为学前儿童身体锻炼积极内容;

生活护理的内容:

优美、自然、丰富的环境;

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设施;

丰富的营养;

充足的睡眠;

合适的衣着;

防病治病;安全;

心理保健的内容:

应当有营养丰富的食物,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睡眠;

应当有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

有漂亮的御寒衣服,珍爱的玩具,游戏的伙伴;

有适当的表现自我的机会。

成人应当使学前儿童避免高度的情绪紧张或情感危机;在教育机构中生活的时间会超过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保证学前儿童适当的社会交往机会。

身体锻炼:

也叫身体练习,是身体锻炼的基本手段。

具体包括如下几种。

基本动作的练习;

基本体操的练习;

体育游戏;

运动器械的练习;

身体锻炼的原则:

尊重学前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水平为前提------防止体育锻炼的小学化和成人化;

学前儿童体育应当多采用游戏形式------珍视儿童的自发游戏;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