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4441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设计.docx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教学设计.docx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是四年级人教版《品德于社会》第四单元通信于生活主题第二课内容。

通过从古至今通信手段的持续演变历程,展示了通信技术随社会的持续进步而迅猛发展。

显示了人民的伟大智慧,从而引发我们的自豪感,自信心及创新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当今的通信方式了解较多,易产生使用通信时的直接体验,而对从前的通信情况了解不多,体验不深,但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调查水平,资料积累水平,这在一定水准上增多他们对通信历史的了解,加深体验。

教学目标:

1、体验通信的进步带给我们信息和情感交流时的便捷,激发我们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2、养成对通信历史的探究,反思行为和对未来通信方式的创新行为。

3、了解古今通信的知识,学会当今多种通信技能。

4、在调查、表演和探究中体验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

教学重点:

1、体验通信的进步带给我们信息和情感交流时的便捷,激发我们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2、养成对通信历史的探究,反思行为和对未来通信方式的创新行为。

教学难点:

感受古时候通信的不便,由之带给古人情感上的伤害。

活动准备:

课件、课前师生资料收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沿着时空隧道,来到了古代。

此时我们正与其他将士们一同站在长城上,远远望见敌军的队伍气势汹汹地向我们直奔而来,现在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他们不停地嚎叫着、挑衅着,看样子是向我们宣战来了。

“将士们,我们要迎战吗?

生答“要!

”。

“传令下去,准备应战!

并速将消息传到王宫!

2.将士们,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呢?

(将士们,可真会动脑筋呀,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来传递信息)

3.我们来看看将军用了什么方法,谁知道这是什么通信方式?

4.师:

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烽火台传信吧。

(点击课件)

师:

(1)烽火台传信是利用什么传信的?

(追问)

(2)这种通信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3)关于烽火台传信还有好多故事呢,谁能给我们讲一讲?

小结:

是啊!

古人们在传递军情的时候,借助烽火、狼烟和鼓声快速将信息传递出去。

二、了解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感知古代通信方式的多样与特点

(一)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1、除了烽火台传信,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看过的电视剧、电影或课前查阅的资料,你还知道有哪些古代通信方式呢?

让我们来做一个“你演我猜”的游戏吧!

要求:

同学们能够表演出来,也能够以资料描述的形式让学生猜测。

老师给大家一些小提示:

4人一个小组,如果要表演的同学,在表演中能够利用我们课堂上现有的学习用具,结合自己的肢体语言,夸张地表演出来,让别人一下子就能猜出来!

记住,不能发声哟!

给大家2分钟的准备时间,开始准备。

2、生准备,师指导。

3、分组展示。

a.驿站传信。

(表演)

(1)你们表演的驿站传书,好多电视剧里都有这样的镜头。

(2)驿站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3)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那为什么要设立驿站呢?

小结:

聪明的古代人想出了依靠马匹等畜力,来传递信息;通过设立驿站又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

b.飞鸽传书。

(表演或资料描述)

(1)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飞鸽传书?

(2)师小结:

对!

古人们就是利用这些聪明的动物,为人类传书送信。

c.马拉松信使。

(资料描述)

大家知道马拉松长跑比赛吧,这个项目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咱们班的故事大王是谁呢?

故事大王请你来为我们介绍这个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通信方式,只能靠人力来传递信息,这么遥远的距离要把信息传递出去,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所以为了纪念这位英雄,纪念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至今,在奥运会上仍设有马拉松比赛。

d.漂流瓶。

(表演)

(1)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漂流瓶传信”

(2)人们一般会在什么地方使用漂流瓶传递信息呢?

(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用了“漂流瓶传信”的方法,古代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让漂流瓶也能帮我们传信。

e.风筝传信。

(资料描述)

(1)有谁知道,风筝最早用于干什么吗?

对!

风筝就是使用了风的力量来传递信息。

它最早用于传递军情或军事侦察。

到了唐代以后,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也就是我们今天放的风筝。

小结:

看!

这些就是古代劳动人们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或者利用动物和声音来传递信息。

像这样的通信方式还有很多很多……

4.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过去人们的通信方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

是啊!

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5、师:

那么,古代通信有什么特点呢?

古代通信特点:

(板书)

1、速度慢2、费用高3、安全低4、时间长

1.是的,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无论是飞鸽传书,还是驿站传信都不够快捷,而且中途可能因出现某些差错,而不能将信息即时传到,这些内容从古代一些诗词中就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书上就有一首陆游所做的词《渔家傲》,咱们一起来读。

2.谁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3.不会吧,一年呢?

那会是什么结果呢?

4.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再读词

师:

古代的人们要想即时得到消息,还真不容易呀!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一同去感受陆游对亲人的思念和古代传递信息的不容易。

三、从通讯的发展,看社会的进步

师:

古代的人们是多么渴望通信方式的持续改进,通信速度的持续提升,表格的内容,就为我们展示了这个过程。

1.这是“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至纽约……”的表格,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两个城市分别位于哪个国家?

(伦敦在英国,纽约在美国,)

它们中间隔着一个浩瀚的大西洋,相距6000多千米。

2.信息传递的距离这么遥远,那得需要多长时间呀!

谁来说说表格的第一横排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1750年用帆船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至纽约需要6-9个星期)

3.仔细看这个图表,从“信息传送的时期”、“传送方式”、“从发送到接收的时间间隔”三个竖栏,你分别有什么发现?

四人小组讨论

A.第一栏:

越来越近。

(点击课件)

B.从二栏:

越来越先进。

(点击课件)

从哪里能够看出传送方法越来越先进了?

(追问)举例说说!

(1)电报和快速帆船相比优势在哪里?

(一个需要人亲自漂洋过海去送信,一个只需要人动几根手指头就能够传递信息)

(2)小结:

是啊!

经过人们一代代的努力,持续用他们的智慧去改进通信方式,所以通信方式越来越先进了,科技在持续进步,社会在持续发展。

C.从最后一栏:

越来越短(点击课件)

四、联系生活,展示现代通信发展

看了刚才的表格,在20世纪90年代,用计算机传递信息,最后一栏中写到“传递时间即刻,还具有潜力。

1、那谁能谈谈今天自己和身边人平时怎么样和亲人朋友互通信息的?

(写信,快递,打电话,传真,发电子邮件,QQ等。

(能够带实物实行说明、说明使用方法等)

2、播放视频,感受当今的高科技通信。

3、谈感受。

现代通信特点:

1、速度快2、费用低3、安全高4、时间短

4、情境表演: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

想象一下在日本的中国华侨都是怎么样与在中国的家人联系的,或是家人如何和他们联系的?

师出示日本地震位置地图,指名哈尔滨与宫城县的位置,点明两地之间的距离,评议各种通信方式为自己和他人信息及情感交流带来的方便。

(A、写信B、打电话C、发短信D、发电子邮件E、QQ联络)

五、畅想未来的通信

师:

我们今天使用的通信比起90年代先进多了,相信通过人类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通信方式会有更新的突破,你对未来的通信有什么样的畅想呢?

(生回答)

师总结:

今天,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一同感受了通信方式的演变与发展,体会到了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类持续地用他们的智慧去改进通信方式,希望你们努力的学习,持续的创作,在不久的将来你们定能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板书设计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速度快

费用低

安全高

 

你能想到最早的邮筒竟是一只靴子呢?

1488年,葡萄牙一位名叫迪亚士的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在海上遇险,除他本人乘坐的那只船得以幸免外,其余船只全部覆没,一些船员下落不明。

迪亚士返航前命令部下给可能生还的同胞写了一封信,放在一只靴子里,挂在海边一枯树枝上。

一年以后,葡萄牙的另一位航海家奥·戴·诺瓦尔途径此地,意外地“收”到了“邮筒”里的那封信。

于是,便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教堂,纪念遇难同胞。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教堂附近兴起了一个村镇,靴子“邮筒”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此后,葡萄牙海员一直沿用这只鞋做的“邮筒”来传递信息,而利用邮筒投寄信件这个形式也被流传下来了。

1653年法国巴黎的文件上已经记载了邮筒的出现,这是相关邮筒的最早的文字纪录。

1852年,英国在泽西岛圣赫利尔设置了首批邮筒,至今仍在使用,可称得上是最古老的邮筒了。

中国的邮筒从1906年开始正式设立。

其实在唐朝,“信筒”一词便开始使用。

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与会稽太守元镇、吴兴太守钱徽等一些文人墨客都是至交,有时聚在一起吟诗作赋,互相切磋。

毕竟各自为官一方,聚日苦短,去日苦多,于是约定,若有诗文相送,则藏在竹筒中,派驿卒去投递。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这种方式广为文人所采纳。

这里的竹筒就是我国最早的邮筒,今天的邮筒名称即取自于此。

有诗为证:

“尺书裁罢寄邮筒”,这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贯休的传世佳句,诗中提到的“邮筒”即竹筒。

 

就是周幽王为了使宠妃褒姒笑,无故点燃烽火台,惹怒了各诸侯,使他们对周幽王失去信心,等到敌人真的打到京城来了。

周幽王把烽火点了起来。

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结果被敌人杀害.

 

周朝有个周幽王,这是一个非常残暴而腐败的君主,他有个爱妃名叫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褒姒:

“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褒妃虽然很美,但是“从未开颜一笑”。

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个赏格:

“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

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

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

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诸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

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

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

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

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

至今仍相传的“千金买笑”的故事就是从这儿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