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副词举例.docx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副词举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副词举例
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和类别繁多,大致可分为否定副词、时间副词、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现举例如下:
一、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
(1)一般否定;
(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
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例如:
(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
(2)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
(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
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
例如:
伯廖告人曰:
“(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左传·宣公六年》)
(二)祈使否定
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
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
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
“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
(1)益曰:
“吁,戒哉!
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
(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史记·耳余列传》)
(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尚书·汤誓》)
(5)子曰: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论语·子罕》)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7)愿先生勿泄!
(《史记·刺客列传》)
(8)曰:
“莫为盗,莫为杀人!
”(《庄子·则阳》)——按:
莫为盗,不要为盗。
莫为杀人,不要做杀人的事。
(9)今吾尚病,病愈,我将往见,夷子不来!
(《孟子·滕文公上》)——按:
不来,不要来。
(10)或曰:
“譊譊者天下皆说也。
奚其存?
”曰:
“曼是为也!
天下之亡圣也久矣。
”(扬雄《法言·寡见》)
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有时也带宾语。
例如:
(1)(匠石)曰:
“已矣,勿言之矣!
散木也。
”(《庄子·人间世》)
(三)已然否定
表示已然否定的是“未”,即否定某种情况已经发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
例如:
(1)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
(2)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梁惠王上》)
“未”与“尝”“曾”组合构成“未尝”“未曾”,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从来没有”。
“未尝”是先、两汉时用,“未曾”是晋以后出现的。
例如:
(3)子曰: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4)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
(《孟子·告子上》)
(5)(罗)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
(《世说新语·任诞》)
(四)存在否定
表示存在否定的主要有“无”“罔”“亡(wú)”“靡”“蔑”,其中“罔”主要见于《尚书》。
这类否定副词是否定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或“没有”。
例如:
(1)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尚书·汤誓》)
(2)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
(《非子·显学》)
(3)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
(《汉书·食货志》)
(4)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
(5)封疆之削,何国蔑有?
(《左传·昭公元年》)
此外,“不”有时也表示存在否定。
例如:
(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论语·雍也》)——按:
祝鮀(tuó),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宋朝,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朝,以美貌著称。
(7)不有废也,君何以兴?
(《左传·僖公十年》)
(五)判断否定
表示判断否定的有“非”,在《诗经》里有时写作“匪”。
这类否定副词是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
例如:
(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诗经·邶风·柏舟》)
二、时间副词
时间副词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1)表示动作行为已然、正然和将然;
(2)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时间状态;(3)表示动作行为刚刚发生或刚刚结束;(4)表示本始或终竟。
(一)表示已然、正然和将然
表示已然的有“已”“既”“业”“业已”“已业”,可以翻译成“已经”。
其中“业”以及“业已”“已业”是汉以后出现的。
例如:
(1)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2)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诗经·唐风·扬之水》)
(3)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
(4)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
(《汉书·西域传上》)
(5)是时汉兵已踰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史记·敬叔通列传》)
表示正然的有“方”“适”,可以翻译成“正”“正在”。
例如: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
(7)此时鲁仲连适游,会围。
(《战国策·策三》)
表示将然的先时期主要有“将”“且”“其”,汉以后有“方”“当”“垂”“方且”“今”“行”“欲”,可以翻译成“将”“将要”。
例如:
(8)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
(9)不反列,且行法。
(《非子·外储说左上》)
(10)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1)()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所诈,岂非天哉!
”(《史记·侯列传》)
(12)仪曰:
“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史记·仪列传》)
(13)兵着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之。
(《战国策·策一》)
(1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项羽本纪》)
(15)十八年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
(《三国志·书·方技传》)
(16)(华)佗脉之,曰:
“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疽,食腥物所为也。
”(《三国志·书·华佗传》)
注意,“方”既可以表示正然,也可以表示将然,需要根据语境来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表示时间状态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的副词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
1、表示偶或,可以翻译成“偶然”“间或”“有时”。
常见的有“倘”“傥(党)”“或”“间”“时”等。
例如:
(1)常从王媪、武负贳(shì)酒,时饮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
(《汉书·高帝纪》)
(2)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荀子·天论》)
(3)为医或在齐,或在。
在者名扁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齐策一》)
2、表示经常或恒常,可以翻译成“常常”“经常”“总是”“向来”“一向”等。
常见的有“长”“素”“雅”“宿”“恒”“常”“时”“每”“屡”等。
例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7)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8)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
(《汉书·元后传》)
(9)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三国志·蜀书·诸亮传》)
(10)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后汉书·衡传》)
(11)亮每言:
“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三国志·蜀书·琬传》)
(12)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诗经·小雅·巧言》)
3、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个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短暂,可翻译成“一会儿”“立刻”“很快”等。
常见的有“少(shǎo)”“旋”“还(xuán)”“寻”“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应”等。
其中“旋”“还”“寻”“立”“登”“应”等都是汉代以后产生的。
例如:
(13)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孟子·万章上》)
(14)乃召与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俄又益之,人二百金。
(《非子·外储说右上》)
(15)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庄子·齐物论》)
(16)使虞卿久用于,必霸。
会虞卿以、齐之事弃侯捐相而归,不用,旋亡。
(《新序·善谋》)
(17)汉王还定三,渡临晋。
(《汉书·豹传》)
(18)先主寻悔,请还。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19)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0)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
(《管子·小称》)
(21)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
(《水经注·洛水》)
(22)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4、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保持不变,可翻译成“仍然”。
常见的有“犹(由)”“尚”。
例如:
(23)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左传·文公六年》)
(24)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
“师轻而无礼,必败。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5)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左传·僖公四年》)
(26)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
5、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上偶合,可翻译成“恰巧”“正好”。
常见的有“会”“适”“属(zhǔ)”。
例如:
(27)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涉世家》)
(28)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左传·成公二年》)
(29)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三)表示刚刚
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刚刚发生或刚刚结束的时间副词可以翻译成“刚刚”,常见的有“甫”“方”“初”“新”“适”“属”“纔”等。
例如:
(1)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
(《汉书·匈奴传上》)
(2)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3)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纔至,则胡又已去?
(《汉书·晁错传》)
(4)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匈奴使属过,当至乌。
(《汉书·傅介子传》)
(6)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
(《史记·始皇本纪》)
(7)齐、楚结好,我新与晋盟,晋、楚争盟,齐师必至。
(《左传·成公元年》)
注意,这一类时间副词与第
(一)小类中表示已然的时间副词不同,表示已然的副词要翻译成“已经”,而此类时间副词要翻译成“刚刚”“刚才”。
(四)表示本始或终竟
表示本始的时间副词可以翻译成“本来”“当初”“开始”。
常见的有“始”“初”“本”“固”“故”“自”等。
例如:
(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2)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
(《左传·宣公十二年》)——按:
广,十五辆兵车为一广。
(3)臣本布衣,躬耕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志·蜀书·诸亮传》)
(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梁惠王上》)
(5)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荀子·性恶》)
(6)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
(《论衡·问孔》)
表示终竟的可以翻译成“最终”“终究”“始终”等。
常见的有“既”“终”“竟”“遂”“卒”“迄(讫)”等。
例如:
(7)东西周皆入于,周既不祀。
(《史记·周本纪》)
(8)亦不以城予,亦终不予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有志者事竟成也。
(《后汉书·耿弇传》)
(10)(华)佗曰:
“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
食当日减,五日不救。
”遂如佗言。
(《三国志·书·方技传》)
(11)今西伯昌,人臣也,修义而人向之,卒为天下患。
(《非子·外储说左下》)
(12)(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后汉书·孔融传》)
三、围副词
古代汉语的围副词可以分为两类:
(1)表示总括;
(2)表示仅祗。
(一)表示总括
表示总括的副词可以翻译成“都”“尽”“总共”等,主要有“皆”“咸”“悉”“并(并)”“具(俱)”“胜”“备”“毕”“遍(徧)”“尽”“举”“通”“胥”“凡”“要(yāo)”“最”“一”“了”“略”“都”等,其中“最”是汉代出现的,“都”“了”“略”是汉时期出现的。
例如: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孟子·梁惠王上》)
(2)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史记·货殖列传》)
(3)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非子·初见》)
(4)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
(《荀子·王制》)
(5)关中民咸知之。
(《史记·侯列传》)
(6)艰难险阻,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7)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
(8)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9)万物可兼知也。
(《荀子·解蔽》)
(10)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
(《史记·太史公自序》)
(11)蠡徧游天下。
(《汉书·陵传》)
(12)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
(《史记·世家》)
(13)凡六出奇计。
(《史记·丞相世家》)
(14)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史记·游侠列传》)
(15)最凡国五十。
(《汉书·西域传》)
(16)号令一出太后。
(《史记·吕后本纪》)
(17)……而此《纪》总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
(《史记·夏本纪》)
(18)然则凤皇、麒麟都与鸟兽同一类。
(《论衡·讲瑞》)
(19)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诗经·小雅·角弓》)
(20)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21)(王)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世说新语·雅量》)
这类围副词所总括的对象大多数出现在它们的前面,但是有时也出现在它们的后面,如“皆尝小人之食”。
(二)表示仅祗
表示仅祗的围副词可翻译成“仅仅”“祗”等。
常见的有“特”“直”“仅”“少”“止”“但”“徒”“独”“唯(惟)”“祗(秖)”“啻”“才(纔、裁)”“取”等。
例如:
(22)欲之而言叛,祗见疏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23)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战国策·策一》)
(24)二人之宠取过庸,不笃。
(《汉书·佞幸传序》)——按:
颜师古《汉书注》云:
“纔过于常人耳,不大厚也。
”
(25)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战国策·齐策四》)
(26)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孟子·公丑下》)
(27)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28)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
(《庄子·天运》)
(29)若斯之类,匪啻于兹。
(左思《三都赋序》)
(30)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上》)
(3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32)为将当为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
(《三国志·书·夏侯渊传》)
(33)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史记·老子申列传》)
(34)虽大男子,裁如婴儿。
(《战国策·燕策一》)
四、程度副词
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表示程度深,一类表示程度浅,一类表示程度的变化。
(一)表示程度深
表示程度深的又分三小类:
其一是表示程度之极,其二是表示程度高,其三是表示程度过甚。
第一小类可以翻译成“最”“极”,常见的有“綦(qí)”“至”“极”“最”“绝”。
例如:
(1)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文选·答客难》)
(3)广军极简易。
(《史记·将军列传》)
(4)叔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
(5)策驰驱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
(《三国志·吴书·破虏讨逆传注》)
第二小类可以翻译成“很”“特别”“非常”,常见的有“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等,其中“丕”主要见于《尚书》,“孔”主要见于《诗经》,“良”“颇”“雅”“奇”“酷”“笃”“绝”等都主要见于汉代以后的文献。
例如:
(6)朕其弟,小子封!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
(7)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诗经·小雅·小旻》)
(8)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9)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10)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策四》)
(11)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史记·侯列传》)
(12)任王后绝欲得之。
(《史记·梁孝王世家》)
(13)龙从兄阳求腊钱,龙假取繁数,颇厌患之。
(《后汉书·五行志》)
(14)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
及见,雅以为善。
(《后汉书·章德窦后纪》)
(15)庙侧有攒柏数百根,对郭,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玩也。
(《水经注·沁水》)
(16)公少有大志,家酷贫。
(《世说新语·贤媛》)
(17)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三国志·书·华佗传》)
“甚”也可以出现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如:
(1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战国策·齐策一》)
第三小类可以翻译成“太”。
常见的有“太(大、泰)”“已(以)”“过”。
例如:
(19)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释之唐列传》)
(20)昊天泰幠,予慎无辜。
(《诗经·小雅·巧言》)——按:
幠,疏忽。
(21)高伯其为戮乎!
复恶已甚矣。
(《左传·桓公十七年》)
(22)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伍)子胥曰:
“子之报雠,其以甚乎!
”(《史记·伍子胥列传》)
(23)()业缘私横求,恩已过厚。
(《汉书·王嘉传》)
(二)表示程度浅
表示程度浅的副词可以翻译成“稍微”“有点儿”等。
常见的有“颇”“少”“小”“稍”“微”“略”“差”。
例如:
(24)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
(25)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左传·僖公五年》)
(26)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
今又暴摧折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27)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汉同。
(《三国志·书·乌丸鲜卑传》)
(28)籍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29)其为人也小有才。
(《孟子·尽心下》)
(30)两行微相近。
(《齐民要术·种瓜》)
注意,“颇”既可以表示程度深,也可以表示程度浅,确切的意义要依据语境来判断。
(三)表示程度变化
表示程度变化的副词可以翻译成“更”“更加”等。
常见的有“愈(逾)”“益”“弥”“滋(兹)”“尤”“加”等,其中“愈”“益”“滋”等可以连用,构成“愈(益、滋)……愈(益、滋)……”格式。
例如:
(31)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
(《汉书·朱买臣传》)
(32)后朝,上益壮,丞相益畏。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3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34)若获诸侯,其虐滋甚。
(《左传·昭公元年》)
(35)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丞相列传》)
(36)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梁惠王上》)
五、表数副词
表数副词可分三类:
一类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或频繁,一类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或情况类同,一类表示数量的几近。
(一)表示连续或频繁
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或频繁的表数副词可以翻译成“多次”“频繁”“连连”等。
常见的有“数(shuò)”“亟(qì)”“荐”“频”“仍”“比”“累”等。
例如:
(1)扶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史记·涉世家》)
(2)(氏)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
(3)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
(《国语·鲁语上》)
(4)臣三叶累宠,皆统极位,义在殒越,岂敢饰辞!
(操《上书让增封武平侯及费亭侯》)
(5)孝惠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帝更立,又比杀三王。
(《史记·吕太后本纪》)
(6)(盖)勋谓()虞、(袁)绍曰:
“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
”(《后汉书·盖勋传》)
(7)是时地数震裂,众灾频降。
(《后汉书·云传》)
(二)表示重复或类同
表示动作行为重复或情况类同的表数副词可翻译成“又”“也”“再一次”。
常见的有“亦”“又”“复”“更”“再”等。
例如:
(8)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庄子·田子方》)
(9)亦不以城予,亦终不予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列子·天瑞》)
(11)匄抽殳而下,射之,折股;扶伏而击之,折轸;又射之,死。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12)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五年》)
(13)有顷,曰:
“弟子何久也?
复使一人趣之!
”复投一弟子河中。
(《史记·滑稽列传褚少补》)
(14)騑骖倦路,再寝再兴。
(《三国志·书·思王传》)
(15)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左传·僖公五年》)
注意,“再”表示“多次”义是较晚产生的,在先时期,它表示“第二次”或“两次”的意思。
(三)表示几近
表示几近的表数副词可翻译成“将近”“几乎”“大概”等。
常见的有“几”“且”“将”“近”“向”“可”“垂”“约”等。
例如:
(16)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恶病也。
(贾谊《治安策》)
(17)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
(18)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
(《孟子·滕文公上》)
(19)今适朞年,所耗未半,而余寇残烬,将向殄灭。
(《后汉书·段颎传》)
(20)大夏民多,可百余万。
(《史记·大宛列传》)
(21)初,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
(《三国志·书·文帝纪》)
(22)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悬此虵辈约以十数。
(《三国志·书·华佗传》)
六、情状副词
情状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情状或方式,可分若干小类。
(一)表示诡诈
表示诡诈的副词可以翻译成“假装”,常见的有“阳(佯、详)”“诡”“伪”“谬(缪)”“矫”“诈”“虚”“假”“绐(dài)”等。
例如:
(1)()广阳死,睨其旁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上胡儿马。
(《史记·将军列传》)
(2)阳虎伪不见冉猛者。
(《左传·定公八年》)
(3)是时卓王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4)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汉书·武传》)
(5)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史记·高祖本纪》)
(6)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非子·说难》)
(二)表示隐秘
表示隐秘的副词可翻译成“暗暗地”“偷偷地”“悄悄地”。
常见的有“窃”“微”“间”“潜”“阴”“暗”“私”等。
例如:
(7)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非子·说难》)
(8)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史记·公子列传》)
(9)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
(《战国策·策三》)
(10)晋侯潜会伯于王城。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1)朱虚侯妇吕禄女阴知其谋,恐见诛,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