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2703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docx

《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docx

完整word版水产病害学复习

第二章水产动物病原学

(一)病毒的传播

传播途径:

飞沫、血液、唾液、黏液、注射和器官移植。

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病毒在群体的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通过口腔、消化道或皮肤黏膜。

2、垂直传播:

通过繁殖,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1、顿挫感染

2、溶细胞感染

3、非溶细胞感染

4、免疫病理作用

(三)细菌的致病机理

1、侵袭力:

菌毛;荚膜或微荚膜;产生的侵袭性酶

2、毒素:

外毒素;内毒素

(四)细菌的感染类型

1、隐性感染2、潜伏感染3、带菌状态4、显性感染

(1)毒血症:

病原菌局限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毒素进入全身血流。

(2)菌血症:

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

(3)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

(4)脓毒血症:

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中引起化脓性病灶。

寄生:

生物有机体在某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用。

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或暂时结合在一起生活,双方都从这种共同生活中获得利益(互利共生);或其中一方由这样的共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片利共生)的生活方式。

兼性寄生:

在通常情况下过着自由生活,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能转变为寄生生活。

如马蛭与小动物相处时营自由生活,当它和大动物相处时就营寄生生活。

真性寄生:

寄生虫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从寄主取得营养,或以寄主为自己的生活环境。

暂时性寄生:

亦称一时性寄生。

寄生虫寄生于寄主的时间甚短,仅在获取食物时才寄生。

如鱼蛭吸食鱼的血液。

阶段寄生:

寄生虫仅在发育的一定阶段营寄生生活,它的全部生活过程由营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不同阶段组成。

终身寄生:

寄生虫的一生全部在寄主体内渡过,它没有自由生活的阶段,一旦离开寄主,就不能生存。

体外寄生:

寄生虫暂时的或永久的寄生于寄主的体表者。

如小瓜虫和锚头鱼蚤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鳃上。

体内寄生:

寄生虫寄生于寄主的脏器、组织和腔道中。

如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草鱼的肠内。

终末寄主:

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称为终末寄主或终寄主。

中间寄主:

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如需要两个寄主时,最先寄生的寄主称为第一中间寄主;其次寄生的寄主称为第二中间寄主。

保虫寄主:

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生虫病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或储存寄主。

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

1、机械性刺激和损伤;2、夺取营养;3、压迫和阻塞;4、毒素作用;5、其他疾病的媒介

寄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1、组织反应;2、体液反应;3、寄主年龄对寄生虫的影响;4、寄主食性对寄生虫的影响;5、寄主的健康状况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

(1)在同一寄主体内,可以同时寄生许多同种或不同种的寄生虫,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有对抗性和协助性两种。

(2)寄生在鱼鳃上的钩介幼虫和单殖吸虫、甲壳类三者之间互有对抗作用。

而寄生在鲤鱼鳃上的伸展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则具有协助性。

外界环境对寄生虫的影响:

1、水化学因子的影响;4、密度因子的影响;

2、季节变化的影响;5、散布因子的影响;

3、人为因子的影响;

第三章免疫学基础

1、概念:

免疫的现代概念:

是机体识别和排除各种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应答:

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的过程。

2、简述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3、鱼、虾类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粘液、甲壳、皮肤和鳞片、吞噬细胞

4、免疫学原理在鱼、虾类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预防

第四章药物学基础

阀剂量:

药物须达到一定剂量才产生效应的剂量。

极量:

在一定范围内,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效应的增加是有一定极限的,此时的剂量称为极量,药物反应出最大效能。

半数有效量:

量效曲线在对称点50%处斜率最大,对剂量的变化也最灵敏,可准确代表药物效应,此时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

半衰期与用药方法: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为半衰期;是个固定数值,不因血药浓度的高低而改变,不受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法的影响。

一、抗病毒药

二、抗菌药

三、抗真菌药

四、消毒剂

五、杀虫剂

六、环境改良剂

七、营养剂和代谢改良剂

八、抗霉剂和抗氧化剂

九、麻醉剂和镇静剂

第五章病理学基础

1、简述疾病发生的原因

①致病性刺激:

机械性刺激、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和生物性病原(病原体)四大类;

②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

③机体本身的改变

2、简述疾病的种类

根据病原分:

由生物引起的疾病:

微生物病;寄生虫病;由生物引起的中毒。

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

机械损伤;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或条件;

根据感染情况分:

单纯感染:

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

根据症状分:

局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根据病程性质分:

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

萎缩:

分解代谢超过了合成代谢,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的过程叫萎缩。

变性:

机体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的情况下,细胞或组织发生理化性质改变。

坏死:

在活的机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适应:

是指机体对体内、外环境条件变化时所发生的各种积极的有效的反应。

修复:

是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即机体对死亡的细胞、组织的修补性生长过程及对病理产物的改造过程。

包括再生、肉芽组织形成、创伤愈合和机化。

代偿:

在致病因子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机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代替、补偿病变器官的过程叫代偿。

化生:

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和机能要求改变的情况下,完全改变其机能和形态特征的过程,称为化生。

如上皮组织的柱状上皮化生为复层鳞状上皮,结缔组织中的疏松结缔组织可化生为骨、软骨组织。

肥大:

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再生:

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叫再生。

充血:

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出血:

血液从血管或心脏流出称为出血。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栓塞:

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在较小的血管腔中;引起栓塞的异常物体,称为拴子。

梗死:

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局部缺血引起的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水肿:

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积水:

液体在胸腔、心包腔、腹腔、脑室等浆膜腔内积聚过多,称为积水。

第六章水产动物疾病预防

简述鱼病的预防措施?

一、改善生态环境

1、设计和建筑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要求

2、采用理化方法改善生态环境

3、采用生物方法改善生态环境

二、增强机体抗病力

1、提早放养,提早开食

2、合理的混养、密养

3、做好“四定”投饵

4、加强日常防病管理

5、生产过程中细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和应激反应发生

6、免疫预防

7、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1、建立检疫制度

2、彻底清塘

3、鱼体消毒

4、食场消毒

5、疾病流行季节前的药物预防

第七章

鱼类病毒病

一、草鱼出血病

病原:

呼肠孤病毒

症状及病理变化:

全身性出血是本病的重要特点

防治方法:

(1)常规预防;

(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烷酮碘剂(PVP-I)60mg/L药浴25min左右,或用10mg/L浓度的次氯酸钠处理10min。

(3)人工免疫预防

(4)药物防治

二、鱼痘疮病

病原:

疱疹病毒(鲤痘病毒)

症状及病理变化:

早期病鱼的体表(躯干、头部及鳍)出现小的斑点,并覆盖一层很薄的白色粘液;随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目逐渐增加、扩大和变厚,其形状及大小各异,直径可从1厘米左右到数厘米,或更大些,厚1-5mm左右,严重时可融合成一片;增生物表面原为光滑,后来变得有些粗糙,玻璃样或蜡样,有时不透明,颜色为浅乳白色、奶油色,以至褐色;增生物为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乳头状小突起,分层混乱,病鱼常有脊柱畸形,骨软化,消瘦或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流行地区改养对该病不敏感的鱼类。

(3)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4)将病鱼放入含氧量高的清洁水中,体表增生物会自行脱落。

(5)用浓度为0.4-1.0mg/L的甲砜霉素浸洗,有一定的效果。

三、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

病原: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NV)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出现的狂游、打转等异常行为是IHN特征之一。

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因腹腔积水而膨大,鳍条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1条不透明或棕褐色的假管型黏液粪便。

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鱼的内脏必须煮熟后作为鱼苗、鱼种的饲料。

(3)受精卵用50mg/L浓度的PVP-I液,药浴15min。

(4)鱼卵在无病毒的水中孵化,孵化及苗种培育阶段将水温提高到17-20℃,可预防此病发生。

四、淋巴囊肿病

病原:

淋巴囊肿病毒

症状及病理变化:

是一种慢性皮肤瘤,近似于体表乳头状肿瘤。

在鱼类的皮肤上、鳍上和眼球等处出现小水泡状的囊肿物。

囊肿物多呈白色、浅灰色、灰黄色,有的带有出血灶而显微红色。

鳃丝、咽喉、肌肉、肠壁、肠系膜、肝、脾和卵巢等器官组织上也可出现。

严重者皮肤上的肿胀物密布全身,形如沙纸。

防治方法

(1)将病鱼囊肿割除,并用浓度为每立方米水300mL福尔马林浸浴30-60min,再饲养在清洁的池中,精心管理;

(2)投喂抗菌素药饵,每千克饵料拌氟哌酸50-100mg,连续投喂5-10天,可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3)市售H2O2(30%浓度)稀释至3%,以此为母液,配成50mg/L的浓度,浸洗20min,然后将鱼放人25℃水温饲养一段时间后,淋巴囊肿会自行脱落。

细菌性疾病

一、白皮病(又称白尾病)

病原:

鱼害黏球菌、白皮极毛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

(2)选择优良健壮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g/方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g/方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2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20min。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

(4)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

(5)发病季节,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用量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左右。

(6)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1次。

(7)捕捞、运输、放养时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发现体表有寄生虫时,要及时杀灭。

(8)夏花应及时分塘。

治疗方法:

(1)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然后全池遍洒,使池水呈1-1.2克/方浓度。

(2)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氯85%)全池遍洒,使池水呈0.4-0.5克/方浓度。

(3)漂粉精(含有效氯60%)全池遍洒,使池水呈0.5-0.6克/方浓度。

(4)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使池水呈0.5-0.6克/方浓度。

二、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

柱状噬纤维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群众称此病为“乌头瘟”;

病鱼行动缓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病鱼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往往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腐蚀成一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鱼池充分发酵后的粪肥。

(2)选择优良健壮鱼种,鱼种下塘前用10g/m3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g/方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min,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min。

(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

(4)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

(5)发病季节,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用量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左右。

(6)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1次。

(7)鳃上如有寄生虫寄生,要及时杀灭鳃上寄生虫。

治疗方法:

外用药,任何下列一种

(1)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全池遍洒,使池水成1-1.2g/方浓度。

(2)三氯异氰尿酸(含有效率85%)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4-0.5g/方浓度。

(3)漂粉精(含有效氯60%)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5-0.6g/方。

(4)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时池水成0.5-0.6g/方浓度。

内服药

(1)每千克鱼每天10-30mg卡那霉素拌饲投喂,连喂3-5天。

(2)每千克鱼每天10-30mg氟哌酸拌饲投喂,连喂3-5天。

(3)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2,6-二甲嘧啶100-200mg,拌饲投喂,连喂5-7天。

(4)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mg,拌饲投喂,连喂5-7天。

三、白头白嘴病

病原:

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原体很相似的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一段的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

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因而造成呼吸困难。

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微有絮状物黏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在水面游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的症状。

个别病鱼的颅顶充血,呈现“红头白嘴”症状。

病鱼反应迟钝,十分衰弱地漂游在下风近岸水面,不久即死。

预防措施:

(1)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

(2)鱼苗放养的密度应合理。

(3)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饲料和良好的环境,并及时分塘。

治疗方法:

同白皮病的治疗。

四、赤皮病

病原:

荧光假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稍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或像破烂的纸扇状;在体表病灶处常继发水霉感染,加重病情;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呈块状红斑。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地独游于水面。

预防措施:

同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

五、疖疮病

病原:

淡水鱼病原为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海水鱼疖疮病病原为杀鲑气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

通常在背部一处,有时数处形成隆起,隆起处的鳞片覆盖完好,该处的皮肤肌肉发炎,化脓形成脓疮,脓疮内部充满脓汁、血液和大量细菌,用手轻按隆起处,肌肉失去弹性、软化;

六、腐皮病(又名打印病)

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患病部位先是出现圆形、椭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加盖红色印章,故叫打印病;病灶内周缘部位的鳞片埋入已坏死的表皮内,外周缘鳞片疏松,皮肤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的直径逐渐扩大和深度加深,形成溃疡。

防治方法:

(1)外用药同细菌性烂鳃病。

(2)肌肉或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鱼为20mg。

(3)亲鱼在人工繁殖前后患病时,可在病灶处涂1%高锰酸钾水溶液等消毒药,或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药膏。

 

七、竖鳞病

病原:

豚鼠气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严重时呼吸困难,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浮于水面。

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

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腹水。

预防措施:

(1)鱼体表受伤是引起本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在捕捞、运输、放养时,勿使鱼体受伤。

(2)发病初期冲注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

(3)以浓度为5mg/L的硫酸铜、2mg/L的硫酸亚铁和10mg/L的漂白粉混合液浸洗鱼体5-10min。

八、肠炎病

病原:

气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

病情较重的,腹部膨大,两侧有红斑,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

有的病鱼仅将头部拎起,即有黄色黏胶从肛门流出。

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

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

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

(2)鱼种放养前用8-l0mg/L浓度的漂白粉浸洗15-30min。

(3)发病季节,每隔15d,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食场周围泼洒消毒;或用浓度为lmg/L的漂白粉或20-30mg/L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池水,可控制此病发生。

治疗方法:

(1)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5g或大蒜素0.02g、食盐0.5g,拌饲料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d。

(2)每千克鱼每天用干的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或辣蓼(合用或单用均可)各5g(打成粉)、食盐0.5g拌饲料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d。

如用新鲜的,则地锦草、马齿苋为25g,铁苋菜、辣蓼为20g。

鱼原虫病

纤毛虫病

在成体或幼体阶段具有纤毛作为运动器,细胞核可分为大核和小核。

车轮虫病

1.病原:

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

2.症状与病理变化:

主要寄生于皮肤和鳃,少量寄生无症状,大量寄生引起鳃损伤或体表出现白翳,对鱼苗和鱼种可造成死亡。

3.预防:

8ppm硫酸铜浸泡20-30min;或用淡水或海水浸泡10-15min。

4.治疗:

用0.7ppm(淡)或1-2ppm(海)铜铁合剂全池泼洒。

盾纤毛虫病

病原为盾纤毛虫,该虫是一种兼性寄生纤毛虫

病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食欲不振,体色局部或全身变黑。

黏液增多,体表和鳍溃烂,重症患者可引起肌肉溃烂和出血;幼鱼往往上浮独游而不底栖。

虫体除侵害体表皮肤、鳍和鳃外,还可从伤口处入侵至鳞囊、肌肉、腹腔内脏器官及脑颅内,并破坏相应的组织器官。

预防:

①严格处理繁殖和苗种培育用水,隔断虫体从水源带入。

②繁殖用的亲鱼在入池前用淡水浸泡5分钟或用300×l0-6的福尔马林浸泡5-10分钟。

③在人工育苗期和鱼种培育期谨慎操作,尽量避免苗种和幼鱼受伤。

④投喂鲜活饵料,应先用淡水浸泡5-l0分钟后再投喂。

⑤从外地购买的苗种,用淡水浸泡5分钟后再入池放养。

球虫(代表:

艾美球虫)

(1)病原:

艾美虫。

寄生在多种淡水鱼和海水鱼体内;

(2)症状和病理变化:

在消化道、肝脏、胆囊、肾脏和精巢等器官寄生,量大时形成白色卵囊团。

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原:

多子小瓜虫(淡水)或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肉眼可见布满白色小点状的囊泡,故称之为“白点病”。

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一层薄膜。

病鱼游泳迟钝,漂浮水面,反应迟钝,有时也群集绕池,鱼体不断地和其他物体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虫体侵袭鱼的眼角膜,引起发炎、变瞎。

病鱼终因食欲减退,运动失调,呼吸阻碍而死。

预防:

适度放养;病鱼及时隔离;保持水质清洁;感染小瓜虫病的病鱼,能获得免疫力,血清中能产生抗体。

治疗:

(1)0.1mg/L硝酸亚汞或醋酸亚汞;

(2)25mg/L福尔马林;(3)2-5mg/L亚甲蓝;(4)1mg/L硫酸铜;

寄生蠕虫病

鳃片指环虫病(卵生)

1.病原:

鳃片指环虫

2.症状和病理变化:

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的粘液增多,呈苍白色;病鱼呼吸困难,鳃盖张开,严重时缺氧而死。

3.防治:

(1)以20mg/L高锰酸钾浸泡15~30min;

(2)用0.2~0.3mg/L晶体敌百虫或1~2mg/L粉剂敌百虫全池泼洒;

(3)用0.1~0.25mg/L敌百虫面碱合剂(1:

0.6)全池泼洒。

三代虫病(胚生)

病原:

三代虫属

症状和病理变化:

寄生于鳃部和体表,大量寄生时,病鱼体表有一层灰白色粘液,鱼体消瘦,呼吸困难。

防治:

(1)以20mg/L高锰酸钾浸泡15~30min;

(2)用0.2~0.3mg/L晶体敌百虫或1~2mg/L粉剂敌百虫全池泼洒;

复殖吸虫病

生活史

1.卵:

由成虫产生,卵圆形;大小、形态差异较大,有的需中间寄主吞食后才能孵化成胚胎,有的卵在母体内已发育成毛蚴。

2.毛蚴:

顶部有顶突,全身布满纤毛,钻入宿主后纤毛和肠等消失,变为胞蚴。

3.胞蚴:

球形或囊形,结构简单,无口和肠,借渗透作用吸收营养,以无性繁殖产生雷蚴或子胞蚴。

4.雷蚴:

结构较复杂,有咽、原肠和排泄管,经无性繁殖产生许多尾蚴。

5.尾蚴:

身体可分为体部和尾部,体部有吸盘、消化道(口、咽、食道和肠)和排泄系统等;尾部有运动器官。

尾部脱落后变态为囊蚴。

6.囊蚴:

虫体外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囊壁,壁内结构与成虫相似:

有吸盘和肠道等消化器官,囊蚴被终末寄主吞食并消化囊壁后,发育成成虫。

7.成虫:

生殖腺发育成熟,可行有性生殖,并产生大量的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