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程7.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52320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教程7.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统计学教程7.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统计学教程7.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统计学教程7.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统计学教程7.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教程7.ppt

《统计学教程7.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教程7.ppt(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教程7.ppt

第七章统计指数71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一统计指数的概念二统计指数的分类72综合指数一同度量因素二数量指标指数三质量指标指数四平均数指数五综合指数的其他形式72统计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一统计指数体系二因素分析第五章统计指数51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52综合指数一统计指数体系二因素分析1总量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1)两因素分析2)多因素分析2总平均指标指数的因素分析3两类指数体系的综合运用社会经济统计中的指数理论,是经济活动分析的特有方法。

它主要探讨复杂社会总体现象的综合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分析影响社会现象总量的各构成因素的变动和影响。

在社会经济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指数计算从动态发展到静态比较分析,使其不仅在编制价格指数中,而且在其他经济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指数的概念从其产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最早编制的是价格指数。

物价指数的产生是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密切相连的。

由于商品价格的上涨与下跌,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从而使得各级政府、各个企业以及人民群众都日益重视关心商品价格的涨落,客观上提出了反映物价总变动程度的要求。

1650年英国伏汉(RiceVoughan)首创1707年英国皮索普弗里特伍德物价指数的计算1764年意大利卡利(GRCarli)价格指数1922年美国费喧(LrvingFisher)指数的编制把指数的编制方法归纳为六大类。

1864年德国拉斯贝尔(Laspeyre)拉氏物价与物量指数公式1874年德国派许(Paasch)派氏物价与物量指数公式最早计算的物价指数是就一种商品而言的,即用该商品现有的价格与原来的价格相比,来反映价格的变动程度,这实际上就是现在的个体价格指数。

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指数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从反映物价的变动程度扩展到反映物量的变动程度以及其它各种经济、社会等数量变动的程度;从反映一种商品或产品数量的变动程度扩展到反映多种商品或产品数量的变动程度。

指数的运用已拓宽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成为反映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重要统计方法。

从指数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指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凡是反映数量上可以直接比较的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比较相对数,都叫指数。

如发展速度,同类事物在不同地区、部门和国家对比的比较相对数,实际和计划对比的计划完成相对数等。

这些相对数都可以称为广义的指数。

狭义上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是专门用来综合反映数量上不能直接加总的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P-232根据指数的定义,略加分析,可知统计指数的性质有如下几点:

1,指数是一个比较值它主要用于说明事物之间的比较,或动态比较、空间比较以及计划完成状况比较。

这种比较主要是综合数量的比较,用相对数说明之。

2指数是一个综合值指数的比较不是单一数值,而是总体的综合数值对比,这就是指数与相对数的不同点。

3,指数是一个平均值指数是对多种事物综合比较的值,这里的综合,仍表现为个别量的代表,内涵平均之意。

4,指数是一个代表值从指数综合性要求看,指数是复杂现象总变动的综合值。

但事实上,各种复杂现象因素很多,难以全部囊括,故以代表性事物表示之。

如物价指数不是全社会所有商品的总变动程度的测定,而是部分代表规格品的物价的综合变动,并用此代表全社会的商品物价的总变动程度。

指数的主要作用大致可分为下列两个方面。

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指数是以百分比来表示的相对数,因此其比值大小,能说明现象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指数除了可说明简单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如单一产品的产量变动、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可用发展速度反映外,更重要的是,它能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如反映多种不同产品的产量变动、多种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的总动态。

下表是以定基指数形式表示的19871988年某省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在按综合指数形式编制的指数中,根据其分子与分母的差额,还可以反映现象绝对量的增减变动情况。

2分析并测定现象总变动中,各个构成因素的变动以及对总变动的影响利用指数法,还可用来分析现象的总平均指标的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

总平均指标的大小,要受各组平均水平大小和各组所占比重大小的影响。

例如,职工总平均工资的变动就要受到各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各组职工人数所占比重大小的影响。

借助指数法,就能测定在平均工资的总变动中,这两个因素的变动对总平均工资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绝对额。

此外,在统计工作中,指数还常用来分析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检查分析计划的综合完成情况以及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对比关系。

商品销售额销售量价格平均工资工资水平人员结构指数按其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个体指数是反映个别事物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如说明某种产品产量变动的指数,某种产品成本变动的指数,某种商品价格变动的指数等等,都是个体指数。

个体指数所反映的是同一种现象的动态,计算较为简单,只需将同一种现象的报告期指标与基期指标对比,计算其发展速度即为个体指数。

例如:

个体产品产量指数个体产品成本指数个体物价指数总指数与个体指数不同,它是综合表明多种不同事物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例如,工业产品总产值指数、农产品产量总指数、农付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以及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等等。

为了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内部某一部分要素数量的变动程度,在编制总指数的同时,往往要借助统计分组法编制组(类)指数。

例如,我国编制的社会总产值指数,可按部门分组,分为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总产值指数;又如农付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可按商品类别分为粮食类、经济作物类、木材类等11个大类指数,11个大类指数还可进一步分为27个小类指数。

组指数实质上和总指数相同,它也是反映多种不同事物的总动态。

其差别仅在于它包含的项目相对总指数要少一些。

组指数和总指数结合起来,能更为深入全面地说明复杂现象发展的动态。

统计在研究现象总体各构成因素的数量联系时,通常把这些因素分解为数量指标因素和质量指标因素。

利用指数分析现象总体各构成因素的变动及影响时,也需要分别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是反映现象总体在规模、水平上数量变动的指数。

例如,工业(农业)产品产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商品销售量指数等等。

质量指标指数是反映现象总体在内涵上数量变动的指数。

如全员(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产品成本指数、商品物价指数等等。

可综合说明生产经营工作质量改善提高的状况。

指数按其所反映的现象的数量特征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在指数数列中,指数按其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指数数列是将不同时期的某种指数按时间顺序排列所形成的一种数列。

在指数数列中,各期的指数都以某一个固定时期的水平作为对比的基准,则称为定基指数。

如各期的指数随时间的推移,都以其前一期的水平作为对比的基难,则称为环比指数。

按计算总指数的形式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形式和平均数指数形式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是现代统计指数理论中编制总指数的两种主要形式。

前者是先综合,再对比。

后者是先平均,再综合。

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方式是“先综合,后对比”,也即首先加总个别现象的指数化指标,然后通过综合对比得到总指数。

由于复杂现象总体的指数化指标是不能直接加总(不同度量)的,因而必须寻找一个适当的媒介因素,使其转化为可以加总(同度量)的形式。

那么,应该通过什么媒介因素,使指数化指标转化为何种同度量的形式呢?

解决这类问题有一般的规律可循。

例如,一个家电生产企业同时生产电视机,VCD等产品,各种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其产量是不能相加的,品种产量QQ2价格产值我们以各种商品的销售情况为例。

不同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都不能直接加总,它们都是不同度量的现象。

然而,每种商品的价格与其销售量的乘积即该种商品的销售额,它们却是同度量的,而且不受计量单位的影响。

从分析的角度看,商品销售额的变化又恰好反映了价格涨跌和销售量增减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编制多种商品的价格总指数时,就可以通过销售量这个媒介因素将指数化指标(价格)转化为同度量的销售额形式;而在编制多种商品的销售量总指数时,则可以通过价格这个媒介因素将指数化指标(销售量)转化为同度量的销售额形式这就解决了不同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不能直接加总的问题。

同度量因素能使复杂经济现象的各种经济成分由不能相加的异质形态转化为能够直接相加的同质形态的媒介体解决了复杂总体的加总问题,并不等于就解决了综合指数编制的全部问题。

如果我们将加总之后的两期实际商品销售总额拿来对比,这样得到的不过是全部商品的销售额指数(总值指数)。

显然,这样的结果既不能单独表明这些商品价格的综合变动程度,也不能单独表明其销售量的综合变动程度,而是反映了价格和销售量共同变化的结果。

为了编制出所需要的综合价格指数和销售量指数,还必须在指数的对比过程中将起转化作用的媒介因素固定起来,以便单纯反映指数化指标的变动情况。

这样得到的综合价格指数和销售量指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5-15-2归纳起来,上述综合指数的基本编制原理是:

(1)为了解决复杂现象总体的指数化指标不能直接加总的问题,必须引入一个媒介因素,使其转化为相应的价值总量形式;

(2)为了在综合对比过程中单纯反映指数化指标的变动或差异程度,又必须将前面引入的媒介因素的水平固定起来。

这样得到的综合指数具有不同于简单综合指数的特点:

一方面,它通过引入媒介因素解决了不同度量的现象不能直接加总的问题;另一方面,最后得到的指数计算结果又不会受到计量单位变化的任何影响。

可见,在综合指数的构造中,媒介因素的适当引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就是将“不同度量的现象”转化为“同度量的现象”。

但是应该注意到,同度量因素不仅仅是指数化指标的媒介转化因素,而且必须是一个水平相对固定的因素(即在同一综合指数的分子和分母中具有相同的水平),否则,它就不是同度量因素,而成为指数化指标了。

在综合指数中,同度量因素同时还起到对指数化指标加权的作用,因而也被称作综合指数的“权数”;相应地,具有同度量因素或权数的综合指数就是“加权综合指数”。

在编制综合指数时,首先必须适当确定同度量因素的指标性质,这是由指数化指标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般而言,当我们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其指数化指标是P。

而其同度量因素必须是一个与之相应的数量指标,两者的乘积加则是一个与指数化指标夕密切联系的价值总量;当我们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其指数化指标是q,而其同度量因素必须是一个与之相应的质量指标夕,两者的乘积PQ则一个与指数化指标Q密切联系的价值总量。

在同度量因素的指标性质确定之后,还必须具体选择同度量因素的水平。

尽管在同一个综合指数中,同度量因素的水平应该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其固定的水平却需要具体地加以选择,而且常常可以作不同的考虑,由此就得到不同综合指数编制公式。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加权综合指数公式。

商品销售量指数、工业产品产量指数、货物运输量指数等称为数量指标指数。

现仍以上表中的五种商品的销售量总指数的计算为例,说明数量指标加权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由于这五种商品的计量单位不同,其销售量不能直接相加,因此必须通过同度量因素价格P把不能直接加总的各种商品的销售量转变为可以相加综合的商品销售额,然后将两个时期的商品销售额加以对比。

为了反映销售量的变动,必须把价格这一因素固定起来,假定其没有变动,即价格必须同属一个时期。

一般地,可固定在基期或固定在报告期。

1采用基期权数。

它是以基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即用P0作为权数。

则商品销售量加权综合指数公式为:

5-3(5-3)式也称为拉氏物量指数公式。

拉氏指数公式中的同度量因素都是固定在基期。

(5-3)式可说明在价格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商品销售量综合变动的程度。

其分子是按基期价格计算的报告期假定销售额,分母表示基期实际的销售额,分子与分母的差额表示由于销售量的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金额。

根据上表的资料计算商品销售量加权综合指数,可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