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2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准备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长度单位
课时:
共4课时,第l课时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
二年级数学组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通过一年级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长度单位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现,并初步认识线段,为以后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四、评价任务
1.知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2.能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习环节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
设计意图
环节l
激趣导学
目标一
师: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
谁矮?
生:
回答问题
师:
高多少?
矮多少?
笔画一下。
能知道“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长度,这是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对长度有一定的
环节2
探究新知
目标一
目标二
1.师: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多媒体出示例1情境图)
生:
观察了解
2.师:
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
生:
亲自动手体会“1拃”。
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师:
总结要统一长度单位。
1.师:
呈现教学例2(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生:
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2.学生认识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知道古代人们用身体测量长度
初步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从观察尺子入手,研究尺子上的刻度、数字,建立1厘米的长度的表现
环节3
及时反馈
巩固提高
目标一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学生能独立完成练习
初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
环节5
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教师:
今天我们学会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
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七、作业设计
《准备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认识米
课时:
共4课时,第2课时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
二年级数学组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通过一年级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长度单位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现,并初步认识线段,为以后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
2.知道1米=100厘米
3.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建立1米的表象。
四、评价任务
1.知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知道1米=100厘米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米尺
六、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
设计意图
环节l
复习导学
目标一
1、复习导入
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生:
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
生:
我们知道厘米
2、引入新课
教师请两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黑板的场,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生:
太麻烦了
师:
老师这里有一把长的尺子,哪位同学来试一下,用这个量黑板。
教师引入米的学习。
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
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用厘米量比较长的物体不便利,从而使学生产生困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认识米。
环节2
探究新知
目标一
目标二
1.师:
用米尺来量黑板有什么特点?
生:
要方便点。
2.师:
量黑板这样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学生在书上用横线勾画,读三遍。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
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生:
1米里有100个1厘米
师小结1米=100厘米
2.师:
2米有多少厘米?
生:
200厘米
知道量黑板用米尺方便些
通过体验用20厘米的尺子和米尺量黑板,引入迷得学习
环节3
及时反馈
巩固提高
目标一二
练习一4
学生能独立完成做一做。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环节5
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目标三
教师:
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进一步理清思路,构建知识结构优化方法形成技能。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内容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长度单位
课时:
共4课时,第3课时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
二年级数学组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通过一年级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长度单位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现,并初步认识线段,为以后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
2.知道线段的特征。
3.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四、评价任务
1.能判断出哪些是线段
2.能量、画线段
五、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
设计意图
环节l
复习导学
目标一
1、复习米的知识
师: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另外一个长度单位,是什么?
生:
米
师:
1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
100厘米
师小结:
同学们真棒,老师还想让你们帮我一个忙,(引入新课)
2.教师出示两根毛线,这两个线是直的吗?
生:
不是
师:
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把这两根毛线变直。
教师指出:
这条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线段)
知道米的一些知道
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线段的学习
通过问答进行复习,巩固学生米的学习
环节2
探究新知
目标一
目标二
1.教师把线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
师: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生:
是,因为是直的。
2.学生完成书上第5页做一做第一题
3.小组讨论,教室里哪些是线段,并汇报。
1.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复习量法)
学生量,展示。
2.学画线段
师: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生:
会
师:
大家在本子上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学生在本子上画)
师: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3.教师演示:
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3的地方。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中理解了线段的意义
会量、会画线段
通过生活更好的理解线段的特点
环节3
及时反馈
巩固提高
目标一二
1.学生练习画线段
学生能独立完成做一做。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环节5
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目标三
教师:
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进一步理清思路,构建知识结构优化方法形成技能。
板书设计:
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内容来源: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
长度单位
课时:
共4课时,第4课时
授课对象:
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
二年级数学组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通过一年级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长度单位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现,并初步认识线段,为以后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思和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四、评价任务
1.能估测物体的长度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
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
设计意图
环节l
激趣导学
目标一
1、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
厘米和米
师: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和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和距离。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2、教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页插图
师:
你们觉得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啊?
生:
13米
。
(板书课题)
知道厘米和米的有关知识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能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环节2
探究新知
目标一
1.教师出示多媒体(小鸟的脚印)
师: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3.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4.学生讨论完成。
”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掌握厘米和米的运用
通过生活更好的理解厘米和米
环节3
及时反馈
巩固提高
目标一二
练习一8,9
学生能独立完成做一做。
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环节5
全课小结
拓展延伸
目标三
教师:
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进一步理清思路,构建知识结构优化方法形成技能。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旗杆比小数高,
高度应该是1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