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9012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docx

《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docx

人格心理学期中考试题

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包含的含义:

1.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互动方式。

2.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

(1)稳定的动机;

(2)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

和思维方式;(3)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

3.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如内

外向性、独立性、自信心等。

4.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

人格理论的概念: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所使用的概念体系。

个案研究的含义:

个案研究是一种以单独的个体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取向,它把个体看做一个整体,对之进行丰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

个案研究的长处和不足

优点:

1.注意细节,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动地描述。

2.具有很好的生态效度3.通过个案研究,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4.个案研究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不足:

1.个案研究一般是描述性的,很难得出因果结论,研究结果很难得到检测。

2.信息的可靠性很难保证。

3.质的分析很难提供对行为的精确描述4.难以直接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相关研究的长处和不足

优点:

1.它在自然环境中对其行为进行研究;2.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做好准备;3.相关研究允许研究者同时测量许多变量,进行多因素研究;4.不必像实验研究一样设置情境;5.结论有更好的推广性。

不足:

1.难以从质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2.无法揭示因果关系;3所获得的信息可能并不真实。

测评资料的类型:

自我报告资料、观察者报告资料、实验资料和生活史资料

获取S-data(自我报告资料)的途径包括:

(1)访谈,

(2)由个体定期记录和汇报所发生的事件,(3)人格问卷,(4)投射测验。

在人格结构中,特质是最基本的构建单位,但不算唯一的构建单位。

统我正是这样的一个构建单位

特质是Allport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

Allport将其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又进一步将个人特质区分为:

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个体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人格特质,最能代表个人的特点,在个人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机能自主可分为持续性机能自主和统合性机能自主。

持续性机能自主是原始、基本的动机系统,用于解释许多重复性行为模式以及对规律和熟悉性的偏好,它在动物和人类身上都是存在的。

Cattell也作了共同特质和独有特质的区分;从来源上可以讲特质分为本体性特质和环境塑造特质;根据内容还可以把特质分为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和动力特质。

此外,Cattell还将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Eysenck认为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外向性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这个维度的一端为典型的外向特征群,另一端为典型的内向特征群。

神经质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此维度的一端为情绪不稳定,另一端为情绪稳定。

情绪不稳

定为高神经质,情绪稳定为低神经质。

精神质是一个重要人格维度,此维度的高分端为高精神质,低分端为超我机能。

超我机能者显示出仁慈和好心肠等特点

五因素人格维度:

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唤醒是指大脑皮层随时反应的警觉状态,它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的激活水平。

左右脑分工理论

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

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思脑”、“学术脑”、“语言脑”

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想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

所以右脑又可称做“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1915年,Freud在《潜意识》一书中将个体的心理生活分为三个层次: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1923年,Freud在《自我与伊底》一书中提出了新的人格结构观点,即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Freud提出的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等口腔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口腔一带是获得快感的中心。

此时期性的满足不适当会产生口部类型的人格。

满足过多,可能发展为依赖人或纠缠别人的性格。

满足太少,可能形成紧张与不信任的人格。

2、肛门期(1-3岁):

儿童肛门一带成为快感中心,对肛门粪便的潴留与排泄均能得到快感。

但无论排泄或不排泄,儿童都可能与父母的训练发生冲突。

强烈冲突可能导致肛门期人格。

一种是肛门排泄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邋、浪费、无条理和放肆。

一种是肛门便泌的人格特征,表现为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小节,固执、小气。

3、性器期:

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此时期儿童喜欢抚摩生殖器和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想。

男女儿童分别出现“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4、潜伏期:

儿童5、6岁后,性冲动开始进入暂时停止活动时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开始。

此时期最大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将精力投放到社会允许的各种活动中去。

5、生殖期:

性的能量重新涌现出来,恋父(母)情结复活。

但对异性父母的乱伦感情仍处于较潜意识的状态。

此时期最重要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考虑建立稳固的、长期的性关系。

Freud的防御机制

合理化/文饰作用:

以社会认可的好理由来取代个人内心的真正需要,即所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投射:

将自己内心不为社会认可的冲动加在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有这种冲动。

反向作用:

就是以与现实相反的方式行事。

例如本来有强烈的冲动亲近异性,却表现出对异性的极端厌恶。

荣格(Jung)把潜意识划分为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两个水平。

集体潜意识中的经验以原型的形式出现。

原型包括人格面具、阴影、真我、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等几个类型。

Adler提出了四种生活风格类型:

控制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社会型。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自我同一性是Erikson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体验。

Erikson关于人的发展八个阶段的理论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母婴关系决定决定是否能够发展起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感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1-3岁)随着生理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开始自动探

索外部世界。

父母的耐心和温和鼓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性和自信;反之,家长不适当的教养方式(溺爱或冷漠)则会使孩子自我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感(3-5岁)父母对待儿童表现出来的对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形象力和好奇

的态度,决定儿童能否在这一阶段提高自主能力,或者产生依赖和内疚感。

4.勤奋对自卑(5-12岁)此阶段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建立同伴关系,顺利完成任务能够

使儿童体验到勤奋带来的自信和快乐。

此时父母和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他们避免自卑。

5.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12-20岁)这个阶段,青少年正在经历一些心理和生理的剧烈变

化,他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

能否将他人的评价与自我认识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自我接纳的自我形象,决定了他们能否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否则就会出现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20-24岁)此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个体需要与别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如

婚姻),良好的亲密关系能够帮助个体摆脱孤独。

7.生产对停滞(25-65)此阶段个体的主要任务对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人们通过照顾家庭、

努力工作以获得生活的快乐和满足,否则会感到意志消沉,失去希望。

8.完满对绝望(65岁至死亡)此时回顾一生,若是满足的心情占主导,就能获得一种完满

的感觉;若总是对一生感到失望,就会给自己带来绝望之感。

基本焦虑是Horney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它是指一种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所感受到的、无处不在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Fromm区分了五种需要:

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性需要和定向的需要。

Fromm从人与物和人与人的关系角度划分了同化和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取向。

在同化过程中,

(1)接受倾向。

这种人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物质或精神产品;

(2)剥削倾向。

这种人用强取豪夺或狡诈欺骗从外界得到他需要的东西;(3)囤积倾向。

这种人通过囤积和节约来获得安全感,讲究秩序和清洁;(4)市场倾向。

这种人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把自身也看成商品。

生产性倾向是一种理想人格。

是人类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状态。

这种人只关心作为人的爱与理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在社会化过程中,受虐倾向者通过屈从他人或成为某种势力的一部分来逃避孤立无援的处境;施虐倾向者追求权力,通过使他人屈服和痛苦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破坏倾向者由于害怕自己营造的世界被侵犯而主动地非理性地去摧毁对象;迎合倾向者回访起重机的个性,有意无意的与他人保持一致,根据社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自发性倾向者积极表现人的情感和理想潜能,既保持自我的独立和完整,由于自然、社会、他人融为一体。

Skinner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强化,是指跟随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

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物还可以分为初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

惩罚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i,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减少的条件。

惩罚包括正惩罚和

负惩罚。

行动之后给予的强化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歇的。

即:

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间歇强化程序

定比强化:

在有机体做出一定数目的正确反应之后才给予一次强化。

定时强化:

经过一端固定的时间间隔后对有机体进行强化

不定比强化:

在有机体做出不定数目的正确反应之后给予一次强化,但平均反应次数是确定了的。

不定时强化:

经过一段随机或可变的时间间隔对有机体进行强化,但平均时间间隔是预先确定了的。

对接近目标行为的多个具体反应逐步予以强化,这种方法被称为连续性逼近。

驱力是指任何能够驱动有机体表现出一些活动的强刺激。

线索是决定有机体产生什么反应,何时、何地做出反映的刺激。

当反应在一个刺激环境中习得后,如果其他环境的线索与习得的刺激环境有相似之处,该反应也会在其他环境中出现,这个现象被称为泛化。

分化意味着仅对特定的线索作出反应。

趋避冲突是指同样的行为会导致奖励与惩罚两种结果,个体对同一目标存在趋紧与回避两种互相竞争的趋势。

双避冲突是指个体必须在两个不喜欢的目标之间选择一个。

进退两难,腹背受敌。

双趋冲突是指需要在两个同等喜爱的目标之间选其一。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双重趋避冲突是指两个目标同时既有令人喜欢又有令人不喜欢的方面。

当个体需要从中择一时,就会产生双重趋避冲突。

Dollard儿童期的四个关键训练阶段

(1)喂养情境。

由于进食可以降低饥饿驱力,进食行为得以强化。

母亲为孩子提供喂养

环境决定何种反应会被强化。

(2)排便训练。

这个阶段会产生个体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3)早期型训练。

早期型训练常常是对手淫行为的惩戒。

这会导致冲突:

性冲动依然有

吸引力,但是却会唤起焦虑。

(4)愤怒-焦虑冲突:

儿童期会产生许多挫折,比如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儿童期的依赖

感等。

儿童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或攻击行为对人格发展也很重要。

Maslow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希望干适合自己的事情,希望成为它能够成为的那种人。

自我实现的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

要达到自我实现的要求是:

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心、同理心。

真诚一致即要求对自己不加任何矫饰,不加任何隐瞒和作假,变现真实的自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个体在任何条件下,即便表现出弱点和错误的时候,都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

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他人的一切经验,包括欲望、恐怖、冲突等。

May人格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时期,两三岁以前的儿童基本属于这个阶段,此时个体还没有自我意思,个体的各种潜能也尚未发掘出来

第二个阶段是反叛阶段,个体开始寻求建立自身内在的力量。

这个阶段一般出现在2至3岁,并且在未成年期会一直持续。

第三个阶段是一般的自我意思阶段。

它出现在婴儿期并持续到青少年后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有能力理解自己的错误,并能从中吸取教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四个阶段是创造性的自我意识阶段。

个体达到这一阶段才意味着人格的成熟。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意识能够超越各种限制,并且能够经验到没有扭曲的真相。

控制点也称内外控,是指个人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

一种是内控型的人,另外一种是外控型的人。

BP=f(E×RV)BP→行为潜能E→期望;RV→强化值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称为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替代强化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的信念。

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

自我效能主要来源于是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行为的成败经验。

一般来说,个人的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出了亲身掌握的经验以外,替代经验即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后果也会影响自我效能,尽管它的影响不如前者强有力。

自我效能具有以下四项功能: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4)影响新行为的习得与已习得行为的表现

Bandura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主体(人)行为和环境这三种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风格:

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和乐观主义的认知风格。

归因内容维度:

1.控制点维度。

2.稳定性维度。

3.可控性维度。

4.普遍性维度。

乐观主义与健康关系的机制:

1.通过免疫系统这一机制;

2.通过情绪机制;

3.机制是认知过程;

4.通过增进社会联系这一机制;

5.通过直接的行为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