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之理疗学详细笔记分析.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538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3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治疗之理疗学详细笔记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物理治疗之理疗学详细笔记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物理治疗之理疗学详细笔记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物理治疗之理疗学详细笔记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物理治疗之理疗学详细笔记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治疗之理疗学详细笔记分析.doc

《物理治疗之理疗学详细笔记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治疗之理疗学详细笔记分析.doc(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治疗之理疗学详细笔记分析.doc

理疗学

理疗学

编辑:

馨雨晴

目录

直流电疗法 -1-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7-

电水浴疗法 -10-

低频电疗法 -12-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 -16-

经皮电刺激疗法 -19-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19-

间动电疗法 -20-

超刺激电疗法 -22-

低频高压电疗法 -22-

中频电疗法 -23-

音频电疗法 -24-

调制中频电疗法 -25-

干扰电疗法(ICT) -26-

音乐电疗法 -28-

高频电疗法 -28-

光疗法 -37-

超声波疗法 -49-

磁场疗法 -52-

传导热疗法与冷疗法 -53-

生物反馈疗法 -56-

馨雨晴

理疗学

理疗学

详细笔记

直流电疗法

人体的物理性能——生物电性能。

§电疗法分类:

直流电疗法★

直流电治疗技术、直流电离子导入技术、电水浴疗法

低频电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功能电疗法(补充)

间动电疗法、超刺激电疗法、低频高压电疗法

中频电疗法★

音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

超短波疗法、短波疗法、微波疗法

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

电流:

在电场作用下,自由电荷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移动,便形成了电流。

直流电:

电流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叫直流电。

直流电疗法:

用直流电通过人体一定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疗法。

§直流点的分类:

1.稳恒直流电

电流强度不随时间而变化,电流的形式呈直线形;

2.脉动直流电

电流强度随时间而变化,变化规则者称规则脉动直流电,不规则者称不规则脉动直流电;

3.断续直流电

周期性地通电和断电。

§人体对直流电的导电性:

组织的导电性与其含水量有直接关系。

根据组织和器官对直流电导电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四类:

★优良导体脑脊液、淋巴液、血液、胆汁、眼玻璃体

★良导体肌肉、汗腺、肝、脑、肾

★劣导体干的皮肤、骨、皮下脂肪组织

★绝缘体干的毛发、指甲

皮肤的导电率主要是由皮肤上汗腺和皮脂腺所决定的,全部汗腺的面积占整个皮肤面积的1/10,所以皮肤电阻很大。

干的皮肤几乎完全不能让直流电通过,应用直流电时,电力线主要经汗腺穿过皮肤,少部分有皮脂腺穿过。

★直流电疗的理化特性:

§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机体组织液中的带电粒子(无机离子、胶体粒子)发生迁移,产生了电离、电解、电泳和电渗等理化现象。

这形成了直流电疗法的理化基础。

§1.电离

阳酸阴间(碱)

电离是电解质溶于水后发生的化学现象。

NaClNa++Cl-

溶液保持中性:

溶液中的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量相等。

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呈动态平衡。

2.电解:

电解质溶液在直流电作用下,所发生的分解过程叫做电解。

电解反应是电解质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理化现象。

电解反应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叫电解产物。

电解过程是不可逆的。

★电解产物的的临床意义:

电解产物(即HCL和NaOH)蓄积到很高度时,便可破坏活性组织甚至烧伤组织,故治疗时须注意防止化学烧伤。

故行直流电疗时,必须用厚约1cm的湿布衬垫至于金属电极与皮肤之间吸收酸、碱,防止组织灼伤的发生。

外科常利用电解现象来破坏皮肤上的赘生物如疣、痣等。

眼科也常用电解作用拔出倒睫。

电化学疗法:

利用电极下的化学反应用于治疗肿瘤。

3.电泳和电渗

(1)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

无极分子:

分子的正负电荷的中心重合时,正负电荷相抵消而不呈电性。

有极分子(偶极子):

分子的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时,一端呈正电性,一端呈负电性。

水分子就是一种偶极子。

有机分子两极所带电荷越多,分子极性就越强。

但由于分子处于不断运动状态,分子间的排列杂乱,所以整个物体不呈电性。

(2)离子的水化及运动速度

当电解质溶于水时,构成电解质的各离子就开始吸引具有相反极性的水分子,水分子立刻以负极与电解质分子上的阳离子相吸引,以正极与电解质分子上的阴离子相吸引,而在离子周围定向排列起来。

这一过程称为水化。

当水分子与电解质阴、阳离子的这种吸引超过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力时,阴阳离子间的化学键就会断裂,电解质解离成离子。

NaCl分子

分子被水化

进一步水化分子被拉长

分子被拉断

水化膜:

定向排列在离子周围的这些水分子称为水化膜。

水化膜的厚度(即结合水分子的量)的影响因素: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温度;被水化离子的化合价。

电场中离子运动的速度:

电场中离子的运动速度是不同的,当距离一定时,电离子的运动速度与离子的有效半径(包括水化膜在内的半径)成反比。

离子的有效半径:

Ca2+,Mg2+>K+,Na+

离子的运动速度:

Ca2+,Mg2+

蛋白质电离及其等电点:

碱性溶液中(OH-)(PH>7)

—COOH+OH-→—COO-+H2O

酸性溶液中(H+)(PH<7)

—NH2+H+→—NH3+

等电状态:

当达到某种酸碱度时,羧基释放的H+相当于氨基吸收的H+时,氨基酸所带正负电荷数相等,称等电状态。

此时蛋白质胶体溶液最不稳定。

等电点:

处于等电状态的酸碱度或PH值即为等电点。

人体体液偏碱性,因此等电点是偏酸性(PH<7)的。

§电泳和电渗

电泳和电渗是直流电通过胶体时同时出现的两种现象。

胶体粒子(蛋白质)通过电离,使粒子表面带电。

人体内的体液偏碱性,使蛋白质中的羧基释放出H+而带负电荷。

★电泳:

直流电场作用下,带负电的蛋白质移向阳极。

★电渗:

直流电场作用下,带正电的水和离子移向阴极。

电泳的效应

电渗效应

阳极下:

蛋白质密度↑,组织渗透压↑

阴极下:

蛋白质密度↓,组织渗透压↓

阳极下:

组织含水量↓

阴极下:

组织含水量↑

这种在直流电不同极性作用下蛋白质密度和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势必影响到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直流电的生理作用:

直流电对人体的作用取决于它在组织中引起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离子、水分及胶体质点的迁移导致局部组织离子浓度的变化,这是直流电生理作用的主要依据。

(一)对离子浓度和细胞膜通透性的作用

1.离子浓度改变与组织兴奋性

直流电作用下,体内各种离子发生迁移,因移动方向、移动速度不同而产生了局部离子浓度的变化。

迁移速度的影响因素?

答:

离子的有效半径(取决于化合价、原子量)

Ca2+,Mg2+

阴极:

[K+]、[Na+]↑;阳极:

[Ca2+]、[Mg2+]↑

§正常情况下,体内一价和二价金属离子经常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它们之间保持着恒定的比例关系。

当其浓度发生改变时,即可引起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N-M兴奋性={[K+]+[Na+]}/{[Ca2+]+[Mg2+]+[H+]}

阴极:

[K+]↑,K+(抑制AchE),Ach↑,组织兴奋性↑

阳极:

[Ca2+]↑,Ca2+(强化AchE),Ach↓,组织兴奋性↓

结论:

直流电场中,阴极下组织兴奋性↑,阳极下组织兴奋性↓。

2.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答: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的状态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回忆:

等电状态、等电点?

等电状态:

当达到某种酸碱度时,羧基释放的H+相当于氨基吸收的H+时,氨基酸所带正负电荷数相等,称等电状态。

等电点:

处于等电状态的酸碱度或PH值即为等电点。

人体体液偏碱性,因此等电点是偏酸性(PH<7)的。

★直流电场下,不同极性下细胞膜的通透性的变化

阳极

通透性 ↓

阴极

通透性↑

等电点

PH<7,接近等电点;

蛋白质分子呈中性;

易于聚集,细胞膜致密。

PH>7,偏离等电点;

蛋白质分子多带负电荷;

不易于聚集,易膨胀,细胞膜疏松。

电泳电渗

蛋白质密度↑,

组水含量↓ ,

细胞膜致密。

蛋白质密度↓,

组水含量↑,细胞膜疏松。

作用

组织的反应

阴极

阳极

对蛋白质的影响

加强膜蛋白的负性,其分散度增大

中和膜蛋白的负电,蛋白质易凝结

细胞膜通透性

组织兴奋性

电极下PH改变

碱(PH↑)

酸(PH↓)

对神经作用

兴奋

抑制

皮肤感觉

针刺感

烧灼感

★临床意义:

直流电阴极具有提高兴奋性的作用,能提高神经肌肉组织的紧张度;反之,阳极则有降低兴奋性的作用,这在感觉神经方面表现为镇痛作用。

利用阴极下水分增多、蛋白质吸水、易于溶解膨胀变软的作用,能使瘢痕软化,使干燥组织变软;

利用阳极的脱水作用,来消除局部组织肿胀,或是渗出物增多的病灶干燥;

利用直流电的电解作用来破坏小的赘生物或拔出倒睫;

直流电阴极能使局部组织细胞膜的交换加快、代谢增强的作用,治疗慢性炎症及长期不愈合的溃疡。

(二)对血管和血液循环的影响

局部效应:

局部血管扩张(阴极明显)。

节段反射作用:

作用皮肤反射区,可加强相应脊髓节段支配的深部脏器的血液循环,改善器官的活动能力,达到治疗目的。

如领区直流电疗法可调整脑部血循环状态;短裤区直流电疗法改善盆腔脏器血循环等。

毛细血管扩张和管壁渗透性增加,改善了组织血液供应和营养,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提高了组织细胞的生活能力,使再生过程加强,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渗出性炎症的消散和吸收。

因此,神经损伤、慢性溃疡可用直流电疗法。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非常复杂,因极性、刺激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机体功能状态而不同,可引起兴奋,亦可引起抑制,甚至使组织功能完全停止。

由直流电引起的神经功能完全停止,维金斯基称为直流电间生态,其实质是电麻醉。

例证:

强电流刺激去脊髓蛙的大腿和小腿时,坐骨神经传导完全丧失,这时即使受到最强的刺激,脚掌亦不收缩;但电流一经切断,脚掌的反应即恢复。

★间生态学说

维金斯基认为:

无论在神经上施加何种刺激,并产生持续不断的作用,均能在神经上造成稳固的局限性兴奋灶。

这种兴奋性发展到相当程度,组织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即间生态。

间生态现象发生的原因:

机体一次性受到过强刺激;刺激持续时间过久。

间生态现象的临床意义:

治疗疾病时,一次剂量不宜过大,频次不宜过多,疗程不宜过长。

在脊髓部位通直流电,阴极阳极位置放置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影响:

下行电流

上行电流

上行电流

下行电流

升高血压

降低肌张力

使血沉加速

降低血压

升高肌张力

使血沉减慢

2.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高级神经中枢(视丘、下丘)

直流电刺激

皮肤自主神经感受器

脊髓后根

脊髓侧角自主神经中枢

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效应器

局部皮肤毛细血管反应

深部组织和脏器的反应: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代谢;改善组织营养

直流电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后,还可继发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变:

如颈部直流电对甲状腺、腰部直流电对肾上腺、乳腺区直流电对性腺都会发生影响。

3.对皮肤感觉神经的影响

直流电对皮肤感觉神经末梢有刺激作用,当电流强度很弱时有蚁行感,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可有针刺、刺痛、灼痛等感觉。

临床治疗中,电流强度的增减过快会引起剧烈程度(即使电流强度较小),反之,缓缓地增加电流强度,即使超过痛阈也可能不出现刺痛感。

提示:

治疗时应缓慢增加电流强度,有针刺感即停止增加电流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