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整合专题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5227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整合专题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通史整合专题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通史整合专题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通史整合专题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通史整合专题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整合专题篇.docx

《通史整合专题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整合专题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史整合专题篇.docx

通史整合专题篇

通史整合.专题篇

一、中国古代史

1.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公元前221年以前)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原始

社会

①传三皇五帝为部落首领

②尧舜禹时出现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呈“公天为下”局面

①土地为氏族公社所有

②原始农牧业发明,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处于石器时代,耒耜出现,刀耕火种,“游耕”状态

③手工业发明制陶,最早学会养蚕缫丝,已掌握冶铜技术

①传说尧设专职观察天象、神农氏发明中医药

②产生图画文字

③原始歌谣、原始歌舞、原始彩陶画为后世文学艺术的源头

夏、商、

西周三代

奴隶制社会

(约前2070一前771年)

①夏朝确立王位世袭制

②商朝王权和神权结合紧密,中央设相和卿士,在地方推行方国制

③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辅以礼乐制,家国一体,周王为天下共主

①井田制下土地国有

②生产力处于青铜时代,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③西周具备后世主要作物,定居农耕,耜耕为主,集体劳作

④工商官营。

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名

①商朝出现甲骨文、金文,西周产生大篆

②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③夏商留下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夏朝有《夏小正》;商朝有“殷历”,采用世界历时最久的干支记日法

春秋战国

社会大变革

时期

(前770一前

221年)

①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割据混战

②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促进社会大变革,血缘宗法制贵族政治转向选贤任能的官僚政治、世卿世禄制转向养士军功制、封邑制转向官俸制、封国体制转向郡县体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转向中央集权,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选修l内容)

③由分裂混战走向天下一统,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①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

②春秋时鲁国“初税亩”等税制改革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战国变法运动使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租佃剥削方式和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

④农业产生世界领先的垄作法,战国时已用铁犁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等

⑤工商食官局面打破,出现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冶铸已能制造钢剑,城市和商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

⑥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以保护小农经济

①私学兴起使教育平民化。

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以儒、墨、道、法为代表共同构造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②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中庸”,私学创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③《诗经》和“楚辞”为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基石

④职业艺人优伶出现。

战国帛画反映绘画走向成熟

⑤算筹记数法形成。

春秋留下最早的哈雷彗星观测记录,历法确立l9年七闰。

战国产生司南、世界最早的星表、中医奠基作《黄帝内经》等

2.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秦朝

封建大—统(前221—前207年)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制,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辅政,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征服百越;进行大规模移民(选修4内容)

④秦法苛严,赋役沉重,统治残暴,导致短命(选修4内容)

①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和车轨

②修建自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

③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

①秦始皇统一文字,通行小篆,后又有隶书

②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

两汉时期

中华文明

初步发展

(前202一公元

220年)

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侍臣,形成“中朝”决策局面

②汉高祖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对抗朝廷,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加强中央集权

③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选官以孝廉为主要标准

①以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为重心的农耕经济兴盛(增补内容)

②西汉推行代田法和耦犁,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的耕作法,发明播种工具耧车,种植以一年一熟为主。

关中兴修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东汉时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掌握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西汉丝织技术高超。

东汉青瓷成熟

④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重农抑商,发布贱商令。

通用五铢钱.城市市坊分开

⑤海陆丝绸之路开通,陆路为主,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获得“丝国”美誉

①汉初统治者奉道家“无为”思想与民休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确立经改造的儒学思想为正统,推广儒学教育

②佛教传人,道教兴起(增补内容)

③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

蔡伦改进。

西汉进行太阳黑子观测,产生浑仪,出现农书《汜胜之书》。

东汉产生世界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中医宝典《伤寒杂病论》

③盛行楚辞和半文半诗的赋

④书法处于自发阶段;绘画门类丰富,马王堆帛画、洛阳古墓壁画以工笔重彩著名

 

3.中华文明的曲折和繁荣——魏晋隋唐(220—907年)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魏晋大

分裂和

中华文

明的曲

折演进

(220—

581年)

①社会战乱动荡不安,出现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局面

②中央机构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③朝廷选官采取九品中正制,重门第而轻才干

④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选修l内容)

①北魏实行均田制

②北方战乱使江南开发加快(增补内容)

③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使用耕耙技术,为后世沿用。

曹魏改进翻车用于灌溉

④灌钢法产生;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⑤民间手工业受摧残,商业不振

①佛、道盛行一时,同儒学并称三教,互相渗透

②贾思勰《齐民要术》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③志怪小说《搜神记》等出现

④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钟繇、王羲之对楷书形成贡献最大。

《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王”是草书大家

⑤顾恺之留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名作和“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鼎盛(581—

907年)

①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体制,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用人纳谏,文德治国,民族政策开明,对外开放,开创“贞观之治”(选修4内容)

④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①隋朝开通大运河促进江南开发,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与政治重心分离

②唐朝创制灌溉工具筒车,江东出现曲辕犁使耕犁相当完善

③唐朝中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并废止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⑤唐朝丝织品轻盈精湛,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民间丝织业发达,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唐末南方丝织品的数量与质量逐渐超过北方

⑥长安、洛阳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市坊分开,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唐朝后期南方城市崛起,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⑦外贸海陆两旺,瓷器大量输出,远达欧洲、非洲。

广州是重要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①隋朝出现“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地位受到挑战,韩愈首倡复兴儒学

②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在唐末用于军事

③唐朝进入诗的黄金时代,名家流派辈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传奇小说和词产生于唐朝

④唐朝是楷书盛世,形成欧体、颜体、柳体,颜真卿的行书,张旭、怀素的草书久负盛名

⑤绘画名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的作品吸收外来画风,敦煌莫高窟艺术盛极一时

4.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两宋元朝(960--1368年)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两宋

中华文明

新发展

(960—1276年)

①北宋设中书门下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和枢密使,分割相权

②“重文抑武”,将地方兵权收归中央,选地方精壮充实禁军,以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但也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③王安石从富国、强兵、取士三方面进行变法,最终失败(选修l内容)

④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为文官政治和平民社会创造条件(增补内容)

①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关系发展(选修1内容)

②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出现水力高转筒车

③制瓷技术高超,出现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织锦吸收花鸟画写实风格

④“商业革命”:

两宋都城开封、临安为商业中心,城市市坊界限打破,政府监管放宽,早市、夜市相连;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⑤外贸以海路为主,同亚非几十个国家贸易,关税成为重要财源

①用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的程朱理学产生并渐为官方哲学,陆九渊将其发展为“心学”

②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性进展,雕版印刷出现彩色套印技术,毕升发明胶泥活字,火药在军事中广泛使用,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相继外传深刻影响世界

③北宋铸针灸铜人

④词成为文学主流形式,有婉约和豪放两大派。

市民文学话本、散曲兴起

⑤苏轼为行书大家。

宫廷画最活跃,画学兴起。

风俗画为当时亮点,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

元朝

空前大—统(1271—1368年)

①中央设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权重,后期大到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中书省还直辖河北、山西和山东。

中央还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下设路、府、州、县及宣慰司,行省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①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改变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②大都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泉州是第一大港。

政府在多个港口设市舶司,制定市舶法则,进出口货物实行抽分和发公验、公凭

①从元朝开始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增补内容)

②郭守敬创制简仪和编订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

王祯著《农书》

③散曲和杂剧盛行,关汉卿和马致远的成就最高,杂剧标志古代戏剧的成熟

④赵孟頫以行书著名。

文人画成就突出,写意画精品多,以王冕《墨梅图》为代表

5.中华文明的迟滞——明、清前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明朝

社会发展

与停滞

(1368

—1644年)

①明朝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②明太祖废除地方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司、都指挥使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③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增补内容)

①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

②南方出现一年三熟制,发明风力水车

③l6世纪以前钢铁冶炼一直领先世界。

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为著名丝织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使用花楼机。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宣德青花瓷被奉为珍品,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④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⑤形成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长途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⑥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和“贱商”,实行“海禁”,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出现适应国外客户需要的产品,被誉为“瓷器大国”

①明中期,王阳明集心学大成

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学说;明朝后期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正当私欲

②珠算普及。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科技著作具总结性,属经验型实用性科技。

《本草纲目》为“东方医药巨典”,对现代生物学产生影响(选修4内容)

③适应市民需求的小说兴盛,尤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著名

④文征明以行书著名。

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为写意画精品。

戏曲以昆曲著名,广泛流行

清朝前期

社会发展

和危机

(1644—

1840年)

①清初,议政王大

臣会议制约皇权,康熙帝添设南书房分割权力

②雍正时设置军机处,使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③康熙帝平定内乱,统一台湾,尊重儒学,团结蒙藏,抗击侵略,开创康乾盛世

①人地矛盾加剧,新增耕地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②南方丝织业继续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③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继续发展

④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⑤“闭关锁国”政策形成,只留广州

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外贸

⑥有限外贸中,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①明末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顾炎武倡导经世治用,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提出“天下唯器”和“静即含动”的唯物思想和朴素辩证法

②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④小说以《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著名

④郑板桥《墨兰图》是写意画精品;昆曲、秦腔、越剧、黄梅戏等剧种流行,以同光年间成熟的京剧影响最大

二、中国近代史

1.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转型(1840--1895年)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19世纪

40—50

年代半

殖民地

化开端

和近代

化孕育

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为标志,开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历程,被迫放弃严厉的闭关政策,中外关系开始从传统的朝贡体系向条约体制转变,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痛苦的近代化历程肇始

②社会矛盾加深,反侵略、求民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面临的政治主题,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l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出现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③1856年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趁中国内战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被迫开放使对外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白银继续外流

②通商口岸出现外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中国产业工人和受雇洋人的买办产生

③洋货大批涌人东南各省,促使中国“纺”与“织”和“织”与“耕”的分离,封建自然经济在沿海地区渐趋解体

④列强对中国农副土特产品的大量收购,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⑤在通商口岸,“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

西餐馆、欧式洋房开

始在中国出现。

外国近代航运在中国开办

①1840—1860年为中国近代化的启蒙时期,西学东渐局面重启,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刊,少数开明官吏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冲破华夷观念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在恪守封建纲常的前提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为中国近代学习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纲领性文件

19世纪

60—90

年代半

殖民地

化加深

与大规

模近代

化启动

①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门户完全打开,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公开勾结以镇压太平天国

②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结束

③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地主势力崛起,清政府中洋务派和顽固派形成。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开始操纵国家大权(增补内容)

④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总理衙门建立,外交走向近代化,中外暂时“和好”局面出现,不再视列强为夷而改称洋人

⑤1894--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①随着外国经济势力遍及沿海并深入内地,中外贸易出现入超

②洋务派发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败宣告富强愿望破产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东南沿海出现,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④外国开始将铁路、电话、电报引入中国,清政府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各大口岸相继涌现轮船公司

①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

兴学堂、派留学生使教育走上近代化道路,开拓人

才培养新渠道

②从洋务派分化出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主张推行君主立宪制,与外国“商战”,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行动

③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出现,外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

2.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在屈辱中探索(1895--1919年)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1895—

1912年

中国完

全半殖

民地化

和政治

近代化

突破

①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从技术转向制度。

l894年兴中会确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标,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兴起

②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98年,光绪皇帝主持百日维新,因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失败(选修l内容)

③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引发l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外联合绞杀义和团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

1905年,宣布“预备立宪”,但无力挽救危机,相反加速其灭亡

⑤1905年同盟会成立,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推翻清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但革命派屈从军阀,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增补内容)

②l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20世纪初,清末“新政”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④詹天佑主持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

(选修4内容)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汽车为大城市官贵代步工具,出现有轨电车。

冯如制造飞机

①甲午战争前后,维新变法思潮得到发展。

康有为斥新学为伪经,奉孔子为改制先师,把西学和儒学结合。

梁启超宣扬变法才能图存。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维新派推动光绪帝主持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首次正面交锋,掀起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选修2内容)

②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兴起,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绘制共和制和议会政治蓝图,为民主革命准备思想基础

③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维新派大办报刊,后革命派也创办《民报》等与之论战。

l905年,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电影事业起步⑤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中,“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1912—

1919年

近代化

探索深

化和民

主革命

转型

趋势

①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和宋教仁遇刺后,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选修2、选修4内容)

②袁世凯复辟帝制、签订丧权的“二十一条”,引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和护国运动。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状态(选修2、选修4内容)

③1917年,反对张勋复辟后,孙中山又发起反对段祺瑞专权的护法运动,但终究失败(选修2、选修4内容)

④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并成为战胜国(选修3内容)

辛亥革命胜利,出现实业救国思潮和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短暂春天”,为新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提供阶级和经济基础

①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等称谓。

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公历代替传统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②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进步知识分子力图“根本之救亡”,开展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倾向

③一战引起人们对欧美政治制度的怀疑,全盘西化的喧嚣被中西杂糅的思想取代。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

3.近代中国新探索及其挫折(1919--1937年)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1919—

1927年

中国共

产党创

立和国

民大革

命时期

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②北洋政府外交屈辱与抗争并存。

1919年,中国代表拒绝在损害中国权益的巴黎和约上签字。

在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九国公约》确认“尊重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选修3内容)

③1920--1922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但失败(选修4内容)

④1921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三大决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以扩大组织

⑤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⑥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谋求和平统一。

1925年,孙中山病逝,随后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选修4内容)

⑦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革命势力很快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结束北洋军阀统治

⑧1927年,“四一二政变”与“七一五政变”相继发生,国民大革命失败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②中国首条航线开通。

近代筑路技术传人,陆续修建一些公路。

大城市

开始设立广播电台

①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以马克思主义宣传为主流,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准备思想基础

②孙中山完成《实业计划》编写,受苏俄和中共影响,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反帝和节制资本等主张

③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毛泽东思想萌芽

1927—

1937年

国共十

年对峙

时期

①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国民政府派系混杂,军官拥兵自重局面长期存在

②大革命失败使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八七会议”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但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利,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启动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

中共在全国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后,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③受共产国际影响,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长征结束后,革命中心转移到北方,面对中日矛盾不断激化的形势,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转向合作抗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