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3909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docx

《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docx

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

浙江嵊泗中学18-19学度高二上第一次抽考-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综合选择(共36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萌蘖(niè)枯槁(gǎo)先妣(pǐ)槲寄生(hú)

B.氛围(fèn)衍生(yǎn)妊娠(chén) 龟裂(jūn)

C.瓤肉(ráng)鹰隼(sǔn)呱呱坠地(gū)果脐(qí)

D.疱疹(bāo)镌刻(juān)笑靥(yè)盐梅卤(rǔ)

2.以下各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毛坯冒昧纹身蛊惑B.逶迤斑斓盘踞震憾

C.奠定幅员抵押金钢砂D.婆娑青睐隐蔽谏阻

3.以下各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总投资118亿元、历时37个月建造的杭州外跨海大桥全线贯通以后,参观游览的人不绝如缕。

B.小李给刚丢了科长一职闷闷不乐的老张发去了“祝您官运亨通”的短信,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C.公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其宗旨是明确的,它不是要人们使用不规范的词形,就是要倡导人们选择推荐的词形。

D.新泽西网队屡战屡败,联盟垫底,期望其本赛季青出于蓝提升排名,连理论上的可能都没有了。

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A、随着手机的迅速普及,手机文化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

健康的主流文化能否占领手机文化市场取决于文化创新思维与新技术的紧密结合。

B、国务院法制办被要求在一个月内制定出《校车安全条例》,这是因为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C、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限度,且有继续扩大之势。

长此以往,不仅可能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也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D、关于课外阅读,这位教育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诗词、小说最好推荐给初中生,曲赋和笔记文学则最好推荐给高中生比较合适。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片段,完成5-6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5、“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6、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7、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B、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

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D、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8、文言句式和“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相同的是()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C、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D、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9、没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句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0、与例句“雨泽下注”加点字此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东犬西吠

C、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D、耻学于师

11、“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B、古者富贵而名磨灭C、渔父莞尔而笑D、呱呱而泣

12、把以下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3分)

(1)然而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如韩愈、苏东坡等,虽入世旺名却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2)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的名士,屈指可数

(3)时代变,时尚也变,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的这类人,流变更迅疾,旗帜改易更快

(4)名流则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社会越交汇,名流也会越多

(5)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这类人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

(9分)

风干的名著

有关名著的改编缩写问题,多年以来聚讼纷纭,议论不断。

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各种各样的改编缩写本依然源源不断,流行坊间。

这些改编缩写本,其数量之多,简直有把天下名著一网打尽之势,纷纷冠之以“中国古典名著普及本”“外国名著学生读本”,还有什么“袖珍本”“卡通本”“速读手册”等,名目繁多,如乱花撩眼。

我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至于用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表现,则另当别论。

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改编缩写之举便有违常理。

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贯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掳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

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

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

著名学者陆建德指出:

“文学名著必须维持原貌,正如阿凡提的汤,必须原汁原味,我们爱读《红楼梦》,因为那是曹雪芹的文字”,“一部伟大的作品,多‘潜在的魅力’,人物头上小小的饰物或下意识的细微举动都暗含了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文学名著才发散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给人以经久的艺术享受。

改写者往往遗神取貌地抽取所谓“故事”,而对那些看似无关宏旨其实又充满意味的细节,都看成可有可无的无谓枝蔓,难逃朱笔的杀伐。

有完整情节的作品尚不能改动,更遑论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

别的不说,就如汪曾祺和阿城吧,他们在作品里营造的那种境界,流淌着的那种诗性语言,依样画瓢都学不像,更不要说什么改写了。

我想起了有阵子对京剧的改造。

据说,为了让这个传统艺术能叫年青人接受,便去掉京胡月琴的悠悠京韵,代之以“嘭嘭嚓嚓”的动感摇滚。

这种被改造后非驴非马的东西,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倒是和时下名著的遭遇惊人相似。

原本沉甸甸的东西变得轻飘飘,醇美的诗情变得淡乎寡味,丰饶的意蕴变得肤浅稀薄,形象苍白,语言温吞,乏善可陈。

这类东西不可能引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欲望,而恰恰相反,会严重地败坏读者原本不错的胃口。

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名著,还不如小时候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在速食快餐速配一次性等快捷型消费成为时尚的今天,名著改写之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

这种短平快的东西,无论对阅读上只想浅尝辄止装点门面的成人,还是考试应急的学生,无疑适销对路。

但提高素质实在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学艺术方面,更需要长期的浸润和熏染,这是一种作用于灵魂的过程,急于求成不得。

那些风干的名著,那些被榨干了艺术汁液的纸页,能给读者留些什么呢?

13、以下有关“名著改写”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由于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所以名著的改编本源源不断,流行坊间。

B.改写者只是抽取名著中的“故事”,而忽略了那些充满意味的细节。

C.有完整情节的作品不能改动,那些异乎传统路子的作品则更不可以。

D.在改写者看来,那些所谓的名著不如老爷爷讲的故事那般亲切有味。

14、以下不属于“文学名著是不能改编缩写”的理由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文学名著是特殊的精神产业,改编后导致聚讼纷纭,议论不断

B.文学名著是一个有机整体和组合,改编后质就会产生变异和退化。

C.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改编后就失去了原汁原味,不能维持原貌。

D.文学作品意蕴丰饶,改编后引不起阅读欲望,倒了读者胃口。

15、用文中的观点,简要指出归有光《项脊轩志》片段的“潜在魅力”。

(3分)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20题。

(18分)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1)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

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景物也全部神会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那些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2)秋天十月,我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

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

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

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秋天的音乐。

”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3)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

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4)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

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

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

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

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

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

有时风云激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

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

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

(5)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

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

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

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恰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6)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

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

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

不管它曾经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

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

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

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

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7)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

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原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

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8)它不过在寒飚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

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

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另一个生命离去,什么叫做死亡?

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

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

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9)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

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16.“秋天的音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3分)

17、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分)

18.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4分)

(1)作者为什么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开列车停住,倒回去”?

(2)理解“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一句的含意。

19、“秋天”给作者哪些生命的感悟?

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4分)

20.文中作者说“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

”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以下文字,完成21-24题(共17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2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4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本图宦达,不矜名节(4)听臣微志

22.以下句子加点词语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宠命优渥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孤苦零丁,至于成立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3.以下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在第一段中李密委婉说明自己在蜀汉做官的态度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深深感激晋武帝对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知遇之恩,最后正面提出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还是祖母病重。

B.文字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在述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用比喻的手法“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写出祖母时日无多,自己不忍远离.

C.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铿锵有力,感情热切,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等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在第二段中作者将晋武帝和祖母两人的年龄进行对比,说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提出解决问题两全其美的办法:

先尽孝道,后报国恩。

24、翻译划线句子(7分)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5—26题。

(4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25.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2分)

2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四)古诗文填空(6分)

27、

(1)碧云天,,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3)青山隔送行,,。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人或事时,你就会看到很多优点;假如你以批评的眼光看待人或事时,你就会发现无数的缺点。

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它给你的感觉却因你的眼光而完全不同。

请以“学会欣赏”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8/2018学年第一学期嵊泗中学第一次月考

高二(1~8班)语文答卷

一.(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3分)

二.13.(3分)14.(3分)

15.(3分)

16.(3分)

17.(3分)

18.

(1)(2分)

(2)(2分)

19(4分)

20(4分)

21.(4分)薄:

远:

矜:

听:

题号

22

23

答案

24.

(1)(4分)

(2)(3分)

25.(2分)

26.(2分)

27.(6分)

(1)?

(2)。

(3),。

 

20(4分)

21.(4分)矜:

远:

庶:

听:

题号

22

23

答案

24.

(1)(4分)

(2)(3分)

25.(2分)

26.(2分)

27.(6分)

(1)?

(2)。

(3),。

 

参考答案

1.CA先妣(bǐ)B氛围(fēn)妊娠(shēn)D疱疹(pào)盐梅卤(lǔ)

2、DA文身B金刚砂C震撼

3、B

4、B

5、C

6、D

7、D

8.C

9、D

10、B

11、B

 

12、25431(全对得3分,有1处错就不得分)

13.C(A.“没有多少不同的声音”不对,由原文“聚讼纷纭,议论不断”“但不管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可见,不同的声音还是很多的;B.“只是”绝对化,原文为“往往”;D.“改写者”不对,这里的“他们”应该是“读者”。

14.A(陈述不能改编缩写,而不是理由,且前后分句也构不成逻辑关系。

15.撷取了充满意味的细节,流淌着诗性的语言,营造了清幽的境界(或:

散发出千古如斯的魅力)。

(3分,“细节”“诗性”“境界”各1分)

16、【答案】既指磁带音乐,又指作者在音乐中所感受到的秋天景色。

(含义的第2点,不能仅答为“风景”。

17、

(1)渲染秋天里生命的美好和庄严;

(2)和秋天凋谢的景色形成对比;(3)为下文对生命和死亡的讴歌作铺垫。

18、

(1)列车前行暗喻时光流逝,让人产生浓重的忧伤,(1分)产生让生命留驻、时光倒转的强烈愿望。

(1分)

(2)秋天仍然蕴育着生命,死亡不是结局(1分),而是生命的转换与再生(1分)

19【答案】

(1)富有和博大(或“潇洒悠然”)属于真正的创造者;

(2)只有收获过的人生,才能拥有生命的静谧和安详;(3)生命的流逝充满了悲哀和忧伤;(4)死亡是生命庄严的再生与转换。

20、此题是开放性题目。

此题有两个要求:

(1)给人的启示;

(2)结合生活实际谈看法。

   谈启示,必须立足于准确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分号前后,可提炼出两个观点。

谈看法,才是开放部分,结合实际谈即可。

具体答案略

21、

(1)迫近

(2)形作动,远离(3)顾惜(4)听任、允许

22、A

23.D

25.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

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26.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之情。

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27、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