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申请报告.docx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申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申请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农村新型社区项目
申请报告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第一节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一、项目申报单位及概况
本项目的申报单位为########镇五里村村民委员会。
########房地产开发公司拟作为本项目的法人单位,负责五里村新社区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
########镇五里村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东依京珠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全村800余户,人口2640人,耕地面积2100亩。
近年来,########镇五里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共同致富奔小康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2010年,该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被县委授予“五个好党支部”荣誉称号。
第二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五里村新社区项目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粮食连续多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凡符合目录的项目,可给予资金、实物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
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注重村庄安全建设,防止自然灾害对村庄的危害,加强农村消防工作。
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
三、建设地点
.
四、建设内容与规模
本项目总占地6.76公顷,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建设20栋住宅楼,共880户。
五、工程技术方案
(一)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3、《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T37-87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6、《########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指导意见》
7、《########县城总体规划》
8、编制项目申请报告的委托书
(二)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相对集中的原则;
4、高标准一次规划、加快发展的原则。
(三)规划定位
项目市场定位——五里村社区,具有高品质居住生活环境的现代化生活社区。
环境塑造定位——充分利用基地特点,强调自然化生活氛围,实现天然景观要素、生态资源与人工优化处理的有机结合,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建筑房型设置定位——根据规划设计条件,户型面积主要以113、125平方米为主。
(四)规划目标
基于项目用地自身特定的区位和环境资源条件,以设计现代化、园林化,创造充满时代感、富有高品质、体现某新风貌的新型农村居住空间为目标,协调住宅区内外部的环境与景观形象,合理确定住宅的布局与开发强度,建设富有特色和文化韵味的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型城市住区。
最终达到“为公众美化环境、为城市塑造形象、为开发者打造品牌、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的目标。
(五)总体规划布局
为了建设生态园林小区的目标要求,努力营造生态化、园林化、智能化、人文化与现代化的居住要求。
规划布局秉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充分考虑周围的建筑、道路交通以及景观现状,将住宅合理的布置于地块中,结合基地的自然形状,顺其走势形成简洁、明快、动感的构图。
(六)规划设计整体框架
1、规划手法
强调小区建设的整体性,包括:
住宅群体布局、院落组合、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
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强化组团规划的相对独立性。
(1)人车分流
环形车行道系统,住宅组群内部的小路呈枝状挂在主路上。
步行系统与景观绿化结合在一起,贯穿各个住宅院落。
(2)绿化渗透
围绕小区的中心绿地,有机组织每一个住宅组群的相对开放院落空间,使其与中心绿化与景观环境充分联系与融合,使中心生态景观扩展至每一个居住组群,形成整体、统一的住区生态环境。
(3)空间轴线与自由布局相结合
整个方案的空间构图采用空间轴线控制与自由布局相结合的手法,在强调空间景观轴线的同时,在这个整体空间布局与形态上,又通过道路与建筑的有机布局来强调其自然个性,并通过步行线的组织在人行活动与视觉上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2、空间形态
整个小区以东侧入口的轴线为空间中轴,形成整个住宅区的环境识别特征:
住宅的布局围合形成向中央绿地开放的院落空间,构成一个整体。
(1)公共空间优先
居住活动的集约化是未来都市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本方案以此为前提,将住宅、社区的生活服务设施适当的集中,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现代生活多元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密度,让公共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绿化环境场所成为居住社区的主题。
(2)绿化渗透
有机组织小区相对开放的院落空间,使其绿化与景观环境充分联系与融合,使中心生态景观扩展至小区每一个角落,形成整体、统一的住区生态环境。
(3)住宅布局
识别性与认同感——住宅布局强调空间塑造,强调单体的布局,通过住宅单体的造型和空间限定,并结合户外绿化环境设计,形成相对内向围合的邻里空间,并且通过步行绿轴串联各个组群空间,创造空间丰富、亲近自然且具有人情味的居住环境。
(4)公用建筑设施布局
小区内设物业办公室、会所、诊所、配电室、锅炉房、公共厕所等。
(七)市政工程管线规划
1、给水系统
(1)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
依据《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确定居住生活用水量标准为150升/(日·人),小区规划人口为2816人。
时变化系数kh=2.2,则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应为422.4立方米/日。
未预见用水量:
规划范围内未预见用水量包括浇洒道路、绿地及管网漏失水量,按生活、公建总用水量的15%考虑,则最高日未预见用水量为452立方米/日。
总用水量:
项目建成后最高日用水量为551立方米/日。
(2)水源、水质
供水水源由城市市政自来水管网供给,水压为0.25MPa的主管线,以确保区内给水的安全可靠。
水质需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3)消防
消防水量按同一时间发生火灾的次数为一次,每次消防用水量15升/秒考虑,并用消防水量与规划区最高时用水量之和校核管网。
消防用水采用与生活用水管道混合供水方式。
火灾发生时,最不利点满足0.1MPa充实柱。
消防栓布置间距不大于120米,在主要交叉口必须设置消防栓,消防栓采用地上式消防栓。
高层楼顶设消防水池,对整个项目进行全方位保护。
(4)管网布置
给水管网接入城市管网,规划给水管线采用环状网的供水方式,以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2、排水
(1)排水体制
本规划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
(2)污水量
污水量按最高给水量的90%计,则小区污水排放总量应为788m3/日。
(3)污水管线布置
小区内主管线为DN400。
每栋楼前均设化粪池,通过污水管有组织的汇入设在小区内部主要道路上的污水管道中,然后通过污水管道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
(4)雨水管线布置
依据小区的地形特点,雨水管道充分利用地形坡度,将雨水就近排入城市干管内。
3、供电系统
小区内电力管线规划为VV型电力电缆穿保护管地下直埋。
项目用电由当地供电公司保证供电。
4、电信
小区内设电话线路交接箱与本地电话网交接,小区内电话管线规划为HYA型通信电缆穿保护管地下直埋,由棣新八路接入。
5、供气与供暖
采用城市管道天然气供气方式,天然气气源由天然气管网引入。
主要用气为住宅区,供暖采用分户地板热辐方式。
天然气用量按民用建筑日用气量标准估算(每户每月30-40立方米)。
6、所建人防工程设置在高层楼下。
六、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投资总额1.08亿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用0.98亿元,其它费用446万元,设备购置安装费500万元,基本预备费98万元,项目建成后,由村民购房款偿还。
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指标
单位
数量
备注
总规划占地面积
hm2
6.76
城市公共绿地
hm2
0.5
居住用地
hm2
6.26
公建用地
hm2
0.65
道路用地
hm2
0.46
公共绿地
hm2
0.27
规划总户数
户
880
总建筑面积
万m2
11.3
住宅建筑面积
万m2
10.4
公建建筑面积
万m2
0.9
幼儿园建筑面积
万m2
0.1
绿化率
%
41
容积率
1.8
建筑密度
%
29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
行业准入分析
第一节发展规划分析
一、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坚持政府统筹、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施农村新居建设工程,有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节约集约用地,协同推进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扶贫开发,加快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里村实施农村新居建设工程,确保新建农房880户。
五里村新型社区项目是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本项目的建设非常符合国家发展房地产业的各项政策,项目建设对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农村居民住房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是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可有效推进本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符合########县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
########县位于########省东北部,地处北纬35。
45’-36。
01’,东经114。
13’-114。
42’,正当祖国中原地区,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交汇的山前地带,自古以来是南北交通的必经这地,京广铁路纵贯县境,
########县舆地广袤,历史悠久,总面积646平方公里,约占安阳市面积的10.6%。
现辖5个镇5个乡,3个县城管理区,280个行政村。
全县共有8个民族,人口45余万。
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一体多翼”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农业连年丰稔,工业不断发展,商业空前活跃,交通、邮电、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体育逐一成绩显著,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县全境均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起伏较小。
自古以来,黄河挟带大量泥沙奔腾而下,由于河水冲击力不匀和海流潮汐之作用,加之黄河曾多次泛滥改道,形成诸多残堤、陂洼。
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
地面黄海高程一般53~56米。
东西地面比降l/7000,南北地面比降1/5000。
地形地貌可划分为平原故堤区、平原平坡区、平原洼坡区。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1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8.2%;人均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4000元,年均增长17.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生产总值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7000元的目标。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8亿元,年均增长30%,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亿元的预期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3亿元,年均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1亿元,年均增长18.1%;粮食总产量达到39.7万吨,年均增长3.7%;城镇化率达到37.5%,年均提高2.8个百分点。
通过强力实施“大招商、招大商”和专项招商活动,我县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全年共引进各类项目94个,投资总额达到192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38个,超额完成全年100亿元的工作目标,我县被省政府表彰为“########省对外开放先进县”。
招商机制不断完善。
招商引资指挥部发挥招商工作总调度作用,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宣传推介会,邀请四方客商来访,招商效果明显提高。
16个招商分局主动出击,专业招商,成为招商战场上的主力军。
重大项目快速集聚。
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我县,投资30亿元的斌翔科技园、投资10亿元的天利石化、投资10亿元的豫盐石化、投资5亿元的阳光油脂、投资4.9亿元的众品现代服务产业园、投资4亿元的恒诺平原制药、投资3亿元的新光源科技园等优势项目相继签约落地。
“食品医药企业大招商”活动成效显著。
共落地食品类项目20个,投资总额19.5亿元;医药类项目13个,投资总额17.4亿元。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全县续建、新建重点项目55个,共完成投资25.3亿元。
其中,投资1.6亿元的九州药业、投资2.1亿元的益海嘉里食品加工、投资2.6亿元的科伦药业、投资5亿元的北方铁路器材等项目投入生产;投资3.7亿元的福鑫威尔药业、投资3.5亿元的科邦生物水针剂、投资3亿元的金杏堂药业、投资1.2亿元的东泰制药等亿元以上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段顺利推进,晋豫鲁铁路通道########段实现平稳征迁。
城建力度明显加大。
基础建设累计投入达到14.58亿元,新开工建设道路24条,总长88.3公里,全面完成我县未来10年规划建设的城市道路,汤北新区框架基本形成,城区面积由11.46平方公里扩大到28.2平方公里,增长近1.5倍。
成为我县城建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时期。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新建桥梁5座,新增绿化面积9万平方米,修建供水管道53.3公里,污水雨水中水管网114.2公里,天然气管网30公里。
3处城市广场和一批现代化住宅小区陆续开工建设。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村镇建设完成总投资1.88亿元,新修、硬化道路100余公里,新建商贸城3个,5个建制镇全部建成垃圾中转站。
全面启动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工作,开工建设了杨庄示范村、杨村社区、韩庄社区等新农村社区,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五区”发展成效显著。
食用菌蔬菜林果产业集聚区、畜禽养殖业集聚区、汤河观光农业区、琵琶寺生态农业区建设快速推进,带动高效农业蓬勃发展。
新建在建高效农业园区24个,林果百亩示范园19个,林果千亩示范方3个。
全县新增高效农业突破1万亩、土地流转面积8.8万亩。
食用菌栽培量达到1.5亿袋,我县被命名为“中国食用菌之乡”。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新建扩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畜牧养殖快速发展。
新(扩)建各类大中型畜禽规模饲养场58座。
其中万头猪场8座,千头肉牛场8座,30万只肉鸡场20座。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水利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村安全饮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总产达到40.2万吨,增长1.8%,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收;农业总产值完成29.3亿元,增长6%。
基础建设日新月异。
全年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1.3亿元,同比增长8.4倍。
路网格局进一步优化,由“两纵两横”迅速发展为“七纵九横”,铁路专用线、天然气管网、标准化厂房等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项目承载力大幅提升。
项目集聚效应凸显。
新入住集聚区项目达到21个,开工项目完成投资20.3亿元,同比增长2.7倍。
企业营业收入实现71.8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税收万元,同比增长44%;吸纳就业13857人,同比增长36%。
医药园建设成绩喜人。
成功吸引13家投资亿元以上医药项目入驻,6家医药项目成功签约,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医药产业承接基地。
集聚区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今年5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发展又好又快产业集聚区”;10月份在全市考核中名列第一;11月份被省政府授予“########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12月份又成功入选“2010中原十佳活力产业集聚区”,发展经验被《人民日报》在头版予以报道推广。
科技工作成绩明显。
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5项,争取资金456万元,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均位居全市五县(市)第一位。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全年拨付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1959万元,发放各类贫困生补助金511万元;县职教中心被命名为########省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列入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强化校园安全防范,学校安全得到切实加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深入实施医疗制度改革,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完成五陵镇卫生院和100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县医院整体搬迁工作有序推进;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8%,全年发放补助资金3790万元。
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7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8万人,消除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1485户,全面完成市定目标;发放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8761万元,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民政工作扎实有效。
圆满完成城乡低保对象入户审查工作;对10所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改造;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合理提高优抚标准和城乡低保、五保补助标准,优待金、抚恤金、补助金及时足额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发放救助金280万元。
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全面加强。
积极开展危化行业专项整治,杜绝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着力推进平安建设,认真防范各类多发性违法活动,重拳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构建社会大调解格局,全力化解矛盾纠纷,突出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信访形势持续好转。
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
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扎实做好土地执法和开发整理工作,确保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不断提升旅游软硬件水平,旅游工作取得新成效。
强化统计基础建设,高质量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阶段工作。
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目标。
第二节产业政策分析
本项目为住宅楼建设项目,对其产业政策作分析如下:
一、住宅产业政策分析
(一)符合当今人居工程发展方向
“安居乐业”自古就是人类追求的一个伟大理想。
1997年6月在联合国召开的第二次人类居住大会上,通过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居议程》,提出了“人人皆有适宜之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庄严任务,其全球行动计划要求各国政府承担落实《人居议程》的主要责任,并强调城市在落实《人居议程》中起重要作用。
(二)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政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制,住房制度基本上是社会福利性质。
为加快城市发展,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在停止福利分房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货币购买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发展商品房开发市场。
近几年来,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逐步走上正轨,国务院、建设部及有关商业银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及支持措施,以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不仅要做到居者有其屋,而且要上档次。
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供应体系,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高、中、低档居住条件皆备的住房供应源,不断满足不同收入家庭日益增长的住房需要。
200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基本方向,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住房供应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
对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要调控土地供应,控制土地价格,清理并逐步减少建设和消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多渠道降低建设成本,努力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
确定了房地产业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供应的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工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
2004年以来,国家为了保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主要有:
2004年4月27日,国务院通知决定适当提高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房地产开发资本金比例均由20%提高到35%。
2004年4月2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20号),要求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
明令“三个暂停”,即暂停农用地转用、暂停土地规划修改、暂停县改市。
2004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71号),规定自2004年8月1日起所有的经营性土地的出让都要公开交易,禁止协议出让,全部采用招、拍、挂。
2005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规定主要有: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8号),提出8条意见:
1、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工作。
把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作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
2、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把稳定住房价格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
3、大力调整和改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的力度,在控制非住宅和高价位商品住宅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给,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
4、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严格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加强拆迁计划管理,合理确定年度拆迁规模。
5、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预期,引导居民住房消费,控制不合理需求。
6、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要建立健全房地产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全面准确地掌握房地产市场状况和运行态势。
7、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尽快制订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