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课件.ppt.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4172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己复礼课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克己复礼课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克己复礼课件.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克己复礼课件.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克己复礼课件.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己复礼课件.ppt.ppt

《克己复礼课件.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己复礼课件.ppt.ppt(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克己复礼课件.ppt.ppt

,克己复礼课件,孔子问礼的典故,老子是这样对孔子说的:

“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

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

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了。

”,老子是这样临别赠言的:

“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

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

一个聪慧又能深思洞察一切的人,却常遭到困阨、濒临死亡,那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缘故;学问渊博见识广大的人,却常使自己遭到危险不测,那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

做人子女的应该心存父母,不该只想到自己;做人臣子的应该心存君上,不能只顾到自己。

”孔子是这样评价老子: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

”孔子把老子比喻为龙,而且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可见孔子对老子是何等的尊重。

克己复礼:

克,约束,克制。

复,回归。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主要指周礼),我的理解:

克服内心的私欲和恶念,净化自己的心灵,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符合礼的标准。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

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

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

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12.1,焉:

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非礼:

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敏:

聪明请:

希望事:

做,要义:

要约束自己(克己)。

思考1、请找出反映“克己复礼”观点的两句话?

2、孔子为什么要回归周礼?

探究: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只有单个的人将“礼”内化并按照“礼”的规范行事,才是“仁”。

3.14,从:

依从,7.5,甚矣吾衰也复:

再,要义:

推崇周礼,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

主谓倒装(吾衰也甚矣),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他哥哥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相爱、非常和睦。

周武王在生病时,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周公说:

“舍掉我的寿命,把我的寿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吧!

”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太庙里面。

心诚则灵!

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

中庸说:

“至诚如神。

”真理之论也!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

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

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

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

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

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

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由此可知,周礼理想的境界是习俗延续、社会简单、人心淳朴、秩序稳定、较少的利益争夺。

周公是孔子敬仰的古圣人之一,孔子把周公视为周代文化的代表,把梦见周公视为盛世有望的瑞兆。

孔子推崇的是周礼的实质内容,(而不是周礼的躯壳)。

3.1,6.25,孰:

什么,觚不觚前者:

名词,一种饮酒器。

后者:

动词,像个觚。

要义:

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n)越。

要义:

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正名、秩序)。

思考:

孔子说的“觚不觚”其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其背后的含义是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不副实的现象发出感慨,孔子的思想中,周礼规定的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

孔子感叹当今社会名不副实,主张“正名”。

16.2,自:

从出:

发出,发布盖:

大概,大约执:

执掌命:

政令庶:

平民,要义:

主张政治有道。

思考:

在这段文字中,“天下无道”的含义是什么?

孔子这里讲的,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是极感不满的,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政权就会稳定,百姓就会相安无事。

13.3,待:

等待奚:

什么正:

纠正名:

名分迂:

不切实际野:

粗鲁阙:

缺,空缺中:

适当名:

命名,名作动苟:

马虎已:

罢了,要义:

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子将奚先?

有是哉,子之迂也!

宾语前置(子将先奚?

),主谓倒装(子之迂也,有是哉),思考1、从子路的语言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2、孔子为什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经崩坏,政权已经下移,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

当时的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时不应该的,他要用“名”(周礼)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所以,12.11,君君:

按君主的要求去做。

臣臣:

按臣子的要求去做。

父父:

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子子:

按子女的要求去做。

信:

诚然,表假设。

诸:

之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要义:

要各守本分、正名。

探究一:

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不是。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探究二: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不相同(观点)。

孔子讲君臣关系时讲了两面,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分析)。

1.2,弟:

同“悌”,敬爱、顺从兄长。

鲜:

少本:

根本道:

做人的原则其:

大概,表揣测与:

语气助词,要义:

孝悌是仁之本,有事:

有事情是以为孝:

介宾倒装(以是为孝),要义:

敬爱、顺从为孝。

2.8,孔子认为要做到孝,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要求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最根本的思想是,不仅在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17.21,为礼:

修习崩:

崩溃期:

时间期:

一周年衣:

穿,名作动女:

同“汝”为之:

做处:

居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要义:

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孔子是从什么角度来说应该为父母守丧三年的。

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因此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

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今天。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请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思想未遭痼弊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

超越便需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你是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话的,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依从。

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子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的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和以别乎?

”子游问孝。

孔子说,“世俗所谓孝,是指赡养父母。

其实,人连犬马都能养活;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惊,那么养犬马和养父母如何加以区别呢?

”,17.11云:

助词;说玉帛云乎哉?

钟鼓云乎哉?

(提宾),要义:

“仁”是“礼”的内核。

3.3而:

如果,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

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

“仁”仅在论语中就出现了109次,可见其重要地位。

“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

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孔子强调了“礼”、“仁“、“乐”三者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关系。

“乐”是“礼”的一部分,“乐”是“礼”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礼无处不在,大至国家庙堂之上,小及家庭琐事、饮食男女。

孔子初仕,入周公庙助祭,每遇一事,总要问主祭者。

知礼而仍问,这是助祭对主祭的尊重,是一种礼。

旁人以为孔子不知礼而问,才是不知礼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都有礼的规定。

伯牛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病危之际,孔子前往看视。

按周礼,病人之床置北窗下,若有君王来看视,当移至南窗下,使君王得以南面视己。

伯牛家人礼尊孔子,也将伯牛移居南窗下。

孔子以自己不当受此重礼,所以未进入伯牛之室,而是站在南窗外,伸臂入内,与爱徒握手永诀。

孔子此举,不仅是谦礼,也是以身作则,给弟子们做榜样。

孔子走进朝廷的门,站立的时候不会站在门口的中间,走路的时候不会踩在门坎上。

经过君王的空位子时,神态庄重,步伐很快,讲话也是轻言细语的。

君王上朝的时候,为了防止脚踏衣服而失礼,他总是提着衣服上朝,而且态度非常的礼貌、恭敬、谦虚谨慎,为了认真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连自己的呼吸声音都屏住而没有发出来。

退朝出来了,孔子一走下第一个台阶,脸色就自然的轻松起来,心情就自然的愉快起来。

下完了台阶,就快步离开朝廷,他走路的速度,就像长了翅膀一样。

下一次孔子又到朝廷的时候,他就像以前一样的礼貌、恭敬、谦虚谨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