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1461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非48分。

在每小题给比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日要求的。

1.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

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段材料揭示出

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B.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

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D.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

【答案】D

【解析】

秦文化和中原文化相比缺少了儒雅的特点,材料“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信息说明秦朝文化早已具备专制主义集权的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是比较中原文化和秦文化特点,并不是说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原文化和秦文化的融合性,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故C项错误。

2.2018年1月18日新闻报道,成都天府新区发掘的崖幕群包含崖墓200余座,跨越东汉两晋南北朝500余年,出土了高鼻梁大眼睛的“西域风”铜像(见图)。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A.四川地区已经融入了中原文明

B.成都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

C.中国文化具有融通中外的特征

D.四川是中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答案】C

【解析】

“西域风”在当时是对外来文化的称呼,“西域风”铜像充分说明中国文化具有融通中外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四川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成都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四川文化在中国文化地位,故D项错误。

3.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泰始皇本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对地方官史的管理加强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D.奏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答案】A

【解析】

表中四段材料并不能说明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故A错误;“遣御史监三辅郡……刺史,掌奉诏条察州”也不能说明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故B错误;四段材料都反映了秦汉时派官对地方监察,说明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C正确;材料也不能表明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表格内容,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四段材料的共同信息,排除表述过于片面的或史实错误的选项,即可从“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的角度得出正确答案。

4.《清太祖实录》记载:

努尔哈赤曾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安排“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大者为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

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

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

……”这一安排

A.遵从了“禅让制”的古代传统B.形成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的局面

C.顺应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D.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

材料中“终不及众人之谋”“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符合众人参政的精神,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故D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民主首领方式,故A项错误;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并不是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故B项错误;古代属于君主专制,不是民政治政治,故C项错误。

5.明末清初,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通过译书的方式陆续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曾评价说:

“文定(即徐光启)所介绍之西学范围颇广,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法、农学、火器,无一不切于实用,而为科学之先导。

”当时这些士大夫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A.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B.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C.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D.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拥

【答案】D

【解析】

士大夫由于反对理学的空谈义理才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士大夫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和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无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仍然是当时的主流思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下面所示的是1842年清政府审讯英俘时所问的问题 

 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

是否有水路相通……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该国制造鸦片烟,卖与中国,其意但欲图財,或另有诡谋?

上述问题反映出清政府

A.试图了解世界的真面貌B.开始抛弃天下中心的观念

C.急欲通向师夷长技之路D.背离了中国人的认识水平

【答案】A

【解析】

“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

是否有水路相通……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说明清政府对于英国是国情并不了解,显然是试图了解世界的真面貌,故A项正确;此时清政府并没有抛弃天下中心的观念,故B项错误;清政府学习西方技术是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想萌发,故C项错误;材料正是显示出国人认知水平,故D项错误。

7.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写道: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與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臧玉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对《清帝逊位诏书》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速南北和谈的进程B.一定程度遏制民族分离主义

C.确保了中华民国的领上完整D.实现了“五族共荣”的理想

【答案】B

【解析】

“仍合满、汉、蒙、回、臧玉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说明清朝的退位并没有出现民族分离的状况,故B项正确;南北和谈是商讨关于清帝退位后的优待办法及孙中山辞职和袁继任总统等问题,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民族分裂问题,不是领土问题,故C项错误;“五族共荣”显然不符合近代民族发展的特点,故D项错误。

8.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

此变化本质上反映出

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B.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C.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答案】C

【解析】

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器物-制度和思想历程,新文化运动之所以集中讨论古今问题,主要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从文化领域进行批判,故C项正确;此时中外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西方文化此时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故B项错误;近代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改造中国,并不是文化自我保护意识减弱,故D项错误。

9.1937年2月10号,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废除苏维埃革命的旗号,放弃此前各项阶级革命的目标,……承认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改制改编,“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

中共这一举措

A.反映了国共内党的阶级本质一致B.表明了中共放弃最高革命纲领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答案】C

【解析】

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本质不可能一致,排除A;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矛盾,所以中国共产党抛弃前嫌,力促国共合作,但中共没有放弃最高革命纲领,排除B;中国共产党抛弃前嫌,力促国共合作的做法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选C;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排除D。

10.1945年12月27号,苏、美、英三国外长发表公报:

“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

”该公报

A.符合中美苏英共同利益B.反映了美苏冷战的局势

C.加速了国共内战的爆发D.促进了政协会议的召开

【答案】D

【解析】

“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表明在和平的背景下,促进政协会议的召开,故D项正确;抗战后苏美英三国发表的公告不符合美苏的共同利益,因为他们都想控制中国,故A项错误;美苏冷战的局势造成国家的分裂,与材料的内容希望中国和平建国不符,故B项错误;“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表明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和平建国,故C项错误。

11.1950年——1956年,中国出口总额由5.5亿美元上升到16.5亿美元,进口总额由5.8亿关元七升到15. 6亿美元。

促成这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A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的进出口是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往,故A项正确;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出口总额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1950年到1956年,新中国没有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12.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

这一做法

A.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B.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C.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D.巩固了社会主义陈营的内部团结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明中国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同时争取和欧美国家保持距离,体现出了新中国大国政治影响力,故C项正确;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作用,故A项错误;由于美国此时仍然孤立中国,西方国家依然跟随美国孤立中国,故B项错误;材料不符合“一边倒”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

13.梭伦改革建立了公民陪审法院,陪宙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投票表决审判结果。

这一制度的建立

A.有助于维护平民阶层的合法权利B.促进了希腊民主制度的完善

C.纠正了希腊司法审判的失误D.有助于调节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材料论述的是公民陪审法院的组成和审判程序,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平民阶层的合法权利,故A项正确;梭伦改革是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故B项错误;公民陪审法院显然不能纠正司法审判的失误,故C项错误;奴隶主和奴隶矛盾是奴隶社会基本矛盾,该措施显然不会调节,故D项错误。

14.如果罗马建筑物上放置物或悬挂物溶在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造成损害等,不论这种受害发生在公法调整的领域还是私法调整的领域,任何一个罗马市民都可以提出诉讼。

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调整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和安全

C.注重调整公法与私法之间矛盾D.注重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答案】B

【解析】

“建筑物上放置物或悬挂物溶在公共场所或公共道路上造成损害”操受到法律处罚,这里说明罗马法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作用,故B项正确;调整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是《十二铜表法》,故A项错误;公法与私法之间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公民权力的维护,故D项错误。

15.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曾说道:

“看过《七将攻忒拜》的人,个个都想当兵打仗。

”“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中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公民通过观剧参与城邦改治生活B.戏剧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

C.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D.文学作品鼓励希腊公民踊跃参军

【答案】C

【解析】

“看过《七将攻忒拜》的人,个个都想当兵打仗”表明政府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故C项正确;“看过《七将攻忒拜》的人,个个都想当兵打仗”表明戏剧对公民有教育作用,不是公民通过观剧参与城邦政治生活,故A项错误;戏剧源于民主政治的需要与材料的内容表明戏剧对公民有教育作用不符,故B项错误;文学作品鼓励希腊公民踊跃参军与材料的内容表明戏剧对公民有教育作用不符,故D项错误。

16.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英王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依旧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

这一史实表明

A.国家事务上内阁对国王负责B.议会无力约束国王滥用权力

C.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一定作用D.责任内阁制度尚未正式形成

【答案】C

【解析】

"面对国王的压力,依旧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说明此时的国王并不是“统而不治”,而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一定作用,故C项正确;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世实际上对议会负责,故A项错误;议会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对于国王有一定约束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国王仍有权力,并没有论述责任内阁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

点睛: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

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7.有学者认为,就俾斯麦的君主制信念而言,“他身上寄有着一个中世纪的灵魂,“俾斯麦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忽视其至压制自由民主、专注于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强权道路”。

他将人道主义贬低为无用的“废话”。

据此现点可推知

A.德意志君主制违行潮流B.俾斯麦致力于复辟帝制

C.俾斯麦是君主的代言人D.德意志帝国潜伏着危机

【答案】D

【解析】

“忽视甚至压制自由民主”“民主主义的强权道路”说明德意志帝国带有专制主义,为以后得一直扩张打下来伏笔,故D项正确;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符合德意志的国情,故A项错误;俾斯麦的目的是加强君主的权力,并不是复辟帝制,故B项错误;俾斯麦属于德意志首相,并不是君主的代言人,故C项错误。

点睛: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三个特点:

主导权掌握在容克地主阶级手中;不彻底、不完善,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18.美国国会于1791年又通过了宪法的十条修正案,包括:

信仰、出版、集会、示威的自由;携带武器的自由;军队不得进入民房;兔于不合理搜查与扣押;正当审判程序、一罪不再埋、无罪推定、征用私产等赔偿;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等等。

1791年完法修正案的突出特点是

A.保障了基本权利和免于恐惧的自由B.美国宪法的民主共和性质得以加强

C.以明确的条文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D.理清了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利关系

【答案】A

【解析】

材料“禁止过度严厉的刑罚和罚款,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可以看出宪法突出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并不是说明民主共和性质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限制公共权力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联邦政府和州的权力,故D项错误。

19.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B.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人文思想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D.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材料论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人文思想”体现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B项正确;A和C都是文艺复兴思想特点;D属于科技促进思想发展理论,排除。

20.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文的一部宪法,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

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实质上反映了宪法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A.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之路B.共和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结果

C.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D.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

【答案】D

【解析】

法国1875年宪法被称为“一票共和”,共和派以一票的优势战胜君主派,说明法国宪法是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故D项正确。

材料并不是说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故A项错误;共和制的确立并不是法国工业革命的结果,而是法国大革命不断斗争的结果,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不是主要原因,是历史趋势,故C项错误。

点睛:

法国共和制历程

21.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

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

A.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B.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C.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D.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答案】B

【解析】

“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说明“荣誉”就是遵纪守法的责任和集体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荣誉”并不是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故C项错误;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显然不符合材料“荣誉”的含义,故D项错误。

22.《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设想了一个超级计算器,用数据代表物体无某一时刻的位置或力,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也没什么是不确定的了。

这反映出

A.牛顿发现了支配人类社会的水恒法则

B.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背遍的自然法则

C.牛顿的数学成就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

D.经典力学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了系统的说明

【答案】B

【解析】

根据“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了”可知,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普遍的自然法则,B正确;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物体运行的普遍规律,而不是人类社会,A错误;C表述错误,牛顿不可能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23.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

这一调整

A.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C.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D.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答案】C

【解析】

“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说明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举措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故C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针对西欧国家,故A项错误;美国对外援助显然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美国经济援助有利于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的稳固,故D项错误。

24.在运用口述史方法调查“老舍之死”的过程中,学者发现有三位自称是老舍尸体的打捞者,他们的叙述并不相同。

其中,只有“一个可能真实,或者三个都不真实,绝对不可能三个都真实,因为那样就会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接起三个老舍”。

这对口述史学自身发展的重要启示是

A.应侧重探究口达者构死历史的过程B.口述者提供的材料距离真相较远

C.只有调查多位当事人才能得知真相D.口述史仅是研究员史的工具之一

【答案】A

【解析】

三位自称是老舍尸体的打捞者,他们的叙述并不相同,而要探究的是“老舍之死”的过程,所以要侧重于分析三个口述者是如何构建老舍尸体的打捞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鉴别,故选A;B与题意无关,C说法不符合史实,D不是从口述史学自身发展角度分析的,故排除BCD。

点睛:

口述史料由人物专访所得的史料即口述史料。

它以搜集和使用被访者亲历、亲见、亲闻即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由此形成了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即口述史学。

这一题就是初步在引导学生关注口述史学的一个典型例子。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 非远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治上力图构建新型的乡村统一战线,理顺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以参议会为载体,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民众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同时也为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

经济上成立了劳动互助的村庄,农民已不是一户一户各不相关的各自劳动,而是为着一个确定的生产任务而奋斗;另一方面互助合作运动对于克服众所周知的乡村个人主义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

文化上对于乡村教育,赋予了中共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气目标。

这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即便左小学教育中亦是加此,在陇东分区,各完小均以《群众报》,《解放报》、《陇东周报》作为教材。

由于完小选择了14篇报上的文章,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产生展览会的意义在哪里”、“打倒国民党的特务政策”等等。

  

——以上摘编自《乡村建设的延安道路》

材料二1933 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在山东进行县政建设实验,由梁漱溟主持的研究院进行改革。

首先,裁局设料,科长多由研究院毕业生充任。

此外,妥欧府增设了户籍室、农村金融流通处等机构。

其次,多设乡学、村设村学以代替原来的医、乡、镇公所。

实质是实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即以“村学”、“乡学”作为乡村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的村学中,设有小学部、成人部、如女部。

村里还为失学儿竟设有共学处,因陋就简,随处施教。

在乡学中,一般设有高级小学部或职业训练部等,供村学学众进一步学习。

道过这些措施到1937年,邹平已接近扫除文盲的边缘。

另外研究院太大力兴办农业合作社,到1936年底,已经成立了棉花运销、蚕业产销、林业生产、信用,购买、机织等多种合作社,计307所,社员8328户,已收股金12422元。

七七事变后,日本进攻山东,梁激溟离开,邹平乡衬建设实验至么结束。

——以上摘综自《梁激溟与邹平乡村建设》

(1)根据材料概况陕甘宁达区与山东地区乡村建设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答案】⑴、措施:

陕甘宁边区:

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开展互助合作;

乡村教育政治社会化

山东地区:

精简行政机构;

推行“政教合一”的自治制度;

新办农业合作社;

普及教育。

⑵、历史背景:

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冲击;军阀割据带来的动荡;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国共两党政府对乡村问题的关注。

【解析】

(1)陕甘宁边区措施依据材料一“政治上力图拘建新型的乡村统一战线”“经济上成立了劳动互助的村庄”“文化上对于乡村教育,赋予了中共政治社会化的内涵与目标”的信息归纳回答;山东地区依据材料二“裁局设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