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doc.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9275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核分枝杆菌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结核分枝杆菌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结核分枝杆菌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结核分枝杆菌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结核分枝杆菌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核分枝杆菌doc.docx

《结核分枝杆菌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核分枝杆菌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核分枝杆菌doc.docx

结核分枝杆菌doc

结核分枝杆菌

百科名片

  

结核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俗称结核杆菌,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

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

结核病至今仍为重要的传染病。

估计世界人口中1/3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据WHO报道,每年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人死于该病。

我国建国前死亡率达200-300人/10万,居各种疾病死亡原因之首,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卫生状态改善,特别是开展了群防群治,儿童普遍接种卡介苗,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为降低。

但应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区因艾滋病、吸毒、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酗酒和贫困等原因,发病率又有上升趋势。

目录

简介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抵抗力

5.变异性

6.顽固性

7.条件性

8.懒惰性

9.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耐药性。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1.免疫机制

2.免疫与超敏反应

3.结核菌素试验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2.直接涂片镜检

3.浓缩集菌

4.分离培养

5.动物试验

6.快速诊断

五、防治原则

1.预防

2.治疗

简介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抵抗力

5.变异性

6.顽固性

7.条件性

8.懒惰性

9.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耐药性。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三、免疫性

1.免疫机制

2.免疫与超敏反应

3.结核菌素试验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

2.直接涂片镜检

3.浓缩集菌

4.分离培养

5.动物试验

6.快速诊断

五、防治原则

1.预防

2.治疗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简称为结核杆菌(tuberclebacilli)。

早在1886年,德国细菌学家郭霍(Koch)就已证明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

本菌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但以肺部感染最多见。

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卫生生活状况的改善,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下降。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艾滋病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吸毒、贫困及人口流动等因素,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疫情骤然恶化。

据WHO统计,全世界约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成人中结核分枝杆菌携带率高达80%,其中约5%~10%携带者可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近二十年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感染了HIV的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由于病毒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可能性比未感染HIV者高30~50倍,且结核的病程发展更快。

此外,在HIV感染的发展进程中,结核是最早发生的一种机会性感染,结核病加重了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疾病负担,使其更易死亡。

目前全球每年约出现8百万结核新病例,并导致约3百万人死亡。

我国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约25万之多,是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多。

因此,结核病又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并成为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艾滋病高发区人群的首要死因。

编辑本段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结核分枝杆菌为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大小1~4X0.4μm。

牛分枝杆菌则比较粗短。

分枝杆菌属的细菌细胞壁脂质含量较高,约占干重的60%,特别是有大量分枝菌酸(mycolicacid)包围在肽聚糖层的外面,可影响染料的穿入。

分枝杆菌一般用齐尼(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以5%石炭酸复红加温染色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

若再加用美蓝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而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近年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壁外尚有一层荚膜。

一般因制片时遭受破坏而不易

  

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1000

看到。

若在制备电镜标本固定前用明胶处理,可防止荚膜脱水收缩。

在电镜下可看到菌体外有一层较厚的透明区,即荚膜,荚膜对结核分枝杆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外经青霉素、环丝氨酸或溶菌酶诱导可影响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异烟肼影响分枝菌酸的合成,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溶菌酶的作用可破坏肽聚糖,均可导致其变为L型,呈颗粒状或丝状。

异烟肼影响分枝菌酸的合成,可变为抗酸染色阴性。

这种形态多形染色多变在肺内外结核感染标本中常能见到。

临床结核性冷脓疡和痰标本中甚至还可见有非抗酸性革兰阳性颗粒,过去称为Much颗粒。

该颗粒在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能返回为抗酸性杆菌,故亦为L型。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

最适温度为37℃,低于30?

C不生长。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脂质含量较高,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故生长缓慢。

在一般培养基中每分裂1代需时18~24h,营养丰富时只需5h。

  

  

结核杆菌菌落-罗氏培养基

初次分离需要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常用的有罗氏(Lowenstein-Jensen)固体培养基,内含蛋黄、甘油、马铃薯、无机盐和孔雀绿等。

孔雀绿可抑制杂菌生长,便于分离和长期培养。

蛋黄含脂质生长因子,能刺激生长。

根据接种菌多少,一般2~4周可见菌落生长。

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

在液体培养基中可能由于接触营养面大,细菌生长较为迅速。

一般1~2周即可生长。

临床标本检查液体培养比固体培养的阳性率高数倍。

生化反应

  结核分枝杆菌不发酵糖类。

与牛分枝杆菌的区别在于结核分枝杆菌可合成烟酸和还原硝酸盐,而牛分枝杆菌不能。

热触酶试验对区别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有重要意义。

结核分枝杆菌大多数触酶试验阳性,而热触酶试验阴性;非结核分枝杆菌则大多数两种试验均阳性。

热触酶试验检查方法是将浓的细菌悬液置68?

C水浴加温20min,然后再加H2O2。

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有气泡者为阳性。

抵抗力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结核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含有脂质,故对乙醇敏感,在70%乙醇中2min死亡。

此外,脂质可防止菌体水分丢失,故对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

粘附在尘埃上保持传染性8~10d,在干燥痰内可存活6~8个月。

结核分枝杆菌对湿热敏感,在液体中加热62~63?

C15min或煮沸即被杀死。

结核分枝杆菌对紫外线敏感。

直接日光照射数小时可被杀死,可用于结核患者衣服、书籍等的消毒。

  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与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有密切关系,如痰液可增强结核分枝杆菌的抵抗力。

因大多数消毒剂可使痰中的蛋白质凝固,包在细菌周围,使细菌不易被杀死。

5%石炭酸在无痰时30min可杀死结核分枝杆菌,有痰时需要24h;5%来苏儿无痰时5min杀死结核分枝杆菌,有痰时需要1~2h。

  结核分枝杆菌对酸(3%HCl或6%H2SO4)或碱(4%NaOH)有抵抗力,15min不受影响。

可在分离培养时用于处理有杂菌污染的标本和消化标本中的粘稠物质。

结核分枝杆菌对1:

13000孔雀绿有抵抗力,加在培养基中可抑制杂菌生长。

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环丝氨酸、乙胺丁醇、卡那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等敏感,但长期用药容易出现耐药性,而吡嗪酰胺的耐药性<5%。

变异性

  结核分枝杆菌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和耐药性等变异。

卡介苗(BCG)就是Calmette和Guerin2人(1908)将牛结核分枝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现广泛用于预防接种。

顽固性

  因结核杆菌体内含有大量类脂质,占结核菌干重的40%,细胞壁内含量最多,因其富脂外壁的疏水性之故,一般的消毒剂难以渗入,对外界条件有异常大的抵抗力,使通常的灭菌方法易失败,15%硫酸或15%氢氧化钠溶液处理30分钟,可杀死一般的病原菌,但不能杀死结核杆菌。

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可生存数月,在阳光暴晒下能生存数小时,在-7℃以下可生存4~5年。

但在沸水中(100℃)数分钟可死亡,因此,煮沸消毒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醇脂性溶剂———酒精能渗入其酯层而发挥奇效,用75%酒精2分钟便可将它杀死。

条件性

  结核菌在含氧40%~50%并有5%~10%CO2和温度为36℃±5℃,合适PH值为6.8~7.2的条件下生长旺盛,并且在一般的培养基上结核杆菌是不生长的,它必须在含有血清、卵黄、马铃薯、甘油以及某些无机盐类的特殊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所以结核菌最易侵犯氧气充足、血流、营养丰富的肺脏以及骨骼的两端。

结核杆菌无论在什么环境中的存在,都已显示出,它是细菌家族中最优秀的菌种之一。

懒惰性

  结核杆菌生长缓慢,无运动能力,性情懒惰,其最快分裂增殖速度为18小时一代,而大多数细菌都是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便繁殖一代,如大肠杆菌约需20分钟便可繁殖一代,10小时后,一个大肠杆菌繁殖10亿个以上,可是一个结核杆菌18个小时才繁殖2个。

可别小看或轻视结核杆菌带有这种欺骗性形似疲惫的懒惰行为,大量科学家在实验室或医务人员在临床与它进行长期斗争的实践一再证明,我们与它斗争的手段还没有提高到一个高水平上来。

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耐药性。

  在固体培养基中对常用的含异烟肼1?

g、链霉素10?

g、利福平50?

g能生长的结核分枝杆菌为耐药菌。

耐药菌株毒力有所减弱。

异烟肼可影响细胞壁中分枝菌酸的合成,诱导结核分枝杆菌成为L型,此可能是耐异烟肼的一种原因。

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对异烟肼耐药,而对利福平和链霉素大多仍敏感。

故目前治疗多主张异烟肼和利福平或吡嗪酰胺联合用药,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增强疗效。

临床上耐异烟肼菌株致病性也有所减弱。

实验证明豚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常于6周内死亡,且肝内见有粟粒性病灶;而感染L型后往往要百余天才死亡,病灶缺乏典型结核结节病变。

但L型有回复的特性,未经彻底治疗可导致复发。

  近年来世界各地结核分枝杆菌的多耐菌株逐渐增多,甚至引起暴发流行。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可由自发突变产生(原发性耐药)或由用药不当经突变选择产生(继发性耐药)。

但多耐的产生主要可能由于后者。

耐药基因在染色体上,对不同药物的耐药基因不相连接,所以联合用药治疗有效。

对异烟肼耐药与katG基因丢失有关。

易感株有该基因,耐药株无。

利福平主要作用于RNA多聚酶。

编码该酶的基因(rpoB)突变则引起对利福平耐药。

1999年国内报道7株耐利福平株全部rpoB基因发生突变。

敏感株则否。

编辑本段二、致病性

  结核分枝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

其致病性可能与细菌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体成分和代谢物质的毒性以及机体对菌体成分产生的免疫损伤有关。

致病物质

  与荚膜、脂质和蛋白质有关。

  1.荚膜 荚膜的主要成分为多糖,部分脂质和蛋白质。

其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有:

  ①荚膜能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3(CR3)结合,有助于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细胞上的粘附与入侵;

  ②荚膜中有多种酶可降解宿主组织中的大分子物质,供入侵的结核分枝杆菌繁殖所需的营养;

  ③荚膜能防止宿主的有害物质进入结核分枝杆菌,甚至如小分子NaOH也不易进入。

故结核标本用4%NaOH消化时,一般细菌很快杀死,但结核分枝杆菌可耐受数十分钟。

结核分枝杆菌入侵后荚膜还可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

  2.脂质 据实验研究细菌毒力可能与其所含复杂的脂质成分有关,特别是糖脂更为重要。

  ①索状因子:

是分枝菌酸和海藻糖结合的一种糖脂。

能使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蜿蜒索状排列。

此因子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密切相关。

它能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

若将其从细菌中提出,则细菌丧失毒力。

  ②磷脂:

能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并使炎症灶中的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从而形成结核结节。

  ③硫酸脑苷脂(sulfatide):

可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使结核分枝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④蜡质D:

是一种肽糖脂和分枝菌酸的复合物,可从有毒株或卡介苗中用甲醇提出,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3.蛋白质 有抗原性,和蜡质D结合后能使机体发生超敏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并在形成结核结节中发挥一定作用。

所致疾病

  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肺结核为最多。

因肠道中有大量正常菌群寄居,结核分枝杆菌必须通过竞争才能生存并和易感细胞粘附。

肺泡中无正常菌群,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飞沫微滴或含菌尘埃的吸入,故肺结核较为多见。

  

  

1.肺部感染 由于感染菌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肺结核可有以下两类表现。

  

(1)原发感染:

多发生于儿童。

肺泡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少数活的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肺泡即被巨噬细胞吞噬。

由于该菌有大量脂质,可抵抗溶菌酶而继续繁殖,使巨噬细胞遭受破坏,释放出的大量菌在肺泡内引起炎症,称为原发灶。

初次感染的机体因缺乏特异性免疫,结核分枝杆菌常经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称原发综合征。

此时,可有少量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液,向全身扩散,但不一定有明显症状(称隐性菌血症);与此同时灶内巨噬细胞将特异性抗原递呈给周围淋巴细胞。

感染3~6周,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同时也出现超敏反应。

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磷脂,一方面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样细胞,后者相互融合或经核分裂形成多核巨细胞(即朗罕巨细胞),另一方面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溶解,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产生干酪样坏死,周围包着上皮样细胞,外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结核结节(即结核肉芽肿)是结核的典型病理特征。

感染后约5%可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其中少数患者因免疫低下,可经血和淋巴系统,播散至骨、关节、肾、脑膜及其他部位引起相应的结核病。

90%以上的原发感染形成纤维化或钙化,不治而愈,但病灶内常仍有一定量的结核分枝杆菌长期潜伏,不但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也可成为日后内源性感染的渊源。

  

(2)原发后感染:

病灶亦以肺部为多见。

病菌可以是外来的(外源性感染)或原来潜伏在病灶内(内源性感染)。

由于机体已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因此原发后感染的特点是病灶多局限,一般不累及邻近的淋巴结,被纤维素包围的干酪样坏死灶可钙化而痊愈。

若干酪样结节破溃,排入邻近支气管,则可形成空洞并释放大量结核分枝杆菌至痰中。

  1990国外报道各种类型肺结核,40%痰标本检出L型。

近年来有人注意到病灶中见有形态不典型的抗酸菌却未见典型结核结节,称之为“无反应性结核”。

用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实验动物,也见有同样情况。

这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L型缺少细胞壁脂质成分,不能刺激结节形成,而仅有淋巴结肿大和干酪样坏死。

单从病理变化判断,常被误认为慢性淋巴结炎。

有人对155例曾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蜡块标本作回顾性研究,用卡介苗抗体作免疫酶染色,68.9%阳性,抗酸染色60%为抗酸颗粒。

说明病例中很大一部分与结核分枝杆菌L型有关。

临床上对此应予注意,以防漏诊与误诊。

  2.肺外感染 部分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内、外播散,如脑、肾结核,痰菌被嚥入消化道也可引起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等。

国外有报道332例血标本仅2例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但将此标本注入豚鼠皮下12%感染结核。

说明结核分枝杆菌在血中播散的大多不是一般细菌型,而是一种不易生长的L型。

近年有不少肺外结核的新报道,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L型多于细菌型:

如儿童结核性脑膜炎10例脑脊液培养,9例培养出L型,细菌型仅1例。

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术后病理切片抗酸菌L型占61.2%,无1例为典型抗酸杆菌。

慢性前列腺炎常规培养阴性者,近1/3检出抗酸菌L型。

不育症男子精液检查单见抗酸杆菌7%,单见抗酸L型14%,电镜检查见L型吸附于精子头、尾。

以结核分枝杆菌L型感染小鼠,73%睾丸间质炎症中见有抗酸菌L型。

编辑本段三、免疫性

免疫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其免疫主要是以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

T细胞不能直接和胞内菌作用,必须先与感染细胞反应,导致细胞崩溃,释放出结核分枝杆菌。

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虽能产生抗体,但抗体只能与释出的细菌接触起辅助作用。

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呼吸道后,由于肺泡中80%~90%是巨噬细胞,10%是淋巴细胞(T细胞占多数);原肺泡中未活化的巨噬细胞抗菌活性弱,不能防止所吞噬的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反可将结核分枝杆菌带到他处。

但可递呈抗原,使周围T淋巴细胞致敏。

致敏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如IL-2、IL-6、INF-?

,他们与TNF-α的共同作用可杀死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淋巴因子中INF-?

是主要的,有多种细胞能产生INF-?

,浸润的先后为NK、?

/δT和CD4+、CD8+α/βT细胞。

上述细胞有的可直接杀伤靶细胞,有的产生淋巴因子激活巨噬细胞,使吞噬作用加强引起呼吸暴发,导致活性氧中介物和活性氮中介物的产生而将病菌杀死。

  机体内的T细胞根据抗原受体(TCR)的不同可分2种:

一种由α链与β链组成,称α/βT细胞(含CD4或CD8标志),另一种由?

链和δ链组成,称?

/δT细胞(大多无CD4或CD8标志)。

人与小鼠外周血中前者 ?

90%,后者<10%。

在抗分枝杆菌免疫中这2种T细胞均起到重要作用。

在感染早期α/βT细胞尚未升至高峰时,结核分枝杆菌受?

/δT细胞控制。

在与结核分枝杆菌接触后?

/δT细胞即大量增殖。

健康人经分枝杆菌提取物刺激7~10d后,外周淋巴细胞中?

/δT细胞可有所增加,其作用与α/βT细胞同样可杀伤结核分枝杆菌。

近年来证明小鼠感染牛分枝杆菌后?

/δT细胞迅速汇集到炎症区,增殖的主要是V?

9δ2T细胞亚群,但人活动性结核时此亚群有所下降。

  近年来注意到?

/δT细胞攻击的主要是分枝杆菌中的一种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

HSP是一种具有高度保守性的蛋白质,从原核细胞到动植物中均有,其氨基酸顺序有50%同源。

在正常生物中含量极少,但在感染、发热、细胞恶变等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时即大量产生,故HSP又称应激蛋白(stressprotein)。

HSP在许多病原菌中均有,其氨基酸序列有共同成分,不同细菌引起的亚临床感染均可引起一定程度相同的免疫,被认为是非特异性免疫。

  结核的免疫属于感染免疫(infectionimmunity),又称有菌免疫,即只有当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存在体内时才有免疫力。

一旦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全部消失,免疫也随之不存在。

免疫与超敏反应

  随着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产生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有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产生,二者均为T细胞介导的结果。

从郭霍现象(Kochphenomenon)可以看到,将结核分枝杆菌初次注入健康豚鼠皮下,10~14d后局部溃烂不愈,附近淋巴结肿大,细菌扩散至全身,表现为原发感染的特点。

若以结核分枝杆菌对以前曾感染过结核的豚鼠进行再感染,则于1~2d内局部迅速产生溃烂,易愈合。

附近淋巴结不肿大,细菌亦很少扩散,表现为原发后感染的特点。

可见再感染时溃疡浅、易愈合、不扩散,表明机体已有一定免疫力。

但再感染时溃疡发生快,说明在产生免疫的同时有超敏反应的参与。

近年来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和超敏反应的物质不同。

超敏反应主要由结核菌素蛋白和蜡质D共同引起,而免疫则由结核分枝杆菌核糖体RNA(rRNA)引起。

二种不同抗原成分激活不同的T细胞亚群释放出不同的淋巴因子所致。

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能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1.结核菌素试剂 以往用旧结核菌素(oldtuberculin,OT)。

系将结核分枝杆菌接种于甘油肉汤培养基,培养4~8周后加热浓缩过滤制成。

稀释2000倍,每0.1ml含5单位。

目前都用纯蛋白衍化物(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PPD)。

PPD有二种:

人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PPD-C和卡介苗制成的BCG-PPD。

每0.1ml含5单位。

  2.试验方法与意义 常规试验分别取2种PPD5个单位注射两前臂皮内,48~72h后红肿硬结超过5mm者为阳性,≥15mm为强阳性,对临床诊断有意义。

若PPD-C侧红肿大于BCG-PPD侧为感染。

反之,BCG-PPD侧大于PPD-C侧,可能系卡介苗接种所致。

  阴性反应表明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但应考虑以下情况:

①感染初期,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需4周以上才能出现超敏反应;②老年人;③严重结核患者或正患有其他传染病,如麻疹导致的细胞免疫低下;④获得性细胞免疫低下,如艾滋病或肿瘤等用过免疫抑制剂者。

为排除假阴性,国内有的单位加用无菌植物血凝素(PHA)针剂,0.1ml含10μg作皮试。

若24h红肿大于PHA皮丘者为细胞免疫正常,若无反应或反应不超过PHA皮丘者为免疫低下。

编辑本段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典型,虽可借助X线摄片诊断,但确诊仍有赖于细菌学检查。

标本

  标本的选择根据感染部位。

可取痰、支气管灌洗液、尿、粪、脑脊液或胸、腹水。

其他肺外感染可取血或相应部位分泌液或组织细胞。

直接涂片镜检

  标本直接涂片或集菌后涂片,用抗酸染色。

若找到抗酸阳性菌即可初步诊断。

抗酸染色一般用Ziehl-Neelsen法。

为加强染色,可用IK(intensifiedKinyoun)法染色。

将石炭酸复红染色过夜,用0.5%盐酸乙醇脱色30s,则包括大多结核分枝杆菌L型也可着色。

为提高镜检敏感性,也可用金胺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结核分枝杆菌呈显金黄色荧光。

浓缩集菌

  先集菌后检查,可提高检出率。

培养与动物试验也必须经集菌过程以除去杂菌。

脑脊液和胸、腹水无杂菌,可直接离心沉淀集菌。

痰、支气管灌洗液、尿、粪等污染标本需经4%NaOH(痰和碱的比例为1:

4,尿、支气管灌洗液和碱的比例为1:

1)处理15min,时间过长易使结核分枝杆菌L型与非结核分枝杆菌死亡。

尿标本先加5%鞣酸、5%乙酸各0.5ml于锥形量筒内静置,取沉淀物处理。

处理后的材料再离心沉淀。

取沉淀物作涂片染色镜检。

若需进一步作培养或动物接种,应先用酸中和后再离心沉淀。

分离培养

  将经中和集菌材料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器皿口加橡皮塞于37℃培养,每周观察1次。

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缓慢,一般需2~4周长成肉眼可见的落菌。

液体培养可将集菌材料滴加于含血清的培养液,则可于1~2周在管底见有颗粒生长。

取沉淀物作涂片,能快速获得结果,并可进一步作生化、药敏等测定和区分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

国内学者已证明结核分枝杆菌L型可存在于血细胞内或粘附于细胞表面。

这种患者往往血沉加快,用低渗盐水溶血后立即接种高渗结核分枝杆菌L型培养基能提高培养阳性率。

动物试验

  将集菌后的材料注射于豚鼠腹股沟皮下,3~4周后若局部淋巴结肿大,结核菌素试验阳转,即可进行解剖。

观察肺、肝、淋巴结等器官有无结核病变,并作形态、培养等检查。

若6~8周仍不见发病,也应进行解剖检查。

快速诊断

  一般涂片检查菌数需5x103~4/ml,培养需1x102/ml,标本中菌数少于此数时不易获得阳性结果,且培养需时较长。

目前已将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DNA鉴定,每ml中只需含几个细菌即可获得阳性,且1?

2d得出结果。

操作中需注意实验器材的污染问题,以免出现假阳性。

又细菌L型由于缺壁并有代偿性细胞膜增厚,而一般常用的溶菌酶不能使细胞膜破裂释出DNA,以致造成PCR假阴性。

用组织磨碎器充分研磨使细胞破裂后,则可出现阳性。

目前有条件的单位使用B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