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8752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

课题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日期

备课人

执笔人

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射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课前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

提问:

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

(板书:

线段)

提问:

线段要怎样画?

(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

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

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

(板书:

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

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

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

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

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

为什么?

指出: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

(板书:

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

要不要点上点?

为什么?

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

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

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

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做—做”第1题。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

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

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39页下面的三节。

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

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

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

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

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做—做”第2题。

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

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生画线段,小组内交流:

射线与线段的区别?

2、生在练习本上动手画一画:

画一条射线,同桌说一说。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课题

角的度量

日期

备课人

执笔人

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初步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角内角的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角

课前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本40页教学情景图

师:

图上画的是什么?

2、角是有大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

那么角的大小怎样计量呢?

今天就学习这一内容,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

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

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

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特别说明内圈度数和外圈度数,让学生分别沿内圈和外圈指一指,读一读刻度,并分别依次找一找指定的刻度.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

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

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4、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出示下列角(P41),师问:

怎样测量下面两个角的度数?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三、巩固深化,培养理趣

1、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中的1、2、3题。

 

通过第1、2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第3题的练习,使学生发现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特点。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今天学的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问?

(2)当堂检测 

课题

角的分类

日期

备课人

执笔人

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目标:

1、能熟记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和周角。

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熟练区分其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课前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促思

师:

最近讲了什么知识?

(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

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

(分类)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板书:

平角:

等于180°直角:

等于90°周角:

等于360°

2.师:

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

你们量了吗?

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

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

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平角、一个周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

(板书:

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

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平角、周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6.教学例2

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内讨论完成

大小比较: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周角=平角=直角

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

P46第12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

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2、当堂检测。

3、打开书P42,自学例2.

 

课题

画角

日期

备课人

执笔人

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内容:

P43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2、使学生学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角的画法 

课前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课题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

画角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画角的工具。

师:

画线段用什么工具?

画一个指定的角(如60°的角)用什么工具呢?

2、教学例3(出示课本第43页例3主题图)

(1)让优秀学生到投影仪来画角,并一边画一边讲解。

(2)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学生再次看书,弄懂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即时练习:

P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交流:

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

1、课本44页练习七中的第五题

2、P45:

6题

3、P46:

15题 判断∠1和∠2是不是相等,说理由

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课题

笔算乘法

日期

备课人

执笔人

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内容:

P47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

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应说以下几点: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八第1题。

164×32=54×145=254×36=

217×83=43×139=328×25=

提示学生:

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八第2题。

这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略)

课题

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

日期

备课人

执笔人

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内容:

P50例2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2

(1)160×30

(2)106×30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3、反馈第

(1)题: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5、反馈第

(2)题:

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

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

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学生试练P48做一做

2、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八:

3、4、5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全课小结

课题

笔算乘法的练习

日期

备课人

执笔人

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内容:

第49-50页练习八的6-12题。

教学目标:

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理清数量关系,加强计算练习。

2、正确解答应用题。

3、加强计算练习。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

练习八第7题

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说出笔算过程。

2、口算:

14×725×3160×523×100

60×7021×30018×50

(二)练习

1、练习八第6题:

比较两边算式的大小

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

2、练习八第8题:

说出右面计算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对比,避免错误的发生。

3、练习八9-11题。

通过计算练习,理清数量关系,加强计算练习。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四)拓展训练:

练习八第12题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日期

备课人

执笔人

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

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

师提问:

这两组算式中,第2、3题同第1题比,第二个因数分别乘了10、(),积各有什么变化?

(2)组织全班交流。

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乘几。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0×4=()25×160=()

10×4=()25×40=()

5×4=()25×10=()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

(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

师提问:

这两组算式中,第2、3题同第1题比,第二个因数分别除以了2、(),积各有什么变化?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P51、做一做

(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

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

完成练习九第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课题

常见的数量关系

日期

备课人

执笔人

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内容:

P52、53例4、5及练习九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术语表过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加以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在日常生活里,有各种数量关系。

我们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己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

常见的数量关系)

二、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出示例4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在教材上列式解答。

2、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师:

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师强调出示:

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3、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师: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

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又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

4、小结

三、教学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5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在教材上列式解答。

2、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

师:

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求怎样的问题?

师强调出示:

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3、概括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师: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

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又可以求什么?

怎样求?

4、进一步认识“速度”

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都是速度。

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

自学课本第53页。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

第1题

2、做一做:

第2题

五、全课小结

课题

练习课

日期

备课人

执笔人

教学设计

修改补充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提高本单元所学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睥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在做练习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本单元的所学内容。

(板书课题:

练习九)

师生互动,整理复习

二、回忆知识,明确重点。

1、提问: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了哪些知识?

2、指名学生回答,进行全班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

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了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习了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3、回忆疑难点

师:

你认为本单元前面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的知识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4、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2-10题

三、全课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