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单元教案课题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日期备课人执 笔 人教 学 设 计修 改 补 充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间的区别。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课前准备: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
2、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
3、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做做”第1题。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
4、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39页下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做做”第2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三、课堂小结,当堂
5、检测1、生画线段,小组内交流:射线与线段的区别?2、生在练习本上动手画一画:画一条射线,同桌说一说。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教后记课题角的度量日期备课人 执 笔 人教 学 设 计修 改 补 充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初步会用量角器量角。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角内角的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课前准备: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
6、、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出示课本40页教学情景图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2、角是有大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角的两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那么角的大小怎样计量呢?今天就学习这一内容,引入课题。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
7、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特别说明内圈度数和外圈度数,让学生分别沿内圈和外圈指一指,读一读刻度,并分别依次找一找指定的刻度.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
8、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4、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出示下列角(P41),师问:怎样测量下面两个角的度数?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三、巩固深化,培养理趣 1、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中的1、2、3题。 通过第1、2题的练习,使学生进
9、一步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通过第3题的练习,使学生发现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的特点。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1)今天学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2)当堂检测教后记课题角的分类日期备课人执 笔 人教 学 设 计修 改 补 充教学目标:1、能熟记直角、钝角、锐角的大小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和周角。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能熟练区分其大小关系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促思 师:最
10、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板书:平角:等于180直角:等于90周角:等于360 2.师: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平角、一个周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平角、周角,
11、所以直角很重要。 6教学例2 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内讨论完成 大小比较: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周角= 平角= 直角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P46第12题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2、当堂检测。3、打开书P42,自学例2.教后记课题画 角日期备课人 执 笔 人教 学 设 计修 改 补 充教学内容:P43页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2、使学生学会用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角的画法课前准备:量角器、三角板教学过程:一、
12、复习检查,引入课题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画角的工具。 师:画线段用什么工具?画一个指定的角(如60的角)用什么工具呢? 2、教学例3(出示课本第43页例3主题图) (1)让优秀学生到投影仪来画角,并一边画一边讲解。 (2)教师示范,学生跟着学。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3)学生再次看书,弄懂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3、即时练习:P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
13、说明。交流:怎样画得又快又好?三、练习巩固、培养理趣1、课本44页练习七中的第五题2、P45:6题3、P46:15题 判断1和2是不是相等,说理由四、回顾整理,拓展应用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教后记课题笔算乘法日期备课人 执 笔 人教 学 设 计修 改 补 充教学内容:P47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2、独立列式:14512=3、请
14、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二、巩固练习1、课本4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2、练习八第1题。16432= 54145= 25436=21783= 43139= 32825=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
15、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3、练习八第2题。这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三、课堂小结。(略)教后记课题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日期备课人 执 笔 人教 学 设 计修 改 补 充教学内容:P50例2及练习教学目标: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例2 (1)16030 (2)10630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4
16、、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二、质疑与小结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三、知识反馈:1、学生试练P48做一做2、比较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四、巩固练习:1、练习八:3、4、5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五、全课
17、小结教后记课题笔算乘法的练习日期备课人 执 笔 人教 学 设 计修 改 补 充教学内容:第49-50页练习八的6-12题。教学目标: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理清数量关系,加强计算练习。2、正确解答应用题。3、加强计算练习。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练习八第7题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让学生说出笔算过程。2、口算:147 253 1605 231006070 21300 1850(二)练习1、练习八第6题:比较两边算式的大小 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更加牢固掌握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2、
18、练习八第8题:说出右面计算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对比,避免错误的发生。3、练习八9-11题。通过计算练习,理清数量关系,加强计算练习。(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四)拓展训练:练习八第12题教后记课题积的变化规律日期备课人 执 笔 人教 学 设 计修 改 补 充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
19、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62=( ) 8125=( )620=( ) 24125=( )6200=( ) 72125=(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师提问:这两组算式中,第2、3题同第1题比,第二个因数分别乘了10、( ),积各有什么变化?(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乘几。”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1)请
20、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204=( ) 25160=( )104=( ) 2540=( )54=( ) 2510=(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师提问:这两组算式中,第2、3题同第1题比,第二个因数分别除以了2、( ),积各有什么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除以几。”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4、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
21、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1、做一做(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5、应用规律。完成练习九第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1824= 10545=(182)(242)= (1053)(453)=(182)(242)= (1055)(455)=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2475=1800 36104=3744(2
22、46)(756)=1800 (364)(1044)=3744(243)(75)=1800 (36)(104)=374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教后记课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日期备课人 执 笔 人教 学 设 计修 改 补 充教学内容:P52、53 例4、5及练习九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2、使学生理解,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
23、数学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术语表过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加以应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在日常生活里,有各种数量关系。我们在之前的学习生活中己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1、出示例4题目出示后,让学生在教材上列式解答。2、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师: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师强调出示: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3、概括单价、数
24、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又可以求什么?怎样求?4、小结三、教学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1、出示例5题目出示后,让学生在教材上列式解答。2、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师: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样的问题?师强调出示: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3、概括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如果知道路程和速度,又可以求什么?怎样求?4、
25、进一步认识“速度”像以上这样“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分钟行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都是速度。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自学课本第53页。四、巩固练习1、做一做:第1题2、做一做:第2题 五、全课小结教后记课题练习课日期备课人 执 笔 人教 学 设 计修 改 补 充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提高本单元所学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睥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3、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
26、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在做练习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本单元的所学内容 。(板书课题:练习九)师生互动,整理复习二、回忆知识,明确重点。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了哪些知识?2、指名学生回答,进行全班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学习了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习了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3、回忆疑难点师:你认为本单元前面的知识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掌握的知识是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4、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2-10题三、全课小结。教后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