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习题整理 打印w.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7642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习题整理 打印w.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免疫习题整理 打印w.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免疫习题整理 打印w.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免疫习题整理 打印w.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免疫习题整理 打印w.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习题整理 打印w.docx

《免疫习题整理 打印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习题整理 打印w.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习题整理 打印w.docx

免疫习题整理打印w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现代免疫的概念是

E.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对自身耐受,对非己排除的生理反应

2.机体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称为

D.免疫防御

3.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能力称为

A.免疫监视

4.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易引发

E.超敏反应

5.机体免疫自稳功能失调易引发

B.自身免疫病

6.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易引发

A.反复感染

7.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引发

A.肿瘤

8.下列淋巴细胞中属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是

D.αβT细胞

9.下列免疫细胞中属固有样淋巴细胞的是

D.NKT细胞

10.属于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是

B.树突状细胞

11.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适应性免疫细胞是

A.B2细胞

12.人类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

A.阑尾

13.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B.骨髓

14.人类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

B.胸腺

15.在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型题

(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免疫缺陷病

B.适度免疫应答

C.自身免疫病

D.病毒持续感染

E.抗感染免疫作用

1.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可引发:

A

2.免疫自稳功能正常,可引发:

B

3.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引发:

D

4.免疫防御功能正常,可引发:

E

5.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

C

(6~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B.模式识别受体

C.泛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D.杀伤细胞活化/抑制受体

E.病原相关模式分子

6.γδT细胞表达

7.巨噬细胞表达

8.NK细胞表达

9.αβT细胞表达

10.病原微生物表达

第二章抗原

A型题

1.免疫原性是指

A.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

2.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D.半抗原

3.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青霉素

4.半抗原

D.只有抗原性

5.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表位称为

A.共同抗原表位

6.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E.抗原决定簇(表位)

7.通常诱导机体产生最佳免疫效果的抗原注入途径是

B.皮内

8.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

D.异嗜性抗原

9.下列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E.蛋白质

10.发生交叉反应是因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

D.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11.释放后容易诱发自身抗体产生的物质是

D.功能性抗原表位

12.抗原分子中的顺序表位

D.是由一段序列相连的线性氨基酸残基组成

13.抗原分子中的构象表位

D.是B细胞主要识别的表位

14.胸腺依赖性抗原

E.是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的抗原

15.下列物质中属TI抗原的是

B.细菌脂多糖

16.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MHC抗原是

B.同种异型抗原

17.下列物质中属隐蔽抗原的是

E.眼葡萄膜色素蛋白

18.B细胞表位所不具备的特征或作用是

E.也可被T细胞直接识别

19.超抗原所不具备的特点是

C.发挥作用无需APC参与

20.能激活多克隆B细胞的丝裂原是

C.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

21.佐剂所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

B.可特异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B型题

(1~4题共用备选答案)

A.构象表位

B.线性表位

C.隐蔽性抗原表位

D.功能性抗原表位

E.T细胞表位

1.位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B细胞或抗体直接识别的表位称为

2.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不能被B细胞直接识别结合的表位称为

3.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经APC加工后能被MHCⅡ类分子提呈的线性表位称为

4.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由空间位置相邻而序列不相连续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表位称为

(5~8题共用备选答案)

A.共同抗原

B.隐蔽抗原

C.同种异型抗原

D.超抗原

E.异嗜性抗原

5.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

6.人类ABO血型抗原称为

7.可多克隆激活T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的抗原称为

8.正常情况下与机体免疫系统相对隔绝的某些自身成分称为

第三章抗体

A型题

1.抗体的基本结构是

C.由两条相同的H链和两条相同的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

2.抗体超变区位于

B.VH和VL区

3.抗体分为κ和λ两型的依据是

D.CL抗原性的不同

4.抗体分为五类的依据是

A.CH抗原性的不同

5.IgG的重链称为

E.γ链

6.抗体铰链区位于

A.CH1与CH2之间

7.抗体独特型表位存在于

B.VH和VL功能区

8.不含铰链区的抗体是

D.IgE类抗体

9.以多聚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抗体是

C.IgM类抗体

10.具有J链的抗体是

C.IgM和SIgA类抗体

11.可将IgG裂解为二个Fab片段的酶类物质是

D.木瓜蛋白酶

12.具有补体C1q结合点的抗体是

B.IgG和IgM类抗体

13.产妇初乳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是

A.SIgA类抗体

14.能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抗体是

D.IgG类抗体

15.能够介导NK细胞产生ADCC效应的抗体是

B.IgG类抗体

16.能与肥大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其致敏的抗体是

A.IgE类抗体

17.宫内感染导致胎儿脐血中含量增高的抗体是

D.IgM类抗体

18.能够介导吞噬细胞产生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A.IgG类抗体

19.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E.SIgA类抗体

20.免疫接种后首先产生的抗体是

B.IgM类抗体

B型题

(1~6题共用备选答案)

A.IgG类抗体

B.SIgA类抗体

C.IgM类抗体

D.IgE类抗体E.IgD类抗体

1.分子量最大的抗体是:

C

2.血清含量最高的抗体是:

A

3.血清含量最低的抗体是:

D

4.血清半衰期最长的抗体是:

A

5.具有J链和分泌片的抗体是:

B

6.过敏反应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升高的抗体是:

D

(7~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IgM类抗体

B.SIgA类抗体

C.IgG类抗体

D.IgE类抗体

E.IgD类抗体

7.可介导产生调理作用的抗体是:

C

8.可介导产生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D

9.在黏膜局部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的抗体是:

B

10.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

A

11.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抗体是:

A

12.可介导产生ADCC作用的抗体是:

C

(13~17题共用备选答案)

A.α链B.γ链

C.δ链D.ε链E.μ链

13.IgG的重链称为

14.IgM的重链称为

15.IgA的重链称为

16.IgD的重链称为

17.IgE的重链称为

第四章补体

A型题

1.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组分

B.C3

2.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顺序是

C.C142356789

3.IgG分子中能与C1q结合的功能区是

C.CH3

4.IgM分子中能与C1q结合的功能区是

C.CH3

5.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D.C5a

6.降解后可产生激肽样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E.C2b

7.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B.C3b

8.具有免疫黏附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

B.C3b和C5b

9.启动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

A.抗原-抗体复合物

10.启动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

B.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残基

11.启动补体旁路途径活化的主要物质是

D.细菌脂多糖

12.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

A.C1(C1q:

C1r2:

C1s2)复合体

13.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

D.MBL-MASP1/2复合体

14.补体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补体组分是

B.C4

15.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

B.B因子裂解为Ba和Bb

16.补体旁路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

D.C2裂解为C2a和C2b

17.补体凝集素途径激活过程中所不涉及的事件是

A.C1q构象改变使C1r和C1s相继活化

18.一个完整的C1q分子是由

C.6个C1q三聚体亚单体组成

19.C1抑制物缺陷可引发

E.遗传性血管水肿

B型题

(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

B.

C.

D.

E.

复合物

1.补体旁路途径稳定态C3转化酶是

2.补体凝集素途径C3转化酶是

3.补体旁路途径液相C3转化酶是

4.补体经典途径C5转化酶是

5.补体旁路途径C5转化酶是

(6~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病原体表面乙酰化低聚糖

B.MBL-MASP1/2复合体

C.C1(C1q:

C1r2:

C1s2)复合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细菌脂多糖

6.补体旁路途径激活物是

7.补体凝集素途径激活物是

8.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物是

9.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

10.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第一个补体组分是

 

(11~15题共用备选答案)

A.C2bB.C3a

C.C3dD.C3bE.C5a

11.对嗜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

12.其裂解产物具有激肽样作用

13.是B细胞辅助受体中CD21识别结合的分子

14.具有过敏毒素作用而无趋化作用的分子

15.具有调理和免疫黏附作用的分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A型题

1.细胞因子不包括

B.过敏毒素

2.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

E.促进造血功能

3.IL-2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

D.可抑制Th1细胞形成

4.可诱导B细胞产生IgE类抗体的细胞因子是

E.IL-4

5.IL-17所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是

C.具有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作用

6.γ-干扰素所不具备的生物学功能是

C.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

7.接受刺激后主要产生IFN-γ的细胞是

A.NK细胞

8.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C.TNF-α/β

9.可刺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B.SCF

10.可诱导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为血小板的细胞因子是

D.TPO

11.可诱导成红祖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EPO

12.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活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E.IL-8/CXCL8

 

13.可抑制Th2细胞形成和增殖的细胞因子是

D.IFN-γ

14.对巨噬细胞和NK细胞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B.IL-10

15.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作用特点是

B.特异性

16.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是

B.一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

17.能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B.IL-1和TNF-α

18.在体外能够诱导自体淋巴细胞形成LAK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IL-2

19.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细胞因子是

A.IFN-α

20.临床用于治疗乳腺癌的生物制剂是

D.人源化抗HER-2单抗

B型题

A.IL-10B.TGF-β

C.IL-17D.IL-4E.IFN-γ

1.Th1细胞产生,可抑制Th2细胞形成

2.γδT细胞产生,可刺激成纤维/上皮/内皮细胞合成分泌促炎细胞因子

3.Th2细胞产生,可抑制巨噬细胞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

4.Treg细胞产生,可抑制T细胞增殖和树突状细胞活化

5.Th2细胞产生,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A.EPOB.TPO

C.SCFD.IL-7E.IL-2

6.骨髓基质细胞产生,可诱导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

7.肾细胞和肝细胞产生,可诱导成红祖细胞增殖分化

8.肾细胞和肝细胞产生,可诱导巨核祖细胞增殖分化

9.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可诱导胸腺细胞增殖分化

10.Th1细胞产生,可诱导T、B细胞增殖分化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A型题

1.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称为

B.H-2复合体

2.HLA复合体位于

B.第6号染色体

3.位于HLAⅡ类基因区的经典

类基因是

C.HLA-DR

4.位于HLAⅠ类基因区的经典

类基因是

B.HLA-B

5.非经典HLAⅠ类基因包括

C.HLA-E、F、G

6.HLAⅢ类基因区基因编码产物不包括

E.HLA-DM分子

7.编码人β2m的基因位于

E.第15号染色体

8.在母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是

E.HLA-E和HLA-G分子

9.NK细胞表面C型凝集素样受体家族成员识别的配体分子是

A.HLA-E分子

10.NK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家族成员识别的配体分子是

C.HLA-G分子

11.NK细胞表面NKG2D活化性受体识别的配体分子是

E.MICA/B分子

12.HLAⅡ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位于

A.α1与β1结构域之间

13.HLAⅠ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位于

B.α1与α2结构域之间

14.CTL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

E.HLAⅠ类分子α3结构域

15.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是

A.HLAⅡ类分子β2结构域

16.表面尚未检出经典HLAⅠ类分子的细胞是

C.成熟红细胞

17.组成性表达HLAⅡ类分子的细胞是

C.树突状细胞

18.同胞之间两个单体型完全相同的概率为

B.25%

19.器官移植时选择的最适供者是

E.患者同卵双生的兄弟姐妹

20.患者多次输血后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是

B.患者体内产生抗供者HLAⅠ类抗原特异性抗体

21.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密切相关的HLA分子是

D.HLA-B27分子

(二)B型题

A.H-2复合体

B.HLA-DM基因

C.HLA-A、B、C基因

D.HLA-DP、DQ、DR基因

E.HLA-E、F、G基因

1.编码经典HLAⅠ类分子的基因

2.编码非经典HLAⅠ类分子的基因

3.编码经典HLAⅡ类分子的基因

4.编码免疫相关分子的基因

5.编码小鼠主要组织相关性抗原的基因

A.HLAⅠ类分子α3结构域

B.HLAⅠ类分子轻链β2m

C.HLAⅡ类分子β2结构域

D.HLAⅡ类分子α1结构域

E.HLAⅡ类分子β1结构域

6.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

7.CTL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

8.具有高度多态性

9.较少多态性

10.非多态性结构

第九章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A型题

1.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

CD3?

A.CD2

B.CD4

C.CD8

D.TCR

E.BCR

2.T细胞表面能与TCR结合形成具有信号转导功能复合物的膜分子是

B.CD3

3.CTL表面的TCR辅助受体是

C.CD8

4.Th细胞表面的TCR辅助受体是

B.CD4

5.人T细胞表面能与HIV壳膜蛋白gp120结合的受体是

B.CD4

6.T细胞表面CD4分子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中MHC-II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

D.β2结构域

7.T细胞表面CD8分子与能与APC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中MHC-I类分子结合的区域是

E.α3结构域

8.活化T细胞表面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膜分子是

B.CTLA-4

9.能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细胞和B细胞增殖的丝裂原是

C.美洲商陆原(PWM)

10.T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密切相关的CD分子是

E.CD28

11.初始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是

C.CD45RA+CD62L+

12.可通过分泌IL-17发挥抗真菌和胞外细菌感染的CD4+T细胞是

D.Th17细胞

13.可通过合成分泌TGF-β和/或IL-10发挥免疫抑制效应的T细胞是

C.Treg细胞

14.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D.IFN-γ、IL-12

15.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IL-4

16.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E.IL-6、TGF-β、IL-21

17.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iTreg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D.TGF-β、IL-2

18.可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为Th3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TGF-β

19.对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C.CD8+CTL

20.B细胞表面特有的表面标志是

C.BCR(mIg)

21.B细胞作为专职APC其表面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是

C.CD40

22.BCR辅助受体中能够识别结合C3d的分子是

A.CD21

23.活化T细胞表面对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的CD分子是

C.CD40L

24.B细胞表面与其活化第二信号产生密切相关的膜分子是

C.CD40

25.B细胞表面的BCR辅助受体是

E.CD19-CD21-CD81复合体

26.鉴别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

B.CD5分子

B型题

A.IL-4、IL-5、IL-13

B.IFN-γ、IL-2、TNFα/β

C.IL-17、IL-21、IL-22

D.TGF-β、IL-10

E.IL-4、IL-10、IL-21

1.Th1细胞主要分泌

2.Th2细胞主要分泌

3.Tfh细胞主要分泌

4.Th17细胞主要分泌

5.Tr1细胞主要分泌

A.CD4+Th1细胞

B.CD4+Tfh细胞

C.CD4+Treg细胞

D.CD4+Th17细胞

E.CD8+CTL

6.通过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T细胞是

7.通过直接接触和分泌TGF-β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是

8.通过分泌IL-4和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Ig类别转换的T细胞是

9.通过分泌IL-17和IL-22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的T细胞是

10.通过分泌IFN-γ和IL-2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T细胞是

第十章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A型题

1.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受体是

B、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2.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吞噬杀菌作用的固有免疫细胞是

巨噬细胞

3.对巨噬细胞具有激活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IFN-γ

4.对巨噬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MIP-1α/β(CCL3/4)

5.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MIP-1α/β(CCL3/4)

6.巨噬细胞表面可直接识别病原菌表面岩藻糖残基的分子是

甘露糖受体

7.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器官后可分化为

巨噬细胞

8.血液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

中性粒细胞

9.吞噬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

CD14

10.可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的免疫细胞是

髓样树突状细胞

 

11.未成熟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表达特征是

高表达模式识别受体,低表达MHCⅡ/Ⅰ类分子

12.成熟髓样树突状细胞表面膜分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是

高表达MHCⅡ/Ⅰ类分子,可增强抗原提呈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

13.NK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

TCR-、mIgM-、CD56+、CD16+

14.能够发挥ADCC效应的淋巴细胞是

NK细胞

15.NK细胞释放的能使靶细胞溶解破坏的生物活性介质是

穿孔素

16.NKT细胞表面TC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

CD1分子提呈的磷脂/糖脂类抗原

17.γδT细胞主要分布于

黏膜和皮下组织

18.γδT细胞不能识别的抗原是

感染细胞表面CD1分子提呈的糖脂类抗原

19.B1细胞主要分布于

胸/腹膜腔和肠道固有层淋巴组织中

20.B1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

TCR-、mIgM+、CD5+

21.B1细胞通常不能识别

蛋白质抗原

22.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抗体的时间约为

48小时

23.B1细胞接受多糖抗原刺激后可产生

以IgM为主的低亲和性抗体

24.在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嗜酸性粒细胞

B型题

A.48小时

B.12~24小时

C.2~3天

D.1~2周

E.数月

1.巨噬细胞在组织中可存活

2.中性粒细胞存活期约为

3.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约为

4.B1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

5.B2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的时间约为

A.αβT细胞通过表面TCR

B.γδT细胞通过表面TCR

C.巨噬细胞通过表面PRR

D.NK细胞通过表面KIR/KLR

E.B1细胞通过表面BCR

6.可识别表达于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经典/非经典HLAI类分子

7.可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

8.可识别某些病原体表面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

9.可识别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MHCI类链相关A/B分子

10.可识别某些细菌表面共有多糖类抗原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A型题

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通常是指

B.能够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的APC

2.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专职APC是

D.树突状细胞

3.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的非专职APC是

D.滤泡树突状细胞

4.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的树突状细胞是

A.髓样树突状细胞(mDC)

5.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专职APC是

B.巨噬细胞

6.摄取抗原和迁移能力最强的APC是

A.滤泡树突状细胞

B.并指树突状细胞

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D.间质树突状细胞

E.朗格汉斯细胞

7.分布于皮肤、黏膜组织中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称为

C.朗格汉斯细胞

8.分布于淋巴结深皮质区的树突状细胞称为

A.滤泡树突状细胞

9.B细胞有别于巨噬细胞摄取抗原的特点是

D.可通过BCR识别摄取抗原

10.树突状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

E.CD4+/CD8+初始T细胞

11.B细胞区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

B.CD4+Th2/Tfh细胞

12.巨噬细胞主要激活的T细胞是

A.CD4+Th1细胞

13.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

C.内质网

14.可介导内源性抗原转运至内质网的分子是

A.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

15.内质网中空载MHCⅠ类分子形成后首先结合的物质是

D.伴侣蛋白复合体

16.外源性抗原在巨噬细胞内消化降解的部位是

A.内体-溶酶体

17.外源性抗原肽与MHC

类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B.MHC

类器室

18.内质网中空载MHCⅡ类分子形成后首先结合的物质是

A.Ⅱ类相关恒定链肽(CLIP)

19.能够提呈脂类抗原的分子是

C.CD1分子(MHCⅠ类样分子)

20.兼备抗原加工提呈和执行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