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7255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

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

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2.门户开放政策:

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日本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战争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

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

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

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

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

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

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

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

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

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8.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

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9.索姆河战役: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时间发生在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

双方阵亡共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10.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

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

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11.无限潜艇战:

是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而引起的经济困难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给英国商船和战舰造成重大打击。

为维护海上交通线,英国和协约国采取了“船队护航体系”的紧急措施,抵制德国的海上封锁。

12.布列斯特合约: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为了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于1918年3月在布列斯特签订的一个苛刻和约。

苏俄在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此条约。

它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13.共产国际:

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

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

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

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14.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是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

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

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

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等战败国以及苏俄,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15.凡尔赛体系:

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

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

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

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

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16.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1921-1922(ConferenceofWashington)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亦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17.华盛顿体系

18.《四国条约》:

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

条约规定:

“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

缔约国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

还规定:

“1911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

”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

此举表明美国不受凡尔赛体系约束。

19.《五国海军条约》:

《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于1922年2月6日签字。

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

《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

但条约本身并没有真正消除竞争,竞争将在以后重新激化。

20.《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

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

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21.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于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的最高峰时期,国联曾拥有58个会员国。

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

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

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

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力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如美国及西方国家)。

2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3.蒙德主义:

一战后,英国出现的一种工会领袖同工业巨头为巩固资本主义而实行的合作政策。

1926年大罢工后,资产阶级加紧反攻倒算,1927年,颁布被工人称之为“工贼宪章”的法令。

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领袖号召工人放弃斗争与资本家合作。

以化学电力工业巨头阿尔弗雷德·蒙德为首的20名企业家响应工会右翼领袖呼吁,于1928年7月,与工会签订协定,规定以“调解制度”代替罢工,开展生产合理化,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蒙德主义缓和了英国的劳资矛盾,使经济趋于好转。

24.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引发了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

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主动权,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25.啤酒馆暴动:

啤酒馆暴动是希特勒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又称希特勒暴动。

1923年,分离主义者企图维护君主制度,对抗共和国政府。

他们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义团体联系甚密。

希特勒试图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发动政变,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

1923年鲁尔危机期间,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党魁希特勒发动的一次未遂政变。

1923年,法、比占领鲁尔区,德国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希特勒认为夺权的时刻已经到来,1923年11月8日晚,趁巴伐利亚邦长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集会时,率冲锋队冲进会场,企图推翻政府。

由于纳粹党此时力量薄弱,又未取得大资产阶级和保守派的支持,政变很快被平定,参加暴动的纳粹党领袖希特勒等人相继被捕,政变失败。

26.拉特兰协议:

《拉特兰条约》亦称《拉特朗条约》或《拉特朗协定》,是意大利王国与圣座为解决“罗马问题”而签订于1929年的条约。

此条约也被现今的意大利共和国接受。

此条约包含三项文件:

承认圣座在梵蒂冈城的完整主权的政治条约,由此建立主权独立的国家。

规范天主教会与天主教信仰在意大利国家之地位的协约。

同意作为最终解决索赔圣座领土与财产损失的金融公约。

27.协调外交:

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和若槻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主张通过经济渗透而不是武力征服的手段,被称为“温和外交”,也叫“软弱外交”。

日本为了克服国内困难,保持资本主义的稳定,在没有能力与美英列强进行武力对抗的情况下,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体系内谋求与英美协调。

在协调外交的幌子下,日本还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使日本与西方关系有所缓和。

本质是不妥协的,其形式的妥协和本质的不妥协构成了协调外交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

28.道威斯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支付赔款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

另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

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29.杨格计划:

指1929年6月以美国银行家杨格为主席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新的德国赔款计划。

道威斯计划并未完全解决德国的赔款问题,道威斯计划实施四年后,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这个计划。

在美国的支持下,新的专家委员会制定了《杨格计划》。

计划规定:

(1)德国赔款总额减至1139亿马克,在59年内还清;

(2)每年交付的赔款分为无条件赔款和有条件赔款两类;(3)规定以货物抵交赔款的数量应逐年递减,并在10年后完全取消;(4)取消对德国财政的国际监督,并专门成立一个国际清算银行处理赔款事宜。

《杨格计划》减少了德国赔款额,撤消了协约国对它的财政监督,计划的制定使英法从莱茵区撤军,为德国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创造了条件,是德国又一重大胜利。

美国则进一步扩大了对欧洲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

但由于1929年10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这个计划实际未得到施行。

30.胡佛延债宣言:

30年代初美国为缓解经济危机而颁布的、解决一战欧洲国家战债的外交宣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重了世界各国经济与财政困难,美国为了使其在一战其间向欧洲国家的贷款能顺利回笼,在欧洲国家的要求下,于931年6月20日,由美国总统胡佛发布《债款延付宣言》,提出延迟欧洲国家偿付债务、赔款和救济款的时间一年。

但是该项政策只是短期内缓解了欧洲国家赔付战债的压力,并没有阻止欧洲各国财政状况的恶化,也没有解决战债与赔款问题。

31.凯末尔: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是土耳其的军官、改革家、作家和领导人,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土耳其的国父,被赐予阿塔图尔克就是“土耳其人之父亲”一姓。

在1918年奥斯曼帝国卫国战争中,凯末尔全身心地投入到拯救祖国的斗争中,在他的推动下,议会在1920年1月通过了庄严的土耳其独立宣言《国民公约》。

32.凯末尔主义:

凯末尔主义,形成于1919—1931年,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由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和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末尔所倡导。

1919凯末尔主义可于阿塔土克改革运动里找到其意义,即寻求缔造一个现代、民主及世俗的国度。

33.绥靖政策:

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二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

/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二战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而纵容法西斯国家侵略。

/“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

34.慕尼黑协定:

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

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35.《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又称《苏德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

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有效期十年。

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确定了双方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苏联通过这个条约,赢得了一年半的备战时间,而德国却得到苏联的保证而开始进攻波兰,为其发动世界大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36.《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元旦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国家所签署的联合宣言。

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断扩大侵略的范围和规模,促进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进一步壮大。

在美国倡议下,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签署该宣言。

签字国在宣言中宣布:

①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②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

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7.开罗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美国、中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盟国会议。

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明确宣告:

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使朝鲜独立。

开罗会议为中国领土完整奠定基础。

38.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22日开罗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缅旬战役问题和战后处理日本问题,发表了开罗宣言。

开罗会议决定坚持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处理战后日本问题上,作出了公正合理的决议。

1943年12月1日正式发表的“开罗宣言”郑重宣布将把“日本所窃取的一切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群岛”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还决定战后让朝鲜独立。

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它是盟军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39.德黑兰会议: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

此次会议是反法西斯联盟三大盟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直接会晤,对维护和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协调军事战略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三国在会议期间为自身利益达成的一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和默契,又给战后的国际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

40.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

会议时间为1945年2月4~11日。

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在二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41.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

波茨坦会议决定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处理德国的基本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的政治影响,实行分区赔偿。

波茨坦会议还就意大利及其他战败国的处理作了规定,原则上从宽处理。

会议对各国参加联合国问题以及世界的各种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波茨坦会议也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

会议规定战后处理日本的原则中,首先是永久铲除日本帝国主义,基本上反映了开罗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精神。

42.波茨坦公告:

这是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发表的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