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61874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

《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docx

漪汾街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漪汾街道路、排水分册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1概述

1.1工程概述

漪汾街道路,是太原北部部片区构建骨架路网的重要道路之一,起点为平阳路路,终点接东中环,全长11.181km,控规红线宽25m。

工程内容包括道路、排水、交通、绿化、照明工程。

1.2设计依据

1、设计合同;

2、经批准的立项批准文件;

3、**城市总体规划;

4、**交通枢纽总体规划;

5、现场调查及勘测现状资料;

6、片区相关规划资料;

7、《漪汾街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8、《漪汾街道路地质勘察报告》。

1.3采用的规范、规程、标准

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版)

3、《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4、《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

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1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1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4)

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1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8、《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2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

2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2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4、《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B5768-2009

2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26、《城市防洪设计规范》JTJ50-92

2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8、《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1999

2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30、《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3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3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3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3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35、《城镇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

3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2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2.1道路现状评价

无现状道路。

2.2沿线建筑、河流、地上地下综合管线等情况

(1)建筑现状

道路沿线为片区开发的便道、荒地及部分耕地。

(2)沿线管线现状

该道路为新建道路,沿线基本无给、排水地下管线系统,仅在****和****路口及沿线小区内有各种综合管线埋设。

(3)沿线河流现状

****横穿*******道路,河道两侧经过整治均为浆砌片石河浜和绿化带,整体景观较好。

河道内水体流量因季节变化,丰水期与枯水期水量相差较大。

总体来说,道路沿线雨水顺道路纵坡向自然排泄,只要********、*********及*********排水系统通畅,大气降水也不会对路线造成破坏。

2.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道路沿线原始地貌属于盘龙江河漫滩阶地,早期为耕地,后经人为改造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总体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标高介于1900.690~1907.045间,相对高差约7m,变化平缓。

(2)地层概况

人工填土①:

黄褐、褐灰色,由粘性土不均匀混少量碎石碎砖等组成,湿~稍湿,松散~稍密状,按照土石工程分级属Ⅲ类硬土;其中ZK0+280~ZK0+530段表层为近期修好的小区道路砼地面。

场地内所有钻孔均有揭露,厚度为0.70~3.80m。

粘土②1:

褐黄、灰色,很湿,软~可塑状,土面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偶含角砾碎石,按照土石工程分级属Ⅱ类普通土。

该层在K0+840以后段普遍分布,层厚0.80~3.30m,层顶埋深0.70~27.60m。

粘土②2:

褐黄、灰黄色,湿,可塑状,土面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中等,局部铁锰质结核,不均匀含20~40%砾石,粒径0.5~5cm不等,按照土石工程分级属Ⅱ类普通土。

该层除在K0+570~K0+840段缺失外,在道路沿线分布较普遍,层厚0.40~7.60m,层顶埋深2.10~29.10m。

淤泥质粘土②3:

灰黑、灰色,含有机质,具腥臭味,不均匀含少量风化角砾及岩屑,饱和,软~流塑状,土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高,按照土石工程分级属Ⅱ类硬土。

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层厚0.50~3.20m,层顶埋深3.00~25.00m。

圆砾②4:

浅灰、黄灰色,饱和,稍密~中密状,砾石以灰岩、砂岩质为主,粒径0.5~5cm,磨圆度好,亚圆形,粒间充填10~30%粘性土和粉细砂,按照土石工程分级属Ⅲ类硬土。

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层厚0.50~8.80m,层顶埋深4.70~25.80m。

3设计概要

3.1工程地点、范围及建设规模

工程地点:

**市

工程范围:

**********,起点为***********,沿线经过********、*********、***************、终点*********全长1.181km,控规红线宽25m。

建设规模:

工程内容包含全线的道路、排水、交通、绿化、照明、景观绿化工程。

3.2道路工程

3.2.1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主要道路技术指标:

1、道路长度:

1181m

2、道路等级:

城市Ⅰ级次干道,红线宽25m。

3、路面类型:

沥青混凝土路面。

4、设计年限:

15年。

5、设计车速:

V=40km/h。

6、路面荷载等级:

BZZ-100。

7、抗震烈度:

Ⅷ度

8、雨水管渠设计重现为1.5年,径流系数取0.75。

3.2.2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严格按照控规红线进行线形布置,起点坐标为(X=2580561.531,Y=889259.420),终点坐标(X=2581630.456,Y=889760.308),全线共设置2个平曲线,曲线最大半径为1000m,最小半径为700m。

道路平面几何要素表

项目

指标

计算行车速度(km/h)

40

平面线形:

最大平曲线半径(m)

1000

平面线形:

最小平曲线半径(m)

700

平面线形:

最大平曲线长度(m)

97.307

平面线形:

最小平曲线长度(m)

79.113

3.2.3纵断面设计

(1)纵断面设计原则

道路纵断面设计结合规划主要控制点及交通要素,统一考虑,在适应道路周边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前提下,使道路纵坡平顺,行车安全顺适。

并且综合考虑沿线水文、气候和排水等条件,满足道路排水和防洪要求,以保证道路的稳定。

经设计人员现场踏勘调研并进行多次方案比选,从而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合理统一。

道路沿线标高控制因素如下:

1)从规划路网整体标高推算来进行**199号道路的纵断面进行设计;

2)综合路网片区排水体系来进行道路纵断面设计;

3)**199号道路纵断面的设计应充分照顾到沿线各小区房屋的标高;

4)以沿线各重要节点(沣源路节点、****节点、****节点、**198号道路节点)作为纵断面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2)纵断面设计

设计参考以上述控制点作为纵断设计的原则,设计过程中首先满足规范要求、结构要求、排水的要求,道路纵坡平顺,行车安全顺适。

全线共设4个变坡点,具体技术指标详见下表:

道路纵断面技术指标表

项目

指标

纵断面线形:

最大坡长(m)

450

纵断面线形:

最小坡长(m)

114

纵断面线形:

最大纵坡

1.614%

纵断面线形:

最小纵坡

0.224%

纵断面线形:

最大竖曲线半径(m)

17000

纵断面线形:

最小竖曲线半径(m)

2000

3.2.4标准横断面设计

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道路的设计将结合各条道路交通功能定位,合理分配主、次干道道路断面形式,形成区域内主、次、支多层次分明交通,以提高片区路网的功效。

充分利用规划道路的布局,结合现状地形特点,在满足各控制点标高和道路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土石方工程数量,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环境并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同时结合片区用地功能布局、性质及发展需求,按规划的路网布局,点、线、面系统规划周边片区的交通。

道路横断面分配如下:

1.5m(人行道)+2.5m(非机动车道)+1.5m(绿化带)+7.0m(机动车道)+7.0m(机动车道)+1.5m(绿化带)+2.5m(非机动车道)+1.5m(人行道)=25m(红线宽度)。

3.2.5路基、路面结构设计

3.2.5.1路基设计

(1)一般路基设计

1)路基压实

填土应分层填筑并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每层压实厚度不得大于30cm,车行道下管道沟槽回填土压实标准同下表。

道路沿线部分杂填土和耕植土,且没有经过系统压实,在进行填方路堤施工时,应将道路沿线区域内的杂填土和松散堆积土进行根据《一般路基设计图》要求深度清除,进行基底处理后,填方路段要求地基土体压实度≥85%(重型),再进行路堤填方施工。

填料强度及压实度要求

填挖类型

路槽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CBR(%)

填方

0~30

≥95

6

30~80

≥95

4

80~150

≥94

3

150以下

≥92

2

零填及挖方

0~30

≥95

6

30~80

≥95

4

80~150

≥94

3

150以下

≥92

2

2)路堤填料

土路基填筑须严格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进行,路基填料应选用易粉碎、有利于压实、不含有机质、水稳定性好、压实性能好、CBR值符合规定的土,一般采用粗粒土为佳。

①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腐殖质的土严禁作为路基填料。

②泥炭、淤泥、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不得直接用于路基;确需使用时,必须采用技术措施进行处理,经检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③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含水量不适宜直接压实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需要使用时,必须采用技术措施进行处理,经检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④粉质土不宜直接填筑路床,不得直接填筑于浸水部分的路堤。

填土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土块应打碎,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路床内填料的最大粒径应小于等于10cm,路堤范围内的最大粒径应小于等于15cm。

本项目路基填料建议使用土夹石(50%≤含石量≤70%)。

3)碾压要求

路基填筑时,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超厚压实,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cm。

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

当采用细粒土进行路堤填筑时,土体的含水量应接近最优含水率,当含水率过高时应采用晾晒等措施接近最优含水率时再进行路堤填筑。

如土夹石作为填料,要求使用振动压路机,压实轮迹不大于5mm。

4)路基边坡

路基边坡放坡坡率依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并结合地基勘测资料采用相应的边坡坡率。

考虑到道路沿线正在进行开发,道路纵断面已结合远期周边地坪规划标高进行设置,因此,道路沿线基本为放坡处理,路堤边坡坡率为1:

1.5,路堑边坡为1:

1。

3.2.5.2路面设计

(1)路面结构设计

设计轴载均采用双轮组单轴轴载BZZ-100标准轴载。

道路为城市Ⅰ级次干道,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

设计车道初年日标准轴载数分别为:

684n/d。

交通每五年增长率为10%,9%,9%,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累计标准当量轴次分别为:

3.05×106次。

机动车道结构及竣工验收弯沉值表

名称

规格

(cm)

竣工验收弯沉值

(0.01mm)

密级配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4

29.4

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8

33.6

透层、下封层(稀浆封层ES-2)

0.6

-

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掺量5.0%)

35

40.5

级配碎石

15

212.3

土夹石路床(50%≤含石量≤70%)

80

232.0

注: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中加入0.3%抗车辙剂

非机动车道结构及竣工验收弯沉值表

名称

规格

(cm)

竣工验收弯沉值

(0.01mm)

密级配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

4

59.5

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6

63.2

透层、下封层(稀浆封层ES-2)

0.6

-

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掺量5.0%)

25

68.3

级配碎石

15

212.3

土夹石路床(50%≤含石量≤70%)

80

232.0

(2)水泥及水泥稳定碎石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掺量5.0%,其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a,集料最大粒径不超过37.5mm,级配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的要求做配合比试验,压实度应达到98%以上(重型压实标准)。

混合料采用拌合机拌合,材料水泥标号不应低于32.5级。

(3)沥青混凝土材料及技术要求

本工程沥青路面上面层和下面层均采用普通沥青混凝土,其技术指标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2.1-2的要求;其粗集料、细集料及填料质量技术要求参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相关表格;其配合比设计、施工温度等技术指标参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重交AH-70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重交AH-70和AH-90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AH-70

AH-90

针入度(25℃,100g,5s)0.1mm

60~80

80~100

延度(5cm/min,15℃)cm

≥100

≥100

软化点(R&B)℃

44~54

42~52

闪点℃

≥230

≥230

含蜡量(蒸馏法)%

≤3

≤3

密度g/cm3

实测记录

实测记录

溶解度%

≥99.0

≥99.0

薄膜烘箱试验

163℃×5h

质量损失%

≤0.8

≤1.0

针入度比%

≥55

≥50

延度25℃cm

≥50

≥75

延度15℃cm

实测记录

实测记录

(4)粘层沥青、透层沥青和下封层

为了保证沥青结构层的层间结合力,沥青层间设粘层沥青,在水泥稳定基层上设透层沥青和下封层,下封层宜在喷洒透层沥青后铺筑,新旧沥青之间、沥青层与旧水泥混凝土板之间洒布粘层沥青,粘层沥青、透层沥青采用乳化沥青。

粘层沥青、透层沥青喷洒应采用机械施工,用沥青洒布车喷洒,洒布时要求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喷洒量,喷洒要求均匀,边角处要求用人工均匀涂刷。

粘层沥青洒布后应紧接铺筑沥青面层,但必须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充分蒸发后方可铺筑,确保粘层油不受污染。

在水泥稳定基层表面必须喷洒透层沥青之后才能在上面铺筑下封层和沥青混凝土结构层。

粘层沥青、透层沥青在有污染物、下雨和气温低于10℃等情况下不得洒布施工。

(5)人行道结构设计

人行道结构设计表

名称

规格(cm)

天然石材板

5

M10水泥沙浆

3

C20素混凝土

15

级配碎石

12

土夹石路床50%≤含石量≤70%

30

3.2.6无障碍设计

盲道设置位置详见《人行道铺装大样图》,行进块材采用29.8×59.8cm的长方型预制石材,提示块材采用29.8×29.8cm方型预制石材;在道路交叉路口、人行横道及建筑出入口处,均设置缘石坡道,坡道做法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设置。

1、缘石坡道

(1)单面坡缘石坡道

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

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

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0m;

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宜小于2.0m;

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

20。

(2)三面坡缘石坡道

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0m;

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及侧面的坡度不应大于1:

12。

2、盲道

(1)行进盲道

1)人行道外侧由围墙、花台或绿化带时,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化带0.25~0.50m处;

2)人行道内侧有树池,行进盲道可设在距树池0.25~0.50m处;

3)人行道没有树池,行进盲道距立缘石不应小于0.50m;

4)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

行进盲道触感条规格应符合下表规定:

部位

设计要求(mm)

面宽

25

底宽

35

高度

5

中心距

62~75

(2)提示盲道

a、行进盲道的起点和终点处应设置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

b、行进盲道在转弯处应设置提示盲道,其长度应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

c、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等,在相距0.25~0.50m处,应设置提示盲道;

d、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等0.25~0.50m处应设置提示盲道,提示盲道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

提示盲道触感圆点规格应符合下表规定:

部位

设计要求(mm)

表面直径

25

底面直径

35

圆点高度

5

圆点中心距

50

3.3排水工程

3.3.1排水现状

**主城区地形北高南低,河渠排水流向自北向南流入**,**成为城市唯一受纳水体。

根据**市污水系统分为城北片区系统、城西片区系统、城南片区系统、城东片区系统、城东南片区系统五个分区。

本工程属于城北片区系统。

片区内污水主要进入第五污水处理厂处理,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河道最终进入**。

3.3.2排水体制的确定

根据《**保护条例》及《**主城排水总规》(2005-2030)、防洪规划,本工程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

3.3.3雨水管设计

1、雨水管布置

本次设计的雨水管道主要承担路面雨水及区域雨水的收集、排放,雨水管渠布置依据规划区的地形地势、遵循“尽可能就近和重力排放”的基本原则。

2、雨水管计算

雨水量计算公式:

其中:

Q-降雨量(升/秒)

ψ-径流系数,取0.75

q-暴雨强度(升/秒·公顷)

F-汇流面积(公顷)

**市暴雨强度公式:

其中:

P-设计重现期,重现期P=1.5年

t-降雨历时(分钟),取10分钟

结合道路纵坡及周边现状排水管道分布情况,划分雨水汇水面积,计算雨水量,最终来确定管径。

雨水管收集路面雨水及沿线区域雨水后,共分三段排放。

西侧雨水管:

第一段(*********~*********):

排水方向自北向南,管道收集路面及沿线区域雨水后排入*********现状d1000市政雨水管道,管径为d600~d700,该段汇水面积约为3.62公顷,汇水流量为515.215L/s,管道坡度i=0.0032。

第二段(*********~*********):

排水方向自北向南,管道收集路面及沿线区域雨水后汇入东侧雨水管道,最终*********现状d800市政雨水管道,管径为d600~d700,该段汇水面积约为3.75公顷,汇水流量为533.717L/s,管道坡度i=0.004~0.016。

第三段(*********~*********):

排水方向自北向南,管道收集路面及沿线区域雨水后汇入东侧雨水管道,最终排入*********,管径为d600,该段汇水面积约为1.83公顷,汇水流量为260.454L/s,管道坡度i=0.003。

东侧雨水管:

第一段(*********~*********):

排水方向自北向南,管道收集路面及沿线区域雨水后排入**198号路现状d1000市政雨水管道,管径为d600~d700,该段汇水面积约为3.43公顷,汇水流量为488.173L/s,管道坡度i=0.0032。

第二段(*********~*********):

排水方向自北向南,管道收集路面及沿线区域雨水后汇集西侧雨水管道,最终排入*********现状d800市政雨水管道,管径为d600~d800,该段汇水面积约为2.97公顷,汇水流量为422.704L/s,管道坡度i=0.004~0.016。

第三段(*********~*********):

排水方向自北向南,管道收集路面及沿线区域雨水后汇集西侧雨水管道,最终排入花渔沟,管径为d600~d700,该段汇水面积约为1.75公顷,汇水流量为249.068L/s,管道坡度i=0.003~0.006。

3、雨水预埋支管

为方便片区雨水的接入,每隔一段距离设置d500的支管至红线边,坡度i=0.5%。

4、雨水管管材及接口

本工程雨水管采用Ⅱ级钢筋承插管,管径d300~d800,坡度i=0.3%~1.6%。

管道接口形式:

橡胶圈接口。

5、雨水管平面位置

详见标准横断面设计图。

6、雨水口

结合道路纵坡情况及生态道路相关要求设置雨水口。

雨水口连接管为d300,管材:

Ⅱ级钢筋混凝土承插管,坡度i=0.01。

7、雨水检查井

雨水检查井采用矩形钢筋混凝土检查井,做法详见大样图。

雨水检查井井顶标高应结合《道路纵断面设计图》和《道路标准横断面图》推算使用,并与路面平齐。

3.3.4污水管设计

1、污水管布置

****************新建污水管布设于道路两侧人行道下,西侧距道路红线1.0m位置处,东侧距道路红线0.5m位置处,管道沿道路纵坡走向设置,将*******、*******和*******现状污水管道作为污水排放出口。

2、污水管计算

根据规划方案,2020年新**规划人口密度为1万人/平方公里,**市主城区现状人口密度按2万人/平方公里,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分布主城区平均按常住人口的50%原则确定,但分片区计算时则由各片区的性质确定,各有不同。

****************漪汾街道路按主城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设计,即按照2万人/平方公里(含暂住及流动人口数)进行设计计算。

结合《**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2009-2020)》,确定污水量计算方法为:

城市污水量=城市平均日用水量×0.80×112%×1.2

其中,0.80为城市综合污水排放系数取值,112%为考虑地下水入渗系数12%的计算因素,1.2为基础设施供需比。

城市平均日用水量采用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进行计算,根据排中心城区水专项规划,规划2020年**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值取325升/人·日(平均日用水量指标)。

根据曼宁公式:

式中:

Q——流量(m3/s)   i——水力坡降

V——流速(m3/s)   n——粗糙系数

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