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58470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题(附参考答案)

  (时间:

100分钟满分:

120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8分)

  xùn职()热忱()xiè渎()胸襟()

  德xīn()平庸()miǎn怀()lòu室()

  2.默写(12分)

  

(1)苔痕上阶绿,

  

(2)会当凌绝顶,

  (3)金沙水拍云崖暖,

  (4)谈笑有鸿儒,

  3.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词语是()(4分)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次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变革。

这次变革要求学生_______,_______,学会办事,学会健体,_______,_______,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的目的。

  A.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B.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C.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审美

  D.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审美

  4.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千人之心,出自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________,婉约________,粗犷________,细腻________,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A.如旭日喷薄似风拂杨柳如小桥流水若大江东去

  B.若大江东去如小桥流水如旭日喷薄似风拂杨柳

  C.如小桥流水似风拂杨柳若大江东去如旭日喷薄

  D.似风拂杨柳如小桥流水如旭日喷薄若大江东去

  5.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新年的钟声雄浑激越,响彻天宇。

钟声召唤着天边那新年第一抹红霞,钟声歌唱着神州大地又一个灿烂的春天,_____________。

  A.我们每一颗年轻进取的心灵都被钟声震撼着

  B.钟声震撼着每一颗忧郁苦闷的心灵

  C.我们每一颗忧郁苦闷的心灵都被钟声震撼着

  D.钟声震撼着每一颗年轻进取的心灵

  语言表达

  6.我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代表自己城市历史文化或精神风貌的市树、市花。

如福建福州市,又名榕城,榕树即为福州的市树;河南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即为洛阳的市花。

假如你所在的城市将开展市树市花的评选活动,请你也来参加,你的选择是什么?

为什么?

请写一段文字予以说明。

只能选一种市树或市花,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10分)

  备选市树:

樟树、梧桐、榕树、松树、女贞树……

  备选市花:

荷花、月季、菊花、梅花、桂花……

  7.左图是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它是从1985件全球应征的有效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在众多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多次修改而最终产生的。

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

请你探究一下该会徽是如何传达出我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

(8分)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1)吃苦,是一种资本。

假如你没有吃过苦,你就不具备这种资本。

  

(2)只是在影片里见过那位被击倒的拳击手,他躺在地上喘着粗气,浑身伤痕累累,嘴里还淌着血,却没有一个人给他送花,给他鼓掌;只是在旅途中看过赤脚的纤夫,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弯腰垂首将沉重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肩膀……

  (3)你充其量是个旁观者。

  (4)没有经历饥饿的历史,你便不知道一粒米的可贵,不知道那些被太阳晒黑了皮肤的耕耘者的可敬,当然更无从感受饿得头昏眼花的可悲和伸手乞讨的可怜。

  (5)没有尝过寄人篱下的滋味,听不到风凉话,看不到冷脸,你便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

突然某一天,你背靠的大树倒了,你开始失宠,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你绝对不如别人那样行走自如。

  (6)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

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

  (7)________

  (8)某报一篇专稿报道,武汉市一年仅19岁的姑娘何伶俐,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七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天悬梁自尽。

她是船长的女儿,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子里长大。

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

  (9)聪明的日本人,在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前已经洞察了这种病变。

据说,为了让大和民族的后代继承父辈创业的秉性,不少学校特地设立劳动场所,让孩子们使用锉刀、榔头,目的是学会吃苦。

  (10)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未免过于娇嫩了,还是狠狠心把自己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吧。

在成长的季节,吃苦经历是你成长的养分。

以后你就知道这种养分会让你终身受益!

  8.“吃苦是一种资本”,文中与“资本”的含义相近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4分)

  9.第(9)节中加点的“这种病变”指什么?

(可引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

  10.“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根据这一观点,为第(7)节补充一个典型事例,写在下面空格内。

(50字以内)(10分)

  1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请写出并简要说说理由。

(10分)

  

(二)

  ①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

  ②人人都有自己的乐趣。

有的人把读书当作乐趣,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从时间的隙缝中偷光苦学;有的人把运动当作乐趣,每天不跑跑跳跳,舒舒筋骨,就觉得老不自在;有的人把劳动当作乐趣,到了不能劳动的时候,还要撑持着起来干点活;自然也有人把吃喝玩乐、闲游浪荡,当作最大乐趣。

至于那些更等而下之的“乐趣”,就不必说它了。

  ③乐趣,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

反映人的道德品质,当然也反映了人的世界观。

  ④乐趣,也可以说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在开花,总会结果,如果把乐趣比作种子,那么,你从自己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你从自己为之陶醉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

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

  ……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果实。

结什么果,完全是由种子——乐趣的本身来决定的。

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

但是有的人还是常被俗艳的花朵——从低级趣味中得来的欢娱所迷,以致看不清自己所倾心的乐趣蕴藏着恶的因子;自然也预料不到它要结成的果实是恶果和苦果。

就以安逸这种“乐趣”为例吧!

热衷于安逸的人们,在轻飘飘的环境中,享受着软绵绵的生活,沉浸在感官的欢娱里,逸乐所开的花朵使他们变得醉醺醺了,还怎能使他们看到这种“乐趣”所潜藏的危机,和它必然要结成的名叫“空虚”和“腐败”的恶果呢?

  ⑤奥斯特洛夫斯基说: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

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和从中得到使自己为之激越振奋的那种欢娱。

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

千万不要被俗艳的欢娱之花所迷。

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

  12.“乐趣的果实”比喻的是                第⑤节中加点的“俗艳的欢娱之花”比喻的是                (本题用文中的语句回答)(4分)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分)

  A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像繁花的品种一般多。

  B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

  C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

  D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

  14.第②节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论证的分论点是      。

(4分)

  15.在第④节的横线上,仿照前面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续写一句话,要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

(4分)

  16.第⑤节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引用得是否妥当?

为什么?

(不超过节100字)(10分)

  

(二)

  ①什么是第一等学问?

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

“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

”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

  ②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

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

  ③当然这第一等的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们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

学会辩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

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得就是这个理儿。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

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

“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

“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提供别人光明,帮助别人。

如此一来,别人也就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实称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

  ④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别人帮助,这一点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动物界也是如此,达尔文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有同类互助的表现。

如果说同类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为别人着想则是人类历经磨难,抗争自然,战胜自身的美好品德的升华。

你为别人着想或许并不希冀得到等价的回报,然而使你料想不到的是越是这样恰恰越得到了回报。

慷慨无私地为人着想,就像播种,总能看到收获,尽管这种收获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有良心重情义的受益者终究会把爱的种子珍藏于心,直到永远。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分)

  18.第②段的中心句是。

围绕中心句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分)

  19.作者用盲人的故事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4分)

  20.请写出一句与“助人”有关的名言警句。

(4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注意读音和字形。

  [答案]略

  2.[解析]]理解并熟练掌握背诵的课文。

  [答案]略

  3.[解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答案]B

  4.[解析]学会写对联并懂得对偶手法。

  [答案]B

  5.[解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阅读能力。

  [答案]D

  6.[解析]热爱家乡,关心家乡。

  [答案]略

  7.[解析]关心奥运,热爱祖国。

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算对。

  [答案]北京奥运会会徽融入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书法和篆刻印章等艺术形式;作品主体部分又似汉字篆书“京”字,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传递着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礼仪之邦的友好、真诚与热情。

  8.[解析]对核心词的理解,考查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答案]资本”的近义词可以认为是“养分”。

  9.[解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果说字词是文章的细胞,那么,内容则是文章的血肉。

阅读文章只有透过血肉,才能把握文章的灵魂,感觉文章的脉络。

  [答案]“蜜喝多了,竟会这般脆弱”,即一个女学生对高考缺乏信心而上吊死去这件事。

  10.[解析]考查对论据的运用能力,在吃透文章论点的前提下,才能摆出事实论据,表面上是对论据的运用,同时也考了对论点的把握与理解,一箭双雕,此题拟得好,是一开放型的试题。

  [答案]略

  11.[解析]考查对富有哲理性句子的理解与运用,又是一开放型的试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考生阅读的自由,但一定是围绕“富有哲理”这一点。

比如标题“吃苦是一种资本”就富有生活哲理。

只要认真阅读,不难找出富有哲理的语句。

  [答案]略

  12.[解析]主要从阅读选文的内容角度着眼的,并没有直接涉及到文体知识,但又含蓄地体现了议论文考查的特点。

  [答案]①乐趣得来的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

②从低级趣味中得来的欢娱。

  13.[解析]在强化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考查对文体知识的理解运用,重在运用。

  [答案]C

  14.[解析]强化阅读,灵活考查对文体知识的理解运用,重在运用。

  [答案]举例论证(答“例证法”也可以)人人都有自己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15.[解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考生阅读的自由。

  [答案]劳动是一种乐趣、产品是它的果实。

(“产品”也可写成“收获”等)

  16.[解析]这就是近年来阅读考查的一个特点,灵活考查对短文的理解运用。

  [答案]略

  17.[解析]做人最重要的是学会遇事肯为别人着想。

  [答案]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

  18.[解析]强化阅读,灵活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答案]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19.[解析]结合文意,学会概括。

  [答案]遇事能替别人着想这一学问平头百姓也能做(或:

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为你着想。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0.[解析]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答案]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