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635165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docx

《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docx

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

医学辩证法习题与答案

单项选择题范例:

  从以下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

  1希波克拉底的医学体系代表了(B)。

  A.神灵医学模式 B.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C.宗教神学医学模式D.经验医学模式

2研究表明,人的精神对躯体有反作用,它(B)。

  A.是以免疫功能为中介的  B.是以情绪为中介的

  C.是以神经系统和激素为中介的  D.是心理活动的直接作用

3人的死亡可以划分为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社会学死亡,( D )。

  A.社会学死亡是指脑干的功能全部破坏 B.社会学死亡是以脑死亡为标准

  C.生物学死亡可以以脑死亡为标准  D.临床死亡可以以脑死亡为标准

4高血压引起心肌肥大,它(C)。

  A.本质上是损害但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抗损害  B.是一种损害

  C.本质上是抗损害但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损害  D.是抗损害反应

5疾病的个体差异性是指(B)。

  A.一病多型  B.不同患者患同一种疾病时表现可以不同

  C.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个体  D.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特性等不同

6观察、实验活动目的性、计划性极强,对于遇到的意外现象应该(C)

  A.视而不见  B.等本课题完成后再进行研究

  C.要关注意外现象的研究  D.不要受意外现象干扰按原计划进行

7科学归纳法是以(B)作为逻辑重要根据的不完全归纳法。

  A.普遍联系  B.因果联系  C.必然联系  D.偶然联系

8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是(A)的论述。

  A.恩格斯  B.斯大林  C.毛泽东  D.爱因斯坦

多项选择题范例:

  1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AB)。

  A.肯定了生物医学模式的价值  B.保留了生物医学的地位

  C.保留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地位D.增加了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地位

 

2在对疾病本质的辩证认识中( ABCD )。

  A.包括病因  B.包括人体与环境的关系

  C.明确了疾病的基本矛盾  D.进一步明确了疾病的局部定位

    

3对疾病的诊断具有相对性,其原因包括(ABD  )。

  A.辅助检查有片面性  B.医生所依据的医学理论和经验都有相对性

  C.所运用的类比方法在结论上不一定可靠  D.患者具有主体性

4临床观察的特点有(ABC)

  A.目的性  B.动态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性

5分析方法应遵循的原则(ACD)

  A.分析必须以进行新的综合为目的  B.分类后的各子项之和应等于母项

  C.分析必须深入到最简单的要素  D.分析必须具备渐进性和连续性

6 应用系统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有(BCD)

  A.客观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动态性原则

  D.最优化原则  E.全面性原则

7克服医学科学技术负面影响和消极后果的途径是(ABD)

  A.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B.加强对医学科学技术的管理

  C.不能再发展医学高新技术 D.依靠社会进步

 

第一章医学的历史发展与医学模式

习题与知识点

1.何谓医学模式?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以及思维方式与发展规范的总和。

2.神灵医学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神灵医学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神灵医学模式主要见于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希腊等国家和地区在进入奴隶社会后的早期医学。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开始分化,为专职医生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促使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活动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总的来说,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很有限,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甚至感到畏惧,于是产生了自然神论的倾向。

对人体的生命和疾病现象也同样,只能依靠经验和猜测,同时借助于神话传说和巫术,给予超自然的解释;对疾病的治疗则采用祈祷、符咒、驱魔术,再配合有限的药物。

由此形成了神灵医学模式。

神灵医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该医学模式建立在直观经验和猜测的基础上,由于医巫不分,因此是原始、粗糙甚至荒谬的。

但是它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及其与疾病作斗争的理念。

3.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这一时期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主要以古希腊为代表。

在希腊奴隶社会发展的后期,随着经济、科学和文化的逐渐发展,出现了自然哲学,它是早期哲学和科学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探索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界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自然界是否运动、变化和发展等,同时也涉及到少量具体的科学问题。

由于社会生产力以及人的认识能力仍很低下,决定了自然哲学的认识论特点是,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猜测和哲学的思辨来填补知识上的空白。

受其影响,在医学中产生了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病理学说”,它成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主要代表。

4.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特点。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与神灵医学模式相比,它摈弃了关于鬼神、巫术等荒谬的内容,使医学与巫术相分离,立足于从物质性、整体性上去说明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其主要缺陷是在细节方面不够深入,显得过于笼统,并且带有某些牵强附会的成分。

5.生物医学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物医学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14世纪后,产生了近代实验医学,16世纪创立了科学的人体解剖学,17世纪奠定了生理学的基础,18世纪建立了器官病理学,19世纪微生物学,同时,关于神经生理学、人体代谢过程和高级神经活动等方面的研究也开展起来。

基础医学的进步直接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寻找局部病灶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诊断技术,促进了药物治疗和以消除病灶为目的的外科手术及消毒法、麻醉法等的发展。

6.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和局限性。

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是:

侧重从生物学的角度,运用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即借助于物理学和化学,在细节上深入考察人体生命和疾病的机制,形成了关于疾病的局部定位思想和特异性病因观念,认为:

人体的每一种疾病都具有相应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的形态和(或)理化改变,都有确定的生物和(或)理化的原因,从而能找到相应的治疗手段。

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主要在于:

它只注重于人的生物学属性,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学属性,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疾病的心理、行为因素和社会因素留下余地;它注重于运用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它从整体上全面地把握人体各方面的关系以及人体与环境的关系。

这一局限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被另一种新的医学模式所取代。

7.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什么?

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先后兴起了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它们的推动下,医学科学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化学治疗成为新的有效手段;以X-CT为代表的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带来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革命。

同时,医学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命观和死亡观、健康观和疾病观、治疗观和预防观的转变,显示出辩证、整体的发展趋势,从而为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心理和社会致病因素。

2.现代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揭示了心理和社会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

3.是医学整体化趋势的要求。

4.能更好地满足新的健康需求。

8.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

1.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

2.对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能更全面地体现医学的学科属性。

4.能更好地实现医学的社会职能,促进医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9.从古至今共有哪几种医学模式?

(只要求四种医学模式的名称)[自己归纳]

第二章人体观

习题与知识点:

1.何谓人体观?

其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人体观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关于人体生命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总观点。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整体的人体观、近代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人体观、现代辩证系统的人体观三个主要阶段。

2.应如何理解人的生命的含义?

传统的观点侧重于从生物学意义上去理解。

新的观点主张应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双重意义上去把握。

从生物学意义上对人的生命的理解,通常是指从人的出生至死亡之前的人的生物学存在。

但是目前在生命的具体起始时间上还存在不同意见。

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命又称人格生命,它是指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参与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3.应如何理解人的死亡的含义?

(对于人的死亡的理解主要表现在对死亡判定的标准和对死亡阶段的划分上。

)传统的死亡标准是人的心跳和呼吸功能停止,即心肺死亡标准。

新的死亡标准是脑死亡。

脑死亡是以人脑的全部功能发生不可逆性的丧失为主要依据。

4.人的生命与死亡的辩证关系。

人的生命和死亡不仅相互对立,同时又具有统一性。

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二者的相互依存是指,没有生就无所谓死,没有死无所谓生。

二者的相互转化是指,死是生的必然结果,死在一定意义上又可以转化为生。

在个体生命的存在过程中就时刻伴随着局部的死亡,人体在新陈代谢中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生成,同时又有大量的细胞死亡。

正是由于这种局部的死亡才换来了生命的存在。

当整个机体死亡后,它会经过分解再回归于自然界,重新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及其它生命有机体的代谢过程。

5.何谓系统?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6.如何辩证地认识人体的多层次结构?

人体从高到低可以分为许多层次,主要的层次从人的整个机体开始,向下依次为:

九大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生物大分子、有机和无机小分子等。

高层次和低层次之间既有明确的界限和质的区别,又存在着有机联系。

有机联系表现为:

低层次构成高层次并决定着高层次的特性;高层次又对低层次有制约作用。

它们形成双向的因果关系。

7.何谓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耗散结构?

孤立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封闭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流而只有能量交流。

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既有物质交流又有能量交流。

开放系统在自然和社会是广泛存在的。

人体就是开放系统,他必须靠和环境不停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才能维持新陈代谢与其他各种生命活性。

耗散结构是指其存在要靠消耗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的这样一种结构。

所以耗散结构也是开放系统。

8.何谓非线性关系、非加和性?

人体自动控制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非线性关系在数学上原指函数中应变量与自变量之间非一一对应的变化关系,例如抛物线方程所表示的关系,也可推广用于表示非一一对应的复杂因果关系,这样的因果关系彼此可以产生相干性,由它们结合成整体,其整体的属性就不等于各部分的属性之和,即具有非加和性。

人体自动控制的物质基础是虽然人体中存在大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然而,人体又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呈现出高度的有序性,这主要又靠神经、体液以及自身调节机制的支配和控制。

神经和体液调节也是相互配合的。

9.结构和功能的含义;人体中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举例)

结构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内在的联系与组织方式。

功能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在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表现在:

第一,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运动表现。

第二,结构决定功能。

可分别以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为例。

第三,功能对结构又有反作用。

这一点也可以从正常情况和疾病状态表现出来

10.局部与整体的含义;人体中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举例)

整体是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及其关系的全部总和。

局部是指整体中的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

局部的划分有相对性,范围可大可小。

11.人体的基本矛盾及九大功能系统的主要矛盾。

人体的基本矛盾及其展开从整个人体看,其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新陈代谢,也就是自我更新,而它又以同化和异化的矛盾运动为基础。

因此,可以说人体最基本的矛盾是同化和异化,也就是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对立统一,又可谓生与死的对立统一。

人体内的其它矛盾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展开。

在人体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局部中、不同的过程中又分别有各自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例如,从人体整体的下一级层次即功能系统来看,运动系统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是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呼吸系统中是肺的呼气与吸气,循环系统中是心脏的射血与灌血及血管的收缩与舒张,消化系统中是吸收与排泄,排泄系统中主要是尿生成过程中的滤过与重吸收及胃肠道对食物的吸收与排泄,神经系统中是神经的兴奋与抑制,血液系统中主要是血液流动中的动力与阻力及凝血与抗凝血,内分泌系统中是激素的生成与灭活,生殖系统中是遗传与变异。

同样,在人体的其它层次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运动。

12.人体中运动和平衡(静止)的表现及辩证关系。

13.自然界的基本运动形式在人体中的表现及其辩证关系。

14.人的躯体和精神的辩证统一。

(举例)

15.人体和环境的辩证统一。

(举例)

第三章疾病观与预防观

一、习题与知识点:

1.何谓疾病观?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性,由事物内部矛盾及该事物与他事物的内在联系所决定。

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2.现代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现代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辩证认识 综合各类学说,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可以表述为: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所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体内(包括大脑)表现为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临床上出现相关的症状与体征,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对疾病本质的这一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外因和内因、疾病过程中内部基本的矛盾运动、疾病的病理表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以及精神、环境等方面,因而是比较全面的。

3.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

(举例)

疾病总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又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是人生存的外界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有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以及饮食、季节和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

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劳动工作条件、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和社会事件等方面。

内因主要包括机体的感受性、免疫防御机能、遗传特性和心理因素等。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共同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性质。

4.致病因素与非致病因素的辩证关系。

(举例)

致病因素是能导致疾病的种种原因。

但致病因素与非致病因素之间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可以相互转化。

有些因素对机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有利或有害,它以一定条件为转移。

5.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损害和抗损害的辩证关系。

(举例)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内始终贯穿着矛盾双方的对立面的斗争。

一方面是致病因素对机体的作用,引起各种病理性损害;另一方面,机体的抗损害反应不断地对抗致病因素,力图恢复机体的正常平衡状态。

斗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与结局。

由于损害力量和抗损害力量对比的变化,疾病出现不同的阶段性;在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存在着损害与抗损害的斗争。

同时,损害与抗损害的矛盾还普遍存在于疾病过程的各个方面,在形态结构方面,表现为组织结构的损伤和再生、修复的斗争;在机能方面,表现为破坏与代偿的斗争;在代谢方面,表现为代谢障碍和代谢代偿的斗争。

损害与抗损害这对矛盾始终处于不断地斗争过程之中,斗争的结果谁胜谁负,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

  6.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举例)

  7.疾病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举例)

  8.应如何理解健康与疾病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9.预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有关疾病预防的思想和实践,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个体预防阶段;群体预防阶段;社会及社区预防阶段;全球(人类)预防阶段。

10.预防与治疗的辩证关系。

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和疾病防治实践证明,只要真正抓好各项预防工作,杜绝发生疾病的原因,一切疾病都是可以全部或部分预防的。

在预防和治疗这两方面中,预防是主要方面。

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原因,如果人们只对疾病治疗,不从根本上消灭发病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那么同样的疾病还会出现。

当然,在防治工作中,强调“预防为主”是说要把预防工作做在治疗之前,并不是说治疗不重要。

如果一个人得了病不及时治疗,或认为治不治都可以,那是非常危险的。

预防和治疗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对立面转化。

11.何谓社会大卫生观念?

社会大卫生观念是相对于小卫生观念而言的,它是标志卫生事业高度社会化的概念。

所谓“小卫生观”,是指历史上那种以个体独立行医、独立研究为特征的卫生服务。

而大卫生观则认为,卫生工作不单纯是卫生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它要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推进卫生工作。

从小卫生观到大卫生观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卫生事业逐步社会化的产物,体现了预防疾病也需要全社会多层面参与的特点。

12.何谓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

第四章临床思维的认识论特点和辩证法

1.临床认识客体的特点。

临床诊断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包括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

主体是医生及其他有关的医务人员;客体是患者。

客体的特点表现在患者和他所患的疾病上。

2.如何做到对疾病诊断的个体性?

临床诊断是综合性的,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病因诊断、病理形态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以此来揭示疾病的性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

对有些疾病的诊断还要分期、分型。

所以,进行综合判断有利于了解疾病过程的特殊性,掌握疾病表现的个体差异性。

个体性诊断还必须既见“病”,又见“人”,根据每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病季节、居住条件、家庭经济等众多因素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反映个体疾病的特性,使诊断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3.对疾病诊断的相对性主要源于哪些因素?

由于时间关系,所谓全面体检往往也是相对的,有时难免遗漏某些有价值的体征。

另外,在医生体检的技术上,也会存在水平的差异。

4.对疾病诊断的概然性主要源于哪些因素?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属性相似或相同,推出它们在其它方面的属性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逻辑方法。

是从个别到个别、特殊到特殊的推论。

诊断中通常是将当前的病例与经验中的病例相类比。

然而类比推理是一种概然性的推理,在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根据。

因为在任何相似的两个对象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限制了类比结论的可靠性。

如果按照相似属性进行类比推理,而推出的属性恰恰是它们的差异性,这时结论就会发生错误。

5.误诊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哪些?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复杂多变性、诊断时间的紧迫性和受伦理原则制约(生命伦理原则要求临床中应以不损害或尽量少损害病人机体为前提)等都是导致误诊难以避免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看,除了以上分析的临床诊断中的相对性和概然性因素以外,主要还有以下方面:

思维的表面性、思维的片面性、思维的静止性、思维的主观性、思维的习惯性、思维的简单性。

6.对疾病治疗的个体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因病而异,就是在治疗中首先要考虑在不同病变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因素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其次,治疗中还要考虑不同病情中的主次关系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再次,还必须根据病人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所谓因人而异,就是在临床治疗中要针对患者疾病的个体差异性而区别对待。

一是由于患者在体质、代谢、免疫功能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碰到同样的致病因素,其致病的轻重却可以不同。

二是由于患者的年龄不同,决定了其生理机能也不同,由此造成患病的不同及治疗措施的不同。

三是治疗中还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四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要防止治疗造成的医源性疾病。

因时而异要求根据不同疾病与时间的密切关系,把握最佳时机进行治疗。

7.对疾病治疗的概然性主要源于哪些因素?

治疗的决策需要以符合实际的诊断为前提,因此诊断所具有的概然性就决定了治疗也必然具有概然性。

同时,治疗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对疾病的原发性与继发性、主病与次病、局部与整体等情况分析甄别、妥善处理,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再有,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的病情轻重度不同,用药剂量不同,生活习惯、精神状况等等都有一定差异,从而治疗反应就必然有所不同,这些错综繁杂的变化在治疗中是难以预见的,他们也造成了治疗的概然性。

治疗中还要求医生根据疾病的发展趋向,结合患者本人的抵抗力、心理承受力、经济条件等,全面考虑和选择最佳的治疗手段,然而在对这些问题的把握上也是存在概然性的。

此外,治疗决策中的概然性还表现在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也是相对的,是发展变化的。

8.诊断与治疗的辩证关系。

诊断与治疗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一方面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另一方面治疗效果又是对诊断正确与否的反馈和检验。

9.自愈与治愈的辩证关系。

在治疗过程中,治愈和自愈是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治愈要以自愈为基础。

加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提高自愈力也是消除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单靠机体的自愈能力也不能战胜所有的疾病。

恰当的治疗会促进病人的自愈能力。

10.治病与致病的辩证关系。

11.可治之症与不可治之症的辩证关系。

在医学发展史中,有很多疾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烈性传染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得到控制,使原来的所谓不治之症转化为可治和可预防的疾病。

另一方面,对可治之症也不可掉以轻心,本来能有效治疗的疾病如果被延误了,发展到晚期,也往往难以医治。

所以,在疾病可治与不可治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

所谓不可治只是对某些疾病的本质还没有认识清楚,一旦通过研究对疾病的认识深化了,从不知到知,从表面现象达到对本质的认识,就可以找到治疗的手段。

第五章医学科学技术方法论(上)

1.方法论的层次结构。

第一个层次:

各门具体科学技术所使用的特殊研究方法。

第二个层次:

各门科学技术通用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个层次:

哲学方法。

2.医学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地位。

医学科学技术方法论内容的展开,同人类对医学认识的辩证过程相一致,遵循医学科学技术研究的逻辑程序,揭示各种方法的相关性,形成一个关于医学科学技术一般方法的有机整体。

3.医学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历史发展阶段。

医学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直观加思辨推理方法时期、近代以实验和分析为主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时期、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辩证发展时期。

4.贝尔纳、巴甫洛夫关于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意义的论述。

5.科研选题的意义。

第一,选题决定科研主体的主攻方向和目标;第二,选题关系着科研成果的大小与价值;第三,选题决定了科研的方法;第四,选题的过程能培养科研人员的能力。

6.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5、合理性、效益性原则

7.临床观察的特点。

首先,临床观察具有目的性。

医生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有目的的观察。

其次,临床观察具有动态性。

疾病本身是一个发生、发展过程,要随时根据其变化来诊治,以求对症下药。

因此临床观察也应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把握个别变化,具体地认识具体病情,切实地解决具体问题。

第三,临床观察的对象具有主观能动性。

临床观察的对象是病人。

病人既是认识的对象,又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地参与观察过程。

临床观察包含了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双重主动活动,具有互动性,临床观察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也体现了临床实践的复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