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50997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docx

《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 寒假训练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docx

学年高二历史寒假训练0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

寒假训练0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

1.【2017高考卷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1.【2019湖南省醴陵市联考】中国古代法家传统表现为“制度变革的进步史观”“中央集权的国家主义”和“垂法而治的法治主义”。

这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是()

A.制度变革B.国家统管

C.富国强兵D.改革创新

2.【2018年高考考前冲刺】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等。

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

A.强调仁礼重要性

B.注重主体自觉性

C.突出教化功能性

D.主张格物致知论

3.【2018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季延、石光中学四校联考】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A.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4.【2018福建省漳州市调研测试】《礼记·射义》记载西周一种“射礼”活动,“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

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这体现出射礼()

A.拥有浓厚的民本主义内涵

B.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

C.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平等

D.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娱乐活动

5.【2018河南省豫南九校联考】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父亲偷了羊,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有道。

孟子讲,如果是舜的父亲杀了人,舜会辞去王位,带着父亲逃走。

如果后来还是被抓到了,舜也不会做抵抗,而是去探监。

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以礼入法思想B.时人重亲情也重法律

C.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法律公平正义的缺失

6.【2017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说明()

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7.【2019年全国卷Ⅰ原创模拟预测】下表先秦秦汉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据此可知()

观点

出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庄子·达生》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A.天人合一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

B.儒道两派的思想主张基本一致

C.古人已经注意到环境污染问题

D.思想家都有维护君主专制愿望

8.【2018河南省洛阳市】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9.【2017四川省乐山市模拟】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儒道佛三家鼎力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

这说明()

A.唐文化多元共荣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君权的极度强化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10.【2018山东宁阳四中模拟】汉代民间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特点是多神崇拜,最为流行的当属祖先崇拜。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祭祀祖先成为汉代民间的重要风俗。

这反映了汉代()

A.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君权神授被人们普遍接受

11.【2018重庆市綦江中学适应性考试】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

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

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

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

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儒家经典不断丰富

C.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

12.【2018江西省质量监测】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

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

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13.【2018山东省德州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白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

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

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

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

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14.【2019河南省豫西名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2008年,中国网《孔子的十种形象》

材料二西汉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有关古代长沙教育的最早记载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西汉的建立,结束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思想禁锢的时代,“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文礼……于是喟然叹兴于学’,文化教育开始从沉闷肃杀的氛围中走出来……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

……(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

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

——长沙文史网《西汉儒家教育与官学模式的确立》

材料三黄宗羲提出了国家的人才必须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校要肩负起为国育才的重任。

他设想的学校体系有国家的最高学府一太学、地方的郡县学、乡村的小学,还有私立的学院。

受教育的对象既有王公贵族的子女,还有黎民百姓的子女。

黄宗羲认为学校还应是政府监督机构,他意图赋予学校议政的功用,使学校成为监察机关。

他的理想中的学校是国人的代表机构,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以天子为代表的政府进行对话的检察机构。

这种对话不是一种对立,而是通过议政来起到限制君权的作用,从而实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

一摘自高维英《论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

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教育的特点。

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黄宗羲设想的学校有何特点。

寒假训练0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上)

1.【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由孔子整理而成的,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的说法错误。

【答案】C

1.【解析】材料反映法家主张变法、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其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富国强兵、一统天下的愿望,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富国强兵。

故答案为C项。

制度变革、国家统管和改革创新,均只是实行富国强兵的方式和途径,是围绕着古代社会核心问题采取的措施,排除A、B、D项。

【答案】C

2.【解析】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重视道德修养,致力于在人伦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人格完善,说明先秦儒家学派注重主体自觉性,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仁礼思想,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实现自身修养的提高,排除;“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说明孔子提礼的目的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A正确;礼的目的是恢复周礼,B错误;礼是提倡等级制度,C错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不相同,D错误。

【答案】A

4.【解析】根据“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可知,射礼有利于明确君臣之义、长幼之序,具备维护统治秩序的教化功能,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排除;D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答案】B

5.【解析】从材料中的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儒家认为亲情大于法律,但又不是公开的抵抗法律。

正是这种差别的爱,导致法律公平正义的缺失。

故B项错误,D项正确。

以礼入法体现的是儒家和法家观念融合,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

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D

6.【解析】从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可以看出,这是先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态度,并在后续的生活中指导自身的生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本题与重农抑商无关;D选项没有体现出“二十四节气”产生背景。

【答案】A

7.【解析】老子强调万事都要遵循法则,不能违背;庄子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

三者都突出了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和谐。

故答案为A项。

道家的思想在西汉时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新儒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代表两者思想主张基本一致,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古人在当时是否已经注意到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起点,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答案】A

8.【解析】根据“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表明汉代法律把儒家思想融入到法律体系,体现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特点,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排除A;根据“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可知材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对秦律的发展,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排除D。

【答案】B

9.【解析】材料中的“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表明唐朝时期的儒学地位相对于佛教和道教而言,较为稳固,不需要统治者的大力推崇,故答案为D项。

材料未涉及唐朝文化的多元共荣及君权的极度强化,排除AC项;B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不符,排除。

【答案】D

10.【解析】“祖先崇拜”属于伦理道德的层面,说明汉代统治者借助于人伦秩序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祖先崇拜的作用,并不能说明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故A项错误;促成祖先崇拜的不是皇权至上,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君权神授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11.【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被立为五经”为专制统治服务;宋代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说明儒学对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日益提升,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是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故答案为A项。

B、D项不符合题干中“实质”的要求,排除;后世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

【答案】A

12.【解析】材料“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反映了天人感应思想,这有利于促使统治者关心灾荒,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被强化,故A错误;材料重心也不在于提高环保意识,故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统治者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故D错误。

故选B。

【答案】B

13.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根据“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以得出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根据“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可以得出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根据“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说明董仲舒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根据“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说明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以此限制君主权力。

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教材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产生的影响来回答。

(2)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根据“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可以得出不断发展完善、表现出哲学化的趋势;根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得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

其发展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儒学发展到理学的背景来回答。

【答案】

(1)特点:

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

影响:

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

(2)趋势:

不断发展完善(或答“体系化”);哲学化(或答“思辨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

学科@网

原因:

唐宋时期政局变动,社会动荡;儒学受到来自佛、道的冲击(或答“三教合一”);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努力;理学与心学各派别之间的论争。

14.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私学教育的鼻祖”的信息和所学从办学模式以及影响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儒家思想主张以及百家争鸣和诸侯争霸特殊环境分析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的信息从教育机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官设置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汉代儒学地位提高以及被确立为正统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三“受教育的对象既有王公贵族的子女,还有黎民百姓的子女”“黄宗羲认为学校还应是政府监督机构,他意图赋予学校议政的功用,使学校成为监察机关”的信息从学校政治功能、教育对象以及议政功用等角度归纳回答。

【答案】

(1)贡献: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原因:

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②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2)特点:

①教科书:

以五经为主的儒家经典②教官:

五经博士。

⑧官办最高学府:

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④地方教育系统:

郡县设立学校。

影响:

①提高儒学地位,使其逐渐独尊;②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⑧逐渐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特点:

①既是教育机构,又具有政治功能;②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受教育对象广泛;⑧代表人民监督政府,具有议政功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