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4117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docx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平衡优秀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docx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

化学平衡优秀教案

【篇一:

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计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宗素萍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前面刚学习的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

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反应速率要发生改变,相应的化学平衡就有可能发生移动。

同时应明确,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

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没有相应的试验,可通过压强和浓度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并能据此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浓度、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2、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

浓度、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本节难点:

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3、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与练习讨论相结合

4、教学媒介:

多媒体,实验用品及仪器

5、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复习巩固〗

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可逆反应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比为1:

3:

2

e.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f.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由学生归纳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归纳总结〗

1、化学平衡状态: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发生化学平衡移动。

即如下图所示:

平衡状态i非平衡状态平衡状态ii

〖探究1〗学生分组实验(分两大组,每一大组中四人一小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相互讨论解释现象。

第一组:

[实验2-5]

实验目的:

探究浓度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2-+实验原理:

cr2o7+h2o2cro4+2h

(橙色)(黄色)

实验步骤:

(1)取三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k2cr2o7溶液;

(2)向一支试管中滴加3-10滴浓h2so4,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

(3)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10-20滴6mol/lnaoh溶液,观察并记录。

实验方法:

对比观察

填写下表

第二组:

[实验2-6]

实验目的:

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

fe3++3scn-

(fe(scn)3黄色)(无色)(红色)

实验步骤:

(1)向盛有5ml0.005mol/l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0.01mol/l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将

(1)中红色溶液分置于三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颜色变化;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加4滴1mol/l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向

(2)的两支试管中各加入3-5滴0.01mol/lnaoh溶液液,观察现象。

实验方法:

对比观察

填写下表

学生实验完毕后,由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实验记录,由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问题讨论〗(相互交流):

从速率的角度如何解释浓度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其他三个结论可由此类推。

〖探究2〗试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真观察、记录现象,并相互讨论解释现象。

[实验2-7]实验目的:

探究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红棕色)(无色)

【篇二: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教学设计】

寻找勒夏特列?

?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设计

陈云沣

(云师大附中大理分校云南大理671000)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

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在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过程中,教材编写者过分注重实验的应用,虽然能说明:

温度、浓度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但对压强的分析就显得不好展开,容易让分析和讨论过程显得过于复杂和繁琐,况且勒夏特列原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说明“减弱”。

即改变条件的瞬间与原平衡相比体系的浓度、压强或温度的改变程度被减弱。

我认为仅仅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实验,可以说明浓度、温度能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但很难让学生感受、理解勒夏特列原理中所谓的“减弱”的含义。

所以我在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借助实验的同时,想充分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开展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让学生在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发现、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使最终得到勒夏特列原理变得水到渠成。

使枯燥、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理性分析过程,最后上升到深刻理解的地步。

二、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4个环节、2种角度来探寻“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利用化学平衡常数k和qc之间的探讨进行理性分析;由化学平衡常数k的具体计算深刻理解“减弱”含义;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提高目的。

2、角度1:

立足课本实验,充分挖掘课本实验的有效信息开展学习活动。

角度2:

利用化学平衡常数k和qc之间的分析来进行学习活动。

整个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实验中获取认知,在分析问题中强化理解,在完成任务中实现对知识认识的不断升华。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故而对该原理中重点字词“减弱这种改变”的理解、剖析进而加以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

fecl3、饱和kscn溶液、no2(g)和n2o4(g)平衡体系、热水、冰、试管、胶头滴管、烧杯。

七、教学流程

巧妙复习做铺垫→分组实验得感知→理性寻找定方向→深刻理解“减弱”意→练习及时巩固牢。

八、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那么化学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活动]“逆、等、动、定、变”。

[教师活动]“等”就是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v正=v逆;那么v正≠v逆时,化学平衡要么正向移动,要么逆向移动。

反过来,化学平衡状态发生了移动,就一定会有v正≠v逆这个过程。

“定”就是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如:

ma(g)+nb(g)pc(g)+qd(g);△h0。

那么这些保持不变的物质浓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为化学平衡常数k,化学平衡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即温度不改变化学平衡常数就不会发生改变。

具体如下:

ma(g)+nb(g)pc(g)+qd(g);△h0

“变”就是当外界条件改变了,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那到底是哪些条件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呢?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和导入本节课。

[学生活动]学生分2组进行教材实验2-6、2-7,并完成下表。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v正≠v逆。

说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很有可能是导致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

让学生对平衡移动形成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分3组,第1、2小组对ma(g)+nb(g)pc(g)+qd(g);△h0利用分析浓度、压强、催化剂是否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进行分析。

温度:

表2-2-4

浓度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压强不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移动,催化剂一定不引起平衡移动。

第3小组学生通过对实验2-7分析得出温度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同时完成表2-2-4。

同时3个小组均可得到: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相反。

得出结论:

浓度、温度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压强不一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相反。

设计意图:

让学生借助平衡常数k和qc之间的关系及对化学实验的进一步分析

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进行讨论。

即强化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又增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和外界改变的条件方向相反!

那最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外界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就向反应物浓度减小的方向移动。

最终反应物浓度到底是大了呢还是比原来还小啊?

[学生活动]学生分3组,分别从浓度、压强、温度角度探究该问题。

算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减弱”的含义,第3小组通过对实验2-7的再次分析得出“减弱”含义。

设计意图:

通过定量的计算和定性的分析来实现对勒夏特列原理的认识。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让全班放声朗读结论3: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学生活动]练习:

1、分析2no2(g)n2o4(g)平衡体系当压强改变时,气体颜色变化情况。

①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②增大体积,减小压强:

观看气体颜色变化动画,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2、反应ma+nbpc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

①若a、b、c都是气体,减压后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则m、n、p的关系

是。

②若c为气体,且m+n=p,在加压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方向移动。

③如果在体系中增加或减少b的量,平衡不发生移动,则b肯定不能为态。

④升高温度后,c的物质的量减少,则v正,v逆,v正和v逆的关系是v正v逆(填“>”“<”或“=”),这个反应是热反应。

⑤如果温度保持不变,a和c是气态,b为液体,且m+n=p,体积缩小1/2,浓度增加的物质是,平衡向反应方向移动。

达到新平衡后,的浓度与原平衡浓度之比大于2,的的浓度与原平衡浓度之比介于2和1之间。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检测,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九、小结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枯燥、艰涩,学生很难理解。

但笔者通过自己的设计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有趣”的同时有丰富的内容。

让学生感觉到整个学习过程犹如一段旅程,好似探寻一位朋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教材虽已编好,但课堂教学的开展靠教师自己组织。

新课改虽已实施多年,但课改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王祖浩.化学反应原理(选修)[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

【篇三:

化学平衡公开课教学反思】

化学平衡公开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在中学化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

它的大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学生学起来觉的很吃力。

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法上老师精讲,学生多练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回顾化学平衡的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有以下感想: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

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2、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

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

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

万变不离其踪。

①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准各种资料上总结的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浓度是否不变,②平衡计算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三种关系的规范应用,③等效平衡的判定可编设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练习先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判定依据:

恒温恒容看数值,体积不变看比例;恒温恒压看比例。

二、抽象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为将本章较多微观抽象的的理论具体化,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能体现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进行比喻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化解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等许多知识同出一辙,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章课本内容已例举大量形象比喻,现把自己在教学中引用的一些实例列举一二:

1、使用正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比喻事例:

体育课上跳高,降低竿的高度,跳过的同学就多。

2、平衡的建立有多种途径。

谚语:

条条大路通罗马。

3、铁与硫酸反应加入醋酸钠速率减慢而氢气生成量不变。

这里可把醋酸根的作用比喻为银行,硫酸电离的氢离子是家中的大量现金,部分存入银行(醋酸根),需用时提取,减缓了花钱速率,但资金总额未变。

我个人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时处变不惊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

前几天听晓庄学院的在线继续教育让我感受颇多,其中钱志亮教授有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他谈到教师与专家的区别是什么时说,教师是把一个原本复杂难懂的问题或事物用自己的理解,用最简单形象,容易理解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这就是教师。

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

提高教学质量要先从我们的业务本领做起,而不是变相转加在学生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