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338791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docx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docx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繁殖技术

2010年03月16日   来源:

靖江市农业委员会浏览:

95次   打印  收藏  关闭

60泥鳅的繁殖有哪几种形式?

泥鳅繁殖有以下几种形式:

自然产卵自然受精;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人工催产人工授精。

61泥鳅自然产卵繁殖是怎样的?

长江流域在4月上旬,当水温逐渐升至18℃以上时便开始产卵繁殖,直到8月份,均属其产卵季节。

泥鳅是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为22~28℃,每次产卵往往要4~7天才能产空,可以在泥鳅较集中的地方设置鱼巢,诱使泥鳅在上面产卵受精,然后收集受精卵进行孵化。

卵圆形,无色透明或橘色,黏性差,自然环境下,能附着在石块、树枝、水草等杂物上,但很易脱落。

为了收集较多的受精卵,可以采用天然增殖措施,应选择环境较僻静、水草较多的浅水区施用一定数量的草木灰,而后每667平方米,施400~500千克的猪、牛、羊等畜粪,周围必须采用聚乙稀密眼网片护栏,防止青蛙等进入侵袭。

这样便可诱集大量泥鳅前来产卵,收集较多的受精卵。

62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哪些设施和条件?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准备:

专门建立产卵池、孵化池,创造人工环境,让泥鳅在专用池中自然交配产卵,并用鱼巢,可收集大量受精卵,然后在孵化池中人工孵化,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⑴产卵池和孵化池的准备。

该项工作应在泥鳅繁殖季节之前准备完毕。

先将池水排干,晒塘到底泥裂缝。

每667平方米用7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除野,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塘中栽培水生植物,如篙草、稗草等作为鱼巢,或放养水浮莲、水葫芦等。

池中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粪400~500千克。

加注新水,水位达20~30厘米,池周设置防蛙、防鸟和防逃设施。

产卵池、孵化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面积不宜太大,以利于操作管理,规模小的也可用水箱。

⑵鱼巢的准备。

除了在产卵池中种养水生植物作为鱼巢外,还可以增设多须的杨柳须根、棕榈皮等作为人工鱼巢。

人工鱼巢预先用开水烫或煮,漂净晒干。

棕榈皮则要用生石灰水浸泡2天,生石灰用量为每千克棕榈皮5千克生石灰。

生石灰水浸泡后再放入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备用。

为了使鱼巢消毒防霉,常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5~10分钟,或0.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

将晒干的鱼巢扎把后吊挂在绳或竹竿上,放入池中。

63怎样获得和选择泥鳅亲本?

⑴采集。

用于人工繁殖的亲本泥鳅来源主要途径有三种:

一是从天然水域采集;二是从其他生产单位或市场上收购;三是从人工养殖泥鳅中选留。

其中第一种来源较经济,自己捕捉后在3~4天之内可选择成熟者在生殖季节进行繁殖催产。

第三种来源最可靠,选择余地较大。

而市场收购得来的往往是几经周转,或较长时间蓄养,或密养运辅后对泥鳅损伤较大,必须严格筛选,并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培育之后才能使用。

⑵雌雄鉴别。

泥鳅雌、雄性在成体阶段主要的区别是在胸鳍,背鳍和腹鳍上方体侧白色斑痕三个方面,泥鳅体表多黏液,滑腻难抓。

辨识时准备一个盛有少量水的碗或盆,将泥鳅放在其中,待其安定下来,鳍自然展开时,就可以很快辨认性别。

在生殖季节特征更是明显,其主要区别见表5—1。

表5—1雌、雄泥鳅外部特征

部位

出现时期

雌性

雄性

体形大小

近圆筒形的纺锤状,较肥大。

近圆锥形的纺锤状,较瘦小。

胸鳍

体长大于5.8cm

第二鳍条前端圆钝呈扇形展开,基部无骨质薄片,整个鳍形末端圆较小。

第二鳍条最长,前端尖形,尖部向上翘起,基部具骨质薄片,整个鳍形较大,末端尖。

背鳍

生殖期

末端正常,下方体侧无纵隆起。

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下方体侧具纵隆起。

腹部

生殖期

圆而膨大,且色泽变动略带透明黄的粉红色。

不膨大,且较扁平。

腹鳍

产卵之后

上方体侧具白色斑块或伤痕,未产卵的则没有。

上方体侧无白色斑块

如在雌泥鳅腹鳍上部出现白色斑块状伤痕,这是当年已产过卵的雌泥鳅的标志。

产卵期间所捕获的雄泥鳅,往往都有这种标志。

一旦出现这种标志,便不能再用作当年繁殖用亲鳅,这种白斑的出现,是由于雌鱼在产卵时,被雄鱼紧紧地相卷,雄鱼胸鳍的小骨板压着雌鱼的腹部,从而使其腹部受了伤,小形鳞片和黑色素的脱落,留下这道近圆形的白斑状伤痕。

一般可根据伤痕深浅来估计雌泥鳅产卵的好坏,一般是伤痕深,产卵好,

⑶性成熟与怀卵。

雌鳅一般2龄达性成熟,3龄以上的个体大的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8克以上,最好30~50克的亲雌鳅。

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橘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特征明显有个体。

产卵数多(见表5—2)。

2~4龄怀卵量从800~40000粒不等,产卵数200~24000粒。

选作亲本的泥鳅,要达到3龄以上,体长15~20厘米,平均体重达12克以上,雌泥鳅18克以上,个体大达到40~50克更好。

雄鳅也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2克以上,最好30~40克的亲雄鳅,行动敏捷的个体;个体大的雄鳅精液多。

雌、雄鳅都应体质健壮、体色正常、体形端正、无伤残、活力强、鳍条整齐完全。

选择泥鳅亲本同时要注意雌、雄配比,一般雌:

雄为1:

2~3,雄鳅适当多准备些。

(表5—2)不同龄泥鳅怀卵量与产卵数的比较

亲鳅年龄

(年)

产卵数(粒)

卵巢卵粒数(粒)

范围

平均

范围

平均

2

202~6311

2625

782~14669

5450

48.2

3

1336~17960

6099

5054~21820

10704

57.0

4以上

9164~23418

13431

11856~39707

23431

57.3

平均

55.7

64年龄、体长与产卵量有什么关系?

雌鳅产卵量与其年龄、体长相关,不同年龄、不同体长泥锹的产卵量不同。

雌泥鳅体长为151~200毫米以及200毫米以上的,相对产卵量要比体长100~150毫米的高出1倍。

4~5龄的产卵量为1~3龄产卵量的2.2倍。

相对产卵量变幅在每克体重22粒以上(表5~2、表5~3)。

表5~2不同体长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体长范围

(毫米)

平均体长

(毫米)

相对产卵量

(粒/毫米)

受精率

(%)

孵化率

(%)

100~150

135.7

22.05

91

80.2

151~200

174.2

43.39

92

81.0

200以上

209.3

48.82

90

80.6

表5~3不同年龄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项目

年龄(年)

1

2

3

4

5

一次产卵量(粒)

1754

3388

4650

10471

16172

相对产卵量(粒/克)

109.6

110.4

110.9

132.2

141.7

受精率(%)

77.1

85.6

91.7

93.7

90.0

孵化率(%)

82.3

84.2

81.7

83.6

81.1

65如何培育泥鳅亲鱼?

泥鳅亲本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繁育效果,泥鳅亲本的强化培育是人工繁殖前重要的环节。

泥鳅亲本的强化培育,增强泥鳅体质,促使未成熟的泥鳅性腺尽快发育达到成熟,以利提早产卵和精卵质量。

泥鳅亲本培育池,面积50~100平方米,深1.2米,保持水深40~50厘米。

池底夯实,池壁需较硬而不让泥鳅钻洞,也可用塑料膜贴面。

进排水口设网栏,池底铺富含腐殖质的软土或软腐泥20厘米左右。

放养前,池塘先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清塘.每10平方米用生石灰1公斤或漂白粉100克兑水后全池泼洒。

一般7天之后便可放养亲鳅了。

放养密度。

如果是尚未成熟的亲泥鳅,培育方法与养殖成泥鳅相同,只是密度应降低,一般每平方米放养25~30尾为宜。

如果是准备用于人工繁殖泥鳅的强化培育,通常在一个月之前将泥鳅雌、雄分开进行培育,放养密度每平方米为25尾左右。

泥鳅亲本培育饲料及投喂。

以鱼粉、豆粕、菜籽饼、米糠为主,添加适量酵母粉和维生素。

水温15~17℃时,饲料中动物蛋白含量10%左右,植物蛋白30%左右。

随水温增高,逐渐增加动物蛋白质的含量。

当水温达20℃以上时,动物蛋白质含量增加到20%,植物蛋白减至20%。

日投喂量为在池泥鳅体重的5~8%。

培育期间适当追肥,使水色为黄绿色,水质保持肥、活、爽。

要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为1/4左右,在近催产半月左右,每天注水1小时,以微流水为好,有利亲鳅性腺发育。

池中要放养一定量的水草,保持良好的培育环境。

另外,可以在池面上设置诱虫灯,引诱昆虫投入水中,作为泥鳅的活饵料,既可降低饲料成本,又可提高饲料效果。

66人工催产需要准备哪些器具和药品?

⑴常用用具有:

①注射器:

1~2毫升容量的医用注射器数支,20毫升注射器3支;4号或4.5号及18号针注射针数支。

吸取精液,注射催产剂。

②研钵:

直径6.1厘米的两副,用于磨碎精巢和脑垂体。

③量筒:

100毫升或50毫升有刻度的锥形,或有刻度的吸管.用于盛放或吸取溶在林格氏液中的精液。

④粗鹅毛:

人工授精时用于搅拌精卵用,并用于拨放卵到鱼巢上。

⑤解剖刀、剪、镊子:

各1把,用于摘取垂体和精巢。

⑥器皿:

用于暂养亲泥鳅,如盆、桶等若干个。

⑦干毛巾和纱布:

催产时用于擦洗、抓持亲泥鳅。

⑧其它用具:

小木板、钉、钳等。

⑵常用药物及制剂:

①格林氏液:

氯化钠7.5克.氯化钾0.2克,氯化钙0.4克,溶入1升蒸馏水中制成。

②生理盐水:

0.6%的氧化钠溶液。

③催产剂: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脑垂体(PG)。

以HCG效果较好,PC效果也较好。

HCG的用量可根据每克体重配用HCGl5国际单位。

一般个体小的每尾用100~250国际单位,50~60克大雌鳅每尾用800~1000国际单位。

以上催产剂雄鱼均减半。

PG的用量可按每尾雌鳅用0.5公斤重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用泥鳅脑垂体4个或青蛙脑垂体2个。

④注射液:

以上述催产剂,按每尾用量直接加0.1~0.2毫升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配制而成。

⑤麻醉剂:

MS~222、丁卡因。

为避免催产操作抓持泥鳅困难,可预先将泥鳅放入每升水中加0.1克的MS~222,或2%的丁卡因溶液中实施麻醉。

67催产期如何掌握?

亲鳅的性腺发育,在一个年度中,随着季节而行周期性变化,亲鳅性腺达到成熟,如不适时催产繁殖,性腺就会退化,进入另一个周期,从性腺成熟到开始退化之前就是亲鳅的适宜催产期。

在催产期中,又有一个适当的催产期,此时,一般的说,亲鳅成熟充分,温度适宜,催产顺利。

泥鳅人工催产的时间往往比自然繁殖期晚1个月左右,一般在家鱼人工繁殖期的中期5~6月份、晴天水温较高时进行。

亲泥鳅培育池中的泥鳅食量突然减少,抽样检查,就可发现有的雌泥鳅腹侧已形成白斑点,表明人工催产时机已到。

人工授精的地方应在室内,避开阳光直射。

68如何鉴别泥鳅成熟度?

正确地选择适当成熟的亲鳅十分重要,应认真挑选,同时,不仅要选好的雌鳅,而且也要选好的雄鳅,这对亲鳅的发情、产卵,或人工授精,提高鳅卵受精率都有重要的意义。

成熟的雄泥鳅一般能挤出精液,较易判别。

雌泥鳅卵巢发育要求达到成熟阶段最佳,不成熟或过度成熟便会使人工繁殖失败;接近成熟阶段则可以采用人工催熟。

鉴别亲泥鳅成熟程度通常采用“一看二摸三挤”的方法。

首先目测泥鳅个体大小和形状,一般较大的泥鳅,在生殖季节雌鳅腹部膨大、柔软而饱满,并呈略带透亮的粉红色或黄色;生殖孔开放并微红,表示成熟度好、怀卵量大。

雄泥鳅的腹部扁平,不膨大,轻挤压有乳白色精液从生殖孔流出,入水能散开,并镜检精子活泼,表示成熟度好。

若要检查卵的成熟情况,则轻压雌泥鳅腹部,卵即排出,呈米黄色半透明,并有黏着力的则是成熟卵。

如需强压腹部才排出卵,卵呈白色而不透明,无黏着力的则为不成熟卵。

初期过熟卵,卵呈米黄色,半透明,有黏着力,而受精后逐渐变成白色。

中期过熟卵,卵呈米黄色,半透明,但动物极植物极颜色白浊。

后期过熟卵,原生质变白,极部质变成黄色液体。

从生产实际需要看,可以参考上文叙述预先估计亲泥鳅怀卵量和产卵率。

另外,解剖统计资料表明,体长达5厘米左右的雌泥鳅腹腔内开始可见1对卵巢;体长8厘米左右时,两个卵巢愈合一起成为一个卵巢,并由前向后延伸,卵子发育正常。

产卵之前卵巢重为体重的13.2%,产卵之后为1.6%。

69雌雄鱼的比例怎样恰当?

泥鳅雌、雄配比与个体大小有关。

亲鳅体长都在10厘米以上时,雌、雄配比以1:

2~1:

3为宜。

如雄鳅体长不到10厘米时,雌、雄比应调配为1:

3~1:

4。

70催产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

催产用具预先进行消毒。

玻璃注射器,用蒸馏水煮沸进行消毒,不能用一般自然水,用自然水煮沸,容易在玻璃内壁形成水垢,导致注射器阻滞。

消毒后的器具有序放置,避免临用时忙乱、污染。

注射器、针头、镊子等应放置在填有纱布的瓷盘中加盖。

亲泥鳅预先换清水,除去污泥脏物。

71催产剂的种类与制备应怎样确定?

人工催产是对已达到适当成熟的亲鱼(雌鱼卵巢处在Ⅳ期末),在适当温度下通过催产剂作用,使鱼体内部发生顺利的连锁反应,而达到产卵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卵膜吸水快,膨压大,受精率高,胚胎发育整齐、畸形胚胎少,孵化率高,最后所获苗种体格健壮,发育正常。

当亲鱼成熟度和外界水温达到生殖要求后,催产剂的注射便是关键。

应正确选择催产剂的品种和用量。

一般是使用自己熟悉的催产剂及其品牌,这样工作起来容易做到心中有数。

就目前而言,泥鳅人工繁殖催产剂一般选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PG(脑垂体),或HCG加PC。

而LRH~A(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单独使用,往往效果不好。

有时采用HCG或PC,加LRH~A。

从用量来说,因催产剂除了能使亲鳅正常产卵、排精外,还能在短期内促使亲鱼性腺成热,所以用量一定要掌握好。

用量过多,不仅浪费,还会影响卵的质量。

催产剂用量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是早期用量适当增加,一般比中期用量高25%左右。

这是由于早期水温较低,生殖腺敏感度差些,常出现能排卵而不能产卵的现象。

此时适当增加催产剂用量,就能加强对卵巢膜的刺激,促进产卵。

二是早期适当增加脑垂体用量,一般比中期用量高30%~50%。

这是由于亲鳅早期成熟度差,增加PG用量可在短期内促进卵细胞成熟。

三是在整个生产过程,对成熟度差的雌鱼都可增加脑垂体。

四是对腹部膨大成熟度好的雌鱼,宜适当减少催产剂用量。

五是避免脑垂体总量过大,以免引入较多异体蛋白而影响卵、精子的质量。

对雄鱼注射量一般为雌鱼的一半。

但在催产季节的中、后期,许多雄鱼在没有注射催产剂时,精液已很丰富,即使不作注射,也不致影响雄鳅发情和卵的受精率,此时如作注射,反会引起精液早泄而不利于受精。

催产剂要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来配制,从实践来看,一般以每尾泥鳅注射量为0.1~0.2毫升为宜。

如配制太稀,会造成注入鱼体量太多,对吸收或鱼体承受不利;如太浓,容易造成针头阻塞或一旦注射渗漏,失去有效注人剂量太多。

催产剂的用量要根据泥鳅实际催产数量(增加10%~15%)来配制,因为在操作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损失。

药液最好当天用完,如有剩余则可贮存冰箱冷藏箱中,一般3天内药效不会降低。

也可将药液装瓶密封,挂浸在井水之中第二天再用。

如怀疑药效有降低,则可用来注射雄鱼,不致浪费。

72催产剂对繁殖效果有什么影响?

张玉明(1999)认为,单独使用LRH~A对泥鳅几乎不起作用,要与HCG联合使用,对一些性腺发育较差的亲泥鳅,使用低剂量注射即能获得理想的催熟效果。

表现为雌鳅卵核能较快地偏位,雄鳅精液增多,其催熟作用远比PG或HCG为佳。

曲景青(1993)同样认为,单独使用LRH~A对泥鳅催情几乎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PG、HCG和PG加LRH~A。

但从成本考虑,以选用HCG为宜。

每尾雌鳅用HCG1~2毫克,具体用量视亲鳅大小、催产时期及水温高低而增减。

而唐东茂(1998)报道,在雌、雄泥鳅性比为1:

1时,宜使用LRH~A作为催产剂注射。

配制时用0.6%鱼类生理盐水溶解成所需浓度、雌泥鳅每尾注射0.2毫升,雄鱼减半。

在泥鳅背部肌肉一次注射,进针角度30°、深度3毫米。

催产剂量5~45毫克/尾有效,而以30毫克/尾效果最好(表5~4),在低剂量时催产作用不大,而浓度过高时催产效果也较弱。

表5~4LRH~A不同剂量的催产效果(水温20℃)

组别

催产剂量

(毫克/尾)

效应时间

(小时)

相对产卵量

(粒/克)

受精率

(%)

孵化率

(%)

1

生理盐水

(对照组)

0

0

0

2

5

0

0

0

3

10

17

21.4

14

14.3

4

15

10

56.6

82.7

46

5

20

10.5

89.3

89.3

78.3

6

25

10

92.9

93

81.3

7

30

16

14.5

66

41

73.如何安排催产时间?

注射时间应根据天气、水温、和工作计划(催产、孵化设备的配备和周转等)灵活掌握。

催产剂注射后有一个效应时间,效应时间是指激素注射后至达到发情高潮的时间。

效应时间长短与成熟度、激素种类、水温等有关。

一般来说其他条件相同与水温的关系较为密切(表5—5)。

因此,可根据催产后亲泥鳅所在环境水温的高低,推算达到发情产卵的时间,以便安排产卵后的工作。

(表5—5)效应时间与水温的关系

水温℃

效应时间(小时)

20

15~20

21~23

13

25

11

27以上

7~8

74催产剂如何注射?

对亲鳅催产,一般采用一次注射。

亲鳅个体小,多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18号针头进行注射。

每尾注入0.2毫升(雌鱼)或0.1毫升(雄鱼)的药液。

泥鳅滑溜,较难用手持住操作,故注射时需用毛巾将其包裹,掀开毛巾一角,露出泥鳅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一般是腹鳍前约1厘米地方,避开腹中线,使针管与鱼体呈30度角,针头朝头部方向进针,进针深度控制在0.2~0.3厘米。

也可采用背部肌肉注射。

为了准确掌握进针深度,可在针头基部预先套一截细电线上的胶皮管,只让针头露出0.2~0.3厘米。

为便于操作,可将泥鳅预先用2%的丁卡因或0.1克MS~222的麻醉液,浸泡麻醉后再行注射。

泥鳅在自然环境中繁殖时,发情时间一般在清晨,通常10时左右自然产卵结束。

如果考虑泥鳅自然生活节律,为了催产效果更好,以每天下午6时左右安排进行催产剂注射较好。

75泥鳅交配繁殖的行为是怎样的?

泥鳅的交配方式与其他鱼类不同,雌、雄泥鳅在未发情之前,静卧产卵池或网箱底部,少数上下窜动。

接近发情时,雌、雄泥鳅以头部互相摩擦、呼吸急促,表现为鳃部迅速开合,也有以身体互相轻擦的。

发情时,经常是数尾雄鳅追逐一尾雌鳅,雄鳅不断地用嘴吸吻雌鳅的头部、胸部。

雌鱼逐渐游到水面,雄鳅跟上追逐到水面,并进行肠呼吸,从肛门排出气泡。

当一组开始追逐,便引发几组追逐起来。

如此反复几次追逐,发情渐达高潮。

当临近产卵时,雄鳅会卷住雌鳅腹部,呈筒状拦腰环抱雌鳅挤压产卵,同时雄鳅排出精液,行体外授精。

这时雄鳅结束了这次卷曲动作,雌、雄泥鳅暂时分别潜入水底。

稍停后,开始再追逐,雄鳅再次卷住雌鳅,雌鳅再次产卵、雄鳅排精。

这种动作因亲鳅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等,形体大的要反复进行10次以上。

由于雌、雄泥鳅成熟度个体差异以及催产剂效应作用的快慢不同,同一批亲泥鳅的这种卷体排卵动作之间间隔时间有长有短。

有人观察,在水温25℃时,有些泥鳅两次卷体时间间隔2小时20分钟之多,有的间隔为20分钟,时间间隔短的仅10分钟左右。

76泥鳅的自然产卵繁殖是怎样的?

为了取得较好的自然产卵效果,对亲鱼的选择要十分严格。

要求选择健壮、整齐、无病、无伤的亲体,雌鳅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30克左右;雄鳅略小,体长10厘米以上,体重20克左右。

自然产卵繁殖的水温18~20℃,在南方为4月,北方5月开始。

在着手进行自然繁殖时,要将产卵池先用生石灰进行消毒,再注入水质清新的无污染的河水、水库用水、或经净化处理的江水、井水。

待药性消失后,以雌雄比为3:

1或2:

1的性比放入亲鱼。

每亩放养量为150~200千克,约600~800尾。

在水温上升至18~20℃时,向产卵池投放鱼巢,以棕榈片、柳树根或鲜水草制作。

鱼巢绑在竹竿上,插在产卵池的中央或池的四角,浸没在水面以下,并经常检查和清洗鱼巢上的泥尘污物,以增加受精卵的黏附效果。

经注射催产剂后的亲鳅可放在产卵池或网箱中进行自然交配受精,将事前已洗净消毒捆扎的鱼巢放置在产卵池或网箱中。

网箱规格一般为2米×1米×0.5米(长×宽×高),每只网箱放养亲鳅50组。

77鱼巢质量对鳅卵受精率、孵化率有什么影响?

在自然条件下,泥鳅在丛生的水草上产卵,并黏附在水草上孵化,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鱼巢即成为泥鳅产卵的重要环境条件,鱼巢质量和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泥鳅产卵后的受精率、孵化率。

制作鱼巢的材料很多,常见的有水草、杨树根、棕榈皮等,各地可因地制宜,细须多、柔软、不易发霉腐烂的材料制作。

制作的方法也很多,各地不一,可根据习惯采用,但必须布置均匀,密度适当,溶水后散开,符合产卵和附着卵的生态要求。

也有的少数地区,直接将水草撒在产卵池中,浮于水面,再用竹篙压在水草一面,使水草置于水的表面以下。

鱼巢做好后,需经蒸煮消毒再使用,用水草作鱼巢时,不能蒸煮,可用药物浸泡消毒。

实践显示:

以纤细多须材料制作的鱼巢容易黏附受精卵,卵粒数量较多,用棕片作鱼巢黏附的受精卵粒数约是水草上黏附的受精卵粒数的4倍,受精率和孵化率相比较没有明显的不同。

78自然产卵繁殖什么时间适宜?

泥鳅是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

长江流域在4月下旬、当水温逐渐升至18’C以上时便开始产卵。

直到8月份,均属其产卵季节。

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

每次产卵往往要4~7天才能产空。

可以在泥鳅较集中的地方设置鱼巢,诱使泥鳅在上面产卵受精,然后收集受精卵进行孵化。

79泥鳅亲本来源与受精率、孵化率有什么关系?

一般情况下,从就近野外和养殖场获得的泥鳅亲本繁殖效果好于市场中(或远距离)采购的泥鳅亲本繁殖效果好(见表5—6)。

表5—6不同来源亲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日本:

铃木亮)

亲泥鳅来源

注射个体

(尾)

平均体重(克)

产卵鳅比率

(%)

平均受精率

(%)

平均孵化率

(%)

水田采捕(2日后)

25

14.7

80

77.5

60.4

留池采捕(1日后)

17

17.6

100

93.1

92.6

S养鱼场鱼池(1日后)

12

14.3

96.7

77.9

66.6

M贩鱼店蓄养槽

25

15.1

80

36

16.6

N贩鱼店蓄养槽

18

16.1

100

41.3

13.8

80怎样收集受精卵?

泥鳅通常在晴天早晨产卵。

产卵前,雌鳅在前,雄鳅紧后追逐,进入发情高潮时,即产卵受精。

卵分多次产出,一般每次产200~300粒。

每尾雌泥鳅一个产卵期可产卵3000~5000粒。

受精卵附着在鱼巢上,如鱼巢上附着的卵较多时,应及时取出,同时还应放入新的鱼巢,供未产亲鱼继续产卵。

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产卵结束。

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应立即把鱼巢取走,转入孵化池内孵化。

泥鳅卵的粘性较差,附着能力弱,容易脱落。

产卵池中的鱼巢下同样要设置可浮性纱框,承接落下的受精卵,以便提高孵化率。

同时将亲泥鳅全部捞出,受精卵在原池或原网箱或其他地方孵化,避免亲泥鳅吞食受精卵。

81人工催产授精有哪些好处?

泥鳅是分批产卵的,让其自然产卵受精往往产卵量、受精率不高,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

采用人工授精,有利于泥鳅性腺发育同步、产卵时间缩短、受精率提高,有利于规模化人工孵化、育苗,有利于规模化健康养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